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阅读媒介到媒介阅读

2021-09-26 01:17周枣刘士林
编辑之友 2021年9期

周枣 刘士林

【摘要】在人类的阅读发展史中,阅读媒介起着关键作用,是推动阅读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根据阅读媒介和阅读文化的关系,可将人类阅读发展史分为三个阶段:阅读媒介依附阅读文化阶段、阅读媒介独立于阅读文化阶段、阅读媒介主宰阅读文化阶段。这三个阶段分别催生出不同的阅读文化发展模式,即以纸质媒介—默读—私人阅读—理性思维为发展模式的纸质阅读文化;以电子媒介—有声阅读—公共阅读—感性思维为发展模式的电子阅读文化;以数字媒介—默读和有声阅读并存—私人阅读和公共阅读并存—感性思维为发展模式的数字阅读文化。通过对不同阶段阅读媒介和阅读文化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发现阅读媒介正朝着不断征服阅读文化的方向发展,学界和业界关于阅读危机的讨论也越来越多,辩证地看待数字时代的阅读危机,对于正确认识数字阅读、把握未来阅读文化的发展方向至关重要。

【关键词】阅读文化 阅读媒介 关系转向

【中图分类号】G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687(2021)9-018-07

【DOI】 10.13786/j.cnki.cn14-1066/g2.2021.9.003

尼尔·波兹曼将人类技术和文化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工具使用文化、技术统治文化和技术垄断文化。这三个阶段的划分系统概括了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技术与文化的关系转向,即技术正在不断地征服文化。尼尔·波兹曼的这一论断在21世纪得到了印证,如今技术已经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发展的核心力量,当代人的生活方式、价值理念甚至是思维模式都依赖于先进的现代技术。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增长智慧的重要方式,阅读文化是人类文化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次技术的革新在引起社会变革的同时也在重新形塑着阅读文化,技术的发展通过改变阅读媒介影响着人们的阅读形式、阅读内容、阅读习惯、阅读心理等。纵观人类的阅读文化历史,阅读媒介的功能逐渐由单一向多样化发展,阅读媒介的价值和地位也在不断提升,直到21世纪数字阅读的迅速流行,阅读媒介已成为影响阅读文化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根据尼尔·波兹曼关于人类技术和文化的三阶段理论,本文认为人类阅读发展史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阅读媒介依附于阅读文化、阅读媒介独立于阅读文化、阅读媒介主宰阅读文化,这三个阶段分别对应纸质阅读文化、电子阅读文化以及数字阅读文化,不同阶段的阅读文化有其独特的文化模式。通过梳理人类阅读文化的发展史,深入阐释不同阶段阅读媒介与阅读文化之间的关系,对于更好地理解数字时代独特的阅读文化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一、阅读媒介依附于阅读文化

从人类文明产生之初阅读活动就已经开始,据文献记载,在人类历史早期,阅读相当于说话。为方便进行复杂的日常事务管理,也为避免口头传播对事实进行歪曲,书写形式便产生了。人类的声音被刻在石碑、贝壳、青铜器、竹简、丝帛、羊皮纸等物质载体上,这些简单的物质载体转变为阅读媒介,承担起记载和传播人类文明的神圣使命。正如马克思所言,“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低等生物身上表露的高等动物的征兆,反而只有在高等生物本身已被认识之后才能理解”。[1]虽然阅读的形式和意义一直在变化中,但只有完全阅读才更能代表阅读的本质特征,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文化开始于书写形式产生之后,阅读是对书写在物体表面上的连续文本符号进行理解的过程。

1. 作为工具的阅读载体

现代意义上的阅读活动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但由于人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处于物质匮乏的时代,人们绝大部分的活动都是为了解决基本的生存问题,因而早期的阅读并非为了获取知识、传播文化,而是为了方便对日常生活进行管理。美索不达米亚出土的15万件楔形文字文件,75%都是簿记和行政记录,最早的则主要是些简单的货物、人名、付款明细表等。[2]这主要是因为在经济发展不充分、物质资料不富足的时代,人们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很难得到充分发展,是否具有实用性依然是人们评判事物的基本标准。将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重要的信息记载下来,既能提高日常工作管理的效率,也能避免不必要的经济纠纷。因此,从这个角度看,人类早期的阅读媒介与为了获取食物而使用的工具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

虽然,早期的阅读主要是人们进行日常管理的工具,以实用性为主,但其在人类阅读发展史上的意义不能忽略。事实上,直到现在,阅读的管理功能依然存在,并且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国家发布的法律、规划、政策文件、实施方案、意见等,小到家庭日记,都需要付诸文字,将具体的内容记载下来供他人阅读,以便指导生活实践。失去了阅读,整个社会都会乱套,一个无章可循的社会很难进步。

2. 阅读媒介:从物质世界转向精神世界

随着阅读活动的不断发展,阅读逐渐从人们的物质世界转向精神世界,阅读载体所记载的内容不再局限于日常生活的琐事,而涉及历史、文学、农业等各个方面,如祭祀的祈祷文、歌颂帝王的赞歌、驱除邪魔的咒语等。美索不达米亚早期所有的中心城市都有图书馆,用于存放档案和文件,无论王朝如何更迭,这些信息和资料依然储存在仓库中,既为人们了解当时的社会文化风俗提供了窗口,也传递了古人在生活中积累的智慧和经验,推动了人类历史文明的进程,阅读媒介的文化传播功能逐渐凸显。

早期的阅读媒介主要有石碑、泥板、莎草纸、木板、丝绸、皮革等,由于书写材料自身的限制和拥有书写能力的人数极为有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阅读都只是极少数王孙贵族的专属活动,阅读媒介的文化传播功能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受到了極大限制。直到纸张和印刷术的出现,阅读媒介的文化传播功能才得到充分展现,逐渐成为其最核心、最有价值的功能。与羊皮纸、竹简等阅读媒介相比,纸张更为廉价、更易书写,这使得大篇幅地记载历史、文学、艺术等人类文明成果成为可能,印刷术则促进了书籍的大批量复制,将阅读从上层阶级的亭台楼阁中解放出来,使其进入社会大众的视野,促进了文化在不同阶层的传播和普及。

纸质阅读媒介是偏重时间和视觉的媒介,前者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后者巩固了默读的主导地位。在文字产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由于识字群体的人数有限,阅读仍然以口头传播为主,是一项主要依赖于听觉的活动。纸质和印刷术产生之后,文化的大范围普及成为可能,识字群体大大增加,人们获得信息和知识不再需要书记员的传达,阅读《圣经》也不再需要传教士的解读,默读成为纸质阅读最主要的形式,阅读活动也从一项公众活动变成了个人行为。默读的兴起不仅仅是阅读方式的重要改变,它直接影响了人们的阅读观念和阅读行为,重塑了阅读文化,默读意味着读者无须与他人共享一个文本,能够更加专注于文本内容,使思维在意识的更高层次运行,它锻炼的是人们的理性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因而,纸质阅读形成了一套由纸质媒介(阅读媒介)—默读(阅读方式)—私人阅读(阅读行为)—理性思维(思维方式)组成的阅读文化模式。

3. 阅读文化的发展推动阅读媒介的变迁

无论是作为日常生活管理的工具,还是作为人类文化传播的载体,阅读媒介的发展都紧紧围绕着人的需求展开,选用何种物质作为阅读媒介主要取决于两个标准:第一,是否能更好地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第二,是否能更好地表达艺术、政治、神话、仪式、宗教等符号世界。在这样的标准下,阅读媒介不会损害它即将进入的文化的尊严和完整,它的目的是促进阅读文化向既定的方向发展。

诚然,任何一种阅读媒介都有其自身属性,人们不能忽视每一种媒介对阅读文化的影响。但在阅读媒介依附阅读文化的历史阶段中,阅读文化的整套价值理念和规则限制着阅读媒介的使用,决定着阅读媒介的价值。例如,在表达有纪念意义的事件时,人们更倾向于将其雕刻在石碑上,当后人阅读时,感受到的是一份庄严和肃穆,传达者的意图和接收者接收到的信息并没有割裂开来,石碑与纪念、尊崇、庄严等阅读文化体系很好地整合在一起。

其实,石碑、皮革、竹板等并非天然便可作为媒介,它们在物质世界中有着自身本来的用途,石碑可用于建造房子,皮革可用于制作衣物,竹板可用于制作工具等,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需求将其引入了符号世界,成为储存、传播知识和文化的载体,它们的价值也因此得到了提升。一个具有纪念意义的石碑的价值无法估量,一本有文字内容的书籍和一叠空白的纸张价值相差甚远,阅读媒介的价值是文化赋予的,在文化的世界里它并不具备独立的价值,它依附阅读文化而存在。

二、阅读媒介独立于阅读文化

如果说纸张的产生是人类阅读媒介的第一次大革命,那么以广播、磁带和光盘为代表的电子媒介则是阅读媒介的第二次大革命。在纸张产生之前,人们从自然界选用了各种物质作为阅读媒介,但从来没有任何媒介如纸张一般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使用。纸质媒介在千年的发展史中逐渐淘汰其他阅读媒介,成为记载和传播人类文化最主要甚至是唯一的载体,直到电子媒介的出现才打破纸质媒介一统天下的局面。从19世纪开始,电子革命逐步介入传播领域,催生了电报、广播、电视、录像带、光盘等传播媒介的出现,也引发了阅读媒介的重大变革,诞生了不同于纸质阅读的电子阅读文化。

1. 电子阅读文化的兴起

电子媒介进入阅读领域主要表现为广播代替报纸成为新闻播送的重要渠道,磁带和光盘代替纸张成为储存、传播知识和文化的重要方式。广播、磁带、光盘等电子媒介与纸质媒介不同,它们是偏重空间和听觉的媒介,通过广播,相隔千里的人能够同时听到同一条消息,信息传播的空间限制被打破。电子阅读媒介的出现打破了纸质媒介一统天下的局面,广播的兴起冲击了报纸业的市场,磁带和光盘的发明促进了有声阅读的兴起,这些都说明一种不同于纸质阅读的阅读文化即将兴起。

保罗·莱文森认为一种媒介的存活要么真实再现前技术时代的传播环境,要么具备其他媒介所不具备的跨越时空的延伸性。[3]虽然电子阅读媒介在空间传播上确实比纸质阅读媒介更具优势,但笔者认为其真正流行的原因在于其对前技术时代人类传播环境的再现。在阅读媒介产生之前,人们的传播方式主要是口头传播,阅读等同于说话,广播、磁带和光盘等电子阅读媒介的出现是口头传播阅读文化的复苏,成千上万的人收听同一个新闻频道,一家人围炉而坐共同聆听一本书籍,阅读作为公共活动的特点又重新显露出来。如果说纸质媒介形成了以视觉为主的阅读方式,它需要读者从抽象的符号中理解文本的意思,锻炼的是人们的抽象思维能力,那么电子阅读媒介则形成了以听觉为主的阅读方式。读者能够从语音以及说话人抑扬顿挫的语气中汲取信息,当播音员情绪激愤时,听众的情绪随之激愤,电子阅读媒介锻炼的是人的感性思维能力。因此,电子阅读媒介并非对纸质阅读媒介的演变,电子阅读文化也并非纸质阅读文化的发展,它形成的是一套崭新的文化模式,即电子阅读媒介(阅读媒介)—有声阅读(阅读方式)—公共行为(阅读行为)—感性思维(思维模式)。

2. 电子阅读媒介的独立性

电子阅读媒介的产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阅读媒介的独立价值。首先,电子阅读媒介实现了现代技术与阅读媒介的融合,虽然纸张的制造过程也需要用到一定技术,但与制作广播、磁带、CD以及语音播放设备等所需要采用的技术不在一个等级。前者及以往所有的阅读媒介都是从自然界取材进行直接加工,而后者是工业革命的产物,在生产过程中所需要运用的知识体系与以前是完全不同的,可以说,制作工艺的复杂性本身便赋予媒介更高的价值。

其次,电子阅读媒介最初的产生并非为了阅读,虽然在后期的发展中它具备了阅读的功能。以磁带为例,人们最初发明磁带并非想让其成为一种阅读媒介,而是为了用盒式磁带代替老式唱片,促进音乐产业的发展。这显然与以往的媒介不同,造纸就是为了用于书写,制作书籍便是用于阅读,它们与阅读是天然捆绑在一起的,而电子阅读媒介却不是。也正因如此,在阅读文化体系中,电子阅读媒介的独立性增强了。

3. 电子阅读文化的衰落

电子阅读的兴起虽然改变了纸质阅读一统天下的局面,但这并不意味着它能替代纸质阅读。首先,從阅读形式而言,电子阅读是以听觉为主的阅读形式,而纸质阅读是以视觉为主的阅读形式,二者是互补的关系,而不是相互替代的关系;其次,从阅读内容而言,广播虽然一度大为流行,但其主要是传播新闻信息,知识和文化的传播仍旧依靠纸质媒介。因此,由于电子阅读自身的局限性以及其对阅读文化领域的介入程度不够,它无法取代纸质阅读的主导地位,而只能作为一种补充性的阅读文化与纸质阅读并行发展。

事实上,与纸质阅读并行发展的历史并不持久,电子阅读文化很快便没落了。虽然说电子阅读媒介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媒介具备左右阅读文化发展的能力,即使这种能力还未完全显现,但它在挣脱阅读文化束缚的同时又将自己变成了另一种附庸,依附另一种电子仪器生存。书籍和阅读的中间环节是人,人拿起书籍便可以开始阅读,但电子媒介与阅读的中间环节除了人之外,还有各种播放设备。无论是通过光盘还是磁带进行有声阅读,都需要借助特定的播放设备,否则光盘和磁带便一文不值。也正因如此,电子阅读文化也逐渐衰落了,但它为另一种阅读文化的可能性做出了探索,促进了数字阅读的产生。

三、阅读媒介主宰阅读文化

21世纪阅读领域最大的变化莫过于数字阅读的兴起和迅速流行,数字阅读的兴起与互联网的普及和数字媒介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它直接引发了第三次阅读革命。数字阅读革命来势汹汹,在短短半个世纪便颠覆了人类千年形成的纸质阅读文化传统,改变了阅读媒介与阅读文化之间的关系,成为主宰阅读发展的重要力量。

1. 阅读以媒介命名

在人类阅读史上,对阅读进行划分时多以阅读方式为标准,如有声阅读和默读、公共阅读和私人阅读等,从未以媒介划分阅读,人们从不说石碑阅读、竹简阅读、羊皮纸阅读等,纸质阅读也是为了与数字阅读区分开来才产生的,这是因为在人们的文化认识中,阅读媒介终究只是工具,并不影响阅读的性质和意义。但数字阅读的出现对传统阅读文化的冲击巨大,它颠覆了纸质阅读的主导地位,形成了一种与传统阅读完全不同的阅读文化,甚至改变了阅读的意义,阅读开始以媒介命名。

数字阅读概念的出现至少意味着两点,第一,阅读媒介不再只是工具,它在人类阅读史上的地位得到了认可,甚至可以说成为阅读文化中最重要的因素;第二,阅读媒介不仅仅是独立于阅读文化,而是成为决定阅读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这种重要的转变得益于数字媒介功能的丰富。正如前文所言,电子阅读媒介在产生之初并非为了阅读,数字阅读媒介更是如此。手机的发明最初是为了通信,计算机的发明是为了处理复杂的数字运算,虽然电子阅读器的发明是为了阅读,但它并非当前最主要的数字阅读方式。也正因如此,以往的阅读媒介功能较为单一,它们是为阅读而生的,在空白的纸里增添文字并将其装订为书籍,它就很难再作其他用途。但数字媒介不一样,阅读只不过是其在不断发展和改进过程中新增加的功能之一,它对于数字媒介的重要性甚至还不如通信、社交、娱乐、购物、照相等,手机的生产商不会为了提升人们数字阅读体验而损害其核心功能。虽然手机、iPad、电脑等数字媒介的价值不菲,但数字媒介的主要价值并非其作为阅读媒介所赋予的。相反,是数字媒介主动进入了阅读领域,提供了一种新的阅读方式,数字阅读的产生不过是数字媒介不断入侵人们生活领域的一个证据而已。如果说将人类阅读历史划分为两个阶段,那么数字阅读产生之前是阅读媒介阶段,数字阅读产生之后则变成了媒介阅读阶段。

2. 数字媒介主宰阅读文化

在数字阅读产生之前,阅读媒介主要是工具性质,阅读媒介的选择是文化发展的需要,即哪一种媒介能更好地表达时代的文化便选用哪种载体;数字阅读产生之后,阅读媒介变成了凌驾于阅读之上的力量,决定着阅读文化的发展方向,即媒介更适合表达哪种文化便传播哪种文化。关于这种转变最有力的证明便是有声阅读的迅速流行,在电子媒介产生之后有声阅读曾短暂流行过,但由于媒介自身的限制,其并未普及,如今数字阅读媒介继承了电子阅读媒介所有的优点,并且更方便廉价,推动了有声阅读产业的崛起。目前,有声阅读的用户规模已突破4亿,成为推动数字阅读发展的最核心力量。

数字媒介最主要的功能并非阅读,通信、社交、休闲娱乐、购物等功能都比阅读重要,带来的经济利益也更多。人们使用数字媒介的时间也大多是工作之余的闲暇时间,希望从繁重的工作和生活压力中暂时解脱出来,因而人们多运用数字媒介进行休闲娱乐活动。数字媒介的功能可以自由转变,它可以是一个社交软件,可以是一个游戏仪器,也可以是一个阅读器,但人们的心态和行为却无法进行自如切换,当人们长期使用数字媒介进行休闲娱乐活动时,在潜意识中会认为数字媒介就是用来娱乐的工具,继而又会影响人们对待数字阅读的态度,逐渐将数字阅读也变成了一种娱乐方式。如果说,在纸质阅读时代和电子阅读时代,阅读的核心功能仍是满足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需求,那么数字时代这一核心功能发生了改变,它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的需求,虽然它仍是一种文化消费,但文化消费的层次和目的都已经发生了质的改变。

正是捕捉到人们这一心理,数字阅读媒介承载的阅读内容也发生了改变。在阅读内容的难易方面,多选择简单易懂的内容,如数字新闻、网络小说的流行;在阅读内容的形式方面,多采用圖文交互的形式,增加文章的生动性和形象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因此,进行数字阅读大多是不需要深入思考的,它无法起到锻炼人理性思维的作用。数字阅读文化部分继承了电子阅读文化的特点,但又不完全相同,数字阅读文化的模式是:数字阅读媒介(阅读媒介)—默读和有声阅读共存(阅读方式)—公共阅读和私人阅读共存(阅读行为)—感性思维(思维模式)。

3. 数字阅读模糊了阅读界限

数字媒介在阅读文化中的主宰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阅读的界限。目前,学界和业界对于数字阅读最流行的界定是:数字阅读是指阅读的数字化,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阅读对象的数字化,也就是阅读的内容以数字化的方式呈现,如电子书、网络小说、电子地图、数码照片、博客、网页等;二是阅读的数字化,就是阅读载体、终端不是平面的纸张,而是带屏幕显示的电子仪器,如各种电脑、MP3、手机、阅读器等。[4]这里重点强调了数字化,但并没有解释何为阅读,这样导致的结果便是阅读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似乎一切采用数字设备进行的活动都是阅读。以数码照片为例,在没有数码照片的时候人们有黑白照片,但是很少有人将看黑白照片当作阅读,既然如此,那何以如今看数码照片便是阅读了呢?在纸质阅读的时代,捧着一本书和阅读基本可以等同起来,但如今拿着手机、iPad等数字媒介并不等于阅读,因为数字媒介的功能实在是太多,因而在界定数字阅读时要认真审视阅读的真正内涵。

阅读是关于意义的,它是从符号(主要是文本符号)中获得意义的一种社会行为、实践活动和心理过程。虽然在文字产生之前,古人也曾通过画图传递信息,但那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且文字产生之后,这种阅读方式基本就消失了。数字阅读由数字和阅读两部分组成,且其最终的落脚点仍在阅读上。笔者认为,正确认识数字阅读有两种方式:第一,在审视数字阅读时要将数字媒介的其他功能暂时抽离出去,如当用手机微信聊天、看短信、打电话时,是将手机作为一个社交软件在使用,因而这些都是其作为社交媒介的功能,不能纳入阅读的范围之内;第二,将相关场景带入纸质阅读时代进行对比,如有学者将观看影像当成阅读,认为观看教学视频、历史影像等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但当人们回到纸质阅读时代的情境中便会发现,观看教学视频在纸质阅读时代就相当于上课,故也不能将其纳入阅读的范围之内。

四、未来阅读文化的发展趋势

人类阅读文化一直处在不断发展之中,受到阅读传统、人类需求、社会环境以及技术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各个因素的力量也在发生着变化。虽然目前数字阅读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阅读方式,但是对数字阅读的负面评价一直存在,甚至还引发了阅读危机。正确看待阅读危机的出现,厘清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对于了解阅读文化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1. 数字时代阅读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

阅读危机是伴随着数字阅读的流行而产生的,但这种危机意识并非每个人都有,主要存在于习惯了纸质阅读的群体里面,即所谓的“数字移民”。归根结底,阅读危机源于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的比较,源于两种阅读文化的冲突。其实,对于这部分群体而言,他们并非无法接受数字媒介,事实上他们可以熟练使用电脑、手机等数字媒介;他们也并非无法接受数字阅读,因为他们也曾用手机看新闻、获取信息。他们真正无法接受的是数字阅读取代了纸质阅读,纸质阅读文化将会消亡,也就是说阅读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担心纸质阅读背后所代表的一整套阅读文化和精神的丧失。

纸质阅读经过千年的发展历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阅读文化和精神,即专心致志的阅读方式、求知式的阅读心态、思辨式的阅读精神。而数字阅读则不同,它在不断消解着传统纸质阅读文化精神,当前阶段它所形成的是一心多用的阅读方式、娱乐式的阅读心态以及快餐式的阅读精神,而这些特点与数字媒介功能的多样化、当代人精神压力增大以及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等紧密相关。从个人喜好来说,确实无法评判哪一种阅读方式更好,但从人的成长和社会文明的发展看,纸质阅读所代表的阅读文化和精神对于促进社会进步更为有利。

当然,数字阅读也有优于纸质阅读的地方,而其最大的优点便是能推动文化的普及,数字媒介使知识和信息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更广泛的传播。因此可以说,在知识和信息的传播方式上,数字阅读优于纸质阅读,而在知识和信息的接受方式上,纸质阅读优于数字阅读,二者对于阅读活动而言都非常重要,任何一方发生偏离都会引起阅读危机。

2. 纸质阅读文化和精神不会消亡

正如前文所说,阅读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担心纸质阅读文化和精神的丧失,但数字阅读的流行是否一定会导致纸质阅读消失,现在下定论还言之过早。事实上近年来我国国民人均纸质阅读时长并没有明显下降,从2015年至2019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纸质书报刊的阅读时长分别为19.69分钟、20.20分钟、20.38分钟、19.81分钟、19.69分钟,基本维持在20分钟左右,这说明纸质阅读仍然有其价值和市场基础。

保罗·莱文森认为一个媒介能否生存下去不仅取决于它对现实世界的重现能力,还取决于在同一领域中,它是否比其他媒介表现得更出色。有声阅读在无声阅读占主导的时代依然能获得发展是因为其重现现实世界的能力,而纸质阅读在数字阅读大为流行的时代仍能占据一席之地则在于其有着数字阅读所不具备的优势,即纸质阅读的文化和精神,这一套文化和精神更有利于人们接受知识和信息。可以说,纸质阅读和数字阅读所表现出来的不同之处正是二者得以共存的基础,只要数字阅读尚不能复制纸质阅读的优点,那么纸质阅读便不会消亡。

3. 数字阅读是阅读文化发展的主流方向

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类的接受心理先天地存在保守性和变异性两种相反相成的情形,在面对新事物时,总是存在一个排异同化的过程。诚然,学界和社会对数字阅读的快速发展虽存有一定的忧虑,但均认为数字阅读是未来阅读的发展方向。数字阅读的流行并不是时代的偶然,它的产生既有一定的信息技术作为支撑,同时也有相对较为深厚的社会基础。首先,随着教育的普及,我国居民识字率已经位居世界前列,具备阅读能力的群体规模大大增加,这为数字阅读的迅速普及提供了群众基础。其次,21世纪以来,由于出口和投资对经济的拉动力后劲不足,国家越来越重视消费的作用,而文化消费作为高附加值的精神性消费,对于缓解我国能源和环境危机,优化我国居民消费结构有重要作用,因而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推动和宣传号召,居民文化消费意识逐渐增强,这为数字阅读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文化环境。再次,文化消费属于精神消费,不属于人的基本生存需求,与居民的收入水平相关。近年来,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居民的收入也逐步提高,这为数字阅读提供了基本的物质条件。最后,电脑、手机、iPad等数字媒介逐渐普及,功能日渐丰富,基本都可以进行数字阅读,消費者不用单独购买电子阅读器,只要打开手机或电脑便能浏览新闻资讯、阅读书籍,这比阅读纸质书籍更方便,也更廉价。正是在技术条件、政治环境、文化氛围以及经济基础等因素都成熟的情况下,数字阅读迎来了其发展的春天,这是时代发展的趋势,也是未来阅读文化发展的主流方向。

但需注意的是,在认清阅读文化的发展方向以及肯定数字阅读的优点的同时,也需警惕其当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应注重引导数字阅读健康发展,阅读作为一种文化活动和思维过程,与人们价值观的形成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密切相关。事实上,思维活动有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和低层次的思维活动之分,在阅读过程中进行哪种思维活动关键在于阅读文本的价值。文本的价值可以是多方面的,包括审美价值(如诗词之美)、思想价值(如哲学著作)、社会价值(如针砭时弊)、道德价值(如教人明辨是非)以及应用价值(如能够指导实践工作)等。虽然说,每个人都有自己有关价值高低的评判标准,但这种标准也是在阅读过程中逐渐形成并不断优化的。人们阅读的广度和深度会直接影响其对阅读文本价值的评判能力,这同时也应是数字阅读在发展过程中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即产业需要为社会提供什么样的阅读产品。正如,如果你是马车业者,你应该问自己是从事马车制造业,还是从事交通工具制造业;如果是做字典,你该定义自己为字典出版者,还是应该定义自己是满足读者查生字需求的行业。[5]每一个行业对自身的定位都会直接影响其未来的发展,既然数字阅读已经逐渐成为当前我国国民最重要的阅读方式,那么其就应该承担起纸质阅读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以传播知识和文化为己任,不断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

结语

随着技术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依托现代技术产生的阅读媒介也会层出不穷,如今是数字阅读流行的时代,也许很多年后又会产生一种新的阅读文化。媒介如走马观花般不断变化,永远不变的是阅读,因此不管媒介对阅读文化的影响有多大,都应该牢记阅读的意义和基本特征。如果过度倚重技术,那么文化就会吃尽苦头。现代社会是一个注重速度的社会,效率成为人们行事的准则,从2G、3G、4G到5G,数字媒介的速度也在不断提升。但是阅读与效率无关,阅读关乎意义。米兰·昆德拉认为速度导致了人的一种自我迷醉,时间不再具有任何自我和生命的意义,而只是如蝉蜕般地黏附在速度的快感上,昂扬且迷醉地冲向“烦恼人生的奈何桥”。[6]技术的发展趋势不可逆转,但仍愿,閱读永远是你我心中的“白月光”。

参考文献:

[1] 宋一苇.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视域中的黑格尔与马克思[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3):63-68.

[2] 史蒂文·罗杰·费希尔. 阅读的历史[M]. 李瑞林,贺莺,杨晓华,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8.

[3] 周枣. 媒介进化论视角下有声书的成长机制探析[J]. 编辑之友,2020(3):41-46.

[4] 齐琳. 数字阅读时代纸质出版物的发展前景[J].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36-41.

[5] 陈颖青. 数字出版与长尾理论[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13:104.

[6] 梅琼林,袁光锋. “用时间消灭空间”:电子媒介时代的速度文化[J]. 现代传播,2007(3):17-21.

From Reading Media to Media Reading: The Relationship Turn Between Reading Culture and Reading Media in Digital Age

ZHOU Zao1, LIU Shi-lin2(1. School of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0, China; 2. Institute of Urban Sciences,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0, China)

Abstract: In the history of human reading, reading media plays a key role and is an important forc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reading culture. According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ading media and reading culture, the history of human reading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the stage when reading media is attached to reading culture, the stage when reading media is independent of reading culture and the stage when reading media dominates reading culture. These three stages give birth to different development models of reading culture: the paper reading culture with paper media—silent reading—private reading—rational thinking as the development model; Electronic reading culture with electronic media—audio reading—public reading—perceptual thinking as the development model; Digital reading culture with digital media—coexistence of silent reading and audio reading—coexistence of private reading and public reading—perceptual thinking as the development model. Through the in-depth exploration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medium of different stages of reading and reading culture, this research finds that reading media is gradually conquering reading culture. Academic and social community's discussion about "reading crisis" is also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ntense. Thus, it is essentially important to look at the "reading crisis" in the digital age dialectically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digital reading and grasp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reading culture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reading culture; reading media; relationship tu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