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的基本主张

2021-09-26 06:20杨宁
学前教育研究 2021年9期
关键词:中华幼儿园传统

编者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精神之根与文化之魂,学前教育阶段加强幼儿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幼儿园课程的必然要求。本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笔谈专栏由华南师范大学杨宁教授主持,明确阐述了幼儿园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主张,并基于教师使命的高度,探索了幼儿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希望能够促进我国学前教育界对幼儿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意义的进一步认识,推进我国幼儿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的进一步开展。

如何树立中国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如何学习、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捍卫中国人自己的主体意识和生活方式,如何批判地继承和重建中国人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如何做到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文明素养,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已成为当代中国人也包括幼教工作者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

一、文化自信:学习、热爱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作为人类历史上唯一不间断延续五千年的原生文明和雅思贝尔斯所说的“轴心文明”,中国一直是作为一个超巨型文明屹立于欧亚大陆的东方。我们拥有极为丰厚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构成了中国人的文化家园和精神寄托。正如清华大学黄裕生教授指出的那样:“如果把中国文化放到整个世界史上来看,那么,中国文化之所以能够成为轴心文明,根本上在于它是一种‘本原性文化。正是它的本原性使它能够成为轴心文化进而成为轴心文明,并且也正是它的本原性,使它在历史上承担起了普遍性精神,并因而能够开辟出长时段的历史。作为一个文化实体,中国穿越了至少逾三千年的历史。在这三千余年里,中华文化不仅在社会治理、文化教育、思想理念、经济生活、技术发明等诸多领域取得了伟大成就,一再居于世界同时代的领先地位,而且驯服并教化了在它历史上出现过的几乎所有的强力对手,经受住了一系列不幸与苦难的重压。即便在遭受‘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近代,作为政治实体的中国可谓风雨飘摇,一败再败,但是作为文化实体的中国却仍坚信能走出这从未有过的困境,仍以坚定的决心追寻着走出危机的希望,并且仍渴望着承担世界的未来。”[1]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不仅仅囿于其故土,20世纪70年代,著名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和日本学者池田大作针对东西方文化以及人类未来讨论了近两年,最终得出的结论是:人类的未来在于东方的中国,中华文化会引领全球,中国会是全球的领导者。

毋庸置疑,在数千年的历史过程中,中国人民独立创造和发展了自己的原生文化和灿烂文明,包括价值观念、政治制度、思想意识、语言文字、天文历法、青铜冶炼、农业技术、诗词歌赋、音乐绘画、书画艺术、审美趣味、中医中药、陶瓷工艺、木构建筑、秦砖汉瓦、河川治理、饮食茶艺、城市规划、考试制度等等,数不胜数,完全自成一格,自成系统,形成了和其他文化完全不同又独树一帜的文化体系。

然而,鸦片战争以来的近代中国遭遇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民族危亡,国运衰微,在列强面前,国家没有话语权、没有影响力,国民更是没有丁点自信,妄自菲薄,崇洋媚外。“近代以来,面对西方的一系列军事失败和对于这些失败的根源的探讨到最后成为对儒家观念体系的怀疑,这是导致中国人在社会心理层面发生重大危机的关键性因素。”[2]而且,因为“他者非常强大,并且被解释为理想榜样,那么就非常可能会出现对他者的过分美化,同时也就会对自己进行过度反思,从而形成一种爱恨交加的自我认同。”[3]这种过度反思的典型体现就是一种中国人特有的、极其不可思议的归因方式:把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归咎于自己和自己的文化,而将积极的成功的因素都归属于西方的文化和价值观。大家习惯于“用西方的标准,用西方的理论来审查和解释我们的社会现实,将一切西方来的理论事物都视作铁打的真理,以至于发现西方的标准和理论无法解释我们的社会现实的时候,我们也觉得是我们的社会出了问题,而不是西方的标准和理论出现了问题,削足适履”。[4]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一个痛苦而无奈的边缘化过程,“在20世纪一百年的风雨中,各种反传统的急先锋彻底破坏了拥有巨大精神价值的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以西方民族的生命经验清洗、置换了中国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另一方面,则以西方话语霸权地位的建立覆盖、淹没了各种中国传统文化发言人的声音,中断了以经史子集为代表的‘中国话语在现代世界中的延续性”。[5]“我们在精神上正处于被‘殖民的状态,或被精神‘殖民的边缘”,[6]可谓惊心动魄,令人不寒而栗。

然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赖以生生不息,延续数千年的“根”与“魂”,是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命脉,也是中国人的核心身份和独特标识。毋庸置疑,学习、掌握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基本素养、基本自觉和基本追求。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的基本主张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是国家认同的奠基性工程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规定,“要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优秀,激发幼儿热爱祖国的情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就是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就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浸泡中成长,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她使幼儿对自己的文化乃至国家十分自然地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这也完全符合陈鹤琴先生提倡的中国幼儿教育的重要使命:“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做人”就是为幼儿的一生奠基,让他们在幼儿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个性品质和文明修养;“做中国人”就是塑造幼儿的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对自己的国家和文化产生归属感、自豪感;而做“现代中国人”则是更进一步,幼儿教育要为培养既有国家意识、本土情怀,又具备现代文明理念、獨立人格和科学素养的人奠基。

我们现在动不动就喜欢说“从娃娃抓起”,没有意识到恰恰文化认同、国家认同才真正必须从娃娃抓起,这方面我们有着深刻的教训。改革开放打开国门以来,大量西方的文化产品包括儿童文化产品涌入中国,西方文化不断侵蚀我们的本土文化包括儿童文化,我们的80后、90后、00后都是看着 《天线宝宝》《猫和老鼠》《奥特曼》《樱桃小丸子》,过着“感恩节”“圣诞节”和其他商业文化制造的狂欢节日成长起来的,他们对本土的、传统的儿童文化不感兴趣,甚至有隔阂,他们“对祖辈曾经的小放牛生活,如果不是一无所知,也基本上很难再产生兴趣”。[7]正是由于童年生活的奠基性价值,我们要理直气壮地提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从娃娃抓起”。幼教工作者要在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前提下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启蒙教育,让幼儿获得对国家基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构建基于本土文化的学前教育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

1903年我国第一家学前公共教育机构——武昌蒙养院创办,标志着我国近代学前教育的诞生。武昌蒙养院一开始引进了日本的园长和老师,采用日本幼儿园教学模式。100多年来,我国学前教育不断引进和学习美国、苏联等国的学前教育思想与经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更是经历了一个学前教育理论和课程大规模引进、传播的过程,大家熟知的就有蒙台梭利、瑞吉欧、多元智能、高宽课程、华德福、学习故事等等。这一现象可以说是典型的“他国导向型知识生产方式”,具体是指一些中国教育学者“从西方教育学,特别是现当代西方教育学那里简单移植、套用或演绎而生产出教育学知识的方式”。[8]在这个过程中,“西方教育学者是知识生产者,而中国教育学者是知识消费者。西方教育学者掌握着教育知识的生产程序、标准,控制着教育学的话语权、支配权”。[9]这种他国导向型知识生产方式在学前教育界表现得尤其突出。应当承认,引进和学习发达国家的思想和理论本身并没有错,后发国家学习先发国家的经验也是后发国家发展的必经之路,但如果仅仅只是单向地引进和输入其他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和思想,缺乏自我意识和批判反思能力,就无异于自我殖民。学前教育领域长期出现这样的本土文化失语和直接移植外来幼教理论的局面不是偶然的,这充分反映出我们的学前教育知识生产缺少理论思维和文化自觉。

只有坚持立德树人,牢牢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这杆大旗,秉持本土化、中国化、科学化的基本立场,学习和继承老一辈幼儿教育学者(如陈鹤琴、张雪门等)的教育思想,批判性地借鉴、吸收和运用西方社会科学理论、方法和工具,批判继承中国传统幼儿教育思想,“洋为中用,古为今用”,聚焦我国学前教育的实践和现实问题,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学前教育理论观点,才能真正构建具有中国自身特质的现代学前教育学科体系、话语体系和理论体系。

(三)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应该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是学前教育领域贯彻立德树人,加强文化自信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的系统工程,可谓“蒙以养正,圣功也”,因此幼儿园的传统文化教育不是碎片化的和随意的,要有系统性、计划性和全局性,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也不能想到就做,想不到就不做。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需要系统规划。政府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给予更大的支持力度、扶持力度和引领,设置相应的奖项和奖励制度,鼓励幼教工作者以多种形式积极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教育活动。

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要尊重幼儿的思维水平和心理发展特点,尊重学前教育的规律,要渗透到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切忌生硬灌输、知识导向,要用幼儿喜闻乐见的方式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环境和材料中,融入幼儿的日常生活中。比如,生动的故事讲述就是最适合幼儿的传播传统文化的途径之一。实际上,“中华民族几千年薪火相传,绵延不绝的文明史,离不开故事,特别是美德故事(包括各种神话、传奇、童话、寓言、戏曲等等)所起的‘自然的教化作用。正所谓‘天下之物最易动人耳目者,最易入人之心。是故老师巨儒,坐皋比而讲学,不如里巷歌谣之感人深也;官府教令,张布于通衢,不如院本平语之移人速也。可以说,故事承载着儿童道德和价值观的塑造。从历时性的角度看,传统故事起着‘文化基因的作用,文明在其基础上不断进行‘模板复制,从而代代相传,生生不息;而从共时性的角度看,故事在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中起着‘结构性的支持和凝聚作用,使人产生意义感和归属感”。[10]幼教工作者要努力讲好中国传统故事。此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疑也包括优秀的中华传统儿童文化,特别是大量的童谣、儿童诗歌、儿童游戏、儿童玩具等,这些都经历了几千年的积淀和传承。以我国传统的儿童游戏和玩具为例,就有拔河、打弹弓、滚铁环、抽陀螺、放孔明灯、过家家、骑木马、丢沙包、捕蝉、跳绳、剪纸、猜灯谜等。如何充分利用和保护本土儿童传统文化资源,继承各种物质和非物质儿童文化遗产,捍卫一种自然、朴实的儿童生活方式值得我们思考。

再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的一个基本前提是幼儿园教师必须具备传统文化素养。我们的幼儿园教师首先自己要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分享给幼儿。因此,幼儿园教师的职前职后教育都要系统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这也提醒我们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必须开设“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知识”“中国文化史”等通识课程,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具备基本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和素养。

最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要延伸到社区和家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是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工程,不能仅仅局限于幼儿园,还要拓展到社区和家庭。与任何学校教育机构不同的是,幼儿园与社区和家庭有着天然的紧密联系。通过幼儿园与社区和家庭的联动、交流,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的良好氛围和支持系统,幼儿园既可以利用社区和家庭资源,也可以帮助社区和家庭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的良好生态。

三、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很多场合都反复谈到“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激活其内在的强大生命力,让中华文化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化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讲话为我们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指明了方向。

必须清醒地看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核来自几千年中国的农业文明特别是大陆文明、治水文明,有很多伟大的思想,如天人合一、诚信民本、天下为公、勤俭节约等等,但其中也有很多与今天的社会经济科技发展极不相适应的地方,有不少消极成分甚至糟粕,在今天的历史条件下无疑需要与时俱进地对这些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我们的孩子不仅要学会做人,更要学会做现代中国人。同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绝不是要抱残守缺、自我封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人类文明共同体需要我们有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胸怀,需要合理借鉴吸收全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人生百年,立于幼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要从娃娃抓起。

参考文献:

[1]黄裕生.论华夏文化的本原性及其普遍主义精神[J].探索与争鸣,2016(01):22-29.

[2]赵剑英,干春松.现代性与近代以来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危机及重构[J].学术月刊,2005(01):9-16.

[3]赵汀阳.认同与文化自身认同[J].哲学研究,2003(07):16-22.

[4][6]郑若麟.警惕西方的“精神殖民”[EB/OL].(2016-01-23)[2020-10-18].https://www.sohu.com/a/56186799_119925.

[5][7]刘士林.小放牛,一种珍贵的非物质儿童文化遗产[EB/OL].(2007-05-27)[2020-10-18].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08b2d6010008fx.html.

[8][9]阎亚军.独立自主的中国教育学何以可能:知识生产方式的视角[J].高校教育管理,2012(06):43-49.

[10]杨宁.叙事性思维和儿童道德教育[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09):79-83.

猜你喜欢
中华幼儿园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爱“上”幼儿园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