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精神与思维创新的和谐发展

2021-09-22 21:28白洪煜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1年27期
关键词:思维创新和谐发展

白洪煜

摘要:奥林匹克精神源于古希腊文明,对人的体能、技巧的挑战反映了古希腊人竞争和开拓的意识,“更高、更快、更强”,是奥林匹克的经典格言,要求运动员们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开创自身及人类的新极限。在刚刚结束的东京奥运会中,运动员们怀揣梦想,撰写传奇,以自强不息的拼搏和创新精神,获得了优异的比赛成绩,为奥林匹克精神写下最新的中国注脚。自奥林匹克运动兴起至今,已经历了一百多年,其精神内涵随着时代发展而被不断充实,注入不同时代的新特征。同时,这一百多年来,也伴随着人类科技的突飞猛进,科技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影响,也影响着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和演变。体育运动在创新中发展,人类社会、科学技术也同样需要创新思维去推动,作为人类历史中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奥运精神和社会创新式发展之间相辅相成,奥运精神为创新思维注入新的力量,而创新思维也让奥运运动更加成熟的发展,赋予了奥运精神以新的内涵,使其能不断的符合时代的需求。在当前奥运运动赛事不断完善和成熟的前提下,创新思维也获得了更深入的发展,特别是在东方文化渗入后,进一步深化了奥运精神的时代价值。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关键在一个“新”字,要研究新问题,即使是老问题,也要力求拿出新办法、新点子、新举措。要处理好求实与创新的关系,只有踏实的创新才是有意义的,“旧瓶装新酒”,应避免无谓的花样翻新。突破陈规,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突破。而弘扬奥运精神,除了学习运动员的拼搏、奋斗精神,更要学习其中蕴含的创新思维。本文从奥运精神内涵及其整个发展过程着手,分析创新精神涵义、特征及其重要性,阐述两者的时代特征,探讨奥运精神和思维创新的和谐发展,不断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加快体育强国建设,顽强拼搏,奋勇争先,团结一心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前程不断前进。

关键词: 奥运精神;思维创新;和谐发展

奥运会与足球世界杯、世界一级方程式锦标赛并称为世界三大体育赛事。其中,奥运会又以运动项目种类之丰富、参与国家之多,而成为更高知名度和全世界人民更关注的体育盛会。和其他类型的比赛不同,奥运会的根本任务是教育和影响人们的生活观念,目的是建立一个和平而更美好的世界。奥运会没有歧视,是以友谊、团结、公平竞争、相互理解的奥运精神的体育实践活动,鼓励着世界各国人民为建立一个和平的更美好的世界而共同努力。至今来看,奥运会已经发展成为现代体育事业的“符号”,即使在两国交战期间,也会因为这一体育盛会的召开,而暂时休战。因此,对现代社会来说,奥运会已不仅仅是一场体育赛事,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对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以往不少对奥运精神的研究认为,奥运精神是一种创新文化,与创新思维有着密切联系,无论是创造新纪录,还是获得某个运动领域的“第一”,或是运动员们挑战自身极限,以及各种赛事规则、运动项目、赛场设计等,无一不渗透着创新思维。在时代发展的同时,奥运精神也在顺应时代要求,不断与时俱进,这也要求我们对奥运精神的内涵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它的时代价值,和思维创新的联系,并努力推动两者的和谐发展。

1奥运会概述

奥林匹克运动会(希腊语:Ολυμπιακοί Αγώνες;法语:Jeux olympiques;英语:Olympic Games;中文简称“奥运会”),根据不同举办季节、参与群体,共分为十大类,分别对应不同的特色运动项目,其中又以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最为引人关注,是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办的世界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运动会,每四年一届,会期不超过16日,是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体育盛会。在这一体育盛事中,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通过运动比赛的方式,来实现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相互切磋体育技能,激发人们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并在磨练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体育能力,增强各国人民体质。

奥林匹克运动会发源于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因举办地在奥林匹亚而得名,后因战火等原因停办。现代奥林匹克,则是在19世纪末由法国人顾拜旦提出举办的倡议。当时,顾拜旦和12个国家的79名代表决定成立国际奥委会、开创奥林匹克运动时,曾遭到大多数人的讽刺,但这并没有阻止顾拜旦和这些有志人士的脚步。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1894年成立奥委会,1896年希腊雅典举办了首届奥运会,1924年举办了首届冬奥会,1960年举办了首届残奥会,1976年举办首届冬季残奥会,2010年举办了首届青奥会,2012年举办了首届冬青奥会。在奥林匹克主义指导下,通过四年一度的奥林匹克庆典,运用体育比赛的方式,将奥运会项目推广到世界各国,并在此基础上,促进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道德全面发展,沟通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在全世界普及奥林匹克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社会运动。奥林匹克运动包括以奥林匹克主义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以国际奥委会、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和各国奥委会为骨干的组织体系和以奥运会为周期的活动体系。到现在为止,奥运会已成为普天同庆的节日,奥林匹克运动也吸引了202个国家和地区的积极参与。而顾拜旦的這一壮举,也成为1998年著名的《生活》杂志精选的过去千年中最重要的1000个事件和人物之一,被誉为千年盛事之一。

奥林匹克运动是人类社会的杰作,通过多样化的呈现方式,将体育运动的多种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就目前来看,该项体育盛会的影响力早已远远超出了体育运动本身,而是在当今社会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化、艺术和新闻媒介等各个领域均造成了不容小觑的影响。奥林匹克运动不仅构成了现代社会所特有的体育文化景观,以其特有的文化魅力愉悦人们的身心,更以其强烈的人文精神催人奋进,生生不息。奥林匹克运动是时代的产物,工业革命大大扩展了世界各民族之间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各国交往日益密切,迫切需要以各种沟通手段来加强国际间的相互了解。奥林匹克运动正是为适应这种社会需要而出现的,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2 奥运精神的内涵与发展历程分析

作为世界级的体育赛事,奧运会除了本身的体育精神外,还象征着世界和平与友谊,今年的东京奥运,更是在原本的“更高、更快、更强”基础上,增加了“更团结”的口号,当奥运会开始后,在每一项运动比赛中,都会集体育、民族、国际主义精神为一体,让参与其中的运动员及赛场外、电视机前的观众都能深刻的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奥运精神。就奥运语境来看,存在对这一精神的专门阐述,在《奥林匹克宪章》中,奥运精神是“相互理解、友谊长久、团结一致和公平竞争”,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奥运精神又融入了更多时代特征。

自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兴起后,奥运精神就处于全新的环境和变化中,逐渐从传统的对自我极限的挑战,转变成目前的对现代运动竞技中人性化理念的追求和探索,以及各个国家之间多元化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和传统的“更高、更快、更强”精神相比,现代人们对奥运精神的普遍认知,更注重参与而非获胜,有时,参与比赢得金牌更重要。正是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下,奥运精神才不断被丰富,每个时代运动员们的赛场作为,都为奥运精神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近现代的体育运动发展,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以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均是近数十年来的产物。人类的不断创新,造就了世界各国之间更为密切的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间的和平,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无论对人类的生活还是奥运的发展都带来了非常深刻的影响。可见,科技的进步和在各个领域的推广,为现代奥运精神的创新注入了新的力量和强大的生命力。

纵观奥运精神的整个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现代奥运精神实际上是古希腊文明的传承和发扬,对体能和比赛技巧上的终极挑战,正是古希腊人竞争意识的深刻反映,运动本身对力量和健康的推崇,也反映了古希腊时代社会大众对力与美的追求。其中又融入了西方文化中的民主自由、开拓竞争,以及对“人”的重视,又将古希腊时期重视个人价值的坚定信念进行进一步发扬。这和现代奥运兴起的地缘性有着密切联系,在现代奥运在全球普及后,通过各国文化的融合,又给奥运文化中增添了不少新鲜元素,使其成为全球文化多元、互融的产物。

3  思维创新

3.1思维创新诞生的历史和特征

什么叫创新呢?创新是我国现代社会,乃至当今世界都出现频率非常高的一个词,无论是企业家、政府官员,还是学校的学生、教师,每个人都知道,社会的发展源于创新,在任何领域都需要创新。同时,创新也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词。在英文中,创新是“Innovation”,起源于拉丁语,原有三层含义:更新,创造新的东西,以及改变。作为一种理论,“创新”一词最早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于1912年在其《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将其定义为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包括新产品、新生产方法、开拓新市场、新供给来源和新的企业形式,第一次将创新引入了经济领域。随着社会进步,对创新的认识在不断更新中。

就创新的基本观点来看,熊彼特认为,其中最基本的理论是创新源自生产过程,是在生产中出现的自发的变化,而非外部强加进来的,指出了创新的本源驱动以及核心地位。之后,到了上世纪60年代,新技术在不断产生并得到了迅猛发展,也对创新产生了重要影响。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提出了“起飞”六阶段理论,其中,“技术创新”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并表现出了越来越强的知识依赖性。在这种情况下,创新变得越来越困难,逐渐成为高知识积累群体才能完成的工作。虽然创新的产生,是与实践和应用相结合的,但创新发展的困难性,导致其在应用领域的壁垒越来越大。

创新诞生于研究领域,利用已存在的自然资源创造新事物,经历一段时间后逐渐被应用领域所接受,也就是二战后人们所熟悉的创新扩散模式。在关于该模式的研究中,罗杰斯的研究工作受到最多群体的认同,从20世纪60年代起,就在该领域内持续处于主导地位。根据罗杰斯的观点,创新扩散会被其本身特性、传播渠道、时间和社会系统所影响,同时,在创新采纳率和扩散网络形成等方面,也存在着不少影响因素。到了21世纪,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知识社会的形成及其对创新的影响进一步被认识,科学界进一步反思对技术创新的认识,创新被认为是各创新主体、创新要素交互复杂作用下的一种复杂涌现现象,是创新生态下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的创新双螺旋结构共同演进的产物,关注价值实现、关注用户参与的以人为本的创新2.0模式也成为新世纪对创新重新认识的探索和实践。

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能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创新思维是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和灵感思维等多种思维形式的有机结合,是一种判断推理敏捷、概括综合准确、分析思考深刻、联想想象新奇的高级思维智能。其特征为新颖性(主要指思维目标、方法、过程不同于传统模式)、多向性(包括纵、横、逆等方向)、多元性(主要指思考的角度、环节、层次等方面不拘一格),以及开放性(即思维的动态性,广泛的从外界获取信息,并在这种信息交换中不断获得新的东西,来创建属于自己的思维模式,调整思维方法,并整合成具有自身特性的思维成果)。

3.2思维创新的形式

创新思维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理论思维。理论思维就是系统化的理论认知,指让理性认识系统化的思维形式。该类形式有较广的实践应用,像系统工程就是借助相应的理论思维来处理同一个系统内相关问题的管理手段。或者“相似论”,也是一种科学理论思维,如飞机的发明,其灵感就是来源于鸟类飞行的翅膀,结合鸟体几何结构和空气动力、飞行功能等原理,即“仿生学”。这就需要充分把握思维活动的规律,将认识前移,在他人、前人的逻辑基础上进行创新,完善和丰富原有知识体系。

第二,多向思维,也被称为发散性思维,是在对某一问题思考时,并不被某一条线索所束缚,而是从现有的信息中尽可能拓展思维方向,并从中获得常规及非常规的多种假设。该理念最早由伍德沃斯于1918年提出,后来又为多位专家、学者所使用。吉尔福特在“智力结构的三维模式”中提到,发散思维从既定的信息中产生新的信息,从同一来源中产生为数众多的思维输出,即对一个问题产生多个开端。此外,发散性思维还具有灵活、精细、新颖性,对问题的认识可根据具体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更加细致而全面,答案存在个体差异。人的多向思维能力可通过锻炼来获得提高,需要大胆敞开思路,努力提高多向思维质量,坚持思维的独特性,尽可能为自己提一些假设性的问题,才能保证思维角度的新颖性。

第三,侧向思维。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当遇见一定条件下解决不了的问题是,就可以利用侧向思维获得创新性的突破。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侧向移入,跳出本专业范畴,摆脱习惯性思维,把注意力转为更广阔的领域或将已成熟的技术方法直接移植过来使用,或者从其他领域事物原理中获得启发,对原本思考的问题进行创新性设想。如威尔逊根据大雾中抛石子的现象设计了探测基本粒子运动的云雾器,就是这种思维方法的典型代表,表明该种思维方式是创新发明的捷径之一。侧向转换,即将问题转为其他方向,或将常规用于解决该问题的手段变更为其他手段等。这种思维方式多用于发明创造中。侧向移出,指将现有设想、发明、技术、产品等,从原本的适用领域中移出,置于其他意想不到的领域中,也是一种克服线性思维的方式。上述思维的关键是善于观察,尤其是那些从表面看来似乎和所思考问题无关的事物,可能通过这些事物进行的转换,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四,逆向思维。根据哲学观点,事物均存在两面性,是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人们认识事物时,往往会同时与其正反两面打交道,只是在生活中,人们会习惯于只看到其中一面,而忽视另一面。但若能逆转常规思路,从反面来看待问题,就可能会获得创新性的设想,就好像管理中的“鲶鱼效应”。这类思维一般有着普遍性、新颖性的特点。逆向思维适用于各个领域,基于对立统一本身的普遍性、多样性,逆向思维也有着普遍性和多样性,拥有无限多种形式,只要从一个方面想到和它对立的另一面,都反映了逆向思维的批判性,表现了该种思维对传统、惯例、常识的反叛,克服思维定势,摆脱以往经验而导致的僵化的认知模式。只要能克服这一点,往往会将人们引导向事物原本被忽略的一面,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第五,联想思维,即由某一事物联想到另一事物的过程中,对其产生的心理过程。联想是人具有的思维本能。因为一些事物存在伴随出现或对应关系的情况,当其反复出现时,就可能被人脑以特定的模式所接受,并以特定的记忆表象结构被储存,那么,当人在之后的经历中遇到其中的任何一个时,便会自然而然的去搜索以往已经确定的联系,继而立即联想到眼前并没有发生的另一些事物。联想的素材是表象或形象,其中,表象是对事物直接感知后留下的印象,有个别、概括和想象表象之分,联想主要包括前两者。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联想分为相近、相似和相反三大类。相近联想,是在某一现象刺激下而联想到与其在空间或时间上相接近的其他事物。相似联想,是受到某一事物的刺激时,而想到与其在某一特点上存在相似性的其他事物。世界万物之间往往存在联系,这些联系可能不仅限于时空上的联系,还有可能是属性联系,即使是不同领域间,也会存在某种属性上的相似性,这就为联想提供了可能。相似联想有着非常大的创新价值,可有效拓展科学领域,解决以往大量难以解决的问题。相似联想一般建立在头脑中储存大量事物“相似性”的基础上,再在这些事物间展开启发、模仿和借鉴,在表面上似乎很远的事物间建立联系,获得创新性较高的设想。相反联想,即在受到事物刺激后,产生和它在各属性上相反事物的联想。与相近、相似联想不同,相反联想更加丰富,更加多彩,也更富于创新。

第六,形象思维。这类创新思维通过对生活中看到的各种现象进行分析,再结合艺术手段进行塑造,是和传统方式的逻辑不同的非逻辑思维。和传统逻辑思维相比,联想只是从一种表象联系到另一种表象,并没有涉及对其加工处理的部分,只有当联想引起创新性形象活动时,才会有创新的成果。但联想和形象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形象也可被视为更积极的联想。不同类型的形象,虽然各有特征,但作为思维方式来看,有着形象性、创新性、概括性和幻想性。人们通过社会实践将各种看到过的事物存储在记忆中,成为想象的素材。通过对这些表象的分析和选择,人们可以由此而创造出有一定相关性的形象。即使在研究抽象的科学理论时,也可以运用联想的手段将这些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具体形象的图像,用活动的形象来进行思维。如爱因斯坦相对论中用的“火车”、“电梯”等概念。这些抽象的理论较为固定、僵硬,变化缓慢,难以适应新问题的新要求,容易受到逻辑框框的约束,而直观的形象则较为灵活。形象可以在对表象的加工中实现创新。人們可按照自身需求来打乱、抽象或强化表象,因为形象自身浓烈的主观性和情感性,其所产生的创新也同样是丰富多彩的。思维活动在运用形象手段进行认识时,是一种有着形象概括性的理性认识,由感性具体被提炼和形象运演后获得的。和概括性互补的是猜想和幻想,能在不确定下发挥人们创新探索的积极性,有利于打破直接感性材料的限制,开拓更大的认识空间。

最后,是综合式思维,即在认识事物过程中,综合运用上述思维手段中的几种,最终得到对事物的创新式认知。创新思维有着多种形式,只有充分理解、掌握创新思维的多样性,在实践中对不同形式的创新思维手段进行灵活运用,才能在思维创新中真正获得自由,并能得到丰硕的成果。

3.3创新思维的创新内容特点

创新思维,从其具体内容来看,有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统一、存在直觉思维、容易迸发灵感,以及经常性有想象参与等特点。创造性思维本身即是发散和集中两种类型思维的统一,若要解决某一创造性问题,需要先对其进行发散,作出各类可行的设想,在进行集中,即对上述设想进行分析比较后,确定最佳者投入后期的实践。在创造性思维中,两种思维手段均十分重要,又以发散思维更胜一筹,是思维创造性的主要体现。相对于其他思维形式来说,发散思维是一种开放性的思维方式,可突破思维原本的局限性,对以往获得的知识体系进行重组,获得更多可能的解决办法。所以,发散思维可通过各种“异想天开”的方式来进行思考,没有确定的模式、方向,是打破传统框架、找到新思路的有效途径。发散思维主要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这三个指标,即发散思维的量越多越流畅,发散方向越灵活则越变通,以及思维发散的独特程度。比如,让学生们讲“红砖”的用途时,他们可能会说能用于造房子、砌台阶、压纸、垫东西等等,在一定时间内,若能提供越多数量的用途,说明思维越流畅,能说出越多使用类型,代表变通性强,若后面学生说的用途是之前没有人说到过的,则代表其思维的独创性。这三个特点能帮助人们摆脱原本的思维定势,以更创新性的方式来解决问题。集中思维则起到集大成作用。在运用发散思维进行假设和提出解决方法时,并没有代表创造活动的完成,而是需要在其中选择最合理的设想,这就要运用集中思维来对其进行充分分析、对比,进行批判性的选择。

直觉思维是绕过按步骤分析的过程,对问题答案产生迅速猜想,对结果的指向往往有一定准确性,能获得对结果的突然性领悟。直觉思维是创造性思维活跃的具体表现,可指导发明创造,也能推动创造活动。这类思维手段所具备的优势,是常规运用逻辑思维所无法获得的捷径,也是获得问题最佳答案的雏形。直觉思维往往立足于问题的整体,借助猜测、跳跃的思维方式,直接而迅速的领悟。不少科学家都是在直觉思维的指引下进行发明创造。如达尔文观察到植物幼苗顶端一般都会向着有阳关的方向弯曲,便直觉的提出“有某种物质跑到背光一面”的猜想,之后被证实为“生长素”。而哥德巴赫猜想也是当初数学大师的直觉判断,被后人所论证。直觉思维能从整体上把握思考对象,对其实质进行洞察,运用跳跃式思维,在人们丰富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形成,能帮助人们形成深邃的直觉。

创新思维时,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案往往会在某一个契机下突然出现,这就是灵感。灵感往往会让人突然感到豁然开朗,获得妙思突发的体验,对原本一直处于僵持状态、无法解决的问题突然获得了新的解决办法。以往对科学家的采访中发现,他们的发明创造多数遇到过灵感迸发的情况。但灵感的出现,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往往是人们长期积累相关经验并一直思考同一问题的结果。大量研究结果显示,灵感的出现遵循一定规律。个体对某一问题长时间思考,对其各个方面、角度和可能性均进行充分而深入的思考,在如此苦思冥想的基础上,才可能会产生灵感。由此可见,灵感实际上是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全面的思考后,进入到一个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境界。其二,当个体长期将注意力高度集中在某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上,任何时候都在持续不断地进行思考,甚至达到痴迷的程度,让自己能时时刻刻的将这一问题放在心上,全身心的投入寻找问题解决方法的过程中。其三,在个体长时间紧張思考后,一旦处于短暂放松状态,比如散步、洗澡、进餐或其他比较轻松的情况下,会让大脑进入更灵活、感受力更强的状态,这样,就会使个体更容易出现联想且触发新意。

创新性思维一般还有想象的参与。由于创新思维的成果都是以往未曾有过的,个体在对这些东西进行设想时,往往需要借助于想象,尤其是通过创造想象来进行探索。只有在创造想象的参与下,才能从最高层次上对目前已掌握的知识经验实施改造、组合,获得最完整、最合乎需要的新形象。如牛顿的万有引力就是在苹果落地、大海潮汐等生活中常见现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想象,在对其推理而得出的。爱因斯坦也同样如此,他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是科学研究的根本因素,他的许多创造性成果都来源于想象力。

4思维创新对民族发展的重要性

除了在科学发明中的重要作用,思维创新在一个民族的发展中,同样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年1月21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在中央党校开班。在开班式上,习近平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要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其中,“创新思维”是近几年来,习近平在不同场合讲话中屡次提及的高频热词。创新思维,是指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的科学思维。习近平为何如此重视“创新思维”,领导干部如何培养“创新思维”,全社会又该怎样鼓励和尊重“创新思维”。在他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已经给出了答案。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长期的治国理政实践中,创新表现出了巨大的作用。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创新重要性,与世界大势的发展密切相关。当今世界,和平合作的潮流滚滚向前,开放融通的潮流滚滚向前,变革创新的潮流滚滚向前。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创新的竞争。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变革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谁排斥变革,谁拒绝创新,谁就会落后于时代,谁就会被历史淘汰。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如果我们不识变、不应变、不求变,就可能陷入战略被动,错失发展机遇,甚至错过整整一个时代。只要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实践证明,大到一个国家在世界舞台上站稳脚跟,小到一个地方、一个企业,创新都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因此,创新应始终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当今中国,无论是全面深化改革、适应经济新常态,还是贯彻新发展理念,都需要用创新思维去应对、解决前进路上的新情况、新问题。因为,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创新思维,充满着强烈的问题意识、贯穿着鲜明的问题导向。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发展起来后的问题一点也不比不发展的时候少。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那么,如何才能突破自身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呢?根本出路就在于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都离不开创新思维。在我们前所未有地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心的时候,更要求我们将问题作为推动创新的契机,将创新作为解决问题的手段,推动各项事业取得创造性成果。

十九大报告对广大领导干部的创新能力提出明确要求,提出要增强改革创新本领,保持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善于结合实际创造性推动工作。领导干部要有敢为人先的锐气,打破迷信经验、迷信本本、迷信权威的惯性思维,摒弃不合时宜的旧观念,以思想认识的新飞跃打开工作的新局面。领导干部要增强创新本领,创造性推动工作。要勇于创新、善于创新,要建设一支政治过硬、专业过硬、能吃苦、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干部队伍。习近平曾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创新问题上,领导干部应当把握创新的形式、途径和方法。“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面对新情况新问题,不是凭经验翻老黄历,不是循旧历找教科书,而是努力想新办法、找新出路、创造新经验、开创新局面,并且掌握创新的内在规律和诀窍,从而不断提升创新思维能力。十九大报告还指出,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如何培养选拔创新型人才,也成为领导干部提升“创新思维”能力的一项重要命题。

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是习近平多次提出的明确要求。营造良好创新氛围,重点是在用好、吸引、培养人才上下功夫。全社会要积极营造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氛围。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要积极探索集聚人才、发挥人才作用的体制机制,完善相关政策,进一步创造人尽其才的政策环境,充分发挥优秀人才的主观能动性。让有创新梦想的人能够心无旁骛、有信心又有激情地投入到创新事业中。要在全社会大力营造勇于创新、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为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廣阔的天地,让他们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习近平还特别勉励广大青年一定要勇于创新。他说,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理应走在创新创造前列。生活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从不等待不思进取、坐享其成者,而是将更多机遇留给善于和勇于创新的人们。让创新思维成为一种习惯和本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将早日实现。由此可见,对于一个民族发展来说,无论在哪个领域、哪个岗位,都需要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前进的不竭动力。

5奥运精神与思维创新的时代化特征

在现代文化成熟发展背景下,奥林匹克运动中所具有的文化多样性,以及文化之间的交流对话,已经发展成为现代文化发展的重要符号和特征。尤其是从奥运开展状况看,其已经突破地域、文化等等,成为一种多元文化的“集合体”。可以说,奥运会的全世界参与特点,已经成为全球文化符号。然而当奥运比赛中,出现了过度商业化以及腐败、兴奋剂等丑闻时,其使得现代奥运很难实现理想价值,从而玷污了现代奥运精神,当然这些实际上,都与奥运精神是以西方文化为主有突出关联。客观的看,这也是当前奥运精神创新发展的关键所在。

当奥运精神需要革新优化时,其问题无法仅靠西方文化内涵来解决,更重要的是需要从东方文化中探寻到合理的启迪思维和解决措施。这一方面,不仅仅是因为当代奥运比赛中,更多东方元素融入其中,同时也是因为奥运精神本身就是包容性文化,所以,东方文化中的优秀基因,正在影响着奥运精神的更多内涵。在现代奥运日益成熟背景下,人们对奥运比赛的价值认知也更为客观成熟。人们不再单一的看金牌的数量,而是对整个奥运比赛中的故事、表现,甚至是奥运文化的各项内涵等等,形成了诸多全新认知。实际上,我国大众奥运思维的全新展现,其背后反映的是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这些恰恰是奥运思维创新发展的根据。

不仅仅是社会大众参与奥运时带来的新变化,运动员们的心态,也更加成熟。在里约奥运会中,傅园慧的“洪荒之力”风靡我国,这些都从侧面上阐述了运动员群体对整个奥运精神理解的变化与成熟。奥运思维中,不再是金牌至上,也不再是单一的成绩,而是以具体的奥运文化为基础,允许个人以自身的理解与感知参与到具体的奥运比赛之中,这是一种自信,更是尊重个人价值的表现所在。当然,整个奥运思维中,最关键的是理念创新与文化自信之间的深度结合。

奥运精神与思维是基于具体的奥运比赛所形成的思维,其从现代奥运赛事开始以后,就充分决定了这一精神势必会在不断参与过程中,实现全面提升和创新发展。尤其是在现代奥运之父顾拜旦的初衷中,其本身就认为奥运精神是完全独立的国际体系,所以,其认为奥运开始之后,就不能遭受来自其他方面的干扰。而精神与思维从本质上看,实际上是基于理解与认同之后所形成的理念。在奥运思维中,其需要诠释的内容也是多样化的,尤其是理想的生活态度和人生哲学。奥运精神中倡导的是将个人潜能与自我精神诠释的充分结合。而从具体的生活态度看,奥运精神中所表达的是积极锻炼的生活习惯与美好的生活追求之间的有效统一。

6. 奥运精神与思维创新的和谐发展

当前我们已经认识到:不同民族文化是世界进步的活力。在奥运精神中,其突出强调包容和理解具体的文化差异,认可文化的多样性。当我们对整个奥运精神,进行深层次分析之后,可以看到该精神与我国的民族精神中,有着诸多一致之处,因此研究奥运精神与思维创新的和谐发展机制,就至关重要。

6.1 奥运精神与思维创新要融入大众生活

如果真正有效实现奥运精神与思维创新的和谐发展,其关键就是让其精神与思维创新融入大众生活之中。客观而言,奥运精神如何才能走向大众?其需要的理念,主要有:一是享受精神,大众参与,有人从狭隘的视角看,奥运比赛更多只是体育精英参与的活动。实际上,绝非如此,奥运比赛中更多传递和表达的是一种精神,而奥运比赛期间,其形成的局面是全世界广泛参与的局面,而其中所具体表达的精神,则是能够激发大众广泛参与的精神理念。

其二则是挑战自我,完善自我的精神。奥运比赛中,追求更强的状态这是重要的比赛精神。因此,奥运比赛的本质目标在于激发个人自我潜能。而这一精神延伸到社会大众中,实际上,就是始终严格要求个人。其三,则是教育精神。虽然奥运比赛无法为社会大众参与比赛提供直接接受教育的机会,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现代奥运比赛中,其通过具体的赛事,进而激励社会大众。比如在里约奥运会上,中国女排的赛场表现,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感动,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激励,因此奥运精神教育所带来的效果,则是突出的。

除了奥运健儿的赛场表现给人们传递的精神激励,举办奥运所承袭的理念中,也需要体现出和大众相结合的创新、可持续发展精神。在2008 年北京第一次举办奥运会就提出了“绿色奥运”的发展理念,与“科技”、“人文”有机结合,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生态多样生存、鸟巢与水立方等体育设施多元利用、全民健身日等文化活动继承性开展等都体现了 2008 年北京奥运会绿色发展理念在过往 10 多年的成功实践。北京是体育史上的首座“双奥城”,冬奥会与夏奥会在可持续发展规划上无缝衔接,以“水立方”改造变身“冰立方”为样板,北京、延庆、张家口两地三赛区针对冬季项目特殊性仅新建 8 个场馆,是对 2008 北京奥运会体育资源的可持续化传承与发展,也完全契合国际奥委会《奥林匹克 2020 议程》的精神理念。而南京青奥会的场馆遗产也在政府规划下进行了合理的分配与利用, 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来鼓励和加强全民健身,最大程度上惠及大众。

6.2 奥运精神与思维创新要结合多元文化

正如当前奥运比赛中,我们看到整个奥运精神,面临诸多问题和不足,尤其是一系列“丑闻”的出现,其恰恰是整个奥运精神的弊端,而这也是奥运精神与思维的创新基础。奥运精神与思维不仅仅是一种精神理念,其背后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底蕴的成熟展现与表达。奥运思维是一种包容性思维理念,其中所需要具体融入的是,将中西方文化系统化应用其中。文化是一种稳定而成熟的精神认知,其对精神思维的影响也是突出的。而在多元文化成熟发展背景下,现代奥运运动也融入世界各地,成为世界性文化元素。客观的看,体育本身就是文化的一种形式,而体育运动方式越成熟,其文化内涵就越丰富。当代奥运精神是西方文化为基础的精神理念,其已经不适合当前时代发展背景下的现代奥运活动,而解决整个奥运精神弊端的主要切入点,就是以多元文化为基础。精神文化向善赋予夏季奥运会不朽的人文价值。

顾拜旦所倡导复兴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从来就不是单纯的体育活动,而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然而文化的形成是中性的,也是动态的,它既有和谐向上的一面,也有僵化落后的一面。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原本可能是社会主流认同的文化价值理念,也可能会逐渐被人们推翻和抛弃,而原本被视作是离经叛道的思想,也可能会被人们逐步接纳并最终变成新的主流文化,文化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实现自我的更新换代。但是无论如何,社会文化中也总有一些美好品质被人们永远地赞美和歌颂,这就是文化向善的力量。这种力量影响了奥林匹克运动,也影响了夏季奥运会。如果夏季奥运会仅仅是一项综合性的体育赛事,它是不可能延绵百年之久。同样,如果夏季奥运会背后是一种腐朽的、不符合现代社会文明价值观的文化,它同样也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纵观历届夏季奥运会,虽然4年一届且举办时间短暂,但却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精神文化遗产被后人永久的歌颂,积极向善的精神文化赋予了夏季奥运会独特的人文价值。值得注意的是,不仅仅是夏季奥运会,文化向善的力量影响着奥林匹克运动的所有活动,但夏季奥运会无疑受影响最深刻,且它给予精神文化的反馈也是最强的。

7. 结语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无论是奥运会申办、筹备,乃至举办、总结等等,整个奥运会机制改革日益成熟。实际上,这正是我们对奥运会赛事的全新认知。当然,从我国1984年参加洛杉矶奥运会以来,国人对奥运会的理解与认知也进一步深化。而关于奥运精神的理解也更加成熟、全面,尤其是“新举国体制”的奥运态度,更是对奥运精神的丰富与深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当然,伴随对现代奥运的全面认知,奥运精神与思维理念认知也实现了成熟发展。

参考文献:

[1]ROBERTO, JOHNL. Failed olympic bid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urban space: lasting legacies[M].London:Palgrave Macmillan, 2017:6.

[2]LEOPKEYB, PARENTMM. Olympic games legacy: from general benefits to sustainable long-term legacy[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HistoryofSport, 2012,29(6):924.

[3]CHAPPELET J, KUBLER B. The 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 and the olympic system: the governance of world sport[M].Abingdon:Routledge,2008:180.

[4]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 Conclusions and recommendations[C]//MIQUELDM,CHRISTOPHER K,NURIAP. The legacy ofthe olympic games: 1984-2000. Lausanne international sym posium. Lausanne: 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2003:489-494.

[5]伊諾,陶永纯,邱招义.欧州早期滑雪运动发展社会动因及对我国的启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40(9):9-15.

[6]黄河,傅云路. “党建+卓越冬奥”,为奥运精神添加电力注脚[J]. 中国电业, 2019(7):43-45.

[7]王舒曦,孙叶青. 技术迭代背景下领导干部创新思维的生成逻辑、运作机理及实践要求[J].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21,(2):127-136.

[8]闫慧民.论后奥运时代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途径[J].当代体育科技,2014(8):109-110.

[9]雷震等.竞技体育精神:后奥运时代高校大学生成长的导师[J].四川体育科学,2012(5):89-92.

[10]陆诗亮,李磊,谢文龙.国际奥委会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冬奥会冰雪体育场馆设计研究[J].建筑学报,2019(01):13-18.

猜你喜欢
思维创新和谐发展
“互联网+”时代的出版思维创新
加强林业经济管理促进林业和谐发展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慢生活:快节奏时代的减压良方
加强校园人本管理 营造和谐育人氛围
思维创新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
手工制作课情境教学法的运用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