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班级小组互助式管理促进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2021-09-22 04:46徐林珍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养成教育行为习惯班级管理

徐林珍

【摘 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经途径。笔者将“小组互助式管理”运用到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通过创建互助小组、明确小组目标、开展小组比赛以及多元小组评价等方式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与保持。

【关键词】小组互助;班级管理;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1)24-0216-02

行为习惯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学习环境中习得并慢慢固化的行为表现,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小学阶段的德育重点,也是班级管理的重要一环。魏书生主张:班级管理中,每个学生只有让他在班级中有事做,担责任,他才会对这个集体更有爱心、责任心,有归属感……因此,建立以学生为主体,全员参与,人人有职责的管理制度就成为当今班级管理的重要方法。笔者将“班级小组互助式管理”运用到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通过创建互助小组、明确小组目标、开展小组比赛以及进行小组多元评价,使每一位学生以管理者的身份参与到班级建设中,并为实现小组共同目标提供内驱力,从而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最终将习惯内化为自觉行为。

一、创建互助小组: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基础保障

建立和谐互助、职责明确的小组是互助式班级管理的前提与保障,笔者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创建班级互助小组。每组由4~6名具有不同学习能力、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的学生组成,小组主要分工有主持人、记录员、教练员和汇报员。每一组的主持人由组员自主推选,班主任协调,组员根据个人特长在组内承担各自的岗位职责。

以“小组互助式值日管理”为例,笔者根据班级已创建的小组,安排每周的值日任務。小组主持人负责检查整个小组值日任务完成情况,记录员、教练员和汇报员根据值日分工的需要分别负责扫地、拖地、排座椅等。值日工作开始之初,主持人召集组员点名,确认组员到岗,并明确每位组员的工作职责,如记录员负责打扫一、二两组,教练员负责三、四两组……明确任务后,各组员开始分工值日,主持人记录开始时间,期间负责监督各组员的值日工作情况,记录好每位组员的值日态度、工作效率等。当组员完成任务后,需要接受主持人的检查,并从认真、干净、高效、无返工等几个方面进行三星到五星的评分。当小组值日结束时,主持人记录下完成时间,并接受班主任对小组值日的整体检查和评分。这样的值日管理模式,班主任“放手”,学生自主管理,能够解决值日工作效率低、效果不理想等问题,每位学生在全程监督和评分激励下,更能激发值日工作热情。持续的训练不仅能使每位学生能主动完成任务,还能增进组员间的感情,增强小组凝聚力。

学生自我管理与同伴相互监督相结合的“小组互助式”班级管理模式,与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相比,学生的主体地位更为突出,责任意识更为明显;与普通的小组式管理模式相比,学生的团队意识更加强烈,互助意识更加明确[1]。真正把班级管理权还给学生,能够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明确小组目标: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动力内驱

小组目标应是组内成员所期待并愿意为之奋斗的目标。心理学研究表明,当组员有明确的共同目标时,会将自己的行动与小组目标不断对照。参照小组目标,组员可以及时地找到差距并调控自己的行为,为了达成小组目标,组员行为就会得到维持和加强,克服困难,努力达到目标。

笔者发现一些学生虽然到校较早,但不会进行自主阅读。于是,笔者利用晨会课,组织学生自主制定晨读之前这段时间的小组目标、考评标准。组员轮流发言,记录员及时记下,最后由汇报员总结发言。经过8位汇报员的发言、班主任的补充,针对早晨到校与晨读之前这段时间的自主阅读,共同制定以下要求:早晨到校后,迅速交作业、整理书包,在自己座位上安静地看课外书,不交头接耳,不借故离开,如全组做到,小组加一分;如果有一位组员没有做到,则不加分;如果有两位组员没有做到,则减一分。经过四周时间的训练,8个小组45位学生都能达成既定的小组目标,早晨到校整理完毕,静心阅读,逐渐养成了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如法炮制,经过小组协商、班主任协调,在文明礼仪、课堂纪律、班级卫生等六个方面学生小组都制定了小组目标及考评方法。

具体的目标让学生有了明确的奋斗方向,组员之间的适时提醒与督促,能够变压力为动力,使每一位学生有了源源不断的内驱力。之前是“老师要我这么做”,现在为了实现小组共同目标,转化为“我应该这么做”,被动约束变为主动规范。小组共同目标的实现过程,使学生自我行为习惯约束力明显提升,促进学生自发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开展小组比赛: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动态张力

竞赛活动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小组内部、各小组之间的合作、竞争,力争做到每个小组成员都能达成活动目标,以此锻炼学生能力[2]。表面上看,小组竞赛活动是竞争,实际上,需要小组成员相互支持、团结合作。小学生天性活泼、喜好表现、渴望成功,小组竞赛活动可以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课桌整理情况一直不理想,没有形成好的整理习惯,需要不停监督。对此,教师可以利用互助式小组管理促进学生养成这一良好的行为习惯。笔者利用晨会课的时间,示范课桌整理的标准:课桌抽屉左边放书本,右边放作业本及文具盒,两边从大到小叠放,并让学生当场整理、巩固强化,确保人人学会。接着进行小组分工:小组汇报员和教练员负责提醒组员做好课桌整理工作,记录员记下完成情况,主持人负责做好组员分数汇总。为了使学生课桌整理这一良好习惯能够养成,笔者不时利用课间休息的时间进行小组间的课桌整理比赛。这样,全员参与的比赛给学生营造了浓郁的班级氛围,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能持续规范自己的行为并提示组员,最终在互相帮助中整体进步。

小组竞赛是一种以竞争与合作为基础的互相学习、相互督促的过程,能极大地调动学生自我管理、相互管理的兴趣。通过竞争合作的方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过程始终保持张力,推动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与保持。

四、彰显小组魅力: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激励助推

科学多元的考评机制是巩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助推器。只有通过客观全面的评价,才能形成互相影响、互相监督、共同进步的健康积极的学习氛围,才能更好地助推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通过一段时间的小组竞赛,笔者发现班级8个小组在不同方面都呈现出亮点、魅力。笔者根据班级计划评选班级“明星小组”“明星个人”,评选内容涉及作业完成、静心晨读、课堂纪律等9个行为习惯的养成情况。全班评选“作业明星个人”时,组员先统计自己小组各组员的分数,经主持人复核,选出组内“作业完成”这一项目中得分最高的组员。接着评选“作业明星小组”,主持人将组内所有组员这一项目的得分加起来,再由其他两组主持人评选,最后由班主任复核,得分最高的两个小组即为本月这一项目的“明星小组”。每个月9个方面的评比,组内每位组员及8个小组基本都能够得到某一个或几个荣誉之星的称号,这些荣誉称号能带给学生极大的激励和信心。小组评比的目的并非为了彰显某一小组的魅力,而是希望通过不同方面的评比,让每个小组具有的优势和特质都能有所发挥,同时激发组员在自己薄弱点上努力提高。

通过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并将评价机制运用到行为习惯养成的方方面面,形成班级互助式小组管理制度,通过日评、周评、月评、期中评、期末评的方式,给予学生自我约束的动力,有利于推动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与保持。

在班级小组互助式管理的实践中,班主任管理得以“松绑”,学生主体地位得以保障,学生责任意识日益增强。学生在目标意识、小组监督、自我管理的推动下,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由此可见,班级小组互助式管理是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推手。行为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仍需要教师不断探索新的方法,发现新的思路,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使学生最终形成优秀的品格。

【参考文献】

[1]魏雪莹.课堂”和谐互助式”小组学习模式探析[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8(4).

[2]方琳琳.小组互助式学习的探索[J].新课程(综合版),2017(5).

猜你喜欢
养成教育行为习惯班级管理
多动症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策略
浅谈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工匠精神的缺失与高职院校的使命
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探索
高校学生体育素质养成教育研究
基于班级管理的班干部培养方法研究
班级管理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民族高校大学生价值观认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