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的表达:食物设计与社会时尚

2021-09-17 00:32明子阳何颂飞
设计 2021年16期
关键词:建构身体食物

明子阳 何颂飞

摘要:文章从具身认知角度分析了人类的身体表达的形式及其与食物设计的关系,探讨了社会变迁中身体表达的影响因素。通过符号掌方法梳理出社会时尚的影响下身体表达的发展脉络。不同社会语境建构下的身体表达会对食物提出新的要求,因此有了围绕食物的设计活动。食物设计也和穿衣、美容等一样是一种身体的表达。最终结论是食物设计在于了解食物的内在属性和文化关系,食物设计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自我意识表达的方式。

关键词:身体表达食物设计规训审美时尚

中图分类号:J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2021) 08-0093-03

Abstract: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form of human body expression and itsrelationship with food desig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mbodied cognition, andexplore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ody expression in social changes. Use semioticsto sort out the developmental context of body expression under the influence ofsocial fashion. The expression of the body under the construction of different socialcontexts will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food, so there are design activitiesaround food. Food design is also an expression of the body like dressing and beauty.The final conclusion is that food design lies in understanding the intrinsic attributesand cultural relationships of f00d , and food design is a way for humans to expressthemselves in social activities.

Keywords: Body expression Food design Discipline Aesthetic Fashion

一、身体的表达

(一)身体表达与具身性

身体的表达是设计活动需要考量的重要内容。在形式上,它超越了传统人体工程学系统下的“肉身”尺度,将身体与人的意识看作一个统一的整体进行参考。在社会学领域,梅洛一庞蒂提出的具身认知更强调了身体的媒介作用,身体、知觉、世界三者是统一的[1]。人透过身体来与世界建立联系,通过知觉来了解世界。身体是人表达主体存在的首要维度,从根本上将身体是一个表达空间,这就是“自然的表达”。表达虽然是生物的本能反应,但却具备更多的文化意义,身体在表达的过程中具有传递信息、符号的作用,构成了文化社会所有表达的可能,代表着人类身体活动行为的最高层次。社会文化赋予了身体表达特殊的意义和价值。因此身体表达是就文化的表达,是人在客观社会环境中由主体做出的反应现象。

(二)身体表达的范畴

身体是自我认识的起点,同时身体帮助人感知外界事物,与世界建立联系。同时,身体是区别你我、标志个性的证据。从人类学角度身体有“生理的身体”和“社会的身体”[2]之分。生理的身体是医学观下的概念,指人类的躯干或生理组织。这是一种静态的身体表达,即人最“自然”、直观的身体特征。它在进入社会之前身体便将人从生理层面差异化,是最基础身体表达形式。这种生理客体的差异化一定程度上以视觉系统上的对立形式存在,如男/女、高/矮、胖/瘦、黑/白等。而当进入社会之后,身体则成为社会组织关系中的隐喻赋予更多意义,这时生理的身体成为了社会的身体,成为社交的主体。

相较于静态,诸如运动、劳动等一系列由身体直接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行为是一种动态的身体表达,它强调身体作为主体的能动性。这是将生理的身体置于社会系统中所做出的反应。自我意识的表达是身体表达的一种内在形式,是以人作为主体向他人或关系传达信息的一种最基本最直接的方式。它是一种静态的表达,即以生理身体的形式存在于社会中,并在社会关系中形成隐喻;它也是动态的表达,通过身体的社会性实践以达到主体的某种意愿。这其中静态的表达与动态的表达二者相互影响。人们的运动、穿衣、美容、文身等行为皆是以身体作为媒介的自我意识表达的方式,如图l。

二、身体表达与食物设计

(一)食物设计的产生

身体依赖于食物。身体具有动物性,进食、繁衍、自我保护等本能行为皆建立在身体的基础上。人类的各种行为、表达通过身体来完成,并仰仗身体的功效[3]。而食物是身体的燃料,从生物性的角度,食物是人类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为人类提供了存在的可能。由于这种不可抗的“自然”需求,身体也会对食物做出反应,如饥饿感、饱腹感和当食物进入身体后,参与了消化吸收进而影响人的身体状态。猿人开始用火加工食用熟肉后,其身体也因食物食用方式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一牙齿开始变小,脑容量开始增大。“火”的使用是人類史上的共同成就[4],这一行为促使猿人加速进化为现代人。因此,可以说食物在很大程度上也塑造了人的身体进而影响身体的表达。食物是身体的选择,食物设计是身体表达的体现。食物设计来自于人类第一次有意识的选择、加工食物,将苦涩的果皮去除食用香甜的果肉,以及食用炙烤后的熟肉。在对食物不断的设计改造过程后,诞生的新的食物及饮食方式又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身体,如图2。

(二)食物的社会属性与身体建构

焦循《正义》日“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对食物的自然需求促使人类改变了生活方式,从采集社会过渡到农业社会,将采集变为种植,将狩猎变为畜牧,分散种植和放牧的也逐步转变为集体式的农业。当农业开始成为赖以生存的支柱产业,定居生活也围绕其展开并催生出城市。当人类开始聚集,社会系统也因此形成。食物发展的最直接动力是生产力的进步,生产力的进步带给人的不止是数量更大、种类更多的食物,与之一起到来的还有社会系统,是分工、分食和社会关系。食物从带给人温饱、力量的那时起,就被赋予了社会性价值意义。蔗糖在公元1100年前后传入欧洲,并很快在特权阶层流行,极小供应量让糖成为象征食用者的身份和权力的食物,1650年嗜甜在英格兰成为代表贵族富人阶级的生活方式。[5]饮食活动与叙事结构一样,是借由人类的身体表达在时间的展开中完成的活动。随着时代发展,食物对人们来说早已不是饱腹那么简单,食物更是具有传递文化的意义。若非单纯从身体机能的角度看待人与食物的关系,便已经完成了从生物性向社会性的跨越。在由人与食物构筑的社会关系中,食物直接塑造了人的身体,身体的表达也会对食物提出新的要求进而产生针对食物的设计活动。食物设计也成为了人对身体的认知方式。

(三)基于身体表达的食物设计

人类对于食物的自然性需求,是作为生理的身体的物性需求,这样的需求驱使人类开始设计食物。而在此基础之上不断扩大的对食物更高的期望,是作为社会的身体的人性需求,这样的需求让人类发展并反思食物设计。相较穿衣、舞蹈、运动等以身体为媒介的表达,借由食物来完成的身体表达按主体意愿,其表达形式可分为追求健康和追求美。“健康”作为饱腹之外的补足,是一种生物性需求。人们希望通过食用特定的食物来提高身体机能,如美容、壮阳、延年益寿等。中国古人将万物之间的生克之道融入到日常的饮食生活中,形成了独特的“食補”文化,这是在采集社会就萌生出的经验智慧。虽然这种“吃什么补什么”的形而下的理论被西方现代医学所诟病,但这种身体认知方式也间接影响了现代保健食品的发展。而由健康饮食方式中衍生出的诸如养颜、瘦身等饮食方式,除了健康更多的是为了满足主体对美的诉求。与追求健康不同,“美”即身体审美是社会文化建构下的身体认知,它超越了“健康”的生理需求层,上升到社会性需求的层面。美会在人们的社交生活中形成无形的衡量标准,并在一定程度上建构主体的社会关系。在相当长的历史时间内都受到政治经济因素影响。身体的发展受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环境因素制约,[6]主体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其建构标准和身体表达的形式也不同,呈现出一定的区域性和时代性。

三、身体表达的影响因素

(一)经济生产

社会经济生产是影响身体表达及食物设计的最根本因素,社会的经济生产状况直接决定了同时期社会总体食物供应水平。食物的供应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该时期人们的饮食结构和营养摄取等条件,因此该时期社会总体的国民身材会随着经生产状况变化。而社会上总体的身体表达改变也会导致个体的身体认知发生改变,进而同时期的社会审美也会随之发生改变。经济困难时期食物供应都成为问题,人们都饿着肚子,苗条的女子就不如丰满的女子迷人,但到了经济富足的时代人们就会更偏爱苗条的女子。[7]工业革命后制造业和商业兴起中产阶级群体扩大。出于社交的需求这时的中产阶级家庭尤为看重饮食质量,其日常饮食极尽奢侈。可就在同时期与餐桌上丰盛的、高热量的食物相对的,束腰在当时已成为了全民时尚。人们疯狂地追求着纤细的腰身,中产阶级家庭的妇女取代了贵族女性成为了束腰群体中的主力军,到最后又影响到工人阶级女性。

(二)饮食文化

饮食文化和结构受自然地理条件、民族历史文化及生活方式等多重因素影响,因此存在极大的地域性差异。这种差异表现为食物的种类和加工食用方式不同,其对人的身形有很大影响,所以饮食文化的差异会影响地域性审美甚至社会审美变化。不同的饮食文化和身体表达横向上具有区域性,纵向又具有时代性。先秦时男女皆以长白、恬静为美,但同时期北方民族强调硕大身材,而南方民族更强调纤细秀丽。《诗经》中描写鲁庄公有“猗嗟昌兮,颀而长兮”(引自《齐风·猗嗟》)的身材。而至唐代国力强盛民族融合加剧,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给中原地区带来了肉食文化,社会均崇尚“肌理细腻骨肉匀”(引自杜甫《丽人行》)的丰腴美。中国各时代的身体审美观的变化和发展和对身体的认知,虽整体上有一定的继承性,但又相对独具特色。

(三)政治意识

特殊的政治环境及统治阶级的好恶有时会形成自上而下的社会主流审美,这种政治意识影响下的身体表达形式会潜移默化的有时甚至强制的影响大众对身体的认知。再主导身体认知的同时也会对同时期的食物设计造成影响。如日本由于“肉食禁令”明治以前其国民饮食结构一直是以米饭为主食并配以蔬菜、汤以及少量的河鲜、海鲜。因此营养失调的问题直接反映在其国民矮小的身材上。1871年明治政府使团出访欧美各国时,关注到了其与西洋人体格上的悬殊差距和完全不同的饮食文化。19世纪末明治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自上而下的饮食维新,破除禁忌、引入西餐,并在短时间内便改变了国内的日常饮食结构。“饮食维新”虽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和强制性,但却从根本上改变了国民的体质。四、社会文化规训的身体表达

权利源于身体,身体同样也是掌控权利的关键[8]。随着男性中心化的父权制社会确立,开始对身体进行了政治文化的解剖,这便形成了社会规训。身体被外在权利规训建构且这种规训具有鲜明的强制性。在传统农耕社会,受限于生产力水平,食物成为构建整个社会体系的重要部分,并上升为一种社会规训形式建构大众的身体表达形式。中国饮食文化中,食物常与政治相联是阶级的象征,其具体表现在各阶层饮食结构的差别上。“天子日食少牢,诸侯日食特牲,大夫特豕,士特豚。”(引自戴圣《礼记》)反映的即是社会强制力对食物再分配与食物系统的约束和设计。以食物这种刚需建立并完善社会秩序,满足统治阶级或社会伦理对大众身体表达进行规范约束,进而促进既定的社会结构、伦理相对稳定的发展。不同社会等级群体享受相应的食物且由统治阶级强制规定。为官者是“肉食者”,平民则是“藿食者”(引自刘向《说苑·善说》),官僚与平民的饮食结构差别较大。这种强制性的阶级饮食划分也直接影响了身体,加之农耕社会饥饿与营养不良极为普遍,这种条件下产生的对身体表达的认知使得体态丰盈被称为“富态”。“富态”的身形显示了人富足的生活状态甚至社会地位,圆腰大腹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都是中国男性美的体现。近代开埠后,中国传统审美受到西方的“瘦腰”形象冲击。且直至改革开放以后,人民温饱问题得以解决,受制于政治、经济生产的传统认知和审美才开始转变。

权利控制着身体。[9]男女两性的差异只是自然的生物性区别是原始的自然分工,但在父权社会中女性常成为社会规训的目标,大多处于身体和意识分离的状态,从而导致其身体认知出现偏差。古希腊时期的雕塑艺术作品中,多出现男性身体的完全展露,是一种自然美多被赋予矫健、英勇的含义,常以思考、战斗等极富动作张力的形态呈现。而相反女性的身体则多以局部的、肉欲的形式表现。文艺复兴后大众对女性身体进入了审美崇拜时代[10],这实质是女性身体表达变为大众欲望的能指。17世纪欧洲社会对当时女性美的象征兼容了美学与秩序,约翰·哈灵顿曾描述现代的美女应该要生得“雪肌皓齿,胸丰臀满”,束身衣应运而生。伊丽莎白·阿梅莉亚·尤金妮(茜茜公主)每天花费近一个小时穿束身衣,为了保持身材她为自己设计出一套极度严苛的饮食方式。她早饭吃得很少,以清淡肉汤作为晚餐。其佣人每日为她测量腰围,一旦超过50cm她便坚决不会吃任何东西。长久以来女性一直是身体文化控制的主要对象,社会上的减肥热潮是社会经济增长的产物,是富足的物质生活中的身体表达方式,这其中不乏以男性视角主导的审美标准,这让女性成为社会权力规训建构的满足欲望的载体。

五、时尚的范式与被设计的食物

随着女权主义的发展传统社会对身体的规训呈现弱化趋势。女性开始从对抽象的既定审美转而关注对具体的自我的身体审美。权利对身体的规训表现得越来越隐蔽且没有强制性,但社会文化对身体表达的建构并没有停止。消费社会创造出了消费文化,电子媒介生成了符码引导大众消费。符号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成为大众消费的主体。大众追求符号代表的生活方式,通过符号来交际,以沟通人与人之间的各种情感、思想、观念等。现代人类的生活就是不断创造符号的过程,而身体就是最自然的符号,身体表达成为了与符号连接的媒介。身体成为了消费文化建构的对象,这种建构并不是基于身体的自然需求而是一种欲望。由于消费文化建构的理想形象不断变化,导致女性对理想身体状态的追求没有终止,女性因此成为时尚物品的主要消费者。而社会经济增长和女性地位的提高使得男性的身体也被卷入其中成为消费文化建构的对象。越来越多的男性化妆品、时尚杂志和男性健身出现,大众媒介打造出了现代男性审美标准,男性的身体在被权利填满后,发现遭到了相同权利的挑战[11]。

时尚是对一种特定范式的模仿,然而时尚又来自差异化的需要,以从与他人的不同中獲得满足。消费文化制造了一种大众对身体形象永不满足的需求,并通过大众传媒塑造视觉形象,使身体客体化进而影响大众对身体的认知改变身体表达的方式。这让大众觉得自己的身体是“未完成的”,需要在消费中进行自我完善。这种“身体重塑”使消费主义成为了新的身体“规训”形式。布迪厄认为身体在社会中可以形成身体资本,身体的优势转化成了其他方面利益。因此,人在参与实践过程中,会努力让身体达到理想状态,达到自己所希望的具体的社会身体,这是外貌身材、衣着举止等多方面的社会身体塑造。也因此社会的身体开始制约生理的身体,身体因此产生了社会塑造的特质。大众传媒通过这种方式让一部分社会群体陷入到身体焦虑中,即你的身体是不完美的,但可以通过减肥、美容、健身等身体重塑的方式来解决以消解心中的焦虑。从本质上讲,19世纪的束腰与20世纪为追求好身材而合理饮食并参与体育锻炼一样,都是为了保证女性遵照既定的美。大众阶层倾向于消费更加肥腻的食物,通常是出于经济上的需要,同时也趋向于比精英群体更肥胖,而后者往往有更多的时间和金钱可以用于健康饮食与日常健身。克拉克斯顿在《减肥:节食与莱肴》(Weight Reduction:Diet AndDishes)中指出,现代文明才是减肥热的根源,被《柳叶刀》给予高度评价。在消费文化的建构下,时尚引导了人们的认知及身体表达方式,进而产生了基于新认知体系下的食物设计活动。

饮食“diet”的词源是希腊语“diaita”意为整体的生活方式。希腊罗马时期的医生认为身体的运作方式与饮食内容息息相关,不同的饮食习惯也会对人体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杰明·盖洛德·豪泽作为营养顾问专门为好莱坞影星提供饮食计划,他在《吃出美丽》(Eat And GrowBeautiful)中叙述了“生活中的简单新设计”,将美容饮食法推向大众并收获一众粉丝。豪泽的恋人好莱坞影星葛丽泰·嘉宝就完全遵照其饮食指示,她银幕上“茶花女”纤细高雅的形象成为无数女性效仿的对象。社会上流行起了沙拉简餐和体育运动。感受到体重压力的不仅是女性。1950年,埃尔默·惠勒的著作《胖男孩减肥书》(Fat Boy's Book)在全美拥有三千万读者,出版当年销量就超过II万本,还收到超过三百万封读者回信[12],可见男性与青少年的体形与身材压力也日渐增加。美赞成研发了metrical阿华田也推出了minvitine,各大公司纷纷开发新型食品争夺减肥市场。与此同时,男性健身市场也欣欣向荣起来掀起了健身热潮,社会倡导男性打造结实的体格。健身这种特殊的运动行为强调运动与食物的配合,其对饮食的要求较为苛刻。1952年美国举重教练鲍勃·推出了世界上第一罐由大豆蛋白和巧克力制成的蛋白粉-Hiprotein,他声称可以让食用者短时间内增长10-20磅的肌肉。针对的即是通过运动塑造理想身材的健身人群,在消费文化的浪潮中,现代男性也逐渐适应了消费社会内在逻辑。身体的美与丑健康与否、衣着是否得体等,都关乎是否符合时尚是否偏离社会关系。[13]在现代社会,大众媒介控制了人的身体表达,转化为主体的自愿自觉自乐行为,最终演变为生活日常中的群体无意识,如图3。

结语

身体是人与世界沟通的媒介,而身体的表达即是自我意识的表达。当人置身于社会环境中,食物则除了是人的生理需求外,还是其对于身体的认知方式,食物从生物性、社会性等方面都塑造了人的身体表达,不同的社会语境会对社会时尚和饮食文化产生一定影响。食物设计是一种特殊的身体表达。人对于食物的设计是食物社会性的体现,是社会文化建构的身体的选择。在现代消费社会人们被符号价值引导,传统的身体认知改变被消费重构,身体成为了被消费的对象。而被约束的不只有身体还有食物。追求美和健康的生活成为一种身份认同方式,是消费文化建构的身体表达的需求对食物进行的设计活动。得益于科技水平的进步,现代食物设计大多着眼于用户利益最大化和食物价值利用最大化。食物不再拘泥于其原本的形式,可以被设计成任何需要的形式,让我们能更有效率地摄取到想要的营养。科技让食物不断打破限制,当代人类的身体表达与食物的关系,必然要考虑消费意识形态主导下的人类的生活方式。食物设计只有站在可持续的角度,重新审视人与食物、社会的关系才能为人类引导健康的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法)奠里斯·梅洛.庞蒂.姜志辉译.符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美)约翰·奥尼尔张旭春译身体形态现代社会的血种身体[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3

[3](美)理查德舒斯特曼彭锋等译生活即审美审美经验和生活艺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87

[4]张光直中国饮食史上的几次突破[J]民俗研究,2000 (02):71-74

[5](美)西敏司王超,朱键刚译甜与权力——糖在近代历史上的地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80

[6](美)劳伦斯·夏皮罗李恒威,董达泽具身认知[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4:6

[7](美)罗兰·米勒王伟平译亲密关系[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 129

[8]汪民安:权力、权利和身体[J]读书,2005(12):l37-144

[9](法)米歇尔·福柯刘北成,杨远婴译规训与惩罚[M]北京:三联书店,2012:27

[IO](德)爱德华·傅克斯侯焕闳译欧洲风化史——风流世纪[M].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65-66

[II](英)乔安妮·恩特威斯特尔郜元宝译时髦的身体[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6

[12](英)路易丝福克斯克罗夫特王以勤译卡路里与束身衣——跨越两千年的节食史[M]北京:三联书店,2015:164

[13](美)约翰费·斯克王晓珏,宋伟杰译理解大众文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197

猜你喜欢
建构身体食物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人为什么会打哈欠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我de身体
建构游戏玩不够
我们的身体
搞笑:将食物穿身上
身体力“形”
食物从哪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