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构建和创新

2021-09-22 20:42赵凌峰
科技研究 2021年22期
关键词:高职语文课程思政构建

赵凌峰

摘要:课程思政是高校育人的重大变革,是“大思政”理念的落地要求。高职语文一向就有工具性、思想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课程思政方面更要首当其冲。当前,要认识到课程思政是高职语文的历史责任和时代担当,要牢牢的把握传统文化思想和民族精神、主要的政治思想表达、社会主义核心观等内容,从高度融合课程思政的教学环节、现实价值、开展手段、实践体会等方面增强高职语文教学的思想教育目的。

关键词:课程思政 高职语文 构建 创新

综观现有教学中的课程思政,出现了两种极端表现,第一种是课程思政的“滥化”,教师对思政内容知之不深、晓之不详,胡乱的将思政内容硬性的塞进教学内容,以其昏昏,使人昭昭,难以达到课程思政的要求;第二种是课程思政的“无知”,教师不知道如何实施课程思政,认为在教学中讲几段“语录”,说些思政内容就是课程思政,没有将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思政内容有机融合、深度表达,学生听起来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当前,推进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必须在思想上要拨乱反正,树立科学的课程思政观,探索有效的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综合现有的课程思政的理论探索,个人认为课程思政就是国家发展和青年学生个人发展需要的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与相应的专业教学有机融合、深度契合的课程教学方式,课程思政根基在思政课程的内容,但高于或宽于思政课程;同时,课程思政要体现专业教学的思想、融合专业教学的精神,而且深化了专业教学的技术性特质,赋予专业教学更深的内涵价值和实践使命。因此,要积极推进课程思政,让课程思政达到它真正实施的目的和要求,我认为要充分解决好“为什么、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我以高职语文教学课程思政的构建和创新为例来阐述这个命题。

一、课程思政是高职语文教学的历史使命和时代担当。

当前,我国国家层面颁布的职业教育语文教学指导文件只有《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高职学校一般参考此标准结合高职教育特点实行。根据《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对语文教育的性质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据2019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以上,我们不难归纳出高职语文教学课程思政的价值和作用。

(一)高职语文教学践行课程思政是弘扬传统“师道”的历史使命和本质要求。语文教育是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根本载体和重要介质,语文教育因此必须要清楚自己的历史定位和职业属性。孔子在《论语》中就点明教师的责任:“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就是讲明了教师要做到的是“求真、求善、求知”,将道德、文化、知识做为衡量教学成效的标准。而韩愈的《师说》更是确定了传统文化中教师的责任,“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说明教师的责任不仅仅是个教书“匠”,而应是个教育“专家”,不仅仅能运用科学的办法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人生的道理,获得全面的成长成才。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教师的真正责任不仅教会学生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和社会担当,这是中国传统教育的一贯要求。因此,重视道德教育是教育传统,也是教育的本质,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比单纯的教予知识更重要。

(二)高职语文教学践行课程思政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时代担当和政治责任。《礼记·学记》有一句话:“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就是说明教育是为政治服务的,也是国家安邦治理的根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可见,做为社会主义国家的高职院校必然要培养社会主义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而这个合格首先体现在政治合格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追求,对社会主义的认同和追随,这是高职院校首当其冲要解决的一个教育问题。因此当前,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关系我们党的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如期实现,关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是检验教育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一切的教育都有责任和义务为这个标准努力,这是教育根本任务。

.(三)高职语文教学践行课程思政是升华专业精神的现实支撑和着力工具。高职语文教学与一般语文教学在本质一致的基础上,在过程目标上有着区别。高职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要着力服务于学生专业发展的需要,要强化学生的专业思想和精神,促进学生的专业操守和职业素养。《礼记·学记》中曾说到:“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告诫为人师者,不能仅仅传授技术,更重要的是教会专业具备的职业素养,要做到“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围绕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发展需求和专业拓展能力的需要,高职语文教学要紧密的配合专业教学的要求,根據专业人才的现实要求和时代任务,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操守,这是当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

二、课程思政在高职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就是要突出文化传统、政治思想、核心价值观。

课程思政的内容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在高职语文教学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到处开花,这不符合课程思政的原则要求。我看思政课程的内容选择要把握二点:一要立足语文教学内容,以现有的语文课文篇幅为纲,以点带面的挈入思政内容;二要立足高职学生特点,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精神的培养为主体,深入透彻的讲明时代对青年学生的需要。三要立足时代的特质,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渊源讲深、讲透、讲新。总体而言,下面的内容要有所涉及:

(一)传统文化的要素和民族的主要精神。高职语文课必须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髓和核心价值观的引导,既要丰富学生立体知识面,更要通过课文思想的剖析和互动解疑的方式带动学生一起分析、判断、思考、选择,引导学生学习古代文人的人格魅力和精神旨趣,理解中华优秀的传统美德和核心精神,增强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自信,强化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追随感和践行感。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四个自信”政治思想。要引导学生科学客观的看待社会发展的必要规律,要教育学生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的历史和现实的必然要求,要指引学生把握民族复兴的必需条件和现实依托,自觉的把个人的进步和国家发展联系起来,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要教育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到社会意识形态重要性认识上,统一到个人思想修养和品行修为的自觉上,做到真学、真信、真做。

(四)职业发展需要具备的核心素养和道德操守。要培养学生以核心素养和职业操守为基本内容的终身职业精神和能力,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观、职业忠诚度、职业责任心。引导学生认同职业的社会价值和精神意义,促进学生“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职业文化理念和文化品质,要着力强化学生“大国工匠”的文化思维和职业发展理想,切实将中国特色的“工匠精神”融汇进学生的理想价值追求中去。

三、课程思政在高職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方法和创新做法。

课程思政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必须要注意其设计的定位和内容的把握,不能喧宾夺主,影响语文教学的整体实施,但也不能敷衍了事,草草完成,需要考虑四个问题,一是在语文教学出现的环节;二是要结合语文课文的主旨和思想内容;三是要以小见大,从语文课文思想剖析中反映深刻主题;四是要借助语文教学的现代手段。

(一)思政教学环节要与与语文课程的主题表达高度融合。

主题表达是语文课的灵魂和根本,文学手段是主题表达的渠道和方法。在语文教学中常用的课文分析是通过对课文的文意梳通来达到思想认识的目的,通常来说思政内容会安排在教学靠后的环节,在主题讲解中融合思政的内容。如高职《大学语文》(蒋雪艳版)《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分析,我会以问题导疑:“青年在选择职业时要考虑吗?考虑什么?如何考虑?”,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在问题的指引下,通过视频、图片、故事会等方式来了解古往今来名人的不同考虑,再进入课文学习马克思对这问题的解答,并以对比的方式来引出职业选择的不同意愿会产生什么结果,最后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青年在中国梦的指引下应有的职业担当和时代责任。当然,语文课主题表达的内容不同,思政教学设计的环节安排也可以不同,思政内容和主题表达同步是能够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思政的主题诉求和语文教学的思想张力是高度融合的,从语文教学的美学价值和思想表现来说,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能体现出不同的思政内容,对于教学者来说,要从语文教学的本质要求出发来安排思政的内容,要做到的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二)思政教学的现实价值和语文课的时代表达高度融合。

高职语文课的课文选择一般来说都是名人名篇,具有时空的隔阂和思想的落差,必须要引导学生强化以今观古、以新知旧的能力,并将它转化为现实的思想觉悟和行动实践。如《孔子论孝》的讲解,“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基本的人伦标准,但不同的历史时期、社会阶级、国家制度等对“孝”的理解具有不同的要求,孔子的“孝”是站在维护封建统治的角度从人伦的方面来阐述孝的意义和做法,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对孝的意义更注重家国情怀,注重社会治理的家庭关系,因此要将历史成因和时代需要有机统一,让学生明白孝的当今意义,从而做到现代孝道的知行合一。时代表达对于教学者来说,要注意掌握时代的语言,要寻求青年学生公同话语,将晦涩的语言讲得生动、有趣、深刻,动之以情、启之以思。

(三)课程思政开展手段和语文课的教学技术高度融合。

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在功利主义教学思想的影响下,思政课程和语文课程在高职生中都不讨好,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不强烈,因此在保证教学主体目标达成的情况下,灵活的运用教学技术手段是调动学生的一种教育方法。如《黄河颂》一课,通过视频播放《黄河大合唱》歌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带领学生通过教学图片领略黄河的宏大气势;欣赏由名家朗诵的经典名作,让学生走进课文描述的波澜壮阔的场景;在系列教学技术支撑下,学生直观感受影视作品画面带来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同是对黄河的伟大而坚强精神由了感观认识,在此基础上,将黄河精神上升到国家精神,通过国家近年类来的重大发展的记录短片的展示和渲染,引导学生更加感受国家的强大和民族的伟大,从而达到文化和思政教育的效果。有效、合理利用教学技术手段(如微课、短视频、朗诵软件、动画图片、在线影库等技术手法),将思政教学手段和语文课信息化教学技术融汇,能够让学生获得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发其主动而热情的参与到主体性教学中来。语文教学技术的运用要注意学生的理解度和参与性,把握学生对技术的运用性,强化技术手段和人文精神的有机融汇。

(四)课程思政实践体会和语文课现场教学高度融合。

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思政课程和语文课程其实有个共性,就是要引导学生在直观的感受中树立理性的思维,在真实的生活实践中获取深刻的精神体会。因此,有的课文教育必须要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如《革命烈士诗抄》一课,带学生进行一次烈士墓园的祭掉活动,通过观烈士事迹、祭烈士活动、读烈士诗句、品烈士精神等活动,在现场肃穆、庄重的气氛中,培养学生对烈士牺牲精神的认识,对现代生活来之不易的认识,促进学生在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中勇于担当的精神。现场教学要促进学生教学的参与性和主体性,将教学的情感体验和精神感悟融入到学生的现实活动中,培养学生在做、行、感中的价值体验和精神升华。

课程思政一直是高职语文课的主要目的和实施方式,但随着新时代思政教育环境的大改变、语文教育技术的大变革、思政课程教育内容的大深入,必须要有新的构建和创新才能激活语文教育教学活力,让语文课程成为职业教育课程不可或缺的必要课程。

参考文献

[1]段鸣骅.大学语文课程结合思政教育之教学策略探究 [J].语文建设,2015,9:21 ~

[2]聂迎娉,傅安洲.课程思政:大学通识教育改革新视角 [J].大学教育科学,2018(5):38-43.

猜你喜欢
高职语文课程思政构建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高职语文教学中“大国工匠精神”渗透研究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职业能力视角下的高职语文教学策略探讨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