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力发电机如何防雷电

2021-09-26 17:19
军事文摘·科学少年 2021年7期
关键词:叶尖避雷针富兰克林

“我抓住了闪电!”1752年5月,在电闪雷鸣的波士顿,富兰克林紧握系着风筝线的铁钥匙对儿子大声喊道。富兰克林借用风筝成了第一个触摸到闪电的人,但后来的物理学家发现:风筝不可能受到雷击,否则富兰克林就会被当场击毙,他只是幸运地摸到了风筝感应生成的环境电荷。

每天有数千万次闪电光顾地球

虽然富兰克林触摸到的很可能不是闪电(雷电),但闪电确实是自然界中的常客,全球范围内平均每天会发生800万次闪电。其中,委内瑞拉的卡塔通博河口每年就有297天会出现闪电,可谓“雷神”在地球的第二故乡。

闪电不仅发生次数多,携带的电压也非常大,目前统计到的闪电最大电压高达10亿伏特。

“活靶子”风力发电机怎么避开雷电

大气中各种带电粒子分布极其混乱,雷电往往呈现蜿蜒曲折的姿态。当其距离地面100多米时,会逐渐受到地面环境的影响。风力发电机具有纤细高耸的身躯,叶尖高度甚至超过200米,它们通常位于开阔的荒漠、草原、浅海、丘陵等区域,很容易成为闪电眼中的“活靶子”。

随着雷云逼近、雨水降临,雷电会慢慢伸出魔爪,首当其冲的雷击对象就是叶片。晴天时的叶片中只有少量电荷,而雷雨前则会在表面富集大量电荷。

那叶片是如何防雷的呢?原来,在不改变外形的前提下,风力发动机进行了防雷保护——叶片埋入了金属叶尖以及多组圆柱状的“避雷针”,从而对风力发动机进行保护。

小鏈接:高层建筑的“保护神”—避雷针

凡是高层建筑都装有肉眼可见的避雷针,能有效避免裸露在大气中的设施遭受雷击。早在1754年,避雷针就已经在欧洲问世并开始应用,此后迅速扩展到全世界,成为高层建筑的必需品。

避雷针利用尖端放电的特性,吸引附近的雷电流,再通过引下导线将其导入大地。因此,避雷针的“避”雷实际上是“引”雷。当然,避雷针只是民间通俗的说法,“接闪器”是它的专业名字。

风力发电机防雷有多难?

但是,安装了接闪器是否能高枕无忧呢?

实际上,没有任何接闪器能保证10 0%成功拦截雷电。从理论上讲,迎风面更容易“遭雷劈”,但早期叶片的雷击统计数据显示,叶片背面常常被闪电击中。这是由于早期叶片的制造工艺导致的:叶片内部的引向导线靠近背风面,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接闪器准确“引”雷的能力。此外,与静止建筑物不同,风电机组在运行过程中,叶片会持续不断旋转,这会对接闪的有效性造成显著影响。

除了闪电直接击中风力机叶片造成了破坏,雷电流产生的感应电流、接地体在雷击时产生的瞬间高电位“反击”都会使电器设备受损。因此,对于风力发电机机舱内的发电机、变频器等电力设备来说,闪电是它们的致命威胁。

叶片防雷在风电叶片设计中至关重要,早期的叶片主要由欧美发达国家主导开发,这些地区的雷电活动并不频繁。而我国安装风力发电机区域的地质地貌复杂多样,各区域雷暴活动差异大,国外成熟的产品在国内面临着水土不服的问题。随着新型风力发电机机组高度和叶片长度的不断增加,叶片防雷已经迫在眉睫。

猜你喜欢
叶尖避雷针富兰克林
朝露
朝露
富兰克林的教训
避雷针的发明
“歪打正着”的避雷针
轮回
富兰克林的苍蝇馅饼
避雷针的由来
避雷针为什么不怕雷电
美国富兰克林兵工厂F17—L半自动步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