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秦腔旦角艺术唱法的创新思考与教学实践

2021-09-26 11:47李瑾行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唱法实践创新

李瑾行

[摘  要]旦角是秦腔行当及角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以唱为核心的戏曲艺术,行腔与唱法运用是否得当不仅对戏曲艺术的表现力具有重大的影响,同时还对秦腔艺术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通过对自己这些年在秦腔旦角教学一线实践经验的剖析,对秦腔旦角艺术唱法如何在发展中结合时代审美要求进行创新的问题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研究的侧重点是秦腔对民族及美声唱法的借鉴与学习,就是在使秦腔旦角艺术唱法更趋完善的同时,又兼具新颖独特的时代感。

[关键词]秦腔旦角  唱法  创新  实践

基金项目: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9K044)。

秦腔是中国西北地区传统戏剧,它的音乐结构形式属板腔体,固定板式有“六大板式”,其音乐和唱腔旋律也是根据方言的四声调而产生的,秦腔唱法流派纷呈,风格各异,总体的演唱风格是:大气恢宏,高亢激越,凄美缠绵,直起直落。秦腔表演“四功五法”基本功中的“唱功”是最能反映其剧种表演风格及特点的。因为唱是戏剧的语言,是区分各剧种风格的核心标志。本文对秦腔旦角艺术唱法及其教学进行了一些探索,其中包括秦腔对其他艺术门类的精华恰到好处地借鉴和吸纳,创新秦腔表演方法及演唱技巧,使秦腔声腔艺术在不失其风格的基础上,技法变得更丰富,唱腔变得更浪漫且更具感染力和生命力,以及更符合文化导向和人们的审美,尤其是能得到青年人的青睐。

秦腔旦角传统唱法要义

旦角是戏曲行当的一种,指的是戏曲舞台上各种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女性角色,分老旦、正旦(青衣)、正小旦、小旦、刀马旦、武旦、媒旦、闺阁旦等。秦腔旦角传统唱法历经千锤百炼,已形成其固有的风格并有着浓厚的韵味,其用声特点有共性亦有差异。行当不同,发音部位和声音形象及产生的歌唱艺术效果就不同。秦腔旦角演唱時多用真嗓,但在拉腔时结合假嗓,声音清脆婉转,强调脑后摘音,中低声区时胸声共鸣多,真声音色明显,高音区带一些假声,使得音色明亮有力,声音位置较高。

1.老旦类型与声线特点

老旦在传统剧目中指老年妇女,有富贵贫贱之分。富贵老旦着装尊贵华丽,仪态丰盈,大气稳健。唱腔与用声苍劲有力,浑厚深沉;唱念音调比较低沉,曲调相对平缓一些,多用本嗓,做功偏于年迈衰老之形象。要求声如洪钟,音色宽厚,偏重于胸腔共鸣作用的发挥,打开各个共鸣腔体,放低喉位,稳住气息,靠腰腹部力量来掌控声音的强弱大小。贫穷老旦着装简单朴素,外形苍老,饱经风霜。

2.青衣类型与声线特点

青衣也称正旦,分褶子青衣、花帔青衣及蟒带青衣。在秦腔中多扮演性格正直、举止端庄大方的中年女性,主要以扮演正剧或悲剧人物为主,在秦腔舞台上属挑大梁的行当,无论是表演还是唱腔,都形成了其独具魅力的风格。

(1)褶子青衣单指穿素色褶子的正旦角色,颜色以黑色、青色为主,社会地位比较低。以唱功为主,大部分为悲剧人物,偏重于唱功,也有唱做并重的,利用水袖、跪步、搓步、翻身、圆场等程式化的表演动作来表现人物情感。

(2)花帔青衣指身着各色花帔的正旦角色,颜色有黄、红、绿、蓝、黑等,根据年龄、身份、地位的高低选择相应的穿戴,花帔青衣在秦腔戏中所占比重是很大的。

(3)蟒带青衣指扮演太后、皇后、公主、诰命夫人等皇亲国戚或有身份地位的正旦角色,正旦行当的共同特点就是重唱功。

青衣的整体表演风格是稳重端庄、知书达理,声腔特点是高亢洪亮、通畅浑厚、干净圆润,吐字要求稳、准、狠,唱腔需满口腔来唱,要求拖腔要朴实规矩,大气饱满,充分运用真假混合声的共鸣腔来完成演唱,演唱时的节奏与速度相对较慢,感觉浑身上下都是声音,这样的唱法会显得声音更圆润饱满,通畅大气且穿透力强。正旦在某些唱段中为表达情绪多运用胸腔共鸣来增加声音的厚度,因而被渲染的声音会显得浑厚有力、洪亮激昂,音色纯净、明亮且丰富,在处理旋律时,委婉细腻且高、中、低(音)都游刃有余,情绪丰满,感情充沛。同时每个字的收声归韵都很讲究,比如出字时字头轻重长短、气息强弱控制、归韵准确与否等都会影响唱腔及对人物情感的准确表达。因此,青衣的用声是混合声,其充分发挥了各个共鸣腔体的作用,从用声比例上看,头腔共鸣、鼻咽腔共鸣相对用得多一些。胸腔共鸣是声音的根,在表现悲伤、激愤情绪时,其作用就是保持声音的浑厚度和力度,使之更加通透明亮,铿锵有力。只有灵活而巧妙地发挥好各共鸣腔体的作用,增加声音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才能准确而生动地表达出人物情感。

3.正小旦类型与声线特点

正小旦在戏曲行当里指刚成婚不久的少妇。声音形象、表演风格和唱腔介于青衣与小旦之间,是秦腔中一个特殊的行当,声音形象比正旦稍多些娇嗔和甜美感。

4.小旦类型及其声线特点

(1)闺阁旦在戏曲行当中泛指富贵人家未出阁的妙龄少女。个性含蓄优雅,端庄大气,知书达理,在表演上要求举止大方得体,且唱功和做功并重,对声音的处理是以胸腔共鸣作为支撑的,偏重于鼻咽腔和头腔共鸣作用的发挥,唱腔特点是甜美圆润,委婉缠绵。

(2)小花旦指性格开朗、活泼可爱、聪明伶俐、能言善辩、单纯美丽的少女形象,分玩笑旦、泼辣旦。玩笑旦表演一些精于算计且油腔滑调爱说爱笑的旦角。玩笑旦演唱时主要以纯净、甜美的嗓音来表现人物形象,注重做功与外形塑造,在表演上讲究脚步的轻快、手指的灵动、眼神的灵敏、腰身的轻巧,面部表情比较丰富,注重通过细节表演展现人物特点,再加上扇子等表演道具,能将人物形象塑造得更加完美、鲜活,要求人物情感和行动结合得要比较好。泼辣旦指剧目中一些性格泼辣、刁蛮、刻薄的妇女角色。

小旦在用声方面,要求声音甜美圆润,清脆明亮。小旦的发音位置相对靠前,要求声音稍发嗲一些,其声音的共鸣主要靠头腔、胸腔及鼻咽腔共鸣的混合作用完成,然后再结合正确的吐字、口型保持高位置的演唱不变。根据情感需要,有比例和有侧重地运用各共鸣腔体,以增加声音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5.武旦类型与用声特点

(1)武旦指身怀武艺的女性,也指武艺高强之人。在戏曲旦行中不是以唱见长的,而是以戏曲的各种武打技巧见长的。一般对武旦的唱没有过高的要求,但其在吐字、唱腔的处理上也是有一定的规律和特点的。武旦的念白吐字相对其他行当来说语速较快,出字归韵要掷地有声,铿锵有力,声音要求清脆明亮,发音方法与小旦相似。武旦一般穿比较紧身的战衣或夜行服装,且头箍英武巾,所表演的一般是身怀绝技的武林高手。

(2)刀马旦同武旦一样,都是身怀绝技、武艺高强之人。但其有别于武旦的地方是,刀马旦所扮演的基本都是将帅,人物性格刚烈,多以塑造身怀武艺或绝技的女英雄为主,其装扮特点鲜明,一般扎女靠、执马鞭,对刀枪剑戟比较精通,对做功(表演)和武功要求比较高,唱腔直起直落,简洁明了,动作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比武旦多了几分沉稳和霸气,多表演的是智勇双全、勇猛善战、英姿飒爽的巾帼英雄。

6.媒旦类型与声线特点

媒旦又称彩旦或丑旦,其个性滑稽幽默、诙谐风趣、张扬泼辣、表情怪异、着装搞笑、表演夸张,在戏中属于被讥讽、捉弄的角色,多指媒婆、店婆等类人物。舞台表演动作能大能小,在规定的程式化舞台表演时空里,其唱念很讲究艺术性,唱腔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讲究念白的艺术性,并带有一定的模仿性,喜怒哀乐随时可见,受情绪的影响,偶尔可以声音放纵而不用去管其是否纯正,唱腔与声音形象必须符合风趣幽默的性格特点。媒旦这种滑稽的表演为旦角舞台艺术增色不少。

以上各旦行在表演过程中,对动作、唱念的强弱快慢、抑扬顿挫等的把握,是根据人物性格及情绪的不同来确定的,这些都必须在规定的情感和节奏范围内完成。角色的身份、地位和年龄不同,用声的部位、音量、音色共鸣及产生的艺术效果就不同,这就是秦腔旦角艺术唱法不同于其他艺术门类的地方。

秦腔旦角艺术唱法的魅力,是音乐、唱腔、表演、化妆、服装、舞美、舞蹈、灯光等的一个高度融合,表演者通过舞台艺术程式化的表演呈现给大家。

秦腔旦角艺术唱法创新

在秦腔旦角艺术唱法中,传统“吼唱”的习惯已难适应现代人的审美,而且“吼唱”对演唱者的声带会有伤害。因而需要我们探索和优化秦腔旦角艺术唱法,在认真研究与吸收前人唱腔优点的基础上,大胆借鉴融和歌曲的演唱技巧,丰富和优化秦腔旦角艺术唱法。

1.注重吸取美声唱法技巧,以“歌”促“戏”

声音是歌唱的前提,技巧是歌唱的支撑,情感制约歌唱效果,只有三者协调配合才能生成完美的艺术效果,因而只有经过科学而严谨的声音训练,才能取得较好的声乐表达效果。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借鉴美声的一些训练方法,如要求学生站姿规范优雅且能控制好面部表情,通过训练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形象,使其能更好地进入正确的歌唱状态。培养学生正确的呼吸方式,气是歌唱的动力,正确的呼吸方式能为学生的声音控制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借助钢琴进行发声法练习,再结合歌曲训练方式,进一步巩固和强化学生的发音方法。

2.注重吸取民族唱法,大胆尝试板式调整

笔者在多年的舞台演唱和教学实践中发现,“声乐”不但可以保护嗓子,而且可以使声音通过不同共鸣腔体的共振而构成“混声”,学生掌握之后不仅可以自如运用聲音,还可以随意变化和调节声音。笔者在初始的尝试阶段,也遇到了秦腔与“声乐”间的一些矛盾冲突,如听众反馈说唱法太洋,缺乏戏味。笔者经过反复实践,在保留秦腔风格及其韵味的基础之上,将秦腔与“声乐”进行了一系列的融合,合理地吸收民族、美声、通俗唱法的一些技巧,丰富和美化秦腔的声腔,再结合秦腔“四呼、五音”及“十三辙”的收声、归韵技法,以胸腹联合式呼吸作为支撑,充分借鉴和发挥民族唱法花腔女高音的特点,在气声共鸣的情况下再结合秦腔唱法中的发音、吐字、喷口、顿音、装饰音、挫音、戏剧美学中的阻音(虚实阻音)及阴、阳、上、去等平仄关系,使秦腔在不失其本质的基础上与歌曲融为一体,使其既具有现代音乐元素的旋律美感,同时又不失秦腔风格及其韵味。比如在表现人物悲愤交加情绪时,可以吸取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中的一些发音技巧,然后结合胸腹联合式呼吸法,依靠咽壁的力量,充分发挥各共鸣腔体的作用,用丹田气,再结合戏曲喷口把字头瞬间推出,使带字头的气流通过口咽腔、鼻腔直冲向头腔,达到头腔共鸣的效果。经过润色后的声音变得丰满、圆润、透亮,声音高而不炸,音区跨度较大,情感对比强烈,其高腔圆润清脆,高亢激越,极具穿透力,好似金属类的铿锵声,有效地增强了声音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彩腔”又叫“二音子”,是秦腔唱段中的最高腔,随意性强,对剧情和唱腔起着修饰渲染作用,它是唱腔变得更加激情的一个抒情手段,是编织镶嵌在板式唱词或依附于语气词上的一种非常别致而又富有情趣的拖腔艺术。每当戏剧情节异常激荡或有特殊意境但一般唱段不能很好表现时,就会采用它形成强烈对比,以更好地完成情节和人物表演所需。演唱过程中在发挥彩腔优势时,一定要注意克服通常那种使用彩腔时的薄而无力、小而挤、散而窄的不良发音。但由于彩腔的发声技巧太难掌握了,这就导致很多表演者望而却步。为了克服这一点,我们可以在运用时融入滑腔的唱法,稍靠近美声发音位置,但也不宜太靠前,借助民族美声的混声唱法,把真假声紧密结合起来,采用胸腹联合式呼吸,使真假声在完成高低音回旋的音符群时转换过程更自然圆滑,不露痕迹,自然转换,在听觉上给人一种没有换气的感觉。当然,同一彩腔的用法不同,表现出来的人物性格也不同。

秦腔旦角艺术唱法教学实践

“唱”居秦腔表演首位,因而我们在教学中的首要任务就是提升和完善秦腔唱法,使其更具时代感,更能符合人们的审美。

我们要想秦腔旦角唱法得到更好的发展,就要学会在对比和借鉴中创新。传统秦腔旦角唱法属本嗓唱法,真声用得多,不太讲究发音方法及声音位置,单凭嗓子唱,虽然注重情感和韵味,但却忽略了声音的美感。在客观条件方面,由于过去的设备比较落后,音响也比较简陋,伴奏乐器单一,演唱者为了能让更多的观众听清楚,他们往往会鼓足了劲扯着嗓子唱,也就是“挂嗓子唱法”,在用声上不讲究科学方法,在声音强弱大小控制、音色及共鸣运用等方面也不讲究,只注重情感宣泄,不注重声音美感,因而就养成了“吼唱”习惯,这种唱法既不科学又容易伤害演唱者声带,而且发出的声音也不够悦耳动听,挤、卡、沙哑等比较严重,而且会导致演唱者嗓子耐受力变差。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传统秦腔旦角唱法和口传心授的教法已远远不能适应现在学生的学习需求了,传统秦腔声腔传承有其独特的方法和特点,老一辈艺术家主要是口传心授、师徒相传的教授方式,虽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其系统性与理论性不强,在用嗓方面存在着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再加上现在的生源不是很理想,很多学生存在着发音不准、高音吃力、嗓音沙哑、音域窄、呼吸方式不正确等问题,甚至有时还会出现声虚、漏气、挤卡等现象,尤其是处于变声期的学生在演唱上就更难达到我们所预期的效果了。

由于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笔者作为一名秦腔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有改变这种情况的责任。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舞台经验和教学实践,摸索总结出一套比较符合教学实际情况和教学工作需要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首先是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其次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了相应的创新;最后是将美声、民族声乐的技巧融入秦腔的演唱之中。

1.综合运动开嗓法(结合正字正音练习)

综合运動开嗓法的特点:结合正字正音练习要求边运动边发音,动作可以随着喊嗓的内容灵活多变,但运动的节奏与喊嗓的节奏快慢要一致。这样训练的好处是:一是既锻炼了学生的耐力,又使其活动了嗓子。二是有助于学生气息下沉呼吸灵活。三是锻炼了学生语言节奏和动作节奏的协调性,增强学生的节奏感。四是增加了学生的自信。高调喊嗓的运动过程,可以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改变他们胆小的心理状态。五是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以美声为基础,注重声乐训练,以“歌”促“戏”

在遵循科学发声的基础上继承传统,改变一些不良的演唱习惯。采用科学、系统、规范、个性的声乐训练方式,如用钢琴对学生的音准、音高、乐感进行训练,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音节练习由三度逐渐向八度递进,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以“歌”促“戏”,“戏”“歌”融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音乐及他们的秦腔唱法鉴赏能力。用美声练习为声音打基础,注意学生呼吸方法的运用情况,以民族声乐唱法作为基础,通俗流行音乐唱法作为补充,对学生进行系统而规律的声乐技巧训练,以“歌”领“戏”,用流畅优美的歌曲旋律指导学生学习,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对秦腔的热爱之情。根据秦腔唱段的要求,引导学生了解秦腔音乐的结构形式及特点,使其能熟练掌握秦腔演唱技巧,且能在演唱中根据演唱需要及时找到高位置的戏曲歌唱共鸣点和正确的歌唱位置、呼吸方法等。

3.教唱练唱乐队三结合

通过钢琴练唱巩固“歌”“戏”结合的唱法,逐字逐句纠正学生吐字、口型及声音的共鸣点。结合秦腔主奏乐器板胡和司鼓,对歌唱者的节奏、板路、吐字、口型、音准、行腔、声音的共鸣及韵味进行细致纠正打磨,以求唱腔能达到声情并茂的艺术境界。

“歌”“戏”结合的方法不但美化了声音,而且保护和延长了演唱者声带的寿命,改变了传统戏曲发音方面一些典型错误。在教学中采用“歌”“戏”结合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巩固了学生的乐理知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实现了教学的多元化,同时还有效地缓解了学困生厌学、自卑、跑调、缺乏自信等问题,加速了教学进度,提高了教学效率。

结  语

秦腔作为古老的剧种之一,在不断发展中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表演特色,而这些不仅需要我们深刻领会、把握、弘扬及继承,同时还需要我们顺应时代的发展,努力掌握音阶、音程、节奏、调式等音乐的基础知识,具备音乐的音高感、节奏感和调性感,从而深入解读音乐,准确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精神气质和内心世界,再根据自己的肌体特点,塑造出真正能打动人心、感人至深的舞台形象。振兴秦腔艺术,繁荣地方戏曲的关键点在于人才的接续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新教学方式,对秦腔艺术进行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真正地将传统戏曲文化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傅惜华.古典戏曲声乐论著丛编[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57.

[2]李锦航.浅议秦腔艺术的出路与创新[J].当代戏剧,2008.

[3]李锦航.当代秦腔艺术教学的创新思考[J].当代戏剧,2016.

[4]李锦航.浅谈戏曲演唱中的吐字技巧[J].中国戏剧,2017.

[5]李娜.秦腔旦角的演变及其发声方法[J].戏剧艺术,2016.

[6]王翠翠.秦腔旦角表演中真假声唱法的应用[J].戏剧之家,2016.

作者单位:陕西艺术职业学院  陕西西安

猜你喜欢
唱法实践创新
谈声乐教学中的轻声唱法
跨界唱法的春天——对谭晶参加《蒙面唱将》的思考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手舞足蹈”破难点——谈“划唱法”在歌唱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