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文学性文本读写素养的落地策略

2021-09-24 17:16欧阳荣华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1年8期

欧阳荣华

摘 要 培养文学性文本的读写素养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本文以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教学为例,从篇章读写实践、学生思维训练、核心素养培育等三个方面探讨了“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学生读写素养落地的教学实施策略。

关键词 文学阅读与写作;单元学习任务;文本读写实施策略

笔者在统编教材的使用实践中,感受到目前一线教师最大的困惑是如何在单篇文本或单元群文教学中落实学生读写综合实践能力。

一、以单元学习任务设置单元阅读与写作综合实践活动,落实单元篇章规定的读写能力

每一个单元都是由“单元导语+选文+学习提示+单元学习任务”这四部分组成。以“单元学习任务”统领整个单元的学习,依据单元导语(单元学习目标)、单元学习任务以及课后学习提示,确定每一课的教学目标,并设计达成目标的具体情境与典型任务。主张以学生自主阅读、讨论、写作、交流为主。同时,文学作品的阅读与写作是比较个性化的学习行为,应鼓励学生合理开展个性化和创造性阅读活动。例如,鼓励和引导学生自主组织举办诗歌朗诵会、读书报告会、话剧表演等活动,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可以在班级qq群发布同学的读书心得、精彩点评、文学创作等,从而将学生学习的真实过程记录下来,将篇章读写能力落到实处。这些丰富多彩的读写活动的开展,不仅激发学生阅读与写作的成就感,也能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并对同学之间的碰撞交流提供了更多可能。

作为单元的重要篇目,毛泽东抒写革命时代青春豪情的《沁园春·长沙》,其教学设计策略即可遵循单篇精读策略,鉴赏读写活动可作如下设计。

词作品鉴要点:上阙:湘江秋景(景物特点、写景角度层次、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以及青年毛泽东主宰天下的壮志豪情;下阙:毛泽东等一群革命青年的形象特点及精神风貌;从“粪土当年万户侯”这一句补充诗歌倒装句及词类活用等语法现象。探讨从这首词中所感受到的革命时代青年毛泽东的“青春价值”。

诗词鉴赏品味意象具体路径:捕捉意象(分析特点)——描述画面(意象群)——表达情感。

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从富有意蕴的形容词、副词或动词词组中任选一例在书本上用铅笔旁批,然后各类型选一位同学交流。教师点评并示范鉴赏,示范鉴赏要体现三个评价要点:思维方法的导引;语言表达的锤炼;答题步骤的规范。

针对单元中经典篇目的单篇教学,可参照王荣生教授关于文本教学四种类型“定篇、例文、样本、用件”之“定篇”的教学定位与要求。单元文本中“定篇”,适宜深度阅读的教学策略,即文本语言文字的细致揣摩、艺术章法的鉴赏品味、文体知识的梳理积累、人文内涵的拓展探究,须得步步落实到位,借助文本的具体“赏点”,挖掘文本的“丰厚内涵”,将学生篇章阅读鉴赏能力得以实践贯通。

再如学习完第一、二课的五首诗歌后,结合单元学习任务二之1.3的学习活动与任务,就五首诗歌的学习开展专题读写任务。

学习任务:诗歌如何通过意象表达情感?

活动设计:

1.诗歌诵读,明确每首诗的意象,体会意象所蕴涵的情感;

2.思考探究:五首诗意象与情感有何特点?诗歌

中意象与情感是什么关系?诗歌如何借助意象抒發情感?关于青春,你选择什么核心意象(意象群)来表现?请结合本单元的学习,就上述问题,写一则150来字的读书札记。

3.选择意象,就“青春”主题,写一首现代诗。

现代诗写作导引:

1.意象要为情感表达的需要服务,先有情感,再选择能传达情感的意象或意象组合。关于“青春的价值”,你的认知是什么,你会选择哪一种或哪一组意象来表达。

2.有了情感、意象,我们还要选择适当的情感抒发载体,譬如现代诗的文体、譬如泰戈尔式的语言、譬如惠特曼式的手法……揣摩本单元五首诗的艺术特点与表达样式,或借鉴模仿其它阅读的现代诗,就其中一种范式写诗。

二、以主题整合单元学习资源,比较关联群文,落实类文辨同探异阅读思维品质训练。

每个单元的教学以单元学习任务来整合资源。选文作为学习资源,在单元整合中承担不同的角色。或作为核心资源,如“定篇”“例文”,要深度阅读;或作为支架性的拓展资源,如“样本”“用件”,可以依照文本的特点比较阅读或者主题类文阅读。

在开展比较阅读或微专题群文阅读时,可根据文本的主题、题材等不同的结合点或比较点,组织学生进行群文比较关联阅读,引导学生在群文比较中辨同探异,从而培养思辨思维品质。教师鼓励和引导学生结合课后学习提示、单元学习任务明确比较点,在文本相应处旁批,在课文空白处列出比较元素,求同辨异,写读书札记或鉴赏随笔,从而提高阅读的有效性,培养高阶思维的审美鉴赏品质。若是拓展课外的微专题群文阅读,教师应找准微专题的探究任务设置点,或人文主题、或艺术鉴赏主题、或写作主题,应设置贴合学情的具体情境,在阅读比较、鉴赏探究与写作实践中达成学习任务。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设计依旧是“听说读写思”,只是更加重视付诸笔端文字表达的思维品质的训练,例如旁批点评、梳理探究、思维导读、读书札记、鉴赏随笔等,体现对学生思维素养、思想品质、言语习惯的培植,从而发展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切实提升学生的表达思维品质。

例如《沁园春·长沙》“感受伟人胸怀与革命情怀”微专题阅读设计方案参考:

毛泽东诗词作品关联阅读,如《水调歌头·游泳》《采桑子·重阳》《七律·长征》《浪淘沙·北戴河》《忆秦娥·娄山关》等,建议摘录诗词名句并积累,涵养人格品质;补充埃德加·斯诺《毛泽东自传》(学生初中已读斯诺《红星照耀中国》,故《毛泽东自传》可让学生直接交流分享阅读感受即可),感受青年毛泽东的革命情怀,体会伟人博大胸怀。

或者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青春革命情怀诗作的群文阅读,见课后学习提示周恩来《赤光的宣言》、朱德《太行春感》、陈毅《赣南游击词》等,引导学生找出诗作中的诗眼以及主旨句,感受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天下为己任”的青春情怀。

开放性评价建议:学生的思考,尽量用文字呈现;对于学生已形成文字的较为严谨的表达,只要学生言之有故,言之成理,教师尽量给予发现性的、激励性的评价,从而让学生有表达的成就感、学习的收获感。诚然,若学生的思维与表达存在显而易见的偏差甚至错误,教师固然得明确指出并予以修正。关于学生答题的错误,建议师生一起修改完善,从以学为中心的学习者的角度来看,思维碰撞更为激烈,学习印象亦是更为深刻,自然学生互进效果也更明显。

三.以结构思维图梳理单元人文主题意蕴及文体方法性知识,构建语文读写核心素养。

统编本必修上册第一单元人文主题是“青春的价值”,诗歌侧重“青春与理想(激情和自我)”的层面来表达,小说侧重“青春与现实(奋斗和抗争)”的层面来表达。最后一课时,单元梳理与写作实践,完成单元学习任务一、四,设计如下学习活动:

1.交流讨论第一单元的七篇课文,从“青春的价值”角度梳理本单元作品的不同意蕴,梳理小结文体知识使之结构化。

2.结合本单元所学的课文,从青春、理想、现实三个维度来思考青春的价值及人生的意义,就“青春的价值”这一主题开展课堂讨论,并用思维导图梳理小结,以凝练的语言印入学生大脑的储存,使之成为一种激发学生精神成长的人格力量。

3.结合自身经历以及学习思考启示,模仿本单元学习的五首诗,选择意象,发挥想象,以“青春的价值”为主题进行诗歌创作。汇总所有同学的诗作,全班合作编辑一本诗集作为青春的纪念。

《青春的纪念》诗集由教师写诗序,用诗歌语言表达自己对青春的思考。设计方案两种:其一,买本活页,手绘版面并手写诗歌;其二,电子诗集,每人

设计版面,编辑文字,由一位同学负责最后结辑,形成“可见的学习结果”。

方法性知识,即元认知知识的学习与积累,是新课标要求的应有之义。故必修上册第一单元需落实如诗歌、小说的文体知识,阅读诗歌、小说的方法性知识、以及读书札记、诗歌创作的写作程序性知识等。教师在落实单元学习任务时,有必要以表格的形式将单元学习任务中的必备方法性知识程序化、结构化,为学生语文读写核心素养的构建作切实的努力。

最后,再回顾一下“课标”中关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定义: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

体会四核素养的内涵,理解“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基础,在“文学阅读与写作”这个任务群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作品语言的独特鲜活,进而感受、品鉴文字后面的丰富与广阔,提升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审美趣味,从而发展学生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等思维品质。此外,作为母语文学,作为教师,对作品的感受与认知不能限于文字、文章、文学,还应有文化格局,通过引导学生理解传承文学作品中的优秀文化,从而涵养师生精神世界,提升师生思想境界。

文学,让我们生活更美好!用我们的语文课,让学生的阅读与写作素养落地生根!

〔本文系福建省中青年教師教育科研项目(基础教育研究专项)“新课标视阈下“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落实策略研究”(项目编号:JSZJ20016)(福建教育学院资助)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通联:福州市第十中学]

一、深入挖掘、提炼和弘扬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贺信中指出,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值得倍加珍视、更好传承发展。为贯彻落实贺信精神,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家语委等八部门共同启动实施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全面系统开展甲骨文、金文、简帛文字等古文字研究,深入发掘蕴含其中的历史思想和文化价值,揭示古文字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语言文化的传承创新在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持续保护、开发和应用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本”。中国是当今世界上语言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拥有汉藏、阿尔泰、南岛、南亚和印欧五大语系的130多种语言,十大汉语方言,方言土语难以计数。每一种语言都是人类的宝贵财富,蕴含着丰富的优秀文化。2015年,教育部、国家语委启动“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在大力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的同时,科学保护好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资源,尤其重视对优秀语言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应用。该工程一期超额完成任务,出版标志性成果《中国语言文化典藏》(20卷)和《中国濒危语言志》(30卷)等,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工程二期已于今年启动。

三、加强诠释、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核”。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教育部、国家语委高度重视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阐释推介,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举办世界语言资源保护大会,发布该组织首个以“保护语言多样性”为主题的重要永久性文件《岳麓宣言》,为世界提供语言资源保护可资借鉴的经验、模式和路线图。实施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将中华传统文化强调的和而不同、睦邻友邦、天下大同等术语进行整理、翻译和阐释,形成较为完整的中华文化基因理念体系,向世界更加准确地传播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理念、中国文化,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丰富的思想养分。

(田立新,《中国教育报》2021年08月19日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