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度下“三课”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2021-09-15 02:08龚翠英王永富刘亲荣
广西教育·C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三课协同育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龚翠英 王永富 刘亲荣

【摘 要】本文阐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三课”协同育人的必要性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课”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提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课”协同育人机制的策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构建协同育人的制度保障体系,构建“一体两翼三课堂”的协同育人模式,构建“三课”协同育人教学体系。

【关键词】高职院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大课程 协同育人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人依据马克思主义原理,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创造性提出的全体社会成员应该遵循的价值导向和行为准则,是中国的主流价值观念,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导向性,全体社会成员都应该遵循。

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高校的责任与使命。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为高职院校指明了立德树人维度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三课”联动教学的方向,提供了“三课”协同育人的思路和办法。构建“三课”协同育人机制,已经是势在必行。

一、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三课”协同育人的必要性

(一)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需要

自社会主义制度诞生以来,意识形态领域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博弈就没有停止过。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关系到国家安全,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能否得以维持和巩固。利用好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三课”协同育人效应,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二)学生进德修业和成长成才的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纵深发展,中国社会结构不断发生变化,社会各阶层的经济成分、利益分配方式和精神诉求不同,价值观日趋多元化,这会消解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信仰,影响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需要从立德树人的维度出发,结合高职学生心理特点和高职学生的专业方向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高职学生的日常行为准则和自觉奉行的信仰理念。

(三)高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实性的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教育,教师主体的语言表达、道德修养和精神追求直接影响核心价值观的效果。高校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学生,使其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决拥护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素养,推进“三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协同育人机制,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可信度和实效性。

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课”协同育人机制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队伍是关键。一是要坚定理想信念。教师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为提升教师政治理论水平,学校应制订师资队伍建设发展规划;依托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等机构,深入開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和职业伦理等专题培训;派遣教师参加教育部、教育厅组织的各种理论学习和培训;组织教师深入学习党的方针政策,领悟重大会议的精神。二是要群策群力,形成合力。应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属于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发挥教育主体合力,应坚持集体备课,交流教学经验,做到资源共享。坚持教师之间相互听课制度,尤其是跨学科听课,并及时交换意见,群策群力,发挥协同育人效益。三是要提升教师专业技能。教师技能是在学、教、赛的过程中提升的。学校教务处、科研处以及二级学院应积极举办教学能力专题讲座,加强教师专业能力建设。教师定期进行企业顶岗培训,学习职业技能和企业先进文化。高校还应积极组织教师参加自治区、市、校的专业技能比赛、精彩一课比赛和软件应用大赛等竞赛活动,提升教师专业技能。

(二)构建协同育人的制度保障体系

“三课”协同育人,制度是保障。国家党政机关颁发的文件和自治区出台的地方性文件,为“三课”协同育人指明了方向,成为“三课”协同育人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南。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依据这些文件,结合学校实际,印发《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文化建设三年(2019—2021年)规划》《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委员会2020年宣传思想工作要点》《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年”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思政工作大格局。学校宣传部、教务处、科研处多次召开全校教师大会,部署“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改革的相关工作,明确规定所有课程充分挖掘思政要素,落实到科学研究、教育教学改革、课程标准和课程整体设计中,把课程思政德育教育效果纳入教师评优评先的考核机制中。督导部门把立德树人纳入教师授课环节中,作为评教的重要标准。学校考核激励制度和监督反馈制度的建立,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形成了“三课”协同育人的制度体系。

(三)构建“一体两翼三课堂”的协同育人模式

1.“立德树人”为体

立德树人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高职院校培养德技并修人才,在强化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时,对德育培养方面有着明确要求。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三课”中,调动全体教师的力量实现立德树人目标,达到“1+1+1>3”的效果。

2.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为两翼

思政课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思政课教师必须理直气壮讲好思政课,把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立足于大国工匠、道德模范和劳动模范的感人事迹中。树立职业人的正面形象和本职工作中,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课程,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途径。通识课和专业课教师应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意识,把与课程有关节点的社会热点融入课程,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代脉搏,激发学生兴趣,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度;把与课程有连接点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企业文化融入课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入源头活水,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厚实度。把与课程有密切关联点的职业精神融入课程,凝练专业的精神特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三课”同向而行,坚持价值引领和学科知识的统一,形成合力,实现全课程育人。

3.“三课堂”联动教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高职“三课”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打破传统理论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把理论课堂、实践课堂、网络课堂有机结合起来,回归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行统一规律。(1)理论教学是第一课堂。理论课堂是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全面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理论课堂教学,就是以马克思主义学科为理论支撑,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思想精髓,以人们日常生活为媒介,提升学生的理论认知水平和分析辨别能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活、讲深、讲透,讲到学生的心灵深处,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魅力和优势。各学科教师根据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设计教案,使教案既体现企业行业特色和专业性,又突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高度、深度和实效度。(2)实践教学是第二课堂。校园实践,要依托课堂和校园,联合学生会、团委、社团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学科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辩论赛、微电影、微视频制作和“三下乡”志愿服务等活动,增强学生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认同;开展诚信与失信、友善与私欲等生活体验式活动、提高学生对“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践行度。(3)网络教学是第三课堂。“互联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适应国家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必然选择。各学科教师充分运用网络空间这个大学生的精神家园,收集整理网络资源,对接学生专业,建立“互联网+网络资源”学习资源库,以QQ群、微信公众号、校园网等方式推送给学生,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导向;开展微课程教育教学改革,制作融入思政元素的微课程、微视频,以网课的形式,将原本枯燥、静态的理论知识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激发学生兴趣,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四)构建“三课”协同育人教学体系

1.制定协同育人课程标准和课程整体设计

构建“三课”协同育人,必须抓住“三课”特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三课”的课程标准和整体设计中。思政课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在课程标准和整体设计上,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字,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价值目标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价值追求与第一章的理想信念教育相对应,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价值追求与第二章的“中国精神”“民族精神”相融合,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第三章的人生价值、第五章的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践行相结合。

2.掌握话语权并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话语权决定了社会舆论的走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话语表达,必须成为高校的主流价值取向。思政课教师要用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言说方式传播马克思主义,使核心价值观成为有灵魂的、具有长久生命力的话语表达。通识课教师强化话语权,转变教材话语的言说方式,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内容的民族化、话语形式的多样化,使核心价值观教育扎根于文化的沃土。高校话语权的掌握,創新教学方法很重要。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来源于中专技校毕业生、初中起点“3+2”学生和少部分高考学生,运用政治话语的空洞说教难以让学生理解和认同。针对学生的基础现状和学生行为特点,顺应“互联网+”教育的时代潮流,教师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将主动权从教师转移到学生,开展探究式教学、案例教学、新媒体平台教学等,充分利用学生的碎片时间,利用移动互联网,开展MOOC、微课和翻转课堂等方式的移动学习,打造个性化、智能化和感知化的智慧教育。

3.依托文化共画核心价值观教育同心圆

核心价值观教育依托于一定的载体。“三课”教师从学校实际出发,以文化为载体,把校园视觉文化、地方优秀特色文化和工匠文化融入课程教学活动。

校园视觉文化。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依托“校中有园,园在校中,校园一体”生态视觉文化特色,把学院视觉文化融入课堂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校训“树木树人知行合一”、校树“黄花梨”、学校精神“咬定青山不放松”、校园老建筑以及如“思源”“玉宇青云”“匠心独韵”等校友石,无不传递生态人的精神风貌,反映文化传承的特质。校园内的80余种珍贵树种,300余棵挂科普牌的植物,是思政课教师宣讲人与自然共生共荣关系,对自然有敬畏之心的教学素材,是通识课教师提升森林美学、突出森林生态文化本质的教育基地,是专业课教师开展森林生态科普、进行现场教学的实训场地。校园内的君武森林公园,体现了壮族节庆文化、苗族吊脚楼建筑文化、侗族传统工艺等地方优秀特色文化,为思政课教师和通识课教师提供了思想教育和文化传承教学场地;专业课教师则把壮、苗、瑶、侗等民族元素引入风景绘画、素描、雕塑等课程,开展传统建筑、民族文化和民间技艺的挖掘与保护。

地方优秀特色文化。广西有着多姿多彩的岭南民族文化,许多民族文化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些植根于刀耕火种中的非遗文化不仅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艺术、科学等知识,还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文化精髓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匠文化。工匠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对涵养高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的价值意义,蕴含着理想信念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职业精神教育的丰富资源。思政课教师把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中华民族的工匠文化中,让学生观看大国工匠、道德模范和劳动模范的感人事迹视频,让参加技能大赛的学生讲述比赛的感悟。邀请学校优秀生代表讲述他们成功的经验,树立职业人的正面形象中,引导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专业课教师把爱岗敬业、诚实守信、责任担当、团队合作等工匠精神纳入教学考核中,让学生通过成绩考核的方式认识到工匠精神在职业中的重要性。

4.建立社会实践教学体系

建立社会实践教学基地。社会实践教学基地主要分校内实践基地、校外实践基地和学生参观访问教育基地。以物流专业为例,校园内有物流专业实训基地、闪电物流和展览室、君武森林公园、学院生态文明实践基地和思政教学走廊等。这些社会实践基地相互协作,共同发挥立德树人的作用。校外实践基地有沙塘镇人民政府、沙塘镇敬老院和沙塘镇三合村;与柳州市军事博物馆、柳州市工业博物馆、柳州市博物馆、战时农都博物馆等单位建立合作关系;与柳州五菱、京东物流和顺丰物流等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供学生实习实训。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一是依托社区,利用社会资源(如沙塘社区、校外社会实践基地等)开展社区老人服务和宣传法律法规,进行社会调查访问等活动。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义工行动、做好人好事等活动。二是依托企业和单位,借助柳州市博物馆、柳州市军事博物园、柳州市工业博物馆、柳侯公园等社会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参观考察和社会调查中增强实践能力和培育家国情怀;学生进企业学习和劳动,近距离接触劳动模范和大国工匠,树立“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新型劳动观。三是依托网络平台,制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视频和PPT等,开展学生自主社会实践活动。

制订社会实践活动考评方案。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计划,有具体的教学内容、指导教师、活动经费,并落实学分。以物流专业学生第二学期为例,思政課社会实践单列课时16个学时和1个学分;“高中语文”社会实践8个学时,并占期末总评成绩的30%;专业课设专门的实训周,包括校内实训和企业实训。

总之,高校教师主体的以身示范和课程教学的价值引领,“三课”的协同育人,就是为了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和任务,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2).

[2]毛泽东.毛泽东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  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1).

注:2017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立德树人维度下的高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三大课堂联动机制研究”(GXGZJG2017B163);2019年度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新时代工匠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2019SZ022);2021年度中国物流学会课题“林业类高职物流管理特色专业课程建设研究”(JZW2020039)

【作者简介】龚翠英(1971— ),女,四川自贡人,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王永富(1968— ),男,四川荣县人,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科研与国际合作处处长,教授,研究方向为林产品物流;刘亲荣(1974— ),女,广西灵川人,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通识学院党委书记,研究方向为广西非遗文化。

(责编 黄 煌)

猜你喜欢
三课协同育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两线三课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
以“三课”为引擎 助推教师专业发展李顺榕
做好“三课”工作,让我成绩进步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