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梁设计优化及回弹补偿

2021-09-26 07:52王庆雨单浩时岩林浙江吉润汽车有限公司宁波杭州湾分公司
锻造与冲压 2021年18期
关键词:侧壁模具调试

文/王庆雨,单浩,时岩林·浙江吉润汽车有限公司宁波杭州湾分公司

后纵梁作为白车身中的关重件及难点件,一直以来都是开发人员最难以攻克的课题。因其结构造型复杂,其材料强度高(大部分为HC340/590DP 或HC420/780DP),给开发过程中的工艺分析、模具结构、模具调试、母线精度恢复、项目交期等带来了极大的困难。随着公司项目的日益增多,攻克后纵梁这个难题已刻不容缓,本文将从纵梁工艺与结构设计优化的角度来论述控制回弹趋势,提升模具的稳定性;通过回弹补偿方案策划,将纵梁90%以上区域回弹控制在±0.5mm 之内,缩短了后期的调试周期,从而缩短了开发周期。

工艺与结构设计优化

分析软件设置要求

⑴计算类型选择回弹,推荐使用AF R7 版本,参数要求FV,网格单元EPS,层数11。

⑵回弹计算时设置要求。

1)修边工序的设置要与模具工序内容一致,必须采用压料修边;

2)最终回弹的参考体必须是产品,并且各工序的回弹参考体最好手工导入;

3)必须保证回弹结果收敛,再进行回弹补偿,补偿参考分析值和经验为最终大部分区域控制在±0.5mm 内;必须要保证补偿后的型面平顺,不要出现局部凸起。

OP05 落料工艺改善

采用级进落料(1 出2,分左右件),避免了后续生产板料毛刺方向对成形的影响,也有效提高了材料利用率和生产效率。

OP10 拉延工艺制定

⑴方案一:全拉延+侧修边工艺方案,拉延到底,减薄率局部超标,且3 处起皱风险较大,无法消除,此方案未采纳。

⑵方案二:局部半拉延+翻边+侧整形工艺(图1),经分析,此方案无开裂起皱现象,成形效果良好,采用此方案。

图1 局部半拉延+翻边+侧整形工艺

拉延工艺细节处理

针对翻边过程中存在轻微缺料问题,在拉延凸模上增加储料工艺,尽可能增加翻边区域型面线长,减少翻边过程要料,影响主型面。

针对圆弧翻边严重缺料问题,现有小水滴式储料工艺优化改善,在现有基础上尽量增加翻边线长,减少翻边过程缺料;储料工艺在满足CAE 分析的状态下,开模数据可适当加大,在后续调试过程中放量。

如图2 所示,OP10 整改前存在型面不光顺、碎面和局部面倒角不光顺、拉延局部面不平的问题,通过对型面细节做倒角光顺处理使曲面平缓。

图2 对型面细节做倒角光顺处理使曲面平缓

通过型面局部强压处理、局部考虑补充面造型和R 角局部空开来控制回弹和防止零件扭曲,具体操作如图3 所示。

图3 局部细节处理控制回弹和变形

拉延结构优化

⑴为消除制件型面落差处起皱,上模设置预压料芯,依据分析数据,压芯底部使用8.4t 压力保证制件稳定,同时两侧增设氮气缸保证压料芯受力平衡,保证整体强度。

⑵为避免调试机床与生产机床的闭锁功能差异,缩短匹配调试时间,增设压边圈回程延时机构,避免零件变形,同时避免了机床闭锁功能不足导致的停产风险。

⑶引入同心孔理念,各工序设计同心圆,可有效验证各序调试时材料走势,明确各序差异。

⑷压边圈防侧由传统的2个防侧导板增加到4个,且增加上下模本体防侧向导板,有效消除侧向力,使拉延过程更稳定。

回弹补偿方案

回弹补偿思路及方案

OP10 拉延。根据最终件结果值对OP10 拉延模整体补偿,保证拉延模90%型面回弹量控制到±0.5 mm,尽量减少翻边、侧整形量。

OP20 修边+冲孔。型面先不加工,待拉延回弹补偿稳定后再根据OP10 拉延件逆向加工。

OP30 翻边+侧修边。主型面沿用OP10 型面,只针对零件翻边侧壁区域进行补偿。

OP40 侧整形。主型面沿用OP10,侧壁采用60°斜楔侧整形,主要整两侧壁回弹量,将侧壁回弹整形到位。

OP50 冲孔+侧冲孔。采用产品型面,无回弹补偿。

⑴OP10 拉延回弹补偿方案(主型面区域回弹补偿)。

根据最终工序件(OP50)回弹值对拉延模做整体回弹补偿(补偿系数约为1.0),90%主型面回弹量控制到±0.5mm。

⑵OP10 拉延反弧处理。

根据CAE 分析:拉延做反拉槛结构控制反弧及侧壁回弹;补偿处理后侧面回弹不超过0.5mm,测得反弧量小(0.2mm 左右);考虑实际模具状态与理论分析的误差,无法确定反弧补偿量,考虑到拉延模具做火后加工,如补偿过度,后期整改量大。

综上,暂不做反弧补偿,反弧依据实际出件状态再确认整改量;如需要进行反弧补偿,补偿方案选择在回弹弧面的最高点做折线、不倒角的型面补偿。

OP30 翻边模回弹补偿方案(针对翻边侧壁回弹补偿)

该工序主要实现翻边工艺,根据回弹值只针对零件翻边侧壁区域进行补偿(补偿系数约为1.0),以减小侧整形工序整改量。

OP40 侧整形回弹补偿方案

根据回弹分析结果,主要调整侧壁区域回弹(目前补偿系数约为1.0),斜楔采用60°整形。通过控制整形工序模具间隙(0.2 ~1.6mm),保证翻边面质量,同时有效控制翻边面的回弹。

回弹补偿断面长度分析

对回弹补偿断面长度分析,以验证回弹补偿的有效性。

⑴OP10 拉延线长确认,见图4。

图4 OP10 拉延线长确认

⑵OP30 拉延线长确认,见图5。

图5 OP30 拉延线长确认

⑶OP40 拉延线长确认,见图6。

图6 OP40 拉延线长确认

回弹补偿前后对比

⑴ OP10拉延补偿前后对比,见图7。

图7 OP10 拉延补偿前后对比

⑵ OP30拉延补偿前后对比,见图8。

图8 OP30 拉延补偿前后对比

从 OP10至OP30 分析可以看出:通过回弹补偿,主面回弹90%以上区域回弹量控制在±0.5mm 以内,同时回弹补偿后零件扭曲量较小。

⑶OP40 拉延补偿对比,见图9。

图9 OP40 拉延补偿前后对比

从OP40 拉延补偿前后对比可以看出:通过回弹补偿,顶面90%区域回弹基本控制在±0.5mm 之内,侧壁区域回弹量也基本控制在±0.5mm 以内,从截面图来看,回弹补偿后零件不扭曲。

⑷自由回弹和基准点回弹对比,见图10。

图10 自由回弹和基准点回弹对比

分析得出:基准点回弹与自由回弹差异小于0.1mm,回弹补偿时可以采用自由回弹状态进行补偿。

效果验证

通过工艺结构方案优化,回弹补偿策划,最终理论回弹量控制在-0.6mm ~+0.7mm 之间,整个零件95%区域回弹控制在±0.5mm 之内,且制件扭曲量较小,达到预期补偿效果。

首件检查

对调试参数、板料尺寸、拉延筋实物确认、拉延走料量、模具型面研合率和出样扫描数据与CAE 分析数据对比确认,确认过程受控与分析结果一致,下文列举右纵梁确认过程。

⑴调试参数对比确认,见图11。

图11 调试参数对比确认

⑵拉延筋设置对比,见图12。

图12 拉延筋设置对比

⑶走料量研合控制在5mm 以内,调试尺寸与理论尺寸一致。

⑷模具型面研合确认达成90%。

⑸拉延回弹数据对比。

调试参数符合设计要求,进出料状态与CAE 分析一致,拉延研合率达到90%,实际出样与CAE 分析,主要在图13 中局部A 区域存在差异,最大差值1.5mm,经过调整压边力和缩减料片等方案调试验证,A 区域回弹趋势和CAE 分析的回弹趋势是一致的,考虑到高强板和CAE 本身分析的差异,可以认为出件状态和CAE 分析的状态基本一致,分析正确。

图13 拉延回弹数据对比

调试过程

⑴根据首件验证结果,零件在检具自由状态下小头贴合检具,大头处反弹。以小头为基准,对大头处的回弹进行补偿,先按1:1 对拉延进行补偿,确认整改的方向正确与否,以及正确后的有效性。

⑵第一轮整改后,回弹明显改善,补偿趋势正确,可按当前数据继续补偿。

第一轮整改后存在图14 中描述的问题,对问题原因进行分析,得出整改措施。

图14 第一轮整改后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⑶第二轮整改后,零件整体状态较好,主型面区域的基准面均贴合,零件放置检具上状态稳定,局部区域存在超差问题,如图15 所示。

图15 第二轮整改后局部存在超差问题及整改措施

⑷经过第三轮的整改,零件整体型面合格率在90%以上,见图16。

图16 第三轮整改后整体型面合格率在90%以上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前期策划,数据前期做到最优化,CAE 精细化分析指导,制造过程受控,做到了实物与理论分析状态一致,纵梁开发在FDJ后仅用5.5个月即达成了型面合格率在90%以上,有效提升了工作效率,缩短了困难件的开发周期,大幅降低了整改费用。

猜你喜欢
侧壁模具调试
微小型光开关侧壁反射镜光路传输效率优化方法
鑫建宝精密模具配件有限公司
成形模具在伺服转塔冲床上的应用
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TSI系统安装及调试
电气仪表自动化安装与调试分析
调试新设备
核电CV厚板窄间隙摆动自动焊接工艺参数研究
调试机械臂
模具部
一种可排水的外开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