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留白”中体悟诗意之美

2021-09-24 06:02陆慜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1年8期
关键词:关雎留白诗意

陆慜俐

摘 要 “留白”作为古诗词创作中常用的手法,往往能创造优美深邃的意境。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需要紧扣“留白”的艺术特点,体悟古典诗歌的蕴味。本文结合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的《关雎》《蒹葭》这两首诗歌,初步探讨古典诗歌使用的“留白”艺术手法及表达效果,从而解读出诗意之言、体悟理性之趣。

关键词 “留白”;《关雎》;《蒹葭》;诗意

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诗人善于创设唯美的意境,构筑“留白”的艺术,使诗歌产生更多的想象审美空间,给读者以无穷再创造的可能。下面笔者结合《诗经》中的《关雎》《蒹葭》这两首诗歌,从结构、意境、语言三个方面探讨留白的精妙,探讨“留白”艺术手法的运用及表达效果。

一、运用结构“留白”,巧妙叙事

古典诗歌由于字数、格律等等限制,往往会在叙述中省略许多枝节。在起承转合的结构中,诗歌往往具有较大的表现空间,留下了许多没有叙述完的情节,没有表达尽的言语。教师需要在古典诗歌教学中抓结构上的“留白”之处,寻找故事的主要脉络,探索人物的多重形象,从而让诗歌更具有活力和张力。

首先,注重情节叙述留白,设置悬念。《蒹葭》《关睢》在故事情节上都呈现出简洁、平淡的特点。前者叙述了一个在蒹葭丛中忽隐忽现的美丽姑娘,作者因心怀仰慕,在河流之中游来游去,千方百计地寻找却求之不得的故事;后者叙述了君子与淑女邂逅产生爱意后产生的单相思。两篇文本,都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也没有写明故事的结局。作者有意将结局的想象留给读者,正是为了渲染更为唯美的意境。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点,要求学生补充出文本省略了的情节,从而探寻文本的内核。笔者执教的时候设置了以下学习任务:1.阅读《蒹葭》《关雎》,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故事,并且录制音频上传到班级交流群;2.全班集体评选“最佳讲故事者”,并且对于获奖音频说一说其叙述的优点;3.找出两首诗歌中“留白”的情节,展开想象,补充完成200字的小故事;4.探寻作者为何要省略情节、留下空白,写一篇800字的评论。四个任务紧扣诗歌情节的留白,注重将听说读写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体悟诗歌隐藏的深意。例如,有学生围绕《蒹葭》补充出故事的结局:抒情主人公最终鼓足勇气,穿过茫茫的蒹葭丛,大胆地向“伊人”表白,最终实现了“有情人终成眷属”;还有的学生认为抒情主人公辗转反侧、一夜未眠后,第二天远走他乡,遗憾终生;还有的学生想到两人历经艰难,终于走到了一起,但是婚后两人的生活却是“一地鸡毛”,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琐屑使得他们各奔一方……

由此,学生的思维不断向外扩散,从感性到理性,真正地解读出了古典诗歌人文精神。“留白”的情节叙事不仅给文章蒙上了朦胧美,而且给了学生足够丰富的想象空间,在阅读中能充分调动读者的想象思维。

其次,注重人物身份留白,美化形象。《诗经》中叙述了许多凄美的爱情故事,留下许多美丽的倩影。作者在写人的时候往往反复叙述人物所处的环境,对人物的形象作出“留白”的处理。教师在讲解的时候,需要紧扣经典人物形象,注重还原朦胧的

美学意境,从而凸显出人物的气质美。比如,在执教《蒹葭》《关雎》两篇文本的时候,笔者有效地围绕“寻找美人”为主题,让学生多元解读人物形象。笔者设置了以下学习任务:1.找出两首诗歌中描写“美人”的字词,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其形象特点;2.请围绕两篇文本,用自己语言描述主人公的心理变化;3.分析两篇诗歌所采用的人物视角,请运用“我”的视角和“她”的视角对两首诗歌进行转述。三个任务要求学生分别在“人物外貌”“场景留白”“视角转换”中体悟人物的身份转变,感知“美人”的形象特点。比如,围绕任务二展开的课堂教学片段如下:

师:文本中抒情主人公又是如何追寻的?心理是如何变化的?

生1:《蒹葭》中开始主人公“可望而不可即”,只是感叹一句“有位伊人,在水一方”,接着开始一场苦苦追寻的历程,爱得刻骨铭心,反复发出感叹“溯洄从之”“溯游从之”;最终求而不得,于是焦灼愁肠,因为“道阻且长”“道阻且跻”等写出了一路困难重重;直到最后“求而不得”,却依然执着坚定,不断“溯洄从之”。

生2:《关雎》主人公在河边邂逅美人,一见钟情,产生了“愛慕与喜悦”;再到朝思暮想,辗转反侧,产生了“相思和失望”;直到“琴瑟钟鼓,幻想迎娶”,产生了“喜悦与高兴”。

师:《蒹葭》《关雎》中的抒情主人公心目中“伊人”“淑女”是怎样的“美人”?

生:“窈窕”“文静”“美好”……

师:诗歌中没有一个直白的“爱”字,却将主人公的爱恋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也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生动鲜活,爱而不得的”美人“形象,作者在人物的心理留白中,使得人物的情感显得含蓄雅致。

由此,学生通过的自己语言对诗歌中语言进行重新构造,不断联想,深刻体悟出人物的丰富心理,感情委婉中的热烈绵长。

二、运用意境“留白”,重构画面

古典诗歌意境是在内容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意象编织而成情境,读者在这种情境之中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作者往往通过典型的意象、时空的转换产生“留白”,进而营造出阔大、遥远的距离,让读者浮想联翩。

注重时空场景“留白”,进行二次重构。教师要善于抓住意境,教会学生在时空的变化中体悟情感的变化,全面解读诗歌。在《蒹葭》《关雎》这两首古诗歌中,作者不断地转换场景,让读者产生想象。教师在解读“伊人”“淑女”形象的时候,不妨让学生围绕这两篇文本进行场景的补充,从而多元解读追求“伊人”和“淑女”的深层原因。以《蒹葭》为例,笔者要求学生找出人物所处的环境,补充抒情主人公心中对“伊人”所说的话,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对文本的情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体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时空转变的空白,提升学生对诗歌意境的把握,进而加深对作者情感的理解。

三、还原语言“留白”,读懂喻意

古典诗歌往往用凝练的语言、多重的意象去表达深邃含蓄的情感。在学习《蒹葭》和《关雎》时,教师要善于捕捉诗歌语言的特点,还原语言的空白,从而解读出深层的喻意。

对于《蒹葭》《关睢》两篇文本,我们可以关注语言的句式结构,还原画面,读懂喻意。《诗经》注重在重章叠句中形成回环往复的美感,从而渲染气氛,深化意境,强化出委婉悠长的“留白”效果。教师在执教《蒹葭》《关雎》时,要引导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留白”的语言美。比如,笔者执教的时候,要求学生抓住两首诗歌重章叠句的词,从而进行前后勾连,体悟两首诗歌情感的逐层强化。比如,学生在阅读《蒹葭》的时候会发现:作者在“为霜”“未晞”“未已”这几个时间推进词中不断强化对“美人”的追求,而反复使用“苍苍”“萋萋”“采采”等叠词,渲染清秋空灵凄美的意境。在音律之美中,学生不断感受到情感的缱绻、悠长。同时,学生在重章叠句的语言中读出了作品中“伊人”在不同时空的内涵。比如,有的学生认为:“伊人”不仅仅是作者苦苦追求的恋人,她是作者心目中的“可望而不可即”的理想。在漫漫追寻的路途中,抒情主人公执着而坚定地为远在水一方的理想追寻,他的路途是坎坷而艰辛的,但是精神是丰盈的。由此,学生不仅解读出文本中的主体对象“伊人”,而且全面地解读了诗歌的人格精神内涵。

总之,古典诗诗歌以其凝练的语言、严格的格律、丰富的意象等特点,实现了时空的延伸和意境的拓展。在古典诗歌的教学中,教师需要抓住“留白”的艺术手法,引导学生在感受诗歌的画面美中体悟出诗歌的意境美。

[作者通联:江苏南通市海门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学]

猜你喜欢
关雎留白诗意
大地上的诗意栖居
虫子的诗意奇旅
永恒
冬日浪漫
《〈诗经〉二首》随堂练习
贤贤易色
中西方早期爱情诗审美风貌对比
“留白”在中国山水画中的重要作用探讨
《〈诗经〉两首》阅读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