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小故事 悟出大智慧

2021-09-24 17:04杨定国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1年8期
关键词:张良作文同学

杨定国

一、课程导入——走近张良

师:同学们,刘邦将张良列为“汉初三杰”之首,足见张良与众不同。奇人必有异事,请说说你所了解的张良?

生:张良,字子房,他长相貌美,是韩国贵族。秦灭韩后,他图谋恢复韩国,与刺客在博浪沙狙击秦始皇未遂,逃亡至下邳。

师:你说得很好,介绍了张良的容貌、贵族身份和他早年刺秦的壮举。本文就发生在张良逃亡到下邳这个时期。还有没有同学补充?

生:张良跟随刘邦,屡献奇谋,大败秦军,使刘邦能够先入咸阳。鸿门宴上斗智斗勇,巧妙周旋,使刘邦得以脱险;后来又协助刘邦在楚汉之争中战胜项羽,夺取了天下,成为开国功臣。

师:你联想到了学过的课文,介绍了张良的功业。谁还有补充?

生:张良淡泊名利,虽然功劳很大,但只请求做一个小小的留侯;受吕后请托,他还请来了“商山四皓”帮助吕后护持刘盈巩固了太子之位。

生:张良很有智慧,功成身退,晚年跟随赤松子云游,后世称他为“谋圣”。

二、通读领悟——走进文本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后世还有很多咏叹张良的诗文,诸葛亮评价:“仰其像不威,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成帝王之师。”那么,张良的智慧从何而来?据说跟一个神秘老人有关。接下来,请同学们走进文本,疏通文意。

(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投影几个关键词,引导学生关注“从容”“衣褐”“直”“业”“长跪”“里所”“期”“兴”等。之后投影核准关键词意。)

师:同学们,选文字面意思比较浅显易懂,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选文,读出人物的语气、情态。(师生齐读。)

三、问题探究——研读文本

1.明确用意

师:同学们,老人让张良拾鞋、穿鞋,又多次指责他践约来迟,显然是有意为之。如果说这是一场特殊的考核,张良的表现如何?请以考核组成员的身份进行点评,分享展示你的考评结果。

(学生自主学习,研讨三分钟后分享交流。)

生:从文中“为其老,强忍”“下取履”“长跪履之”这些心理、动作可以看出张良具有尊老、克制和礼让的品质。

师:抓住了人物的动作和心理,概括准确。(板书——尊老、克制、礼让)

生:从“平明”“鸡鸣”“夜未半”这些时间点看出,张良赴约的时间越来越早,说明他诚实守信用,并且很能吃苦。

师:抓住赴约的时间点,作了很好的补充。(板书——诚实守信、吃苦耐劳)

生:从开始“欲殴之”到“强忍”取履给老人穿上,并且三次赴约,说明他有忍耐心,坚持不懈。

师:从整个故事情节来把握人物性格。(板书——坚持不懈、忍耐之心)

生:从“愕然”“大惊”“怪之”“异之”这些心理活动描写看出张良不是一个呆板青年,而是有思想,有主见。

师:从人物的心理变化分析人物性格、形象,说明张良善于思考,有悟性。(板书——心思细密)

……

师:同学们善于从文本中发掘信息,概括准确。大家再看看,还有没有其他信息,比如,开头和结尾。

生:张良行刺秦始皇未遂,举国大索之,在逃亡隐匿中,还能“闲从容步游于下邳圯上”,说明张良处变不惊,从容镇定。

生:张良得到兵书后,没有束之高阁,而是“常习

诵之”,说明他勤奋好学,珍惜机会。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老师觉得,这后面两条可以作为张良的加分项,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師:张良的表现的确可圈可点。你觉得老人最看重张良的核心素养是什么?

生:我觉得张良得到老人的青睐,尊老、守信固然是一方面,但核心是忍耐,俗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正如韩信忍受胯下之辱,最后才能保全性命,成就功业。

师:你说得非常好!苏轼曾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古往今来,很多有建树的人,都具有坚忍的品质。坚忍正是一种大勇的体现,我们一起读一段话,从中汲取古人的智慧(投影展示,师生齐读):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通“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节选自苏轼《留侯论》

2.课堂练习

师:同学们,清华大学有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张良正是凭借厚德,才有过人的承载和后来的建树。请为张良拟写一则颁奖词,然后分享。(三分钟后分享)

生:拾鞋穿鞋,你敬老以礼;三番训斥,你隐忍坚持;黄石拜师,你尊师重道,太公兵法,得其真人;美好的品质在你身上熠熠生辉,高亮的风范在你身后山水流长。

师:概括了内容和精神,很有文采。此处应该有掌声!(学生齐鼓掌)

生:他面对老人的无理之举一再包容,他对老人的三次要求一一响应,他凭借自己的毅力与诚心终究打劫了老人,他尊师,故得其真传;他重道,故万世流传。(学生齐鼓掌)

师:句式较为整齐,很有气势,凸显了人物的风貌。

生:你弯下脊背,拾起敬老的美德;你吞下委屈,养大隐忍的格局;你善始善终,成就万古的佳话。你是智慧的化身,你是后世的楷模。(学生齐鼓掌)

师:语言优美生动,富有概括力和表现力。更多分享,我们下去再交流。

……

3.评价老人

师:同学们普遍关注主人公张良,有没有人觉得老人其实也是一个不同寻常的角色呢?请分小组讨论,谈谈你的高见。

生:老人不断责难张良,俨然是个严师的形象,严师出高徒。

师:看似无理,态度严厉是老人给人的第一印象。

生:老人并非故意刁难,而是用心良苦,是要磨练张良的品性。

师:磨练也是一种培养、塑造人才的方式。

生:老人可能坐那里等了很多人,是在“海选”,他选择了张良,说明他善于发现人才。

师:正如韩愈所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老人可能也在渴望那个千里马的出现。

生:老人可能是个世外高人,他怀才不遇,等待一个可以传授秘籍的人。

师:有道理,就像我们学过的烛之武一样,年轻时候没有遇到施展才华的机会。

生:老人把兵书送给张良,什么也不说就消失了,说明他不求回报,不慕名利。

师:确实。据史书记载,十三年后,张良去寻访老人而不得,只看到一块石头,他觉得是老人化成的,就恭敬祭祀。

……

4.深层探究

师:同学们,这则故事富有传奇色彩,显得扑朔迷离,似真亦幻,你如何看待这件事?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推选中心发言人分享。(投影展示)

太史公曰:“学者多言无鬼神,然言有物。至如留侯所见老父予书,亦可怪矣。高祖离困者数矣①,而留侯常有功力焉,岂可谓非天乎?

①离:通“罹”,遭遇。

——《史记·留侯世家》

生:我觉得老人是个世外高人,为躲避战乱或秦朝的暴政,隐居不仕,谋略过人,但已年迈,他希望遇到一个可以平定天下的人,所以在此遇到了张良。

师:你的評价很有合理性,符合当时的情形。

生:我觉得这个故事很假,是虚构的,这是司马迁的创作技巧、手法,目的是神话张良。

师:有道理,《史记》具有鲜明的文学性,司马迁可能是为了塑造人物的需要,给张良增添神秘色彩。

生:我觉得真假不重要,张良能建立功业是自身有才,老人是一个外因;且老人也未必就是在等张良这个特定的人,张良恰好从此经过又表现出色。只是

经过磨砺,张良变得更成熟了。(学生齐鼓掌)

师:不错,你很有创新思维。正如王安石诗中所言“素书一卷天与之,谷城黄石非吾师”,张良具有过人的天赋,这件事可能是对他性格转变的一种解释。

四、拓展阅读

同学们思维活跃,见仁见智,颇有新意,值得点赞。有的与古代名家的认识不谋而合,我们来看看名家是如何评价此事的(投影齐读):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①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注:①傲慢无礼。

——节选自苏轼《留侯论》

五、结语

师:同学们,荀子有言:“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习近平总书也谆谆教诲我们:“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让我们继续发扬尊师、敬老、尚贤、重道的传统,坚忍不拔地走好属于自己的长征路。谢谢大家!

[作者通联:湖北天门渔薪高中]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都是语文教学中的“老大难”问题,教师觉得难教,学生觉得难写。有的教师说:“每次学生作文,我都辛辛苦苦地批改、讲评,但是学生往往只看分数,不注意自己作文中存在的问题,所以提高不快。”有的学生说:“每到写作文时,常常感到无话可说,只好东拼西凑,说一些假话空话套话,编造一些材料。”甚至有学生感叹“作文难,作文难,提起作文心就烦”。

广西南宁市第二中学语文学科课程基地主持人、语文特级教师、全国第二届“我即语文”教学奖获得者彭俊姣,通过《变“套作”为“真写作”作文课程的构建与实施》课题研究,探索出有效的作文教学路径,为语文学科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该成果已在南宁、梧州、玉林、崇左和百色等地15所高中推广检验,取得显著成效,成果获得2019年广西基础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特等奖。

针对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彭老师积极探索“真写作”教学,破解“佳作成长密码”,归纳提炼出“真写作”教学的双向三大要素——教师真命题、真启迪、真树人,学生真性情、真感悟、真做人;引导学生写作时树立“四个意识”——问题意识、自我意识、交际意识和文体意识;从“五个维度”提升文章品质——独立思考写出哲理、入木三分写得深刻、展现个性写出韵味、妙笔生花写出文采、巧妙结构体现创意。在教学中,教师注重将写作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开展阅读拓展与思维训练。

彭老师构建的“真写作”课程,既抓住高中生作文的关键问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作文观,又立足学生的阅读实践和社会生活实践,注重思维训练,在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上下功夫,针对问题,指示写作路径,提出改进方法,注重学生对写作课的感悟,从而实现思想、情感和语言的和谐共生。比如,学完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教师要求学生描写有关母爱的感人细节,把自己的感悟诉诸笔墨,写一封《给母亲的信》。一开始学生感到为难,有学生说:“我们天天和父母见面、说话,哪还用得着写信啊?”彭老师启发诱导他们:“若干年后,当你们步入老年、回首往事时,有些人可能会这样写回忆录——‘我读高中时,语文老师让我们写一封给母亲的信,当时我很不理解。可是现在,当我有满腹的话要向母亲倾诉时,这封信却永远寄不出去了!”然后彭老师还用一个弑母囚徒忏悔的案例,引导学生体会亲情的珍贵和母爱的伟大,要求大家写好信呈给母亲,并且拥抱母亲,说一声“妈妈,我爱你!”结果,班上每名学生都觉得有话可说,不少学生写出了非常感人的作文。

(顾之川,《中国教育报》2021年07月30日03版)

猜你喜欢
张良作文同学
张良受书
张良拾鞋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张良拾鞋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
桥上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