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问题引领,打造小学数学深度学习课堂

2021-09-24 13:24黄宁艺
教育·读写生活 2021年8期
关键词:核心思维数学

黄宁艺

所谓深度学习理念,就是指让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后,通过多维度思考扩展自己的知识体系,在新学知识和原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现在,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所在。而通过以核心问题为主导的形式组织数学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仅是数学教学的任务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大部分学生对具体知识内容的理解与应用还比较浅显,这就无法达到深度学习的教学目的,而运用核心问题引领数学学习,有利于解决学生对数学原理掌握不深的问题,成为学生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核心问题是指直接指向数学内容的本质、涵盖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具有启发性教育的效果、以研究性学习为主的问题。与传统或一般的问题引导不同,它是以“核心”为导向的,通过引导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不断分析问题的本质,在自我理解和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对数学知识进行深化,并在深度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促进自身数学思维和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本文主要围绕核心问题的主要特征和实践教学中最常见的问题展开,旨在帮助大家构建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课堂。

一、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进行以核心问题为主导的提问

(一)教师准备的核心问题应当与教材上的知识内容紧密结合

数学课堂上的核心问题应该是对教材上的知识内容的浓缩及总结,然后将核心问题与知识的引导进行融合,是数学教学的有机构成。当前许多教师没有意识到从教学内容中合理提取核心问题,使得问题的教育本质作用难以达到最大化。

(二)核心问题具有较强的目的性

核心问题从指向上就具有较强的导引功能,即教师想要从这个问题的提问中让学生达到什么样的学习目的。而在数学学习的开始,教师就可以准备一些核心问题,进而引导学生复习,以深化上节课已学的知识内容,通过引导学生回顾旧知识的要点,以问题为切入点指导学生运用数学思维思考,从而建立学习兴趣,然后在课堂上引发学生之间产生积极的讨论和思考;而到了课堂教学的过渡时期,教师就可以及时抛出一个与此时的教学内容相关的核心问题,让这个核心问题能够结合当前的重点、难点方向,最大程度地利用问题引导学生数学思维,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的倾听状态转变为主动思考的探索状态,从而使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激活自己的思维,学会思考,以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而在课堂的后半段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各种综合题型及具体对应知识点的组合,考验学生对具体的数学知识的掌握、理解与实际应用情况,从而达到随时了解学生具体的学习水平的目的。教师还可以通过学生具体学习信息的反馈,调整自身后续的教学进度与目标,这样更能够帮助学生深刻地掌握知识。

(三)核心问题引导学习具备探究性

运用核心问题,在引导学生养成数学思维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教会学生能够从这些核心问题的推理中发现蕴含其中的章节知识,从而启发他们的数学思维,这不仅是教师运用核心问题开展数学教学的目的,更是让学生通过学习产生自主性和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

二、教师运用核心问题引导的教学方法开展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部分核心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探索的余地较小

在当前的教育形势下,小学数学教学的模式越来越多样化,新课标对数学教学的要求十分明确,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足够的数学知识,还要能够建立数学思维,充分发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实际上,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许多数学教师往往在课堂上无法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即使有核心问题作为引导,学生也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这样就无法体现核心问题引导教学的价值。

与此同时,由于存在大量的问题,教师自己都不明确哪个是核心问题,所以在课堂上很难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讨论和探索,有的教师甚至会忽视学生的答案,而在没有时间的情况下,教师往往向学生直接说出这些问题的正确答案与解释,学生就会感觉自身的思考跟不上教师的思维,从而产生消极的学习心理。这些问题更会导致学生对知识内容的具体运用能力无法得到进一步锻炼,从而使问题教学的模式无法达到真正的教育效果。

(二)核心问题教学由于学生存在学习差异导致参与面不够

在课堂教学的提问过程中,很多教师没有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学习差异,如每个学生具体的知识水平、思维探索能力、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等,学生之间这些差异的存在必然会导致学生学习成绩的两极分化。比如,对待同一个问题,一些学生认为它是相对简单的,而一些学生就会认为是存在理解困难的。教师如果只选择一些成绩好的学生回答核心问题,教师就会产生比较盲目的想法,认为经过问题引导教育,所有的学生对相关的知识点都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对具体问题也产生了明确的认识,这样就会忽视一些低水平的学生的数学学习;如果教师只片面地选择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教师就会发现大部分学生回答不出来,就会产生这节课的知识点太难了的想法,于是就会一遍又一遍重复进行讲解,而这在很大程度上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综上所述,教师无论以何种形式开展以核心问题为引导的思维教学,都会存在一定的教学层次差异。

(三)教师提出的核心问题虽然数量繁多,但是内容相对简单,激活不了学生的思维

在课堂上,由于教师对问题的数量准备较多,导致教师不得不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节奏,然而从现阶段学生对教师所提问题内容的反应来看,当前很多教师的问题都比较宽泛和肤浅,没有突出“核心”要素。因此,需要教师减少问题的种类和数量,尽量将准备的问题集中到教学的核心知识上,从而让学生产生充分的思考,进而深刻地理解学习的目标。

三、基于核心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有效方法

(一)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充分理解

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后,学生在课后的思维注意力难以集中到学习上,也就难以有效地思考,对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很难进行总结,导致无法深化自己的理解。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需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思考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及问题的难度选择问题的探索方式。当问题比较难,学生感到困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探讨问题;而在学生较轻松、较积极的状态下,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以便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例如,在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材中,有“观察物体”这一课,而本章节的核心知识点在于学生对三维图形的推理过程和思考,而这对小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这个时候,不妨尝试一下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合作学习,深化理解。

(二)对具体问题要更加细化,这样才能促进全体学生回答问题,产生思考

当学生初步掌握与核心问题相关的基础知识后,教师需要对核心问题进行细化,设计同主题的分层次核心问题,尽可能确保所有问题都能让存在学习差异的学生共同理解,这样每个学习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对问题的讨论中,并积极回答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我们以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材中关于“圆”这一节的知识讲解为例。本章教学的要点就是让学生掌握关于圆的各种基础知识,然后对圆的圆心、半径和直径、周长和面积计算产生理解。例如,一个硬币的直径为3cm,求其面积、周长。这道题需要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计算,通过直径算出半径,再用周长计算公式及面积计算公式计算。分层次设置核心问题,引导学困生,尋找计算周长、面积需要的条件。由于这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引导学生发现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这一特点,然后运用实际的事例,让学生整合知识,融会贯通,同时探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让学生发散思维进行思考,让问题教学的目标得以实现。

通过核心问题进行提问引导式的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核心问题引导的教学达到教育的目的,进而保证数学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不断强化整合知识,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逐步实现深度学习。

猜你喜欢
核心思维数学
一图GET“党务公开”核心点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每月核心经济指标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参考答案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