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学英语练习中融入中国文化的教学探索

2021-09-17 13:17杨建兰任颂
校园英语·上旬 2021年6期
关键词:英美文化中国文化大学英语

杨建兰 任颂

【摘要】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呈现不足的问题急需矫正。在适当环节间接融入中国文化是比较有效的措施,如精选汉语特色语言作为例句和编写中国文化的语篇翻译强化巩固语言学习。这样既达到语言学习与中国文化表达一举两得的效果,又实现了课程思政的目的。

【关键词】大学英语;英美文化;中国文化;课程思政

【作者简介】杨建兰(1965-)女,陕西子长人,北京联合大学生物化学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学、英美文化;任颂(1983-),女,辽宁沈阳人,北京联合大学生物化学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学、认知语言学。

【基金项目】北京联合大学教改项目“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练习中的嵌入研究”(项目编号:122055611110 -410)。

教育部发布的《新文科建设宣言》指出:新时代、新使命要求文科教育必须加快创新发展。“就人才培养而言,新文科不但培养新时代文科专业人才,还在通识教育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大学英语课程对新文科建设有重要作用。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就是要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在中国讲好国际故事、在国际上讲好中国故事的人才。

为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在教学内容和手段上做出创新。众所周知,现行国内出版的外语教材有一个普遍的问题:突出了西方文化,忽视了中国文化。比如《新视野大学英语》中的西方文化选材占绝对主导地位,其他文化严重缺失。同样,《大学体验英语》全套教材1——4册64篇课文,只有两篇课文是直接以中国元素为核心内容的(海尔的美国形象塑造;中西方的老年观)。

近几年来,课程思政已经深入到所有课程,大学英语中融入课程思政已经被证明是可行且有效的。新出版的教材的中国元素的文章逐渐多了,如《英语听说教程》《新编大学英语视听说》都包含有中国文化的听力和视频片段。但是,“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意味着课程中的思政不仅仅是显性增加中国文化部分,更要多环节、多角度、多途径的融入课程中。本文要探讨的是如何在教学练习环节和产出环节将语言练习与中国文化结合起来,既达到语言练习的目的,又学习了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

一、中国文化在练习环节的融入

英语教学中应该多关注并利用英汉两种语言的共同点,加强语言学习,培养文化意识。在教学中的具体做法是在聚焦语言点学习的时候,将重点英语词汇、结构的理解学习与汉语成语、俗语、谚语、古诗词、名言名句对接。大部分教材的语言点练习例句太白话了,没有体现汉语精华。从语言的文化性角度来讲,将最能体现汉语文化特色的元素融进英语教学中,是语言、文化一箭双雕的好途径。比如练习depend on,对应汉语成语“相依为命”与俗语“啃老族”练习更有效;promise对应汉语谚语“瑞雪兆丰年”更能吸引学生;not aware of 对应成语“不知不觉”;like-minded 对应“志同道合的”;provide shelter for对应“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更能体现汉语的语言美。

以上英汉对照,一旦找准了两种语言的共同点,就很容易进行意义互转,翻译也会容易很多。不同语言对应词的词义往往既有共性,又有独特的个性。王文斌这样解释,“之所以有共性,是因为人类所认识的对象往往是具有相似性的客观世界;之所以有个性,是因为词义又往往是从特定的文化中形成的,难以摆脱特定文化的印痕”。

二、在教学产出环节中国文化的融入

在综合语言点学习基础上,根据新学的语言点编写与课文主题一致的有关人文历史、文化现象的汉语短文,要求学生用所学的重点语言表达出来,等于将重点语言与中国文化提升到语篇层面。比如,笔者所用教材第三册有一个单元主题是“诺贝尔奖”,其中的12个重点词汇或语言结构,可以编写成一段关于屠呦呦的介绍,让学生做如下翻译:

用所给英语词汇和结构将下列中文段落翻译成英语:Nobel Prize for,come upon, come up with,up to,press for,convince,while,insight,might have thought,be the evidence that,at the risk of,deserve.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一些人会以为她是因幸运而得奖。公众媒体会追问她成功的秘密。其实她不为大众所知就是她默默奉献、不求名利的证明。她也从中国古代医学典籍中得到了启示启迪。她曾偶然读到了晋朝一本医学著作,书中提供了用青蒿素制作疟疾药的方法。据此,她认定之前的煎熬法破坏了青蒿素的医药成分。当别人都想放弃的时候,她却多次冒着生命危险自己试用生产的药品。近乎四十年的努力最终为她赢得了世界级的声誉,这就叫实至名归。

学生在双语翻译练习中不仅练习重点英语结构,而且能感知两种语言构建语篇连贯性的不同。比如上述“……是她……的证明”句中应该译出同位语从句(The fact that ...)才符合英语语法。英语从句名词化在汉语里不需要添加语法词标识,是英汉语法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学生经常迷惑的地方。即便是一般的表达也是虚词较少,语义之间的关系常常不依赖关系词的显性表达,而是靠交流者之间的共享文化来构建。如“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恨读书迟”,只有两个虚词“不”和“方”,言简意明,增强警醒效果;但若用英语表达,就得加上4个虚词:If you don't study hard when you are young, you will regret when you're old。汉语语句连贯可以像串珠子一样,如“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连串句子非常普遍,小句之间不用任何关联词语,四字叠加,朗朗上口,更容易传播广远。但是在转换成英语时,需要添加连贯词等虚词,不能说 “Beautify your beauty, beautify other's beauty, share the  beauty,world is a community”。汉语成语、名言、俗语等惜字如金,实词为主,偶有虚词,而英语必不可少的语法功能词汇明显比汉语多。有极少数的英语谚语名句洗刷掉了多余的虚词,剩下只有实词,非常精炼,比如:Like knows like (英雄所见略同),Like father, like son (有其父必有其子),A young idler,an old beggar (少閑荡,老乞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样看似不合语法的名句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认可,恰好验证了汉语句不过分依赖虚词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在外语学习过程中通过文化语篇的翻译等练习,可以同时习得中国文化及其对外传播的正确英语表达。

三、中国文化融入的系统性问题

上述两个教学环节融入中国文化的内容受限于单元英文课文中语言点的限制。外语教材的编写立足点必然要定位于外语习得本身的规律,所以中国文化的融入内容取决于新学的英语重点词汇和结构,主题方面也与教材保持一致。这样做的问题是照顾不到中国文化融入的系统性。有学者指出,高校英语教材除了介绍和传播英语文化,还须加强母语文化的目的语表述,将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内容分层次、系统地纳入外语教材。我们认为“分层次、系统地”纳入教材就比较难。因为确定中国文化项目的层次和系统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周小兵团队曾经在对外汉语教学文化项目方面,制定出了三级212 个文化项目[6]。大学英语教学也需要进一步研究,推出比较合理的文化融入框架,让课程思政的实施更有系统性,这是业界人需要努力的方向。但是,综合改革开放几十年出版的教材来看,以上海和北京为代表的主流教材选择语料的时候是充分考虑了西方文化在中国本土的接受度和融入度,所以我们看到的文章主题、内容、价值观相当于是被具有中国文化眼光的编者团队过滤过的文章。这样的教学内容很容易在我国本土文化中找到共鸣的方面。所以顺着教材的英语学习规律随机嫁接零星的文化知识,不仅可为,而且可行,至少可即学即用,用刚学的语言表达一些基本的中国文化,为未来进一步学习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打下基础。

四、结语

作为新文科背景下人文学科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学英语课程,其目的既是工具性的,也是文化性的;文化性又应该、也必须是双向的,学习西方优秀人文、科技文化,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改革开放智慧成果。但是驾驭语言是一切的前提。在习得语言的过程中置换一下语言承载的内容,让英语语言与汉语成语、谚语、古诗对接,学生可以感知到两种语言的相通之处和各自的魅力;用所学语言表达中国文化现象,如介绍人物、描述建筑风格、历史事件等,从英语产出层面进一步加强了语言学习与中国文华兼容并取的效果。这样的隐性中国文化融入路径在目前的教材体系下是可行的、也是符合课程思政教学的。在这一过程中积累的语言材料可以为后期改变教材或编写新教材提供素材和语料。

从日常教学中坚持点点滴滴的文化灌输,学生不仅可以自信应对四六级英语考试,更会在未来的工作学习中自发地传播中国文化。

参考文献:

[1]刘传勇.新文科之“特”[J].山东教育(高教),2020(11):1.

[2]李珍凤.从跨文化视角研究应用大学英语教材——以如何在《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2版中融入中国文化为例[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16):110-111.

[3]王文斌.隐喻的认知构建与解读[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4]张雪梅.新时代高校英语教材建设的思考[J].外语界,2019(6):88-93.

[5]周小兵,謝爽,徐霄鹰.基于国际汉语教材语料库的中华文化项目表开发[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9(1):50-58,73.

猜你喜欢
英美文化中国文化大学英语
关于大学英语教学引入英美文化问题的研究与思考
浅析英文电影在传播英美文化上的作用
英美文学作品的鉴赏
英美文化大学英语拓展课改革综述
以《最蓝的眼睛》为例看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
校园网络背景下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缺陷探究
情感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课程中语音教学现状与重要性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