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不退出,脱贫不脱钩
——记云南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段惠仙

2021-09-27 03:29杨亦
今日民族 2021年4期
关键词:人参果驻村农户

文/杨亦

“为什么不好好待在城里,非要到农村自讨苦吃?”

一段时间内,这是段惠仙被旁人问得最多的问题。

2016 年初,刚从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人民法院纪检组长岗位退居二线,眼看只有两年就要退休的她,冲到了脱贫攻坚第一线,到县法院挂包帮扶的西街口镇芭茅村委会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

4 年间,段惠仙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的优秀本质,向上级交出了如期脱贫这张完满答卷。

段惠仙(右)到人参果基地了解农户收成

“群众不脱贫,我就不退休”

起初,段惠仙对芭茅村并不熟悉,甚至不知道村子的具体位置在哪里,加上已经退居二线,可以说,她并非开展驻村扶贫工作的最佳人选。然而,当脱贫攻坚号角吹响之后,有着30 多年党龄的她主动请缨。

——“不行,你这个年纪去干扶贫不合适。”

——“我这个年纪在农村里还是骨干呢,很多年纪比我大的都还在田里忙活。”

段惠仙向上级有关部门给出了四个“坚强理由”:共产党员、农村长大、熟悉乡镇、发挥余热,对帮助西街口镇芭茅村脱贫当仁不让。“群众不脱贫,我就不退休。”53 岁的她立下“军令状”,主动开启了人生的又一段精彩历程。

虽然对脱贫攻坚的艰苦环境有着一定的心理准备,但真到了实地之后,眼前的一切还是让段惠仙感到震惊:位于石林县东北部石漠化高寒山区的芭茅村委会,下辖芭茅、路花两个村组,这里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防汛抗旱能力差;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收入严重依赖农业。农户671 户2037 人中,有贫困人口32 户97 人,既是全县贫困人口最多的村,也是省级建档立卡贫困村。

任务艰巨,千头万绪究竟从何抓起?

作为老党员的段惠仙,首先想到的是抓工作作风。

“脱贫先脱脏”

厕所难觅。

驻村第一天,这件事引起了段惠仙的重视。别人眼中不值一提的“小事儿”,在她看来还非得拿到台面上“说一说”不可。

——“别的村都在忙着上扶贫项目,我们村却忙着抓卫生,你第一书记刚上任,就出些怪主意?”

——“改革开放都四十年了,村委会却没有一个像样的厕所。不是工作作风问题,是什么?眼前的小事儿都不解决,怎么说服群众,怎么带领群众?脏乱是懒散的表现,村内环境整洁了,村民的精气神就出来了。能把家收拾得干净整齐的人,肯定是勤快人。”

上任第一天,“新书记”的一次谈心便统一了干部和党员的思想:人懒,政策再好也扶不起来。人勤快了,脱贫的内生动力也就出来了。扶贫先扶志,脱贫先脱脏。

在入户走访时,段惠仙每到一家都叮嘱村民搞好环境卫生,有时甚至亲自动手帮忙打扫。“她比我妈还管得严,但却是真心为我好。”贫困户小张曾经是出了名的“懒汉”,每天上午睡到10 点多不起床,庭院一片狼藉。

段惠仙很快就“盯上了”小张,不但帮着他打扫庭院,而且每天清晨准时“叫他起床”。一段时间后,小张变了,变得勤于搞卫生、积极抓生产,同时还做其他贫困户的思想工作,动员他们一起改掉懒散的毛病。

“抓党建、促发展。段惠仙带领干部和党员挨家挨户走访座谈、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想方设法帮村民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昆明市妇联主席陈思瑾介绍,段惠仙带头鼓励和引导各族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既体现了一名老党员的优秀品质,也为全市各族妇女群众传递了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巾帼正能量,充分展现了各族妇女在党的领导下,积极投入和参与到家乡发展建设中的良好精神风貌。

与村干部研究工作

入户走访

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帮助指导下,芭茅村通了路、有了公厕和路灯、建了待客处厨房和洗衣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柴草乱堆、污水横流、垃圾乱倒的现象一去不返。全村上下的脱贫信心被全面激发出来。大家对段书记的观感,也从最初的“厌烦”变为愧疚,再由愧疚变为感激。芭茅村党总支工作也得到了上级认可,被评为县级党建示范点,路花村小组党支部还先后被评为市级和省级五星级示范党支部。

兴产业,“摘帽子”

“3+X”是段惠仙带领干部和党员经过认真研究,并通过镇级、村级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反复论证后,得出的破解芭茅村贫困难题的“公式”。

“摘帽子”得有像样的产业。考虑到芭茅村地处石漠化地区,土地贫瘠,很多作物难以生长存活的现实,扶贫工作队联系相关部门,围绕大蒜、人参果和烤烟这三大增收项目,积极带领群众科学种田,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产业。

指导农户种植人参果

之前,由于缺乏劳动力,1000 亩的人参果要两个月才种得完,加上周期长,管理跟不上,价格卖不好。对此,扶贫工作队走村串户介绍人参果市场效益,邀请专业人员把种植技术送到田间地头,不但组织了数百名当地农户加入到种植队伍中,而且还吸引了与之相邻的陆良县农户前来“助阵”,把人参果搞得红红火火。

其间,段惠仙配合镇党委,协调各级部门,多方争取到产业发展资金100 万元,在路花村新建了人参果交易市场,在芭茅村新建了大蒜交易市场,引入人参果收购商10 户和物流公司1 家……按照“支部引领、协会培育、公司运作、农户参与”的发展思路,芭茅村的人参果产业不断壮大。

“我们积极引导群众把果子进行挑拣分类,现在平均价格能到6 元/公斤,优质果能到10 元/公斤。”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说,现在人参果种植面积已经达到1 万多亩,有的外出务工年轻人因特色经济成效显著而选择返乡创业就业,闲置的土地和富余劳动力得到充分利用。

2018 年底,芭茅村的脱贫工作通过了省级考核,32 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全村各项指标达到贫困村退出标准,如期实现整村脱贫摘帽。

巧的是,年满55 周岁的段惠仙也在这一年按规定办理了退休手续。但她与芭茅村民之间的故事,并没有随着退休和脱贫摘帽而画上句号。

“贫困的帽子是摘掉了,但实际情况离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还有一段距离,需要趁热打铁。”段惠仙选择了“扶上马、送一程”,继续在芭茅村的田间地头奔忙,一待又是两年。

在芭茅的4 年间,段惠仙也不是没有遗憾。就在村子脱贫摘帽的当年,她的老伴儿因病不幸去世。“少时夫妻老来伴,原本想等扶贫任务完成了,就回家多陪陪他。他一直叮嘱我要为村民多做实事好事,我就当是去完成他的遗愿吧。”

料理完丧事的第三天,段惠仙擦干眼泪,又和芭茅村村民在一起,为美好生活而奋斗。人员动起来、腰包鼓起来、笑容多起来,每当看到农户建起新房、买了新车,亲切地告诉她“段大姐,我这个月卖了多少钱”的时候,段惠仙心里总是感到欣慰和感动。“心血没有白费,所有的付出都值得,实现了我‘发挥余热’的初衷,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

如今,被评为云南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的段惠仙,仍然“闲不住”,选择继续服务百姓,在自己所生活的社区担任副主任、社区妇联主席等职务,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她为自己设定了一个新的努力目标:“群众工作无小事,我要把点点滴滴的社区工作做好,与同事一道努力,把龙泉社区建设成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

老党员发挥余热、谱写巾帼凯歌的故事,还在进行中。

猜你喜欢
人参果驻村农户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新麦走出好行情 农户丰产又丰收
生产专业化促进农户收益提升
做好驻村第一书记的“六字经”
驻村博士
人参果,能补什么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人参果 脱贫果
驻村第一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