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状”支架构建:观照细节的整本书阅读教学

2021-09-23 14:11夏小红
关键词:网状情节人物

夏小红

摘要:整本书阅读旨在为学生未来的阅读素养筑基,需要在立足整本阅读的基础上,“网状”构建阅读支架,让整本书阅读由面到点。“网状”阅读支架的构建,是以整本书的作者、情节、人物、写法等为主要节点,通过与这些节点相关的各种信息互相连接,每个节点与其他节点又息息相关、紧密连接。构建这种支架,要把握好四点:扣住要点,关注作者;抓住变化,读懂情节;聚焦异同,分析人物;着眼表达,习得写法。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教学;作者;情节;人物;写法

整本书阅读旨在为学生未来的阅读素养筑基,需要在立足整本阅读的基础上,“网状”构建阅读支架,让整本书阅读由面到点,观照细节。这种“网状”阅读支架的构建,是以整本书的作者、情节、人物、写法等为主要节点,这些节点涉及的各种信息互相连接,每个节点与其他节点又息息相关、紧密连接。

“网状”阅读支架的“网状”结构,有效勾连、打通整本书内容,能让读者在整体把握整本书内容基础上,做到由面到点,观照细节。“网状”阅读支架的构建,具体要把握好四点:扣住要点,关注作者;抓住变化,读懂情节;聚焦异同,分析群像;着眼表达,习得写法。

一、扣住要点,关注作者

这里所说的“要点”,指的是阅读整本书时需要关注的与作者相关的重要的、关键的信息。这些信息与整本书的内容息息相关,是“因”和“果”的关系。扣住这些“要点”阅读,学生能够很轻松地从整本书内容的“果”联想到作者身上的“因”,从而顺理成章地了解到作者的写作动机,寻到整本书情节设计的“源头”,大致把握作品的语言风格、文风特点等。

(一)了解作者的人生阅历

不少作者的作品创作都与他(她)丰富的人生阅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带领学生阅读整本书,教师要提醒学生有意识地去关注作者的人生经历,这既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又能帮助他们较为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以教材推荐的整本书《爱德华的奇妙之旅》为例,作者凯特·迪卡米洛在创作这本书之前曾在迪士尼乐园做过小工,在马戏团的门口卖过票,在野营地给顾客端过酒,在温室里给别人种过植物……生活的艰辛,不仅很好地锻炼了凯特的意志,还为她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丰富的人生阅历,为凯特的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让学生带着对凯特人生阅历的了解读她的小说《爱德华的奇妙之旅》,学生很自然地就能从主人公爱德华曲折的经历中“透视”到作者凯特起起伏伏的人生,明晰主人公爱德华得到爱、失去爱、学会爱而又重新得到爱的一波三折的人生轨迹,从而易于把握整本书的内容。

同样地,教材中推荐的《伊索寓言》的作者伊索,童年时是一个哑巴,喉咙里只能发出奇怪的声音,而且长得又矮又丑,以至于邻居们都认为他是个疯子,不喜欢他,不愿意和他接触。好在伊索的母亲非常爱他,经常给他讲故事听。母亲去世后,伊索跟着曾经照料过他的老人离家到各地漫游,又学到了许多关于鸟类、昆虫和动物的故事,为以后写《伊索寓言》准备了充实的素材。了解了作者的这些信息,学生便会明白为什么身份卑微、没读过多少书的伊索能够写就如此多精妙有趣的作品:他所听到的、学到的那些精彩的故事给了他精神的滋养,浸润着他的心灵,为他以后创编故事提供了巨大的帮助。也正是因为了解了伊索的人生阅历,学生会对伊索走过的山川大河、看过的虫鱼鸟兽、听过的奇闻轶事等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究欲,从而兴致勃勃地开启整本书阅读之旅。

(二)关注作者的写作特点

写作特点又被称为“写作特色”,是一篇文章或一部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所体现出来的鲜明个性和特殊之处。引导学生阅读整本书,提醒他们针对性地关注作者的写作特点,有助于他们更加系统、透彻地感知作者的言语风格、表达方式、创作立意等,从而由作者创作的一本书读开去,高效阅读作者的几本书、一类书。

以读整本书《呼兰河传》为例,这本书是一部充满童心、诗趣和灵感的“回忆式”长篇小说,从描摹小城风情,到谈家中的亲疏人物,再到摹绘“独立旁枝”的人物,作者用舒展自如的巡视式手法,以情感的起伏为脉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呼兰河畔的乡镇作传,为这个乡镇的风土人情,为各种各样人的生与死、欢乐与悲哀作传”。如果教师在教学课文如《火烧云》《祖父的园子》等时就能有意识地启发学生阅读作者的其他作品,进而提炼作者的写作特点,学生定会发现萧红的创作多带有自传色彩。她没有按照常人的思维循规蹈矩地写作,而是以一种极自然的陌生语言去描写她所熟悉的一切。她喜欢率性表达,以特有的童心观照世界,不加雕饰地描绘眼中的世界。她的作品语言朴素自然,流畅优美,明丽清新。她作品中的人物也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活生生的,不管是悲是喜都能使读者产生共鸣。有了这样的认知,学生读《呼兰河传》的时候,就会带着浓厚的兴趣走进整本书,领会整本书抒情诗的意境,感受整本书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感悟整本书娴熟的写作技巧。之后,还有可能带着浓厚的兴趣去阅读萧红的其他书。

需要說明的是,了解作者的人生阅历、写作特点时,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搜集到大量信息,但对作者信息的解读应该是有方向、有针对性的,是关联整本书内容的,而不是什么样的信息都纳入其中。因此,面对丰富多元的作者信息,教师要提醒学生做好筛选、过滤的功课,真正让这些信息为自己的整本书阅读所用。

二、抓住变化,读懂情节

如果说中心思想、内涵主旨是整本书的主干,那变化多样的情节就是整本书的枝干。中心思想、内涵主旨不同的书,情节设定也是不同的,有的是一波三折式,有的是“一高一低”的曲线式。引领学生阅读整本书,教师应该启发他们抓住这些变化,整体读懂故事梗概后再进一步细读。

(一)以思维导图的形式,理顺情节

一波三折的情节是优秀整本书的“外线”,抓取了这些情节,就相当于做到了将整本书的主要框架装进了大脑,做到了胸有成竹。阅读时,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以绘制思维导图的形式,理清故事情节,明晰整本书内容的走向。

例如,《爱德华的奇妙之旅》中,爱德华的一生可谓跌宕起伏:从备受宠爱到沉入海底,从被渔夫捞起置身渔夫家中到被扔进肮脏的垃圾堆,从四处流浪到成为菜园里的稻草人,从陪伴病孩萨拉·鲁思到街头卖艺,从进玩具商店到再回第一位主人阿比林的身边……几十年中,爱德华的命运坎坎坷坷,历尽风雨。为了让学生对爱德华一生的经历做到了如指掌,与学生共读时,笔者和学生一起绘制了思维导图(见图1)。从阿比林的家出发,大家与爱德华一起,“乘坐”玛丽女王号轮船游历,一波三折后,又踏上回家的路。一幅图,俨然是爱德华的旅行地图,将情节清清楚楚拎了起来。由此,整本书的内容也就“尽收”学生眼底了。

(二)以表格填写的形式,对比情节

不少书的情节会呈现出“一高一低”的曲线发展状态。对此,教师可以采用表格填写的方式,让学生在比较“高”“低”情节的过程中,读出整本书的演绎风格和表述特点。

例如,教材推荐的整本书《夏洛的网》中,主人公之一的小猪威尔伯,一生面临着“被杀(被卖)”“被救”的命运:一出生,因为过于瘦弱即将被杀,被女孩弗恩救下;长大后,险些被卖掉,在弗恩的帮助下来到了朱克曼家的谷仓,和蜘蛛夏洛建立了真挚的友谊;不幸的是,他又即将面临被杀——要被制成熏肉火腿,此时看似渺小的夏洛,以一声听起来微弱实则有力的“我救你”,用丝轮番在猪栏上织出了被人类视作奇迹的文字,扭转了威尔伯的命运。每次,正当威尔伯面临绝境悲痛欲绝,似乎只能接受任人宰割的命运时,情节就会有转机。让学生对比阅读威尔伯“遭遇危机”“化解危机”时的情节,有助于他们明确把握整本书内容。笔者出示表1,让学生边读边填写表格。在列出威尔伯一生中几次重大危机和转机的过程中,学生把握了威尔伯一生遭遇的“曲线演绎”,实现了对故事情节的大致掌握。

三、聚焦异同,分析人物

如果说情节变化是整本书故事发展的一条明线,那么人物的行为、内心世界的变化便是故事发展的一条暗线。不管是故事的主人公,还是以配角出现的人物群像,都是撑起情节乃至整个故事的关键要素。师生共读整本书时,要启发学生追溯人物心理、行为方面的异同,读出对人物的深层理解。

(一)读懂主要人物的异同

整本书阅读时,教师除了提醒学生关注整本书情节的曲折之处,还要提醒他们关注主要人物内心、行为的异同,从对人物表层的理解走向对人物精神世界的理解。

《爱德华的奇妙之旅》一书中,追随主要人物爱德华的奇妙之旅,可以梳理出主人公爱德华以及他遇到的重要人物:小女孩阿比林、渔夫的妻子、流浪汉布尔、菜园的老太、玩具修理师卢修斯。聚焦这些人物的异同,能让学生更理性地认知“爱”。因为,这些人物不只是爱德华生命中的过客,他们还是爱德华生命中的“贵人”。他们都爱着爱德华,或把他当成一只真兔子,或把他当成自己的孩子,或把他当成朋友。他们的出现,不仅改变了爱德华的命运,更让爱德华逐渐明白了什么是爱,如何去爱,让爱德华在每次绝处逢生时都能获得精神上的重生。被弄丢前的爱德华眼里、心里只有自己,对“爱”没有什么理解。遇到渔夫的妻子后,她的言行影响了他的内心世界。他的内心开始有点不一样了,开始认识和自己不一样的人。当他听到流浪汉布尔对他说“你不知什么缘故和那爱你的孩子分手了”时,感到胸部一阵剧痛。此时的他,是痛苦的,感觉到了不被爱、被抛弃时的迷茫甚至绝望。当他被菜园老太放在菜园里做稻草人的时候,他怅然若失而又感慨地告诉星星们,他也被爱过。当卢修斯对他说“如果你不打算爱或被爱,那么整个生命之旅都是毫无意义的”时,他的心扉敞开了。当那扇门再次被推开,他等来了他爱的、也爱他的阿比林时,他彻底从不懂爱到懂得了爱。此时,他的内心丰盈起来、温暖起来。当然,这些人物也有明显的不同:小女孩阿比林是爱德华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主人,是爱德华“爱”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其他人物则都是匆匆“过客”,且他们的年龄不同、身份不同、境遇不同、认知不同。正是这形形色色的人物,构成了丰富的社会图景,帮助爱德华实现了心灵的蜕变。聚焦人物的异同,让阅读走向了对人物精神世界的探究。可以说,读懂了人物的异同,也就相当于把握了整本书内容的精神命脉,读出了整本书的血肉。

(二)读懂群像人物的异同

整本书在推进故事情节时,除了细致勾画主人公外,还会出现众多群像人物。群像人物的出现,助推着情节的发展,丰富了故事的内容。他们身上折射出时代背景、人间万象,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多彩的画卷。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时,还要提醒他们关注这些人物,寻找他们身上存在的共性或不同。

首先,群像之间必有共同点,阅读时对他们的共性进行归纳,会让我们看到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从而利于我们了解写作背景,探究作者写作的初心,更深地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例如,读《呼兰河传》,会发现呼兰河畔生活着这样一群人,他们通常以群体看客的姿态出现,对生活抱着麻木不仁、听天由命的态度,然而在对鬼神的精神依附上却又保持着莫大的热情。跳大神、跳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这个人物群体会在传统的信仰风俗中找到仅有的、卑微的生存理由和乐趣。传统习俗已化为这个群体的“集体无意识”,并深入其骨髓。作者通过对看客群像的刻画,强烈批判了当时病态的社会心理和封建传统意识对人的精神毒害,旨在激发国民的自我反省。透过群像,我们也更能触摸到作家写作的出发点,更能深刻地感受到作者对国家民族的关心。

其次,群像人物中的“另类”,往往是作者独具匠心的安排,能让人为之眼前一亮。阅读时,寻找这些“另类”,不仅能发现作者的构思之妙,还能感受到作者情感世界的变化。如此引导学生阅读,能够拓展他们的阅读视角,培养他们的阅读思维。仍以《呼兰河传》为例,第七章讲述了一个磨倌冯歪嘴子的故事。这位人物是呼兰河城群像人物中的一员,但他又有些与众不同。在众人不友好的、“看笑话”的环境中,他以顽强的毅力支撑着一个家庭,并在妻子难产而死之后,仍坚忍地悉心抚养两个孩子,勇敢坚定地生存下去。作者为什么要设置这样一个人物?仔细研读后就会恍然大悟:作者通过描写冯歪嘴子,表达了对顽强生命力的肯定和赞美,也倾注了自己对那片老旧土地的美好愿望和祝福。由此,学生阅读的视角定會拓展至更远处,认知也更深入。

四、着眼表达,习得写法

张志公先生主张教师要带着学生从文章中走个来回。“来”,就是首先把语言文字弄明白,从而进入到文章的思想内容中去。“回”,就是再从思想内容中走出来,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是如何组织运用的。所以,阅读整本书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关注书的主要内容,了解人物的精神品质,还要关注文章是如何表达的。教师有意识地关注整本书的写法,关注作者在表达上的用心之处,学生阅读时才会有意识地在描写精妙处、吸引人处停留、驻足,在习得书中写作方法的同时,把书读深、读透。

(一)在重点处驻足

整本书能够串起环境渲染、情节描写、人物心理片段等,而这些,又都是值得我们驻足阅读的重点处。这些重点处的巧妙安排不仅内容精妙,还凸显主题,能有效帮助读者找到作者表达的“秘钥”,支持学生从会读走向会写。

《夏洛的网》一书中,细读夏洛织网的四个段落后就会发现,虽然夏洛四次织网的情形差不多,但作者的描写方式却存在较大不同。第二次写得最详细,第三次、第四次则写得较简略。聚焦夏洛第二次织网的段落又会发现,作者能把夏洛织网的经过写得具体生动是有妙招的,即抓住“晃”“吐”“落”“回”“爬”“吐”等动词,让读者恍如身临其境。那作者为什么不把四次织网的过程都写得很详细呢?学生仔细思考后就会明白:原来是为了做到有详有略,突出重点,让行文的节奏有变化。这样的写法,是作者的高明和智慧之处。捕捉到作者的这些独具匠心之处,还能教会学生详略表达、抓住动词写人物的手法,并试着迁移运用,学生收获一定不少。

(二)于特别处停留

阅读整本书时,只要留心,总会发现不少特别之处。这里的特别之处指经常映入眼球的、反复出现的词眼或短句。留心研读它们,感受它们在增强作品表现力、深化中心方面所起的作用,能让学生更好地领会作者的情感,并于不知不觉中提高表达能力。

《呼兰河传》一书第四章共有五个小节,主要是对家中几户房客生活的勾勒。阅读时学生会发现,除第一小节外,其余四小节的开头都是“我家是荒凉的”或“我家的院子是荒凉的”等类似句型的复沓。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这不由得会让人想起《诗经》大量运用的“重章复沓”的艺术手法,不仅起到了渲染气氛、深化主题、加深情感的作用,还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呼兰河传》采用这样的复沓手法,既渲染了“荒凉”的主题,又增强了作品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使作品呈现出鲜明的诗化特点。此外,作品尾声部分的写法也很独特。“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八十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从这段表述不难发现,“祖父”二字重复出现了五次。联系前文,便能真切地感受到,每一声“祖父”,都是作者萧红对祖父的深情呼唤。这里的反复,是强化情感的需要,更是深化主旨的需要。萧红在作品中将复沓手法运用到了极致,这样的特别表达,值得学生品悟学习。

当然,“网状”构建整本书阅读的支架,还需要从教师读懂整本书开始,做到对整本书的内容胸有成竹,才能为学生的整本书阅读指明方向,让学生的整本书阅读焕发出勃勃生機。

猜你喜欢
网状情节人物
滚筒式网状收纳器
从线性走向网状的课堂教学架构
从线性走向网状的课堂教学架构
多次贩毒能否认定为“情节严重”
从福斯特的小说理论看《霍华德庄园》情节的现代手法
论红色电影《英雄儿女》中的爱国情怀
白色衬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