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互联”——互联网时代下城市建筑的营造方法探究

2021-09-17 01:18王旭焱
设计 2021年16期
关键词:山水空间建筑

王旭焱

摘要:为更好地适应互联网时代下城市建筑信息交互方式的转变和传统空间迭代法则的更新,文章引入柯林·罗的观点,分析了迈克尔·伍德和《画山水序》中隐含的当代与传统建筑理念,提出了建筑的“未来与过去——山水互联”这一议题。据此,文章从山水互联的实体和虚拟空间融合的象征、山水之境与自然联系的游走场景及萁体现的山水文化价值观等方面分析城市建筑“山水互联”的意义,并结合城市与建筑的案例应用得出城市建筑“山水互联”的营造方法。

关键词:山水互联联结城市建筑营造方法互联网时代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2021) 08-0158—03

Abstract: In order to better adapt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way urban architectureinteracts with information and the updating of the traditional laws of spatial iterationin the Internet era, the article introduces Colin Rowe's viewpoint, analyses thecontemporary and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concepts implied in Michael Woodand the Preface to Painting Landscape, and proposes the 'past and future ofarchitecture —— The article introduces the topic of the 'interconnection of landscape'.Accordingly, the article analys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landscape interconnection'of urban architecture in terms of the symbolic fusion of physical and virtual space,the wandering scenes of the connection between landscape and nature and thelandscape cultural values it embodies, and draws conclusions about the 'landscapeinterconnectionl of urban architecture in relation to case applications of cities andbuildings. The methodology of creating 'landscape interconnection" in urbanarchitecture is combined with case studies of cities and buildings.

Keywords: Landscape interconnection Connections Urban architecture Methods ofcreation internet ago。

引言

(一)信息技術推动城市建筑的发展

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工业批量生产到效率先行,再到第四次工业革命爆炸式大数据的涌现,技术的革新推动当今城市建筑的发展。正如阿尔多·罗西强调的类型是建筑的真正概念,第四次工业革命之后虚拟空间的出现为当代城市的建筑类型提供新的可能性。正如凡·艾克所说,结构主义强调词与词之间的结构关系,第四次工业革命之后大数据和智能建造能更快速地满足不同人的需求,定制不同人所需求的空间和路径。技术渗透入生活之中,也加速了万物互联时代的到来:云端之间可以建立更紧密的连接,越来越多的数据被采集和集中在一起。这些数据,可以协调构建更强大的数字孪生体。信息技术改变了人们与环境信息交互的方式,也推动了城市建筑的变革,预示着新的建筑类型的产生。

(二)传统建筑空间面对的挑战

柯布西耶曾言“建筑是居住的机器”。但是我们必须发问,在机器及其所代表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如此剧变的今天,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建筑?如果建筑正在远离工业,那么她更应该表达什么内容?”如今万物互联一方面改变着生活世界的图景;另一方面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在建筑实体物质空间和虚拟空间的融合过程之中,建筑传统文化和思想是否会受到挑战呢,相应的,建筑独特性与异质性是否同样会受到挑战,在与技术博弈的过程中,如何将其带来的机遇和不确定性整合完善显得尤为重要,建筑的未来又将走向何方?

一、“未来与过去——山水互联”

(一)“山水互联”的相关理念

柯林·罗在《拼贴城市》中提及:“新建筑是由理论决定的,新建筑是由历史注定的,新建筑代表着时代精神,新建筑是治疗社会的良药,新建筑是年轻的,并且不断自我更新的,它永远不会落伍于时代。”作者表达了新的建筑汲取历史的养料、紧随时代浪潮自我更新的发展观点。

以此为依据,探寻当代建筑面对当今互联网时代新兴的空间形式,引用迈克尔·伍德(Michael Wood)的评论,“没有清晰的口述,这幻影几乎完全不能被召唤出来,因为它不是不存在的幻影,而是图像所不能显示的”,当下数字技术不断模糊着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界限。当万物互联成为城市与建筑空间描绘的“语言”,我们都能够更精确地描述城市信息,城市与建筑空间将会重新被信息交互技术定义。然而真实的生活不能被虚拟的生活完全代替,技术的发展也要不断反问其初心,科技发展的核心理念,其实更在于人文关怀。万物互联时代,人之为人的价值更需要得到彰显,当代建筑中人与城市、人与建筑、人与信息的关系需要被更新与再定义,定制化的虚拟空间也应运而生。

与此同时,时代浪潮下的新建筑又如何汲取历史的养料,更加适应中国环境呢?古文《画山水序》中提到,“圣人含道暎物,贤者澄怀味像。至于山水质有而趣灵,是以轩辕、尧、孔、广成、大隗、许由、孤竹之流,必有崆峒、具茨、首、大蒙之游焉。又称仁智之乐焉”。在中国传统的生活里,很多活动是和自然相关联的。中国人似乎特别喜欢看着一层窗户纸透过来的烛影的摇曳,也特别喜欢看着一潭平静的池水倒映着天光云影的变化,同时也会讲芭蕉听雨,借由雨滴打在芭蕉叶子上的嗒嗒嗒的声去感受雨的到来。还有这种四面荷风亭,借由风吹过来的湿润来感受周边荷花的环境,非常的美妙。古人对山水总是有一种超脱物质表象的留恋与向往,当今“虚构”的逍遥对当今是否是一种讽刺呢,亦或是另一种重生。回看历史,历久弥新的是人们心中诗意栖居山水的美好愿望,当代建筑应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身体,人与内心的“同乐”与“和解”。

(二)“山水互联”理念的提出

综上所述,互联网时代城市建筑的发展不仅要向前看追随时代潮流,也要回首过去、回溯历史,汲取传统的养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问题,总会看得更远。如此看来,时代浪潮下的“互联”便可以和古今向往的“山水”融汇在一起,未来城市建筑也可以追溯“山水互联”这一理念。

二、互联网时代下“山水互联”理念的含义与价值

卡尔维诺(ltalo Calino)在《美国讲稿》中谈到“我们是什么?我们中的每一个人又是什么?是经历、信息、知识和幻想的一种组合。每一个人都是一本百科辞典,一个图书馆,一本包括了各种风格的集锦。在他的一生中这一切都在不停地相互混合,再按各种可能的方式重新组合”。人在时代发展或者生命周期之中,也经历着被再定义、重新组合的过程。或许在更远的未来信息技术打破了身体对于灵魂的约束性,一方面身体延续着感受和创造实体空间的属性,另一方面灵魂可以通过数据网络直接交互从而打破身体所处空间带来的壁障。数据网络是技术,是身体的附加物,也是灵魂自我剥离以作为纯粹认知主体的载体。身体同时作为主体和对象存在,身体主动塑造空间,同时感知受到灵魂主体的辅助。当然,在“山水互联”之中,人又是被如何定义的呢?人、事物、信息、自然这些因子互相关联,不断佐证,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山水互联的一员,没有了明确的分类,他们不会割裂,而是互相影响,共同影响信息传递与事物发展的流程,达到新时代下“诗意栖居”的境界。以下三点为“山水互联”理念的具体含义与意义。

(一)“山水互联”的象征语义一人与城市建筑实体虚体的互联

“山水互联”,如今人们触摸物品,信息就展现在我们眼前,或者通过云平台的转译,需要的信息会被筛选出来,供我们甄别。人与信息的交互关系不再是断裂的,而是经历了大数据筛选一再选择一反馈这一环节的整合,信息交互方式的多样也越来越多的提高了人的效率,人的身体或许就作为信息交互的某一环节影响了整个进程的发展。人们在城市与建筑之中不会被不可见的某些视听因素所阻隔,信息流席卷的当下,人们更容易地去感知信息。从宏观的城市建筑到微观的人的联系之中,城市与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看作人身体的衍生,在这种尺度的扩张之中,“人,这一概念的模糊,会迫使我们研究城市建筑新的反馈机制,打破单一学科的局限性。

(二)“山水互联”的自然栖居一人与自然

过去,人与自然的关系纯粹而简单,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古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曲水流觞、饮酒作诗的诗意生活在万物互联时代又会不会有新的转译方式呢?答案是必然的,人与自然为一个整体来讨论其中的生息关系。自然信息可以借助万物互联更巧妙地被人捕获,过去不起眼的植物或许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亦或者人的身體与心理有疗愈作用。人的身体终归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万物互联时代与自然达到某种“同乐”与“和解”也达成了人们的共识。

(三)“山水互联”的文化价值一人与精神文化

正如中国山水画写“意”为主的作画方式和中国园林那样造“境”的营造趣味,“山水互联”是一种以主体认知结构为主,传统价值观为引导,自然物象的激发等复杂的过程,并借助“意”和“境”的载体媒介进行表达,而山水的背后不仅仅是自然意象,其中蕴含着复杂的心理感知和认知因素,比如田园情怀、居游情怀、隐逸情怀等。

三、城市视角下“山水互联”理念的营造方法

(—)城市视角下“山水互联”象征语义的营造一物象虚拟信息叠加

过去,人们认知城市,依靠经验、视觉、场所记忆,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借助GIS,地图软件了解城市,在“山水互联”中,人们看到的城市在单一维度之外,叠加了虚拟信息联系的时候,人们将会看到过去未曾看到的信息,这种信息和城市物质界面一起构成了人们的“山水信息”再感知。在不同的时间轴中,人们或许看到了过去城市的新面貌,或许数据整合了未来城市面貌的可能性,人们不再处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尴尬境遇,人们似乎如上帝视角注视城市时空的历史与未来。城市不光是城市,还是关于人的。就如我们现在生活的社区,感觉人际关系,都比较封闭。现在人跟人是竞争关系,社会中会缺少信任,体现在建筑空间里自然就是分隔的,没有过去的社区感,这都跟建筑有关系。像以前人跟人之间的关系融洽,其实和胡同、里弄这种居住结构有关系。“山水互联”,其实对当代能否让人们重拾过去相处的与邻为友,山水田园的栖居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城市视角下“山水互联”自然栖居的营造一山水自然信息融汇

如果我们追溯山水城市的构想,其实最早是由钱钟书先生所提出,钱老针对当时国内涌现的水泥方盒子建筑,提出以中国的山水精神为基础建立一种新的城市模式,让“人离开自然又返回自然”。当代建筑师中,以马岩松的“山水城市”为代表。马岩松自2002年设计浮游之岛开始,就以“梦露大厦”、中国木雕博物馆、胡同泡泡32号等作品,在世界范围内践行着“山水城市”这一未来人居理想的宣言。在2013年10月,马岩松在接受新京报采访的时候说到“回归人文是创意之本,山水城市是他梦想中的未来之城”,见图l。

(三)城市视角下“山水互联”文化价值的营造一山水文化内涵共鸣

城市与建筑山水互联其实是认为现代城市则应该成为一个自然人文的城市,“山水”就是这个意思。“山水城市”应该满足现代城市人们应有的生活需求,与此同时饱含东方人心中的诗情画意,山水意境与城市功能融合其中,建造以人的文化价值观和精神为核心,能够引起人们情感共鸣与精神归属的未来城市、未来建筑。“不应让自然与人的距离越来越远”,城市与建筑山水互联其实是让人在城市建筑万物互联环境中与自然产生情感的联系。但这种山水互联,并不是“灵机一动”的乌托邦之梦,也不能称之为一种野心,而是针对本土化的现实问题提出的解决办法。有时候会发现,其实城市与建筑的发展也在基于其所处时代语境下不断迂回平衡。现代建筑如果过于千篇一律和晦涩难懂的抽象,会使城市失去灵魂,而自然的情境会赋予人的情感一个或大或小的空间,看着这些建筑,就好像一幅幅中国古代的山水画墨画,犹如置身群山、古树,矗立于青石绿水之中,天人合一的共融会给予人们心灵与情感的共鸣。

四、建筑视角下“山水互联”理念的营造方法一一以教育空间为例

过去,人们进入建筑,寻找适合的功能场所进行活动,如今“山水互联”,人们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地定制自己需要的空间,根据行为活动,大数据智能匹配空间。人们都将是建筑创作的参与者,建筑或许是“未完成”的状态,但是也因此具备了更多的时空弹性,以应对未来所发生的的机遇与挑战。比如新冠疫情时期,人们的工作学习从单位学校转移到家中,那么家这一居住单元所提供的功能就和之前是不同的,过去,卧室是人们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如今客厅和餐厅成了聚集家庭公共活动的重要场所,家如果具备特殊情境的弹性,便可以灵活应对人们行为活动的转变。“山水互联”,从时间维度讲,此时此地历史建筑的时空影像可以再现于当前时空,唤起人们的场所记忆、归属感,人们也可以调拨出当时的情景供自己思索,对于建筑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下文以教育空间为例,探讨“山水互联”理念下具体的建筑营造策略。

基于未来大学校园建筑设计作品探讨“山水互联—下教育建筑新的可能。场地选址在昙华林历史街区附近的某中医药大学,是校园和昙华林历史街区空间的交界处.反思未来大学新的教育模式可能性的同时,探讨人文情感关怀和万物互联数字技术如何更好地融合。联系昙华林过去的园林历史与历史记忆,与某中医药大学现存问题,提出了从乐山乐水到乐学乐活的概念,是一种结合数字叠水与信息游气的数字技术的“原始的未来感”。探索“乐”,在古今未来的碰撞、传承、诗意栖居,未来数字技术与传统山水诗意气息对学习生活方式的颠覆和重塑,见图2。

(—)建筑视角下“山水互联”的象征语义营造一物象虚拟信息叠加

1.建筑实体虚拟空间的功能组合:作为教育空间之一的大学,从产生到至今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过去的教育场所如教堂与修道院大学,整体空间分隔独立,强调内在省视,充满精神信仰;到20世纪初,包豪斯的出现赋予教育新的面貌与可能性,人与人的联系变得更加强烈,但是聚集空间之间没有形成紧密的联系,当代大学信息交流需求增强,空间之间出现更加密切的网络联系,相互结合而又相互影响,借用空间的透明性一词,其实是开放而又存在其中的关系。

从教育现状来说,传统的教育方式中基础教学,食堂,运动,社交,自然等组团分隔化,没有形成彼此交融的联系,在万物互联的时代里,事物与事物都是有联系的,学习其实不仅仅只是含义上的学习,也有了包括生活、自然在内的更多含义,这两者不再有明显的分隔,而是互相融合的,见图3。未来的教育与山水互联相统一的是学习与生活互联,以达到“乐”的境界,谓之“乐山乐水与乐学乐活”。

2.建筑实体虚拟空间的交流模式:万物互联时代下未来的教育学习没有固定的教室,信息交互变得多元化,见图4。学习不会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信息交流模式和实体、虚拟空间的融合,形成学习生活多功能组团并置的自组织模式、多元社会生活平台和与“山水”自共生的体系,并不断反馈调整学习与生活的状态、路线和机制。在此基础上乐学乐活空间与双流线、活动等不断融合。整体空间基于万物互联,学生在校园之中任何位置都可以自主交流学习,探索碰撞,这个时候,建筑与物与人是联动的而非割裂,旨在为这个场所带来一个充满碰撞与惊喜的校园故事,独特的场所感。

红色立柱不仅是承重结构,也是虚拟空间交界节点、多元路径停靠点,是增强现实营造不同节日节气间的氛围和交流学习活动场所。校内师生营造其展现内容的同时,也是社会人群参与生活的介质要素。立体路径中共色为师生流线,棕色为校外人群路径,流线相交的部分为虚拟共享平台,楼梯根据大数据支配调控,以期路径的定制化。

(二)建筑视角下“山水互联”的自然栖居营造一山水自然信息融汇

1.山水單体构件的空间营造:在“山水互联”的象征语义层面,联系了实体与虚拟空间。山水构件中的“山”,是物化的实体部分,从“山水”、建筑构件、在地性出发,分别形成了由山水园林空间、构件元素与昙华林空间元素转译而来的空间原型,再经历一系列时代语义的衍生空间,见图5。山水构件中的“水”元素,是物化的虚拟部分,结合学习交流活动要素,进一步替换部分实体空间构成或者与实体空间融为一体,像水一样是柔性的,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2.出水组合模块的空间营造:在“山水互联”的自然栖居层面,联系了物与自然。定制化的数据环境、信息水和自然山水联系了整体学习与生活的氛围,没有过多的束缚存在,不同人群在路径上或者所见所闻所感上都会各异,交流空间共享,整体来说是多元化的生活式学习交流,特定空间在特定的时间变化,人群共享,见图6。

(三)建筑视角下“山水互联”的文化价值营造一山水文化内涵共鸣

在“山水互联”的文化价值层面,联系了物与文化情感。山水游气,这些传统山水园林原型的存在,在逐渐工业化,数据化的时代留有一丝能够让人想象和回味的温情,联系时间,场所与记忆的“旧物”,也恰恰是这个日益发展的时代不能缺少的存在。白天是交流学习、社会实践和多元生活等的场所,夜晚融入更多生活化体现,主题夜市,生活市场和昙华林时空庙会等,唤醒人们心中的情感记忆要素与生活的归属感。

结语

如同万物互联的包罗万象,“山水互联”也包含了更多的内容,文中城市与建筑案例作为例引,其理念可以地域化、本土化的应用于更多的建筑类型之中,为国内具体的建筑案例中落实“山水互联”这一概念提供借鉴。在技术发展日益迅猛的时代,创作者们更应该不忘初心,理性地回溯文化传统,建立可以让人们诗意栖居的本土现代化的人居环境,强化建筑文化、自然建筑和城市本土的情感记忆,增强城市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参考文献

[1]金星建筑是时间的艺术[J]建筑与文化,2007 (1O):9

[2]柯林罗,弗瑞德科特奄明译,李德华校拼贴城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雷鑫时间、空问、情感电影中的建筑环境表达[J].武汉理工大学艺术系硕士论文,2005

[4]沈福人与建筑[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9

[5]王绍增论《园治》的“入境式”设计、写作与解读方法[J].中国园林,2012 (12):48-50

[6]王欣如画观法研究课程作品七则[M].建筑学报2014 (06):20-23

[7]王铎,王诗鸿“山水城市”的理论概念[J].华中建筑,2000,(4) 32-33

[8]宋启林论山水城市[J]华中建筑,2000,(2).72

[9]张艳颖当代教育新理念下的中学建筑教育空间模式与设计探讨[D].浙江大学,20151-126

[1O]祝群英,祝劲松山水画艺术理论在现代园林观设计中应用研究[J].工业设计.2016,(10)71-72

猜你喜欢
山水空间建筑
空蒙山水间
《山水间》
空间是什么?
山水朋友
创享空间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Chinese Architecture Meets Globalization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
想象虚无一反建筑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