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传播中算法机制与“过滤气泡”的影响探析

2021-09-22 09:23刘素君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1年11期

摘 要:算法机制深嵌于各类网络软件之中,帮助用户筛选内容、推送个性化新闻。在为人们提供便利的同时,算法也带来了相应的媒介伦理问题,如“过滤气泡”现象的产生。为了提高用户体验度,算法机制也需要不断改善。本文旨在提供对算法技术利弊的分析思路与看法。

关键词:算法机制; 过滤气泡; 虚假新闻; 后真相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11-131-002

1.算法机制产生“过滤气泡”

“过滤气泡”作为一个随着新媒体应运而生的现象,这个概念的提出必然少不了讨论和争议。“过滤气泡”是一个形象化的比喻,是指智能算法帮助用户筛选、过滤掉用户不感兴趣的信息,让用户仿佛身处在一个“网络泡沫”的环境里,被自己感兴趣和想看到的信息和内容紧紧包裹着。国内外学界目前存在着各类关于“过滤气泡”的看法和态度,可谓正负对半开。《The Filter Bubble》这本书曾探讨过“我们是否真的需要人化的新闻”这样的问题,在这本书中作者提到了媒体个人化后带来的危害:算法越聪明,它越有可能知晓你对什么内容感兴趣,你的阅读就会变得越来越窄化。桑斯坦在2016年提出过“信息茧房”的观点,就已指证过智能算法的发达会带来信息同质化的可能性。而尼葛洛庞帝在2017年也曾提出过“我的日报”(The Daily Me)的观点,同样透露出如此忧思。国外学者Pariser揭露过智能算法能够基于用户的历史浏览足迹,采集和推测用户的兴趣偏好,为搜索引擎、社交软件和新闻门户网站提供增强用户黏性的手段和途径。如果所有软件都为了迎合用户的兴趣偏好,就会导致用户能够接触到的内容的多样性大大降低[1]

“过滤气泡”帮助用户推送个性化新闻,也极易导致后真相(post-truth)情形的催生和加剧,这是其源头的算法机制带来的特殊影响。2016年11月22日,牛津字典宣布“后真相”成为年度词,被用来描述那些“客观事实在形成舆论方面影响较小、而诉诸情感和个人信仰会产生更大影响”的情形。人们在“过滤气泡”的影响下极易相信和传播虚假新闻,对迟到的真相和反转不再重视。

2.“过滤气泡”是一把双刃剑

“过滤气泡”是算法推送下的必然产物。算法给人们带来了一定的便利性,提高了信息分发效率。但同时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其过滤机制对受众存在一定的蒙蔽性。因此,需要我们辩证地去看待。

2.1“过滤气泡”的正向效果

“过滤气泡”的正向效果主要面向使用者、内容生产者和平台开发者,对传受双方都提供了便利和智能化的服务。

一方面,“过滤气泡”可以实现精准推送,提高效率。对使用者来说,算法的精准推送很大程度上能够节省自己搜索信息的时间成本和精力,优化了用户体验和使用感。而对软件平台来说,算法的智能细化可以增强用户黏性,使得发布者与接收者之间产生双向互动。“过滤气泡”的存在能够进一步强化用户的选择性接触机制,充分满足其个性化需求。

另一方面,“过滤气泡”可以帮助媒介平等赋权,实现双赢。智媒时代冲击了传统媒体一家独大的格局,传统传媒被迫将“把关者”的部分权力让渡给算法。智能推荐的过滤机制极大地削弱了大众传媒议程设置的权力,打破了媒体垄断,提高了受众自主权,在个人议程设置方面平等赋权[2]。个性化的算法推荐还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受模式,对传者进行了去中心化,让平台、使用者、内容生产者三者的关系达到了一种微妙的平衡。使用者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在不同媒介平台上通过不同的表达形式来获取信息。而内容生产者也得到了更多的推荐和曝光度,作者的收益和权益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障。媒介的推荐机制让用户可以挖掘和发现自己潜在的兴趣爱好,也让许多优质内容生产者在短时间内就能完成上万粉丝的孵化。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算法机制无疑是一个十分聪明的发明,帮助传受双方实现双赢。

2.2“过滤气泡”的负面影响

“过滤气泡”也可能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如过度接触个性化信息导致信息茧房的发生,以及群体极化、隐私泄露、算法歧视等伦理问题。很多时候,算法机制还有可能被有心之人利用,导致真相被一同“过滤”,成为了制造和扩散虚假新闻的源头和帮凶。

2.2.1助长虚假新闻传播扩散

“过滤气泡”是把“双刃剑”。它个性化推荐的算法机制容易助长虚假新闻的产生和扩散,导致许多隐蔽但同样具有价值的多元化信息,包括代表了后真相和反转的新闻,因为没有商业价值和看头,就很有可能被“过滤气泡”一同过滤掉了。

虽然主流媒体在设置议程、报道新闻的时候进行了初次筛选,但在智媒时代中应运而生的算法机制,分割和剥夺了这一部分话语权。智能推荐算法的本意是在“信息超载”时发挥作用,帮助用户筛选信息、推荐内容,并且应该是在征得用户同意的前提下帮助其决策。然而目前市面上大部分运作的算法機制,都不是在这种情况下才“出面”发挥作用,而是成了平台和内容的决策之臣,帮助内容筛选用户,为了吸引流量,反而是扩散了虚假新闻和社会焦点事件,导致社会风气变得十分不安定。随着使用微博、抖音的用户群体越来越庞大,很多年轻用户获取新闻的渠道已经变成了查看微博“热搜”,而不再是传统的观看新闻联播的方式。殊不知微博等软件本质上还是商业性质的,其背后的新闻发布之手是由开发商操控的。因此很多时候会在社会效益和商业利益之中选择后者,成为虚假新闻的源头制造者和扩散者。

以拉扎斯菲尔德为主要代表的“选择性接触假说”认为:“受众在接触大众传播的信息时并不是不加选择的,而是更愿意选择接触那些与自己既有立场和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而对与此对立或冲突的内容有一种回避的倾向。[3]”“过滤气泡”使得用户对公共议题的关注被削弱了,本来是为筛滤用户兴趣偏好相关信息的保护膜,同时却也成了隔绝其他有用信息的玻璃罩。“过滤气泡”侵犯了用户的自主选择权,使得用户不知道什么信息被算法自动过滤了,这才是“过滤气泡”真正令人担心之处,导致信息窄化、虚假新闻的出现。如果长期处于“过滤气泡”拟态环境的包裹之中,会让用户的思维模式慢慢趋向单一化和片面化,付出巨大代价澄清的真相不再被人们所重视。用户个体减少了接触内容的多样性,更会成为互联网中的“井底之蛙”。而那些部分观点相同或相近的群体由于长期过度接触同样的信息内容,也会演变出现“群体极化”的现象[4]

2.2.2隐私泄露

信息技术的发达也增加了用户信息泄漏的不安全性。互联网大数据将用户的数据信息收集起来,不仅提供给了“过滤气泡”实现的前提条件,也滋生了隐私泄露的温床。马克·波斯特曾提出过一个叫做“超级全景监狱”的概念,认为互联网中的数据库给每个人都构建了身份和人格,每个人都变成了不自知的囚犯,而数据库则担任了监狱中看守人的身份。有国外学者认为,由于算法系统的复杂运作以及其自动化决策的不透明,用户难以在数据收集层面享有知情权以及对数据共享的监督权。平台和用户签订的用户隐私条款有时就是一张废纸,根本无法对用户隐私起到保护作用。算法虽然没能经过用户的同意和允许直接窥探到用户隐私,但算法依然能够通过关联、分类等数据处理技术来拼合出用户画像,在获取群体特征之后就构成了侵犯整个群体的信息隐私。

2.2.3“圈层化”的过滤歧视

有学者认为“过滤气泡”的背后隐含着潜在的算法歧视。算法帮用户筛选内容,同时也在为信息筛选要推送的用户,这就体现了一种圈层化的歧视,如用户性别歧视[i]。在2015年,卡内基·梅隆大学和国际计算机科学研究所(ICSI)合作展开过一项模拟调研,对一款定制软件AdFisher模拟了不同性别的用户浏览行为,当用户性别为男性时对招聘网站进行访问,会更有几率看到高薪的招聘岗位,但模拟女性身份时看到的几率却很小。这个调查结果可以佐证算法过滤会导致圈层化歧视的观点。同样存在着的还有针对消费者进行不同价格的产品推送的歧视。很多算法开发者在设定商品推荐算法程序时,会把用户对价格的敏感性作为评判消费能力的标准。如果一个用户经常购买同类商品中价格比较低廉的,算法就会自动判定该用户消费力低下,久而久之,低价商品就会常常被推送给该用户。把消费者根据过往消费行为和习惯划分为了不同的阶层,这就体现了算法机制暗藏着的歧视。

3.减轻算法负面影响的对策

有学者认为,算法的伦理问题的背后,折射出的是人们对超出常识理解范围的信息技术的戒备心和忧虑。然而伦理关切是属于“应然”的问题,与客观存在的“实然”问题有着本质区别。对“过滤气泡”的辩证批判性看待是属于“应然”问题,而不是在“实然”世界中进行全盘否定。因此,那些一听到快手、抖音等字眼就摇头叹气的人,认为这些软件的推送机制是傻瓜算法,是对使用者智商的“算计”和降智。这显然是一种陈腔滥调和迂腐的偏见。不能因为其显著镶嵌的偏好推送,就将算法机制的发展态势和可优化性一棍子打死。只要设法减轻算法的负面影响,使之纳入算法伦理的可控制范围内,并加以有效监管,就能实现算法的进步,并使其帮助人类社会实现便捷化和高效化。

减免“过滤气泡”可能会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要从算法层面进行自身的系统优化,另一方面则是从用户层面提升自身媒介素养和法律道德素养。

3.1推送机制透明化

优化算法机制,增强算法透明度,杜绝算法“黑箱”,使其更加人性化和温和,让用户看得见什么类型的信息被过滤掉了。算法透明度是实现安全的必要前提,因此提高算法透明度是解决算法伦理问题的关键突破口。允许用户获取更多关于算法运行机制的信息,以便用户能够监督算法对用户信息的使用 (Mittelstadt et al.,2016)。要不断提高“滤网”的过滤度,使其尽可能地在不妨害媒体伦理的前提下,最大限度为用户提高筛选信息的效率。国家出台的网络政策也要完善相关的设计法规,进行过滤和细化。

无论是从所肩负着的社会责任和使命出发,还是为了自身长远利益的考量,運营商和软件开发者都应该加大预算投入,有效改进高质量的产品、技术和服务,尽一切努力提高竞争力。优化和细化算法机制,提高算法的多功能性,引导抖音用户走出舒适区,不断拓宽新的兴趣爱好。算法应该帮助用户打破“过滤气泡”可能会构成的“信息壁垒”,如此才能固定原有用户,吸引新用户。还能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传统文化传播内容与形式融合的困难。

3.2提高用户自身素养

算法机制导致的“过滤气泡”现象不可避免地会带来很多问题和隐患。随着智能算法越来越深度嵌入信息网络的情形,许多用户担心自身的隐私和权益正在被日益侵犯,对算法推送的机制产生了一定的抵触心理和厌恶情绪,认为这是导致虚假新闻泛滥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规避“过滤气泡”可能会带来的不良影响,用户应自觉主动地拓宽自己所使用的新闻源和信息源,从多个不同渠道和途径对信息进行筛选、检索和比对。作为使用者,在享用智能算法带来的便利的同时,还要能够看到算法可能会带来的信息窄化、圈层化歧视、隐私泄露等不良后果。除此之外,使用者要不断拓宽自身知识面,提升自身素养,遵守法律法规,即使在虚拟网络中也要时刻不忘道德的约束。用户还应利用算法的精准推送、快速分法和渠道拓宽等功能,努力创造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为社会作出自身贡献和良性反馈。

总之,我们要正确看待“过滤气泡”可能会带来的实际影响,引导更多互联网用户能够辩证地看待“过滤气泡”现象及其利弊,不再单纯因为害怕其危害性而拒绝接纳算法机制,而是要努力学会充分利用其高效分发和精准推送的优点,不断拓宽自己获取信息的视野和渠道,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同时也能为社会作贡献。

参考文献:

[1]苏俊斌.“过滤气泡”与算法时代的邹忌——关于“过滤气泡”的一种非决定论观点[J]青年记者,2020(18):20-22

[2]董方旭,康许培,赵乐群.算法推荐机制下“过滤气泡”的形成、影响与规避[J]新闻爱好者,2020(11):44-49

[3]郭庆光.传播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77

[4]尤可可,马广军.“强连接”与“圈层化”:社交媒体人际连接的双螺旋[J]视听界,2020(01):46-51

作者简介:刘素君,1998年5月生,女,汉族,江苏苏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闻传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