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视角下企业银行账户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思考

2021-09-22 22:17崔娟
金融发展研究 2021年7期
关键词:开户生命周期账户

崔娟

随着“放管服”改革步伐的加快,2019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人民银行)在全国范围内完成了取消企业银行账户许可工作。在简政放权的同时,人民银行要求银行机构(以下简称银行)对企业银行账户(以下简称企业账户)实施全生命周期管理。各银行面对新课题,开展了一系列管理实践,但效果不尽人意。优化账户服务不到位、风险监测模型失效等问题凸显,出租出借账户现象屡禁不止,金融消费者投诉举报屡见不鲜。笔者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当前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碎片化和管理手段的滞后性。本文从监管角度出发,以全生命周期管理概念为基础,通过剖析当前银行在实践中存在的内在问题,提出银行企业账户全生命周期管理建设的框架和建议,以期抛砖引玉,为企业账户全生命周期管理建设提供借鉴。

一、企业账户管理形势严峻

企业账户作为企业经营、金融活动总资金收付结算的起点,是银行最基础的金融服务之一,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防线。近年来,人民银行与公安部联手,严厉打击和惩戒围绕企业账户的违法犯罪行为,但从公安部门公布的数据看,当前企业账户用于电信网络诈骗、洗钱、跨境赌博及黑灰产业等违法犯罪的形势依然严峻。“放管服”改革在激发市场活力的同时,也加大了企业账户管理难度。

(一)外部环境风险的加剧

一是企业账户发案持续不断。因企业账户具有日转账限额高、较个人账户更具欺骗性等条件,不法分子买卖企业账户的趋势显著提升,被买卖的企业账户往往被洗钱、电信诈骗、网络赌博等犯罪团伙用作违法资金的通道。二是企业身份真实性核实难度加大。由于工商部门和银行机构在企业管理和账户管理方面着重点不同,企业工商注册时,主要侧重对工商登记申请内容的文本进行审核,一些不法分子虚假注册地址、冒用他人名义注册公司等,企业身份真实性核实责任后移至银行开户环节,增加了银行账户风险防控难度。三是企业开户核实意愿配合度低。银行向企业法定代表人或单位负责人核实开户意愿环节,常遇到客户不愿配合的情况,特别是大型集团企业开户意愿核实难以有效执行。

(二)银行传统管理模式的滞后

长期以来,我国银行机构对企业账户的管理主要沿用基于职能部门分工与内部控制的切块化管理模式,管理工作分散在银行的核算、运营、零售、反洗钱、公司、个人和内控等多个职能部门,且“条块化”“分段式”的割裂状态不断向极致演化。切块化管理模式严重滞后于大数据管理时代要求:一是切块化管理模式导致职能部门“各自为政”,因政出多头而出现的政策“掐架”屡见不鲜。二是前、中、后台职责脱离,降低账户业务办理效率,甚至造成风险。三是内部管理机制的交叉,减弱风险防范能力。职能部门间信息共享不足,各自从自身职责与利益出发,分别开展风险识别与管控,造成内部管理叠加或错位,难以形成内部监管合力。

(三)监管部门的管理要求

取消许可后,在我国“放管服”改革稳步推进和金融科技应用快速發展的新形势下,明确了账户管理的主体责任由银行独立承担,监管部门的重点逐步从事前转向事中和事后。2020年,多地人民银行分支机构通报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涉案企业账户倒查问责情况,对情节严重的银行网点,采取暂停新开立账户等措施,监管与问责力度持续保持高压态势。为进一步压实银行独立承担账户管理的主体责任,监管部门提出银行要建立全新的账户管理模式,要以企业账户生命周期为基础,集风险防控与优化账户服务于一体,重塑企业账户管理流程,实现部门间统筹合作、分工协作和相互制衡的高效账户管理模式,并建立一套能够高度灵敏觉察风险和快速灵活实施管控的企业账户监测管理系统,构建起健康的企业账户生态环境,筑牢社会资金安全的根基。

二、监管实践中发现的问题

当前,银行对于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概念尚未完全形成,实施中仅停留在对原有管理模式进行细枝末节的修补,如在开户阶段增加尽职调查(以下简称尽调)环节、更新反洗钱检查模型、加强与外部监管部门合作等,修修补补式的管理尚不成体系,还可能引发新的管理问题。

(一)账户开立环节重防控风险轻优化服务

企业账户开立环节,各银行以逐利为主要目的,在风险防控方面,防控手段基本就是尽调和交易限额控制,手段单一、适用性较差,一些账户风险无法早期发现并及时控制,不完善的开户服务措施又影响着企业的开户体验。

1. 缺乏以风险为本的系统性尽调制度安排。落实尽调是企业账户全生命周期管理的重要一环,我国客户尽调制度虽已基本建立,但执行中仍存在部分领域制度缺失、风险为本的理念落实不充分、持续客户尽调有效性低等问题。如,尽调开展简单机械、不分层次,要全面尽调,又常受限于自身人力资源不足无法保证上门时间,因开户时间过长引发的客户投诉屡屡发生,风险防控政策成了企业开户的绊脚石。尽调内容统一划线、简单粗暴,根本无法满足不同企业不同经营业态和经营阶段对不同尽调方式和尽调时间的差异化需求。尽调执行形式化、缺乏监督,执行中多以形式审查为主,部分人员为追求业绩甚至被不法分子利用,使其成功隐藏实质开户目的,让账户成为实施违法行为的工具。

2. 缺乏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非柜面交易限额管理措施。取消账户许可后,各银行为防控资金风险相继出台了非柜面交易限额管理措施,要求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设定交易限额。但实践中,银行很少做到客观掌握存款人的资金规模、运营和风控等能力,基本无法完全合理评估企业实际交易需求,大多凭企业口述或“一刀切”式的选用系统默认值,限额不准、限额无依据问题突出,最终导致企业限额不是不够用就是放得过宽,既未有效防控风险,又未满足企业实际需求。

(二)账户存续环节重流程形式轻统筹协作

1. 缺乏集风险发现、处置与反馈一体化的防控机制。防范与处置资金风险是账户存续阶段的重要管理内容之一。各银行在探索完善本行风险监测与处置机制中,试图依托增加反洗钱监测模型强化管理。但常因灵敏度不够,造成处置滞后或处置方式不当;因职责分工不清,造成风险监察迟滞或处理流程过长;因内部追责敷衍,造成执行机械等一系列问题。

2. 缺乏人机互动、协调配合的风险监测系统。面对海量变动的账户交易数据,势必要依靠计算机系统开展监测。取消许可后,银行加大了交易监测系统的开发投入,更新了交易模型,却忽视了人机互动的重要性,片面强调系统监测的效率,并不能有效防范各类企业账户案件的发生。而前台业务人员实时面对存款人,通过直接观察能有效发现风险客户,进而总结出特征,可为建立和调整监测模型提供建议。前台业务人员对交易监测系统发现的问题进行二次核实,也将为事实认定提供有力依据。

(三)退出环节重操作轻管理

退出环节包括销户和档案管理两部分。一直以来被银行忽视,更多重视销户过程的手续制作这种操作性工作,而轻视销户原因管理、久悬账户清理和销户档案管理等管理性工作。

1. 缺乏对企业账户销户原因的调查。企业销户一般分为结业销户和转户销户,适用不同的销户流程。常因销户原因错配给企业带来一系列困扰。如销户中未弄清楚存款人销户原因,经验性地采用转户销户办理销户业务,让存款人先注销基本存款账户,致使其他银行结算账户的资金无法转入企业基本存款账户,增加存款人的销户成本。

2. 缺乏清理久悬账户的主动性。久悬账户是银行为存款人服务过程中产生的各类废弃账户,属于无效资源,不能带来经济利益。银行对久悬账户很少主动采取措施加以管理,大量堆积后不仅挤占银行账户管理系统资源,带来人力损耗,也给监管部门带来统计分析困扰,是企业账户管理的遗漏。

3. 缺乏纸质销户档案管理的科学性。企业账户生命周期内产生大量纸质档案,但随着银行信息电子化管理的推进,加之销户账户不被关注,大量纸质档案被无序地压缩成包随意放置在库房,无人问津,时常出现档案丢失或残损,一旦需要查阅原始凭证,犹如大海捞针。

三、企业账户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意义

从外部环境发展和监管实践看,银行采取修补式的调整根本无法有效满足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的需要。银行机构亟待打破传统管理理念与模式,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科学的企业账户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

生命周期的概念应用很广泛,在政治、经济、环境、技术、社会等诸多领域经常出现,其基本含义可以通俗地理解为“从摇篮到坟墓”的整个过程。按照美国经济学家雷蒙德·弗农于1966年提出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制成品和生物一样具有生命周期,会先后经历创新期、成长期、成熟期、标准化期和衰亡期五个不同的阶段”。

基于此,本文认为,企业账户全生命周期管理是以企业账户为管理主体,统筹考量风险与效益,对企业账户整个生命周期内开展的一整套管理措施,大致可分为开立、存续和退出三个阶段。需要银行通过全流程的系统再造,建立起集开户控制、交易监测、账户服务和销户管理于一体的企业账户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增强科技支撑水平,提升客户服务体验,既要将企业行为置于银行监控之下,又要将服务理念贯穿企业账户的全生命周期,让风险防控与优化服务二者达到有效平衡。

四、企业账户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建议

从完善全生命周期管理顶层设计出发,以企业账户为核心,整合组织管理架构,健全动态风险分类评级管理制度,依托金融科技力量,对企业账户开立阶段、存续阶段和退出阶段实施矩阵式数据化管理。

(一)完善全生命周期管理的顶层设计

一是以账户为核心整合部門设置。将现有前台核算、客户经理、运营管理、公司业务、反洗钱等职能部门,依据企业账户管理需要重新梳理分组,组建企业账户管理部,从实质上统筹各类工作,缩短信息和决策传递链条,提高工作效率。二是建立贯穿全过程的动态账户风险分类评级管理制度。根据监管制度和自身规定,梳理出禁止性条款与风险点预判清单,建立一套完整的分类评级标准,对企业账户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分类评级,动态调整企业账户实施的服务方式和控制措施。三是建设一套科学的信息管理系统。运用金融科技手段打通各业务环节,打造可触及从客户渠道端的预约、证照信息识别、尽调移动端处理,到外部大数据的集成、风险监测分析系统,再到档案管理、账户价值分析等各个方面的大数据管理系统,持续丰富、改进监测模型,使之成为高效、精准开展风险控制和有效决策的重要依托。

(二)开立阶段实行预判型风险识别,以提高效率、优化服务

一是全面做好初次风险分类评级,严把防控“第一关”。通过采集政府部门、协会组织和外部专业数据机构所掌握的涵盖社会经济多层面的数据体系,增加账户业务事前预防手段。根据工商注册信息、手机号认证信息、违法失信记录、税收不良记录、司法审判信息和不动产登记信息等,对风险点进行量化识别,形成尽量全面的初次分类评级。二是合理调整开户前企业尽调流程,缩短开户时间。依据初次分类评级结果,优化企业尽调内容和复核流程。对风险等级低、信用记录优良的企业,可安排在开户后再行开展尽调工作;对通过其他可信赖途径共享或获取到尽调信息的企业账户,可免予重复尽调;对经营地址和贸易背景真实性存疑的企业,在开户前除基础尽调内容外增加针对性尽调事项。三是综合运用非柜面交易限额管理,提高账户管理质量。在确定账户风险等级的同时,配置与之对应的账户功能、交易渠道、交易规模和频率、业务类型和业务流程等,实现个性化的账户管控。

(三)存续阶段实行分析型风险识别,织密风险防范内控网

一是全面吸纳外围数据。将工商变更信息、年检、对账、账户管理系统等数据进行整合,一并纳入交易监测系统日常场景风险分析。二是开发健全监测体系。充分运用内外部各类数据进行交叉对比监测,自动识别企业经营异常风险场景或操作失误风险场景。三是综合运用现有资源。依托反洗钱系统交易监测模型,实行异常账户信息共享,开展分析性复查。四是建立系统预警机制。对交易监测系统预设异常指标,增加风险识别标签,并迅速匹配企业规模、行业归属、业务性质、资金来往和经营者变动情况等信息,全面推送预警信息。五是建立人机互动快速响应机制。管理部门与基层柜员接到系统预警报告,立即通过“人机互动”对企业账户状况进行交叉验证与识别,针对性采取处置措施及差错处理,并通过系统迅速触达风险账户。六是多维度评估账户风险,动态调整企业分类评级结果。

(四)退出阶段实行账户信息价值性分析,形成闭环信息再创造

通过排查风险为数据分析、监测模型提供有力支撑。一是加强业务人员培训,正确办理销户业务。明确销户原因,规范纸质和电子档案管理,形成账户信息闭环管理。二是定期开展久悬账户清理,及时处置存量账户风险。增加久悬账户信息筛查功能,及时清理证照失效、未参与年检及长时间未发生资金变动的无效账户,降低存量账户风险。三是开展账户信息整合分析,发挥存量账户价值。对销户账户留存的大量信息开展信息提取与分析,为有效利用和完善账户风险监测模型,建立健全风险处置机制提供有价值的一手资料。

(责任编辑    刘西顺;校对   GJ,WY)

猜你喜欢
开户生命周期账户
基于云制造模式的产品碳足迹生命周期评价
伪造证件开户风险亟待关注
如何切换Windows 10本地账户与微软账户
Windows10账户的删除、禁用与启用
探索ASP.NET的生命周期
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路径选择探析
税收筹划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探讨
上交所:将允许一人开设多个证券账户
投连险半月收益率红黑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