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与心同一白

2021-09-26 10:54秦艳兰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张伯驹史料

摘 要:本文为《张伯驹身世钩沉》一书之评论,重点评述了此书重在钩沉史料、以史言事、以史及人的写作手法和对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精神世界的观照手法,阐述了作者救人心、救世道、匡时弊的家国情怀和深沉的人文精神,有利于读者更加深入地认识张伯驹及《张伯驹身世钩沉》一书,了解作者寓真的“钩沉”体及文化情怀。

关键词:张伯驹 史料 钩沉

世人知伯驹,大抵不出其“民国四公子”之称谓;与青楼女子潘素爱情之传奇,“千金散尽”护国宝、捐珍品之豪逸,人谓其“京华老名士,艺苑真学人”,又谓其“民国奇人”, 富不骄,贫能安,临危不惧,见辱不惊。然而,风流才子横遭绑票、家事纷纭、腰缠输尽、散淡暮年等浮沉一生,厌倦家族堕落之无奈、伤于纷繁家事之烦恼、接受思想改造之小心等精神世界,却鲜少人知之。《张伯驹身世钩沉》 a一书,作者寓真秉着法官的冷峻和严谨,稽考史料,寻根溯源,深刻剖析张伯驹的家学教养、精神品格、人生境界、内心世界等,全方位立体式再现了一代名士张伯驹及张伯驹生活的大背景,不动声色地描绘了清末民初乃至近现代的诸多风云人物,从千头万绪的庞杂史料中还原了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的张伯驹,展示了张伯驹作为文人雅士的高尚情操和崇高人格,也从侧面反映了民国初年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之世道沧桑、人情冷暖。

一、钩沉史料,首次系统披露了诸多有关张伯驹及其家族的珍贵史料

作者寓真对张伯驹的身世经行并非巨细尽陈,而是将读者熟悉的部分几乎全部省略,只截取了张伯驹的身世背景、家事纠纷、张伯驹接受改造的某些片段等,重点从第一手史料中钩沉“情曲微露”的东西,并进行辨伪,字里行间渗透着对张伯驹坎坷人生的悲悯和对他的崇敬之意。其父张镇芳之宦海浮沉及对张伯驹日后政治生涯之影响、张伯驹从少年“宝马金鞭,雕冠剑佩,意气何其豪横”到看透官场尔虞我诈后毅然退出军职、上海滩以身涉险劫走潘素、横遭绑票煎熬八月有余、家庭纠纷屡屡对簿公堂、珍护国宝豪掷千金却又毅然捐赠给国家等等,作者秉着法官尤重证据的职业素养,摒弃戏说、臆说之风,桩桩件件均有实实在在的史料相佐,既有奏折,又有公函,既有笔记、开厅档案,也有名人评论、文献、张伯驹彼时的诗词等,以史言事,以史及人,旁征博引,大开大合,语言严谨,文笔冷峭,体悟透彻,借古鉴今,却又不失文学家的精彩笔触,真实性中渗透着微妙的趣味性和高雅的文学性。变幻莫测之时事、世态暖寒之喟叹、文人情趣与节操等,不必刻意细述,即从这些在岁月中沉寂已久的史料中悄悄展露出来。而翩翩佳公子张伯驹也跳脱出虚浮的、一味高抬的描述中,沾染着人间烟火气,为俗事、生计所烦恼,在时世中落魄与无奈,人物形象真实又鲜活,诚如作者在书中所言:“历来的文化人时刻幻想着一种清风朗月、高人雅士的情景,但这世间总有纷扰烦浊的事情让人无从躲避。”

同时,民国时期纷繁复杂的时事、人物、社会状况等也在层层史料中逐渐清晰起来。如钩沉其父张镇芳的身世,当时涉及的政治情况便浮出水面;提到张伯驹任职盐业银行,中国金融业在当时的转折发展史便清晰明了;上海滩横遭绑票,还原了20世纪30年代流氓遍地、横行妄为的上海;新文学运动的风云人物,世人只知他们在文学方面的贡献,本书还叙述了他们在文物方面的贡献;提到诉讼纠纷,便对比民國的法律体系和现在的法律体系、当年的官员和现在的官员,并对中国法律史上的重要人物沈家本给予高度评价,等等。史料虽庞杂,却丝毫没有堆砌之感,每一条材料都是有活气的,有很强的说服力,再融入作者对历史的反思、对历史的观察、对历史的情感,可以说《张伯驹身世钩沉》一书不仅仅是一部张伯驹的传记,也是一部民国时期的社会文化学著作,兼具文学价值和厚重的史学、文化价值。

二、捋清关系,剖析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精神世界

除却第一手史料令人称道外,作者更冷静分析,从史料中钩沉当时纷繁复杂的时事、人物,捋清各种人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剖析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精神世界。

作者在“文外前言”中说:“如果我们只是复述张伯驹先生那些利国的好事,似乎并无必要;然而,当我们透过行为现象,观照一个人的精神世界的时候,却会是别有意趣的。”

张伯驹“少年从戎入秦”“意气何其豪横”,何尝没有建功立业的大丈夫雄飞之志?然其父张镇芳虽“言诗立礼,矩步矱趋”,却因“为官心存君国”的儒士思想,历经洪宪帝制和张勋复辟两场风波。风波过后,年方弱冠的张伯驹因此看透相互倾轧之官场局面,从此远离政界,“前世都随逝水”,“往事悠悠”,痴迷艺术,“未减风流”,却也难免有“襟上啼痕在,犹滞清愁”“杖酒销愁”之伤痛、惆怅。

四次婚姻,前三位妻妾却“陷落在鸦片烟瘾和麻将赌玩的污泥中昏昏度日”,“我起床的时候,是她们睡觉的时候;我睡觉的时候,是她们打牌吸烟的时候”,张伯驹不由发出“美景良辰虚设”“满身清露,更谁低问凉热”的感慨。其妾王韵缃、妹妹刘张家芬,更是因离婚之事、分产之讼,与张伯驹对簿公堂。虽纠纷解决,奈何腰缠输尽,伯驹无限伤感,词中尽是“酒空馀泪”“襟上馀泪”“伤心泪”“啼鹃泪”“东风泪”“红蜡泪”等。

张伯驹横遭绑票八月余,其任职的盐业银行以及天津家人几乎冷若冰霜,绝无救援之意,仅是潘素奔走求助,“归去无音信”之煎熬, “一夜烛灰成泪、泪成冰”之伤情,伯驹可谓心力交瘁,寒心之至。

张伯驹珍护国宝,无偿捐赠;融入新社会,努力示好;保护传统文化遗产,却因“主张复古”“到处放火”,遭受批斗、游街……可谓“看遍人间兴亡事”“落花都化梦如尘”“半是伤心泪语”。

作者以张伯驹的诗词贯穿全文,条分缕析地观照张伯驹的精神世界,缜密细致地分析张伯驹一生之浮沉,饱含深情地剖析其名士“忠节”“高节”之精神品格,客观公正地释读其对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之痴迷与贡献,正如作者在“多余的跋语”中所说:“笔者以为,我们来认识张伯驹的思想品性是怎样形成的,这是基础,后来的事情便如同顺流而下。如果我们不了解他的身世基础,单言后期之事,单看他后期写的那些交代材料,甚至会发生某些误解。张伯驹既要应对政治的压力,迎合时代的要求,又绝不会失去一个文化人的传统信念和人格自尊。”作者从千丝万缕的史料中钩沉张伯驹的精神世界,还原了一个决绝地逃离复杂家庭、具有烟火气的真实的张伯驹,展示了“旧式”文人的生活情趣与精神品格,艰难的处境更彰显出张伯驹始终坚守的高洁情操和尊严,字里行间流露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守以及传承民族文化的文化担当。

三、弘扬传统文化,试图发掘出对救济当下世风、人心有用的东西

作者通过对张伯驹及张伯驹周围和他有关系的诸多大小人物的描述、勾勒、钩沉,清晰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信念以及在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下的气节、人格、道德风范,使我们不但清晰地感受到一代名士张伯驹的人格魅力,甚至对整个民国史、对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气节与人格等都有了全新的认识。

《张伯驹身世钩沉》一书的特色在于从繁杂的史料中钩沉身世、钩沉传统文化,但绝不是史料的随意堆砌,而是始终忠于史料、忠于客观性,不动声色地将作者自己的历史观、价值观、对当下现实问题的思考贯穿到字里行间。作者写“民国四公子”,就毫不客气地说今天“传统文人的儒雅风流扫地以尽”。那种今昔对比、雅俗对比、教养与野蛮的对比,对中国传统道德、传统文化严重偏差的校正,作者内心深处坚守的传统文人情怀,在这本书里都有深刻的体现。作者借助张伯驹的精神、气节、诗性,来彰显传统文化。作者说:“也许只有真正的文化人,不会被金钱所迷惑,他们甘于淡泊,甘于清贫,苦苦地守护着列祖列宗们遗留下的文化。文化不能当鲍鱼吃,不能当洋酒喝,不能当别墅住,不能当高级轿车坐,文化人不得不守护着,是因为那里有我们民族的灵魂,而这民族的灵魂是也已经浸润到文化人的灵魂中了的。”这是作者对张伯驹及张伯驹一类中国文人的最好评价,也是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坚守。作者以救人心、救世道、匡时弊的家国情怀,以读书人的担当,坚守着深沉的人文精神。书中着力表现中国传统士人的风骨和精神,描述他们如何看待钱财、事业,如何守护和传承民族文化,作者倡导这种精神与品格,或者说这是作者要在本书中弘扬的价值观。

四、笔法冷峭,事实说话,言虽簡而意深。

作者笔法冷峭,一如老吏断狱,所有的判断都用事实说话,虽未曾刻意描述,其蕴含的情意却显而易见。作者并不曾在张伯驹先生“那些利国的好事”上浓墨重彩地着笔,也不曾肆意渲染张伯驹与潘素的柔情蜜意及家庭纠纷中鸡飞狗跳之情形,更不曾刻意描述张伯驹遭批斗、游街之经历,然“身世自诉”“青楼夺姝之传奇”“横祸飞灾上海滩”“泪洒词中,半为家庭烦恼”“繁华即日,便说到西风消息”“重返京华,往事视如泼水”“散淡暮年,心地一片净白”“感喟气数之终,警醒后人”等,却深入人心,其“利国的好事”成为文化的坚守,其与潘素之深情历久弥笃,其厌倦旧式家族骄奢堕落之无奈却又洁身自好悄然流露,其旧式文人的高雅情趣和恬淡个性似乎要透出纸面来,从豪掷千金的翩翩公子到“终于成了无产者”,一个浸润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真正的“中国文人”鲜活地向我们走来。中国画讲究留白,《张伯驹身世钩沉》之写作笔法何尝不是如此呢?

《张伯驹身世钩沉》一书还原了一个颇具烟火气的张伯驹,他不是超凡脱俗、不食人间烟火的清高名士,也不是只知交往文人墨客、出入歌馆戏楼、雅好古董古玩的风流公子,更不是完全不理家事、不守父业、逍遥自在的大少爷,他平静如水,清淡如云,长于书画鉴藏、诗词、戏曲、书法,是“天地与心同一白”的真正的中国文人,是“当代文化高原上的一座峻峰”,他只是真实的张伯驹!

a 寓真:《张伯驹身世钩沉》,三晋出版社2013年版。(本文所引内容均出自此书)

作 者: 秦艳兰,三晋出版社编辑,从事图书的策划和出版工作。

编 辑: 康慧 E-mail: kanghuixx@sina.com

猜你喜欢
张伯驹史料
张伯驹老照片一组
走马史料赠故里 川渝民间文艺添新篇
张伯驹宁愿被“撕票”也不肯卖字画
张伯驹知恩图报
张伯驹知恩图报
唯物史观下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实践研究的思考
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运用
为人不识张伯驹,踏遍故宫也枉然
史料教学讨论征文
史料教学讨论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