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文本哲学价值的解读及策略

2021-09-24 17:16赵宝玲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1年8期
关键词:文本解读

赵宝玲

摘 要 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養,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的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把学生培养成健康发展、幸福生活、成功应对未来挑战的人,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责任。引导学生涵泳经典篇目的哲学思想并掌握解读方法,能够帮助学生理智快乐地生活,成为人格健全的人。

关键词 文本解读;哲学价值;解读策略

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把学生培养成健康发展、幸福生活、成功应对未来挑战的人,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责任。语文教材中的很多经典篇目,富含哲理意味,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闪耀着哲学的理性光芒。哲学思想可以提炼智慧,能让学生理智、快乐地生活,让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共同素养。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解读教材中文本的哲学价值,对推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文本的哲学价值能引导学生与万物和谐相处

1.与自然和谐相处获得对生命的尊重和内心的宁静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自然万物总能给人以智慧的启迪。如陶渊明《饮酒·其五》,诗人不肯为五斗米折腰以侍乡里小儿,回归田园,从田园生活的美景中获得了无限的乐趣,感受到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物我合一之境,人的生命与自然和谐统一,个体生命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直接面对整个自然和宇宙而存在。爱人者人恒爱之,热爱自然,自然也会回馈给人类无限的乐趣和生存的智慧。

《动物游戏之谜》阐述动物具有游戏的天性,说明动物具有一定的智力潜能、具有创造性,是具有智慧的生命体。人类要重新审视和动物的关系,不能妄自尊大,自诩为万物之灵,而是要懂得,地球不是人类独有的,动物也是地球的主人,我们必须尊重所有的生命。

2.与他人和谐相处更易获得幸福感和成就感

诗人艾青在《大堰河——我的保姆》中,以饱含真挚情感的笔墨歌颂赞美乳母,诗中日常平淡的生活相处场景,带给读者无限的心灵震撼,和谐的相处恰是真爱的表现,作者也因着这份真爱美好获得了幸福感,因幸福而感恩,因感恩而发现并欣赏更多的美。后期,诗人写出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北方》《向太阳》等著名诗篇,成为享誉世界的著名诗人。与乳母和谐相处获得的幸福感让诗人将感恩的眼光投向亲人、朋友、国家、人类,也让诗人在诗歌的国度获得巨大的成功,给人类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收获爱,然后以更多的爱去爱人,这才是最幸福的人。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告诉我们:爱是一种能力,我们要不断地发展并提高这种能力,在我们享受爱的同时,也要去爱身边的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世界因为有了爱而无比温馨,我们也因奉献爱而成为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鸿门宴》塑造了项羽和刘邦的鲜明形象,项羽自矜功伐、刚愎自用,错失鸿门宴上除掉刘邦的绝佳机会,最终落得乌江自刎的可悲结局;而刘邦却集思广益、知人善任,成为楚汉之争的最终赢家。韩信曾投奔项梁,后又曾多次给项羽出谋划策,可不被项羽所用;致使韩信转而投奔刘邦,为刘邦取得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可见,与人和谐相处不仅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别人的潜能,而且能让彼此互相成

就,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3.与自己和谐相处能让人直面现实豁达乐观

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深情地缅怀歌颂昔日英雄周瑜,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但苏轼并不消沉,反而自我开解宽慰。“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风流人物最终尚且消逝于历史的长河,何况你我,既然“人生如梦”,又何必过分执着、郁结于心呢?《赤壁赋》中,词人更是不断自我劝慰,脱去苦闷,在人生短暂与宇宙永恒的辩证思索中超越现实,从有限的人生中品味无限的乐趣。所以,苏轼虽在政治上不得志,但并不妨碍他成为北宋中期文坛领袖,是诗、词、散文、书、画、美食的集大成者。

二、文本的哲学价值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我有一个梦想》激励了无数人为理想不懈努力,奋勇拼搏,为自由公正、平等而战。马丁·路德·金用他的人格精神甚至生命去争取正义的事业,展示出他高远的追求与不屈的精神,更带给我们对生命的深入思考:生命因有梦想与追求才充满活力与激情。在个人与集体乃至全人类之间,选择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的人生才是无悔的人生。

有的人生命很短暂,但永远活在人们心里,短暂的人生却获得了永恒,虽死犹生;有的人活着,人们却对他恨之入骨,活着也只是行尸走肉,虽生犹死。臧克家先生的《有的人》揭示了生与死的辩证关系:做有益于人民的人,生命就能璀璨永恒;做危害人民的事,就只能遗臭万年。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让我们对美有了全新的认识,平凡的外貌因学识与胸怀的加持而熠熠生辉。梁任公先生以他渊博的学识和宽广的胸怀折服了听众,学识让先生厚重深刻,谈吐不凡,出口成章;学识让先生胸怀宽广,放眼中外,以天下为己任。一个有学识有胸怀的人就是一束光,能指引我们做最好的自己。

三、文本的哲学价值能激励学生不断挖掘自身的潜能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为学》启示我们:难与易可以相互转化,努力学习的人,难的事也慢慢变简单了,不学无术之徒,再简单的事也会很难;聪明与敏捷,可以依靠但也不可以依靠,依靠聪明与敏捷而不努力学习的人,最终必将一事无成,愚笨和平庸,可以限制又不可以限制;不被自己的愚笨平庸局限而努力不倦地学习的人,方能发挥自身无限的潜能。

《老人与海》的主人公桑地亚哥,面对厄运不退缩、勇敢坚毅、百折不挠,完美地体现了“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的思想。在与大海和鲨鱼的殊死搏斗中,桑迪亚哥身上体现了人的自尊自强的巨大精神力量,更闪耀着深邃丰富的哲理光彩:人生的道路是艰难的、充满坎坷的,面对厄运,我们无须紧皱眉头、无所适从,坦然面对才是明智的选择;我们要扼住命运的咽喉,要让生命因曲折而更加精彩。面临困难和绝境,一个人表现得无所畏惧、勇往直前、不拼搏到底绝不罢休,就能激发出自身巨大的潜能,捍卫自身的人格和尊严。

有思想有灵魂的文章才是真正的好文章,它能帶给读者思想的洗礼和灵魂的触动,文本哲理需要我们用心用情去感悟,具体可从如下方面去涵泳。

一、从文本描写的自然之景中悟哲理

自然之景蕴含着无穷的奥秘和哲理。在《游褒禅山记》中,王安石由所见之景“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悟出“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的哲理,给我们以启迪:要观赏到“非常之观”,既要立定志向,有能力、毅力,还要有所凭借和帮助,游山如此,个人修养、做学问、干事业无不如此。

《兰亭集序》由欣赏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而引发出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人生的快乐是有限的,待快乐得到满足时,就会感觉兴味索然;但正因人生无常,时不我待,所以更应有所作为,以承袭前人、启示来者。

二、从文本叙写的名人经历中悟哲理

司马迁说: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这些名人,无一例外地都在逆境中不屈不挠,奋力抗争,矢志不移,成就伟业;司马迁自己的经历更是催人奋进,在遭遇宫刑的奇耻大辱后,他忍住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不忘初心,坚持写作,最终完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他们的经历让我们领悟到,磨难也是一笔财富,面对困难,我们唯有坦然面对,把困难当做磨练自己意志

的磨刀石,愈挫愈勇,才能迎来胜利的曙光。

烛之武满腹经纶,却一直不受重用,但他并不自暴自弃,仍然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身能力,在国家危难之时力挽狂澜。他的人生经历启示我们: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机会永远只垂青有准备的人。

三、从文本故事的发展变化中悟哲理

《庖丁解牛》叙述庖丁成为名厨的经历,但凡是名人,成名之前都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心路历程,一段曲折离奇的成长历史。庖丁解牛更具普遍意义的启示是: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够逐渐掌握客观规律,在实践中进入自由的境界,做到“游刃有余”。

《过秦论》论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前期,秦国迅速崛起,不断扩展;秦朝统一后,用暴政统治人民,最终“身死人手,为天下笑”。秦王朝的兴亡变化让我们明白“失民心者失天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哲理。

四、从文本的对立转化中悟哲理

鲁迅在《故乡》里说:“这世间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从“无路”到“有路”的转化,蕴含着积极探索、勇于开拓创新、敢于披荆斩棘的豪情哲思。

《热爱生命》阐述了化死亡为生命的“秘诀”,就是珍惜时光,热爱生命。“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亡苦恼”,只有善于享受生活中各种快乐的人才会死而无憾。

引导学生解读文本的哲学价值,能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文底蕴,提高学生理性思辨的能力,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能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对学生的终身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

[作者通联:湖北孝昌县第二高级中学]

高尔基称赞契诃夫的作品“能够使人从现实性中抽象出来,达到哲学的概括”。哲学境界是文学作品最难达到的峰巅。鲁迅写《阿Q正传》也正是从现实生活中的阿贵抽象出来,以“我总算被儿子打了”这种粗俗、简单的话表现了精神胜利法的荒诞逻辑,达到哲学的概括。

我们在读《阿Q正传》时,不能脱离实际,但又不能过实。鲁迅创作《阿Q正传》时,之所以把具体内容完全抽空,阿Q的姓氏、名号、籍贯等无从确认,未庄也模模糊糊,就是引导读者脱离过实的窠臼,进行超越性的想象,悟出后面所藏的深邃哲理。《阿Q正传》确实写了阿Q的“革命”,但其创作主旨是对国民性弱点或民族病作有力的暴露与打击。通过阿Q,他不仅批判辛亥时期的“革命”,而且广及整个人类历史怎样结束改朝换代的恶性循环、进入政治文明化的问题。要理解这更深的历史哲学,就须有更加超越的悟性,更加强调“悟读”。

归根结底,《阿Q正传》是一部鲁迅先生这位大哲创作的启人精神反思、开出反省道路的哲学小说。它是鲁迅以至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也是最早进入世界文学画廊的现代伟大经典。鲁迅命名的“精神上的胜利法”,揭示出人类精神机制深处的奥秘——在人类的精神与物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间隔”与“隔膜”,具有从外界退回内心,把物质世界的失败化为精神幻觉的胜利的“特异功能”。鲁迅出于改变人类精神的崇高目的,经过长期、艰苦的对人类精神的研究,形象地发现和揭示出这一弱点,并加以命名和高妙的表达。

陀思妥耶夫斯基曾经这样评价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全世界没有比这更深刻、更有力的作品了。这是目前人类思想产生的最新最伟大的文字,这是人所能表现出的最悲苦的讥讽,例如到了地球的尽头问人们:‘你们可明白了你们在地球上的生活吗?你们怎样总结这一生活呢?那时人们便可以默默地递过《堂·吉诃德》去,说‘这就是我给生活作的总结,你难道能因为这个责备我吗?”。鲁迅从“提炼精粹,凝为个体”创造阿Q这个艺术典型,到后期写阿金这个蒙昧颟顸的都市娘姨形象,都是从根本点上总结当时中国人的生存方式,启悟他所挚爱的中华民族从精神幻觉的迷梦中觉醒,挣脱出“瞒和骗的大泽”,敢于正视人生,直面艰难的物质实境,正确地认识自己与认识世界。这才是一种最根本的精神启蒙与哲学启悟。如果阿Q诞生百年后的今天,有人问我们:“你们可明白你们是怎样生活过来的吗?”我们或可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言,默默地递过《阿Q正传》去,说:“这就是我们觉醒的总结,我们还会以此为‘镜像继续提高我们觉醒的境界。”

(张梦阳,《光明日报》2021年07月31日10版)

猜你喜欢
文本解读
综合视野下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用民俗文化视角解读文本内涵
关注文本解读浅谈《拿来主义》背后的现实意义
基于文体学理论与策略视野下的《孔乙己》文本解读
解读文本,回归英语阅读教学的本质
把握解读“维”“度”,感悟文本精髓
文本解读不能忽视语言品味过程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