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美术类灯彩的保护研究

2021-09-17 08:58刘惠迪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15期
关键词:法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刘惠迪

摘 要:汴京灯彩作为一种传统的手工艺品,根据制作技术可分为彩灯和造型灯两类,其题材丰富,可謂异彩纷呈。灯彩的流行与元宵节的赏灯活动密不可分。作为烘托节日气氛、礼仪祝福等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汴京灯彩在观赏娱乐、装饰制作以及工艺传承等方面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通过简述汴京灯彩传承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各项法规在汴京灯彩保护、发展、传承中的重要作用,为汴京灯彩艺术的活态发展提出相关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汴京灯彩;法规;传承;保护

灯彩,即灯笼,又称“花灯”,起源于西汉,最初用于照明、娱乐与礼仪。灯彩不仅体现出古代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还是各时代科学发展的标志。如今它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已成为我国民间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也是我国独特的艺术表达形式之一。

1 非遗视野下的汴京灯彩

汴京灯彩于2008年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传统花灯艺术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继承了我国民间艺术的文化特征,体现了开封地区居民对工艺美术的真挚追求和生活乐趣的热爱向往,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不可替代的部分。

1.1 汴京灯彩的源流与发展

自西汉起,每逢节日人们都会张灯祭神,宋代时达到顶峰。宋人孟元老所著《东京梦华录》载:“游人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粼粼相切,乐音喧杂十余里。大街小巷,茶坊酒肆灯烛齐燃,锣鼓声声,鞭炮齐鸣,百里灯火不绝。”这是北宋都城开封元宵灯节天官赐福的盛景民俗。

河南省开封市的灯彩发展历史悠久,是我国彩灯文化的代表之一。自北宋初以来,汴京灯彩的制灯技术便在各个作坊中代代相传,并在材料、工艺和题材方面都久负盛名。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汴京的制灯世家—“灯笼张”。根据《开封县志》记载,张泰全于清朝末年首次创制汴京灯笼,又由于其制灯的作坊名为“敬文斋”,因此也称其为“敬文斋灯笼张”。汴京“灯笼张”父子相传,世居开封,经历了二百多年,目前已传至第七代传承人张俊涛、张俊丽。

1.2 汴京灯彩的种类及技术

汴京彩灯的品式繁多,其中包含有(无)骨灯(即是否有灯骨)、走马灯、年画灯以及彩扎灯等各式各样的造型灯,从形式上可分为两个大类,即彩灯和造型灯。“敬文斋灯笼张”制灯时主要使用扎制、合褶造型和着色绘图三种工艺,采用篾青条、芦苇秆、麦秸秆等作为支撑材料,用宣纸、棉纸等作为透光材料,装饰材料选用各种漂亮的珠子,连接及粘接处所用材料为棉线和糨糊,做出来的彩灯轻盈灵巧、体态优美。

1.3 汴京灯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

彩灯的造型与风格在不同时代是不太相同的。每个历史时期彩灯的造型与风格都能够折射出其所在社会的经济水平与发展状况,更是当时政治制度与文化状况的承载。彩灯作为历史研究中的活化石,它将每个时期的历史信息都蕴含在不同的形式中,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汴京彩灯不仅是古代先民的高超技艺与无穷智慧的体现,也是人民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结晶,更蕴含着不同历史时期各自的发展状况以及大众的审美水平。以汴京“灯笼张”为例,其在传统的花鸟绘画基础上添加了祥瑞的图案,且巧妙地将开封本地传统的雕刻技术与木版年画的文化艺术也融入其中,颇具特色。因此,汴京“灯笼张”所制作的彩灯不仅仅包含了大众审美,还将中原地区的历史特色与民俗魅力融入其中,是一个独具民族文化特色且富有艺术创造力的传统工艺综合展示体。

2 汴京灯彩的传承现状及问题

2.1 制灯技艺传承后继无人

开封民俗灯彩原生形态的衰落是整体性的,传承方法基本为父子相传。但日常生活入不敷出、社会地位低及得不到社会重视等原因造成收徒相当困难,甚至是传承人的子女都不愿意继承这份日益衰落的手艺,这些都是阻碍传统灯彩继承发展的原因。当下的年轻人更多是对新兴的时尚文化有浓厚的兴趣,而对于传统灯彩的学习则显得心浮气躁,无法做到潜心研究。

2.2 缺乏创新,市场狭小

目前开封市制作花灯的市场狭小,花灯的生产基本上是以家庭作坊的形式存在,既没有产量规模,也没有成熟的销售体系。与其他行业不同,这些手工作坊很少有人会主动推销产品,都是等客人自己上门购买,因此真正的旺季也只有在元宵节前后,其他大部分时间都无人问津。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传统彩灯的造型具有局限性,无法与时俱进,缺乏创新性。

2.3 政府凝固性保护,缺乏活力

汴京灯彩成功申遗,其彩灯品种仍旧十分单一而且没有达到工业化的规模。同时又受到地区经济类型以及社会结构的限制,使其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一方面经济效益无法提高,没有完整的资金链;另一方面受上个原因的影响,更不可能抽出时间和金钱来追求创新。不仅如此,在对汴京灯彩的保护中存在保护性破坏,过度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而非遗艺术失去了灵魂。

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能仅仅是一种被“凝固”了的保护,还要根据其自身发展演变的过程,打破一成不变的思维定式,科学积极地探求灯彩的生存空间与发展链条,并注重发展与保护的协调性。

3 汴京灯彩的传承与保护对策

3.1 积极寻找并培养传承人

3.1.1 与教育相融合,让灯彩进校园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三十四条规定:“学校应当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开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河南省院校众多,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是保护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新途径。与教育相融合,让灯彩进校园,创办民间非遗艺术课堂,将其列入校本课程,成为独特的校园实践活动,创造非遗传承的新载体。通过多元化、全方位的推广让更多的青年人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认识到非遗传承的紧迫性与重要性。相信富足的教育宝藏,再加上不可估量的高素质英才,曾经播撒下的希望种子必能让非遗这棵大树继续开枝散叶、郁郁葱葱。

3.1.2 积极汲取先进经验,不断学习

灯彩未来的发展不仅要靠传承人,还要积极地学习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宝贵经验。例如,陕西省文化厅为了扩大陕西民间剪纸文化影响,出资助力其进京办展;同时还在全国范围内开办了剪纸班,让更多的人喜欢并爱上剪纸文化,于潜移默化中就解决了剪纸文化新老传承人的交接传承问题,并且取得了很好的反响。

3.2 政府部门的保护政策、行业协会的帮扶

3.2.1 建章立制,落于实处

政府及相关部门不仅是传统文化发展的“金库”,同时也是提倡者和组织人,在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政府应当贯彻实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采取各种保护方案和方法,为边缘项目划拨专项保护资金,为协调发展与保护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同时,也应为继承人参加的某些活动提供必要的政策和经济上的支持。

3.2.2 协会帮扶,多方助力

2008年,河南省政府第21次常务会议通过《河南省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办法》(下简称《办法》),其中第六条规定:“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应当协助传统工艺美术保护部门做好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和发展工作,加强对传统工艺美术的宣传推广,积极为传统工艺美术交流提供服务。”不仅如此,该《办法》还对传统工艺美术品种、技艺、工艺美术精品、工艺美术大师四种保护对象提出条件规定,实行评审认定制度,并設立保护发展专项资金,实行多项保护措施,填补了河南省工艺美术保护发展政策的空白,有力保障了河南省工艺美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河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末,是全国最早成立的工艺美术行业的省级协会之一。多年来,协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热情为行业和社会服务,为河南省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3.3 建立民俗艺术博物馆与景区之间的文化生态环境

3.3.1 建立民俗艺术博物馆

2013年9月,开封市人民政府出台了《开封民办博物馆扶持办法(试行)》,表示要在资金、用地、用工、业务指导等方面给民办博物馆的建立提供方便。在此背景下,“汴京灯笼张”民间艺术博物馆于2014年正式创立。“汴京灯笼张”的第七代传人张俊涛、张俊丽将祖辈生活的老宅子改建为博物馆,同时整理馆内藏品,并依据房子现有的格局规划合理地布展。

汴京灯彩作为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好的博物馆展览至关重要。目前,“汴京灯笼张”民间艺术博物馆需多结合现代科技手段,提升自身的内容设计与形式设计,借助辅助表达,使展览更加丰富、立体,增强交互体验,唤起观众对汴京灯彩的珍视之情。

3.3.2 开发旅游项目区,打造地域品牌文化IP

开封的文化旅游发展潜力巨大,市区内仅人文景点就有近百处,且基本都是一些古色古香、风韵绵长的建筑群。不仅如此,开封市还有汴绣、灯彩、朱仙镇木版年画等民间传统手工艺。开封市有了彩灯的点缀,生活处处充满了情趣,其所具有的浓郁特色为开封旅游市场增色添彩。因此,开封市应利用好传统文化资源,联合市内多处著名人文景点,促进文旅产业的融合,打造绝美的千年宋城。同时,也可根据不同景点的特色设计不同风格的彩灯进行点缀,让人们在旅游的同时能够了解汴京彩灯,感受大宋王朝的文化魅力,打造“民艺、民俗、博物”一体化的文旅融合品牌,形成独特且惊艳的文化IP。

3.4 市场是灯彩得以重生的平台

3.4.1 加快汴京灯彩的转化和创新型发展

汴京灯彩作为传统手工艺品,其设计必定要与时俱进。在保留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融入流行元素,贴合当代大众的审美与消费观念。同时,也需要转型升级,不仅是要设计独特的标识以及包装建立一个开封当地的传统文化品牌,还要拓展自身设计思路,灵活运用,结构重组,多尝试其他设计领域,提升汴京灯彩的艺术附加值与经济效益。为传承人创建经济运作机制,让汴京灯彩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其社会地位和价值也得到提升。

3.4.2 网络营销: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碰撞融合

实际上,作为汴京灯彩代表的“灯笼张”在国内曾获得许多大型奖项,为传统手工艺人增添光彩,《人民日报》曾专门刊登过关于其的介绍文章,其第七代传承人也经常被各大型媒体接二连三地采访。这其中离不开政府的帮扶,也是政府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体现。

灯彩产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杀出重围,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对创新和服务吐故纳新,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以适应市场的发展,做出大众喜闻乐见的彩灯产业。

2021年2月26日,由河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与河南广播电视台联合推出的开年重磅之作“豫见你我他”系列之“千年宋城·千灯之约”网络直播活动顺利落幕。直播地点是汴京的清明上河园,在园中随处可见精美绝伦、轻盈灵动、飘逸秀丽的花灯。园中盛况真如《东京梦华录》所绘:“灯宵月夕,雪际花时,气巧登高,教池游苑。”这场精彩纷呈的网络直播由八大平台同时在线播出,在开播不到6分钟就直冲至热搜第三名,获得大众的一致称赞。可以说,这是一次完美的创意尝试,不仅突出特色文化,促进非遗宣传,更让人们了解、认同河南的灯彩文化,塑造了汴京灯彩文化的品牌IP,一切都欣欣向荣。

3.4.3 生产性保护:与文化创意结合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强调生产性保护,应考虑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自身的发展演变,认清其核心技术与文化内涵之间的关系。当前,学术界还主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着眼于“生产力”,增加非遗传承人及其居民的收入,鼓励文化消费,并通过增加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情来达到保护的目的。

因此,在明确有效保护时,我们必须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制作技艺,针对项目的自身特点,推动传统美术类的灯彩非遗项目重新回归民众,融入重建的城市空间和非遗市场环境,从而再现其所需文化环境的氛围,鼓励其投入生产实践,并使人们对非遗项目逐步重视起来,在这一过程中实现生产性保护与发展传承。

4 结语

汴京灯彩以花灯为载体,以口传身授的方法,一定程度上保存了古代技术的文化细节,反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性、清晰性与直观性。我们不仅要尊重并认识到汴京灯彩在民族文化、信仰习俗、美学艺术等方面皆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还要对其所依赖的文化空间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准确把握汴京灯彩的发展特点与实际问题,有效、严格地遵循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发展的规律,施行活态传承与生产性保护,为传统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再添芳华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朱瑜珠.开封民间灯彩艺术现状及发展模式研究[J].美与时代:上,2010(7):38.

[2]张以.民俗博物馆在非遗传承中的作用—以“汴京灯笼张”为例[J].东方藏品,2018(7):104.

[3]刘慧颖,安北平.“汴京灯笼张”民间艺术博物馆设立与运营个案研究[J].开封大学学报,2015,29(10):15-17.

[4]薛岚.“非遗”视野下秦淮灯彩研究—以陈氏灯彩为例[D].镇江:江苏大学,2017.

[5]鲁雯,刘璐.阶层、品位与传统美术类非遗的生产性保护[J].装饰,2018(6):72-74.

[6]刘意.浅析传统文化民间手工艺品之汴梁花灯—以“汴梁灯笼张”为例[J].设计,2015(9):97.

[7]李红.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传承与振兴发展[J].科技经济导刊,2019,27(20):155.

[8]王春法.什么样的展览是好展览—关于博物馆展览的几点思考[J].博物馆管理,2020(2):4-18.

猜你喜欢
法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2020年《理财》《财经审计法规选编》征订单
2020年《理财》《财经审计法规选编》征订单
奇怪的法规
阅读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