关注例题教学 提高解题能力

2021-09-15 03:17张淼
数学教学通讯·初中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解题能力例题数学教学

张淼

[摘  要] 文章通过对数学例题的教学,分析不同的教学方式带来的教学效果. 学生在深挖例题教学中,不断拓展知识与技能的深度和广度;在创新式例题教学中,亲历问题的发生发展过程,形成解题模型.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地夯实知识基础,掌握知识内涵,形成解题模型,提高解题能力.

[关键词] 例题;数学教学;解题能力

古往今来,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存在于我们的学习与生活中,而例题讲解作为数学教学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与解题能力的提升. 例题教学既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重要方法,又是提高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1]. 作为教师,应充分认识到例题教学的重要性,通过深挖例题与创新教学,帮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规范解题格式,理清解题思路,达到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的目的.

深挖例题,掌握知识内涵

近些年,笔者着手研究了各地区的中考试题,发现其中有很多试题都改编自教材中的经典例题或习题. 这种取材方式既体现了例题的重要性,又能反映学生对知识与技能运用的熟练度和灵活度.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让例题教学变得更有价值呢?我们该用何种方式深挖例题所蕴含的知识呢?笔者认为,只要用心地揣摩,逐渐放大例题的深度与广度,我们就能开发出例题中所蕴含的教学资源,从而掌握知识内涵.

案例1 ?摇“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的教学.

例题:如图1,△ABC与△DEC均是等边三角形,其中A,C,E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度量AD与BE的长度,說说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说明理由.

本题是教材中出现的一道习题,出题的本意在于考查学生对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的掌握程度,并根据其性质判定△DAC≌△EBC,由此可知AD=BE. 解决这个问题的难度并不大,这里从略.

有经验的教师不难发现,图1在往年的模拟考试或中考中均出现过,一般除了考查学生两条线段的数量关系而外,还会涉及一些线段位置关系的判断或夹角问题的判断等. 因此,作为教师,执教时不能仅仅满足于本题的解答,还应该运用发展的眼光审视本题,细细琢磨题干呈现的每一个条件,深挖各个条件背后所蕴含的知识.

如“A,C,E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个条件有什么作用?我们可以通过这个条件看出什么?为了深挖这个条件的作用,笔者运用几何画板将图形进行了一些改变,改变的规则是“紧抓变化中的不变条件,让学生充分感知几何运动的过程”.

虽然大部分学生能跟上教师的节奏,完成本题的解答,但在理由的阐述环节,很多学生都没有用上“A,C,E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个条件,他们并没有考虑到这句话所蕴含的意义与出现的真正作用.

为了让学生关注到“A,C,E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这句话,笔者提出:“现在我们将本题的这句话删掉,其他条件均不变,请大家根据题意画图. ”

(学生小组合作并讨论)

学生讨论后决定用几何画板演示:△ABC固定不动,将图1中的△CDE绕着点C顺时针旋转. 此时△CDE随着点D与点E的位置变化而出现各种新的图形. 虽然图形的形状没有发生改变,但是角度却发生了变化.

在学生对自主画出新的图形而充满成就感时,教师提出:“随着图形的改变,我们在原题中获得的AD=BE这个结论还成立吗?”教师要求每个小组都选取一个图形进行说明(组与组之间的图形不重复).

从每个组的发言中我们可以看出,通过三角形全等的方式可以证明AD=BE,证明过程中所用到的证明条件和原题非常相似,唯有夹角相等这个条件需要用加减法来计算. 其中,遇到的最为特殊的图形如图2和图3. 对于图2,A,C,D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B,C,E三点也在同一条直线上,因此图1中涉及的△DAC与△EBC并不存在,所以不能通过这两个图形的全等来获得结论,但可以通过线段之和相等得到AD=BE.

对于这道例题的讲解,教师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鼓励学生通过几何画板自主寻找图形变化的规律,然后根据图形变化后点、角、线的不同来分析相应的结论. 学生在探索此题的变化过程中逐渐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条理性. 这一过程能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同时,有效地发展学生解题的探索能力与思维能力.

波利亚认为:“用一个不算复杂的例题让学生感知并发掘问题的各个方面,能将学生带入一个完整的新世界[2]”在此,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的神奇之处,诱导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数学能力的提升,教师以一道简单易懂的例题为引子,让学生通过这道题的不断深入,逐渐感知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在解题中的运用. 学生在问题的变化中构建出了一张崭新的、完整的知识结构网.

注重创新,形成解题模型

随着新课改将“创新”的教育理念根植于教育者的思想与行动中后,不论是日常的教学设计,还是各类公开课或比赛,也都趋向于一种“创新”的教育理念. 其实,新课改所推崇的创新,不仅体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公开课上,更重要的是要贯彻到日常的教学中. 学生从课堂例题讲解的创新中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构建新的解题模型,提高解题能力.

案例2?摇 “握手问题”的教学.

原题:新学期开始,古筝社团的同学是来自不同班级的新成员,教师组织她们两两握手并进行自我介绍.

(1)若社团有成员10个人,她们两两握手,一共需要握手多少次?

(2)若社团的成员超过10个人,一共需要握手多少次?有没有一种办法,可以直接计算出任意人数两两握手的总次数?

学生初次遇到这道题,都认为难度很大,难以计算.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接受此题的解题方法,笔者采取降低难度的方式进行创新教学,让学生从新的问题中构建二次函数模型,实现类化处理问题的教学目的. 具体过程如下.

1. 学生之间做互相握手的试验,将试验结果填入表1,其中字母y表示学生之间握手的总次数,n表示参与握手的学生总人数.

2. 建立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将表1中的数据作为坐标中的点,把y关于n的函数关系图像描绘出来.

3. 根据自己所描绘的图像猜想y关于n的函数关系式.

对于此过程,学生填写表1毫无障碍;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绘y关于n的函数图像(如图4),学生也相当顺利;学生在以上两步的基础上猜想y关于n的函数关系式并不费力,再根据待定系数法获得y=n2-n. 此题到了这个阶段,握手模型已经建立. 当学生再次遇到类似问题时,则手到擒来.

教师借助平面直角坐标系的使用来降低本题的解题难度,这种方式能有效地幫助学生找到同类问题的解题技巧,大大地提高了解决“握手问题”的能力. 此题还可以从组合问题着手进行创新讲解,即每次握手都是从n个人中取2个人,所以结论是 这种方式比较抽象,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较高. 这个问题若采用在草稿纸上画点,再进行两两连接的方式,也能通过计算线段的数量解决.

由此可见,一道题的讲解方式多种多样,只要我们教师愿意花时间与精力去研究与琢磨,就能让学生看到问题的本质. 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学生亲身经历并感受问题的发生与发展过程,形成理解性的记忆比机械性记忆更加牢固[3]. 学生在亲历中一旦形成“握手模型”,不管题目发生怎样的变化,解题方法永远不变,即万变不离其宗,其解题能力与思维能力也会在教师的引导中得以提升.

总之,不管是深挖例题资源还是创新例题讲解,都可以采用开放的教学方式. 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延伸了例题教学,拓展了知识内涵,而且给学生提供了更宽广的思维空间,能在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同时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 因此,教师在遇到简单例题时,可以适当增加例题的深度与广度,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若遇到学生无从下手的例题,则改变教学方式,通过实验、画图等方式降低例题的难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解题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树臣. 认真研读课程标准   教会学生数学思考[J]. 中学数学杂志,2016(12).

[2]G·波利亚. 怎样解题[M]. 涂泓,冯承天译. 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

[3]崔允淳. 教案的革命:基于课程标准的学历案[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解题能力例题数学教学
由一道简单例题所引发的思考
由一道简单例题所引发的思考
向量中一道例题的推广及应用
初中数学“圆”教学浅析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浅谈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新课改下高中物理教学中解题能力的培养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