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的育人之道

2021-09-26 17:28李彦锋易玲玲
大观 2021年8期
关键词:饮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

李彦锋 易玲玲

摘 要: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深受古代礼乐文化影响,有着以食育人的理念。文章通过探究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的育人之道,发现现代食育文化的理念与古代食礼当中的重教、崇德相通,当下应以食物为载体,以文化为核心,以“食育精神”“立德树人”“健康中国”为理念,将传统饮食文化融入现代食育文化当中。文章分析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内涵,阐述了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的育人之道,探讨传统饮食文化与食育文化的结合。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饮食文化;食礼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作为最具代表性的中华文化之一,其本质特点是包容性与延伸性。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会在饭桌上以食育人,诸如“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等等。从表象看,饮食是生理需求的满足;而从深层次看,饮食反映了人们对天地万物内涵的思考,饮食文化已超越了“吃”本身,还包含了更为深刻的哲学思想、伦理观念、社会意义。

一、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内涵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内涵主要表现为“精”“美”“情”“礼”。

关于“精”,孔子曾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反映先民对于食物品质的追求,即精品意识。人们对食物的追求贯穿古今,无论“食不厌精”,还是“摆盘艺术”,所承载的都是饮食文化中的“精”的独特文化意蕴。而素有“东南第一佳味,天下之至美”之美誉的“淮扬菜”最能体现“精”,它以顶尖厨艺为支撑,以本味本色为上乘,以妙契众口为追求,雅俗共赏。对于饮食中品质的追求正在变为文化精神,影响越来越广泛,逐渐深入地渗透到中华料理当中,选材、烹饪手法等,无不体现一个“精”字。

有了对于“精”的极致追求,对于食物的“美”我国也绝非只关注外在形象,还包括中华饮食文化活动形式、味蕾体验等。诗圣杜甫曾说:“鲜鲫银丝脍,香芹碧涧羹。”《晏氏春秋》中说:“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

除了对“精”与“美”的追求,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更是作为承载了人们深厚的感情的重要载体,成为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重要媒介,这无处不蕴含着“情”。“情”体现为中华饮食文化的社会心理功能,如食品元宵象征着团团圆圆,被赋予了思亲之情。此外,人们通常将“吃”作为社交的重要方式,如饮食与友人聚散离合、饮食与商务洽谈等,通过饮食来表达自己情绪、目的等。这是中华传统饮食文化对社会心理的调节功能,中华饮食文化不局限于食物的方方面面,它的包容性使其具有抒发情感的功能。“饮德食和、万邦同乐”等古代中国哲学思想、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与儒家思想共同影响着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促使它产生了独特的“情”,贯穿于中华民族的饮食活动当中。

“礼”则是因其深受中华传统“礼乐”文化的影响,由此产生一系列与饮食相关的礼节、礼器、道德观念、伦理观念。生老病死、人情往来、祭祀拜祖都必须讲究礼,《礼记·礼运》中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仪礼》《周礼》《礼记》中几乎每一篇都涉及古代祭祀中的酒礼、食礼,如馈赠食品、歌舞宴乐、礼拜侍奉、饭堂位序等等。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饮食文化中的“礼”发生了变化,不只局限于“三礼”之中的食礼,中华传统饮食文化更是发展出重教、敬贤、养老、崇德等育人之道。

二、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的育人之道

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是一个概念的内涵,它所指对象的本质,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中非常好的部分或者内容。在其内容上进行划分,涵盖了政治、军事、哲思、中医药、戏曲、饮食等诸多方面,因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所在、气节所在、思想所在,是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价值内涵。

正如中国古典戏曲中的代表作《窦娥冤》所反映的高扬的叛逆精神,主人公窦娥指责天与地,实际上表现的是窦娥对封建势力的血泪控诉,展现了中华民族内在的反压迫与叛逆精神。又如中国美术的代表——国画,纵观中国画史上历代画家所作之图:明代徐渭笔下的《墨葡萄图轴》抒发了自身不可磨灭之气与自身英雄失路、投足无门之悲;郑板桥笔下的兰竹形象,以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刚硬气节,反映了自身、反映了中华民族内在的精神与力量。中国山水画是以宇宙、山川、自然为对象,表现它的形象、秩序、节奏、和谐及内在的精神气质,借以窥见自身的最深心灵,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境界。这正如梁漱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所说的:“中国文化是向内的。”国画反映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特点,即内敛而不外放。再如,春秋战国前以礼乐治天下,《周礼》《仪礼》《礼记》自东汉起被合称为“三礼”,作为儒家礼学的核心著作,“三礼”中记载了周代关于制度、宾客、婚嫁等的礼仪规则,甚至还保留了夏、商两代乃至氏族社会的部分礼仪。时至今日,“礼”文化影响依旧深远,无论是嫁娶,还是走亲访友、结识新人,中国社会方方面面无不受到“礼”文化的影响。

此外,影响当下人们生活的饮食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自古以来,中国社会中上至天子,下及百姓,都非常注重“食”,形成了源远流长的饮食意识、文化、礼仪等。例如:中国新春佳节每家每户都会准备水饺、汤圆等传统美食,祈求家庭幸福、团团圆圆,此时在外务工的中国人无论地理位置上多远,都会回到家中与家人团聚的意识;《黄帝内经》提出的“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膳食搭配文化、“以食养代医”的食疗保健文化、从古至今不断发展的食礼礼仪文化等等。中国饮食文化在“知”“信”“行”上不断影响中华民族,从日常注重饮食的荤素搭配与时间的安排,到饭桌上的“筷”文化、“座”文化等。在当代,中华民族继承与发展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具有现实与积极意义的部分,逐步去除了传统食礼中与封建等级制度、宴席规格制度等相关的内容,保留了食礼中积极向上的内容,如食礼中的礼仪性、科学性、积极性、包容性、延伸性等,延续了中国尊老、敬长、慈幼的理念。所留下的是影响深远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育人之道”。

三、传统饮食文化与食育文化相结合

食育文化源远流长。古代食育文化中蕴藏的是国学精髓、封建制度、伦理观念、食礼制度等等。古代食育文化与现代食育文化相差之处在于,古代食育文化中,《三礼》认为“礼”大于“养”是中国儒家的基本食德,其本意并不在于强调饮食的营养作用,而是要通过食物制作手法的难易程度,体现古代社会等级制度下的不同层次的饮食排场和礼制规格。“礼不下庶人”,把以果腹充饥为主要任务的“小人”饮食排除在礼制管辖的范围以外,从而造成了中国古代饮食文化中“礼”大于“养”、忽视饮食营养作用的特点。而现代“食育文化”着重将食品知识、习惯、礼仪应用到教育当中,塑造良好的人格与认知。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尚美、重教、崇德是对其基本内涵与育人之道的境界概括,这三种境界是逐步发展递进的。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在当前时代中应当继续发扬本身的特色,即育人之道。当下多种多样的饮食现象的背后是人们对饮食文化境界的个性化诉求,面对当前阻碍或偏离育人之道的问题,应当要处理好人们对于饮食的现实需要与饮食理想境界的关系,发挥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哲学思想的双重作用。此外,中国傳统饮食文化的现实出路除了抛弃传统食礼当中的繁文缛节、糟粕之处外,应当发扬儒家学说当中倡导的积极向上的饮食道德。同时,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与现代食育文化相结合,以食物为载体,以文化为核心,以“食育精神”“立德树人”“健康中国”为理念,将传统饮食文化融入现代食育文化当中,通过弘扬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来推动食育的开展,树立正确的美食观、饮食观,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中国饮食文化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余世谦.中国饮食文化的民族传统[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118-123.

[2]赵荣光.中国食育文化的历史评估与现实思考[J].黑龙江科学,2010(5):38-42.

[3]赵节昌.基于中国饮食文化的“食育”发展思考[J].农产品加工,2018(7):82-84.

[4]李明晨,戴涛.中国饮食文化的三重境界[J].学习与实践,2019(3):130-133.

[5]李姬,张颖.幼儿饮食文化启蒙教育价值与实践探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9(4):13-16.

[6]吕锐.高校饮食文化教育现状与展望[J].新西部,2019(32):138-139.

作者单位:

贵州财经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饮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
四川羌族饮食文化资源及其开发研究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谈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谈如何在小学教育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论孙中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
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与动力源泉
徐州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从方言词汇看乌鲁木齐地区回民的饮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与资助育人的“四化一体”融合机制研究
让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思想品德课堂中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