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香格里拉地区冰川旅游城市中心性及辐射范围研究

2021-09-27 03:14康韵婕杨建平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丽江市腹地场强

康韵婕,杨建平,哈 琳,3,肖 杰,3

(1.山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中国 临汾 041004;2.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 兰州 730000;3.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 北京 100049)

自党的“十九大”提出 “青山绿水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后,各地积极探索自然资源优势,将冰雪资源转化为冰雪文化和冰雪经济,让“冷资源”热起来。我国已是冰雪旅游资源和旅游经济大国,以冰雪旅游为核心的冰雪产业体系不断完善。2016年我国颁布《冰雪运动发展规划(2016—2025)》,将以2022年北京-张家口冬奥会为契机,大力发展冰雪产业。随着近年来国家冰雪产业政策的推动,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发展需求,冰川旅游在冰雪旅游发展中的地位逐渐上升,对冰川旅游方面的研究也日益引起学者关注。

国外冰川旅游研究成果颇丰[1-3],研究方法上重在实地调研和个案分析,通过现状数据进行原始分析得出结论,并对未来冰川旅游发展趋势进行预估[4-6];在研究尺度上擅长对冰川旅游经济进行长期观察研究,从市场变化细微处发现冰川旅游发展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和对策[7,8];在研究方向上重在研究冰川旅游的综合影响因素,有些研究尝试从气候变化[9-11]、自然灾害[12,13]、当地生态环境[14,15]方面出发对冰川旅游影响进行评估。国内研究区域特色鲜明,东北地区以冰雪旅游为主[16,17],西南地区以冰川旅游为主[18,19]。王世金等对我国冰川旅游资源分布[20]、发展潜力[21]、开发模式和对策[22]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并以玉龙雪山为例,探究了气候变化下冰川旅游的适应[23,24]。效存德探讨了冰冻圈服务功能及其价值,初步建立了冰冻圈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体系,认为冰冻圈旅游是相对绿色和低碳的产业,开发冰冻圈旅游业对实现东部地区财富向西北转移具有重要意义[25]。其他相关研究成果呈现以下特点:研究内容多集中在冰川旅游资源评价与利用[26-29]、发展潜力评价[30-32]、社会效应[33,34]以及开发管理的研究[35,36];研究地域上,以景区个案研究较多[23,28,30,31,33,35,36]、其次是区域[26,27,29,30,32,34]、全国性研究[20-22,37];研究方法虽呈多样化特点,但多是问卷和定性研究。综上所述,冰川旅游研究呈现多层面、多尺度研究,但目前文章重复性强,题目相似度高,对其经济价值缺乏定量研究,不能全面、科学地反映冰川旅游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而且目前国内冰川旅游发展缺乏宏观统筹发展思路和科学规划,以致冰川旅游潜力尚未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作为冰冻圈融入区域经济发展途径与模式研究的基础性工作,文章主要对大香格里拉地区冰川旅游城市中心性及辐射范围进行研究。

大香格里拉作为世界知名品牌,有着得天独厚的冰川旅游资源,2008年国家旅游局与发展改革委员会通过了《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2007—2020)》,确定了可持续、国际化、综合发展和区域旅游共同体的战略目标[38],作为大香格里拉地区的重点旅游项目,冰川旅游将会在质量与空间上得到进一步提升与扩展,并成为该区域绿色发展的强大动力。鉴于冰川旅游在“大香格里拉地区”独特的影响力,基于城市中心地理论,构建冰川旅游中心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空间断裂点模型和场强模型,研究冰川旅游中心城市体系和辐射范围,明确冰川旅游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与贡献,提升冰川旅游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为其他地区冰川旅游发展与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1 数据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图1 大香格里拉地区冰川旅游城市与景点分布示意图Fig. 1 Glacier tourism cities and scenic spot in the Greater Shangri-La region

大香格里拉地区位于川藏滇交界处的大三角地带,基于川藏滇2004年划定的大香格里拉范围和第二次冰川编目,选择有冰川覆盖的地区作为冰川旅游城市,共计8州/市,具体指四川省的甘孜州、凉山州、阿坝州,云南省的迪庆州、怒江州、丽江市,西藏自治区的昌都市和林芝市(见图1),介于23°84′~34°31′N,92°09′~103°88′E之间,总面积达57.86万km2,截至2017年,总人口1 041万,GDP总量达3 020亿元。区域内广泛分布着冰川、森林、大江、湖泊、雪山草地,居住着藏、纳西、彝、白、傈僳、普米等十多个少数民族,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民族风情,旅游资源价值突出。其中冰川旅游资源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40%,5A级知名冰川旅游景区包括玉龙雪山国家风景区和海螺沟冰川森林公园等,4A级知名景区包括米堆冰川景区、梅里雪山国家公园和达古冰川风景名胜区等。文化资源丰富,有众所周知的茶马古道、纳西古乐、东巴文字等,是全国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同时是国家认定的重点旅游开发区域。

1.2 数据来源

文中数据主要来源于2014—2018年的《云南统计年鉴》《四川统计年鉴》《西藏统计年鉴》《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中国县域统计年鉴》《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以及研究样区市统计年鉴、统计公报。交通距离数据来源于高德地图,旅游数据来源于各部门权威网站资料,行政区地图数据与高程数据分别来自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数据和地理空间数据云网站。

1.3 研究方法

1.3.1 指标遴选原则 (1)科学性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冰川旅游中心性评价指标体系在选择指标、确定权重、划分指标重要性等级都应有科学依据,同时在搜集指标数据时应注意数据的准确性,依据冰川旅游中心性遴选标准,结合当地冰川旅游的特殊性,考虑地区实际情况。

(2)全面性和主导性:冰川旅游中心性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立要能全面反映冰川旅游中心城市的具体内涵,冰川旅游中心城市既是冰川旅游服务中心,又是冰川旅游吸引中心,具有冰川旅游目的地、冰川旅游集散地、冰川旅游组织功能、冰川旅游协调服务功能等,是集旅游组织中心、旅游交通中心、旅游服务中心于一体的集中分布区,中心性是衡量中心城市所起职能作用的大小[39-41],对冰川旅游中心性的评价要站在区域冰川旅游发展的全局角度,选取的指标应涵盖各个方面,同时突出冰川旅游中心性的主导因子。

(3)可操作性原则:冰川旅游中心性水平涉及多源数据,因此在遴选指标时,不仅应考虑指标的代表性,而且要考虑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可测性,尽量科学实用,易于操作评价。

1.3.2 冰川旅游中心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依据上述原则,结合大香格里拉地区实际情况,围绕冰川旅游中心性这一研究目标,以资源、经济、社会、生态为标准,紧扣冰川旅游中心城市的内涵,具体细分为8项要素层、18项指标层,较为全面地涵盖了大香格里拉地区冰川旅游中心性特质(表1)。资源禀赋指标反映冰川旅游城市的供给功能,冰川旅游城市的供给取决于冰川旅游资源的开发程度和城市本身的容纳水平,基于此,从城市资源和冰川旅游资源两方面遴选了城市建成区面积、城镇人口总量、冰川旅游景点数量以及4A级及以上冰川景点数量4项指标。经济发展指标是反映冰川旅游发展状况的基础性指标,主要受收入、接待规模、产业规模以及市场购买力的影响,鉴于冰川旅游数据的可获得性,目前从城市经济以及冰川旅游经济两方面遴选了5项指标进行刻画。社会发展主要从冰川旅游城市服务能力、组织能力以及集散能力进行构建,冰川旅游服务功能中,“食”“住”是最主要环节,由星级饭店数量以及限额以上餐饮住宿业数量表征;良好的组织功能是游客顺利出行的保证,旅行社是担负冰川旅游组织服务的主体;集散能力依赖于交通体系的发展,川藏滇地区因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决定了以公路为主的旅游方式,因此确定单位面积公路里程数作为集散功能的指标。冰川旅游作为生态旅游的一种,还受到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制约,文章主要从城市环境质量、生态治理能力以及环境治理资金储备方面刻画冰川旅游城市的生态环境。

表1 冰川旅游中心性评价指标体系

1.3.3 中心性测度方法 在地区中,冰川旅游中心城市起到极核引领作用,反映城市中心地位和对外服务能力,是研究区域发展问题的核心。文中运用熵值法对大香格里拉地区冰川旅游中心性18项指标进行测度,得到各城市的中心性指数。

熵值法属于客观赋权法,根据熵的特性,可以通过计算熵值来判断某个指标的离散程度,指标的离散程度越大,表明该指标对综合评价的影响越大[43,44],计算步骤如下。

①数据标准化处理,因采用指标都为正向,均采用正向指标极差法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公式如下:

(1)

②确定指标权重,公式如下:

(2)

式中:yθij表示第θ年城市i的第j个指标值权重。

③确定指标熵值,公式如下:

(3)

式中:ej为指标熵值,0≤ej≤1,k为参数,r为年份个数,n为城市个数。

④确定指标总权重,公式如下:

(4)

式中:wj为指标j的权重,gi为第j项指标的信息效用值,m为指标的数量。

⑤计算中心性指数,公式如下:

(5)

式中:Hθi表示第θ年城市i的中心性指数。

1.3.4 冰川旅游城市腹地范围界定方法 在中心性指数的基础上,运用空间断裂点模型对冰川旅游腹地范围进行界定,依据场强模型和辐射半径模型,量化冰川旅游腹地范围辐射力强弱。

(1)空间断裂点模型

冰川旅游城市对周边区域辐射力存在距离衰减规律,若相邻两个冰川旅游城市在空间某点处相互引力达到平衡,定义该点为这两个城市之间的断裂点[44],空间断裂点模型可用于识别中心地对外围的辐射作用,是划分城市“腹地”和中心地影响力的经典模型[43],测算公式如下:

(6)

式中:k为断裂点,Dik为城市i到断裂点的距离;Dij为i和j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此处为两地公路最短距离);Mi,Mj是城市综合实力,已有研究中一般用城市人口规模或经济总量来表示,但冰川旅游城市实力并不单一体现为城市人口或经济总量,因此在模型的具体计算中,本文用冰川旅游中心性指数来替代城市质点指标[43]。

(2)场强模型

城市作为区域空间结构的核心和网络节点,具有一定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力大小被定义为城市“场强”,对冰川旅游发展来说,场强高不但意味着受冰川旅游中心城市的影响力强,且意味着未来发展潜力较大[45,46],文中使用场强模型计算冰川旅游腹地范围辐射力强弱,具体测算公式如下:

(7)

式中:Fik为城市i在断裂点处的辐射范围,Mi是城市综合实力,Dik为城市i到断裂点处距离。

(3)辐射半径模型

辐射半径公式是场强公式的变形,即得:

(8)

式中:Dr为城市i的辐射半径,Mi是城市综合实力,F为确定的边界场强。模型反映了辐射半径与其2个关键参数的内在逻辑,城市综合实力(中心性指数)越高,确定的边界场强越小,冰川旅游城市的辐射半径就越远。

2 大香格里拉地区冰川旅游城市中心性时空格局变化及其特征

图2 2013—2017年冰川旅游城市中心性指数变化Fig. 2 Changes in the centrality index of glacier tourism urban from 2013 to 2017

就区域整体变化而言,大香格里拉地区冰川旅游城市中心性呈现稳定上升趋势,由2013年的24.25增加至2017年的33.41,近5年增长了37.77%,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图2)。但总体中心性指数介于24.25~33.41之间,数值偏低,表明其发展实力依然偏弱。其次,丽江市、阿坝州、迪庆州、凉山州冰川旅游中心性综合得分均高于大香格里拉冰川旅游地区平均值,在冰川旅游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甘孜州、林芝市、怒江州和昌都市,处于平均指数之下,仅为首位城市丽江市的56.83%,46.58%,32.35%和18.70%。

就各州/市变化而言,除阿坝州外,2013—2017年其他州/市中心性指数都呈上升趋势(图2)。丽江市冰川旅游中心性得分明显高于其他城市,稳居大香格里拉地区冰川旅游首位。从排名来看,凉山州、迪庆州和阿坝州变化较大,2016年之前,3州市中心性排名基本稳定,而2016年后,迪庆州由第3上升至第2、凉山州由第4上升至第3,阿坝州却由第二下降到第四,其他州市排名保持稳定(图2);从发展速度来看,昌都市和凉山州发展速度最快,近5年增长率分别为95.13%和70.02%,凉山州和昌都市分别从2015和2016年以来开展了大幅度的交通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与2015年相比,凉山州建设规模增加近2倍,与2016年相比,昌都市建设规模增加近3倍,从而带动冰川旅游人数和收入大幅度增加;丽江市、甘孜州、林芝市和怒江州五年间增长率在16.15%~41.31%之间,发展较稳定。

在ArcGIS 10.1软件中,运用自然断裂点法,将中心性指数分为5级,即低水平(8.58~14.85)、较低水平(14.86~21.38)、中等水平(21.39~26.08)、较高水平(26.09-39.35)与高水平 (39.36~45.90)。整体来看,大香格里拉地区冰川旅游城市中心性强度表现出三大特征:(1)研究单元中心性指数以中等及其以上水平为主,三者面积占比高达59%,其中较高水平和高水平分布区,二者占总面积的33%。(2)各研究单元行政级别虽相同,但其冰川旅游中心性指数差异性较大。其中,最大的丽江市(45.89)和最小的昌都市(8.59)相差近5倍。(3)空间分布上形成了以长江为分界线的东西两壁,长江以东地区为冰川旅游主要发展区,中心性指数占总指数的80%,东、西中心性指数相差近4倍,究其原因主要是丽江和成都的辐射带动,旅游开发较早,交通设施配套完善。长江以西地区虽然旅游资源丰富,但因其复杂的地形地势、不便的交通和低密度人口,使得旅游资源开发较晚,限制了冰川旅游经济的发展,其冰川旅游中心性指数最低。

图3 2013—2017年冰川旅游城市中心性分级及其空间分布Fig. 3 Centrality classification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glacier tourism cities from 2013 to 2017

综上所述,大香格里拉地区冰川旅游呈现以下特征:(1)冰川旅游发展实力逐渐提升,发展前景广阔。(2)迪庆州和凉山州在冰川旅游市场中所占份额逐步扩大,未来冰川旅游市场竞争将增强。(3)阿坝州、怒江州和林芝市冰川旅游发展缓慢,且经济地位5年保持不变,随着市场竞争日趋增强,其冰川旅游发展空间可能受到影响。(4)长江以东地区的中心性指数平均增长速度为39.13%,以西地区的平均增长速度为50.00%,东西两壁的冰川旅游发展可能日趋平衡。

3 冰川旅游中心城市体系

运用SPSS 21.0软件对上述冰川旅游城市中心性指数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在此基础上依据城市冰川旅游发展水平高低,将8州/市分为4类,得到大香格里拉地区冰川旅游4级中心城市体系(表2)。

由表2可知,一级中心城市丽江市,其城市中心性指数平均大于45,经济、社会和生态本底在大香格里拉冰川旅游地区均具有绝对优势,中心地位突出,处于核心地位;二级中心城市阿坝州、迪庆州、凉山州,其中心性指数介于30~45之间,主要位于核心城市丽江市的外围,是承接核心城市,进而带动次级中心城市冰川旅游发展的中心城市;三级中心城市甘孜州和林芝市,其中心性指数介于20~30之间,主要位于二级中心城市外围,是丽江市和二级中心城市冰川旅游辐射功能延伸和外溢所形成的中心城市,其冰川旅游经济依赖这四座城市辐射;四级中心城市怒江州和昌都市,中心性指数小于20,主要位于大香格里拉冰川旅游边缘地区,其冰川旅游发展存在较大潜力,在地区冰川旅游建设中对其他城市起着重要支撑作用,受周围城市的辐射带动,其冰川旅游随着交通和基础设施的完善,可能吸引更多游客。

表2 大香格里拉地区冰川旅游中心城市体系

4 大香格里拉地区冰川旅游腹地范围与辐射能力界定

4.1 冰川旅游腹地范围界定

冰川旅游腹地是大香格里拉地区冰川旅游发展的重点区域,空间断裂点模型将断裂点与各城市连线所包含的空间范围纳入其冰川旅游腹地[47]。基于第3节冰川旅游中心城市体系分析,利用式(6),以丽江市为中心,计算其对于大香格里拉地区8个(州)市的冰川旅游引力断裂点位置(表3),并通过ArcGIS 10.1进行空间测量,同时考虑行政区的完整性,划定冰川旅游腹地范围,如图4所示。

表3 冰川旅游中心城市与其他州/市之间的断裂点情况

图4 冰川旅游腹地范围界定示意图Fig. 4 Definition of glacier tourism hinterland

由表3可知,冰川旅游中心城市(丽江市)与迪庆州的断裂点最近,距离断裂点交通距离为94 km,时间距离约2 h,与林芝市的断裂点最远,距离断裂点交通距离为807 km,时间距离约14 h,与其他州/市的断裂点位置、距离断裂点交通距离和时间距离介于上述二者之间。

依据上述断裂点选择,丽江市的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古城区、宁蒗彝族自治县,凉山州的木里藏族自治县、冕宁县、西昌市和盐源县,怒江州的贡山独龙族自治县、福贡县和兰坪白族自治县,林芝市的察隅县,昌都市的左贡县、芒康县、八宿县和察雅县,甘孜州的得荣县、稻城县、雅江县、康定县、九龙县、理塘县和道孚县,迪庆州全境,共计25区/县纳入大香格里拉冰川旅游腹地范围。依据空间连续性的原则并结合冰川旅游中心性指标对腹地范围进行优化调整[43],将甘孜州的乡城县、巴塘县纳入影响范围,共计27区/县,腹地范围行政区总面积达20.58万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53.80%,其中迪庆州全部纳入腹地范围,阿坝州距离太远未能包括在内,丽江市所辖腹地范围达1.22万km2,占该市总面积的65.57%,凉山州总计2.63万km2,占该州总面积的47.91%,甘孜州总计6.22万km2,占全州总面积的44.03%,林芝市总计2.92万km2,占全市总面积的27.48%,昌都市总计4.14万km2,占全市总面积的40.23%,怒江州总计1.05万km2,占全州总面积79.04%。

4.2 冰川旅游腹地范围辐射能力界定

4.2.1 界定方法 表4显示了大香格里拉地区各城市之间断裂点处的场强,可见场强最大值为0.005 2,最小值为0.000 1,丽江市到各城市的断裂点处场强均值为0.001 1,并且断裂点距离大于两地实际距离的1/2,其余城市断裂点处场强均值为0.000 2,表明丽江市的辐射力比其他各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力度强; 将大香格里拉地区冰川旅游腹地范围划分为3个圈层:核心圈层、紧密圈层和机会圈层。

表4 大香格里拉地区各城市之间断裂点处场强

整体来看,选择丽江市—迪庆州之间的断裂点处场强为核心圈层的边界场强,主要原因有三:第一,丽江市和迪庆州的冰川旅游规模较大,具备很强的辐射能力,且其断裂点处场强也最大;第二,丽江市—迪庆州的实际交通距离为179.8 km,按高速最大限速计算近1 h左右,有利于彼此产生较强的经济辐射;第三,按丽江市—迪庆州这一边界场强计算辐射半径,可反映冰川旅游强辐射最远辐射范围。

选择其他城市与相邻城市断裂点处场强均值作为紧密圈层的边界场强,这是因为除中心城市丽江市外,其他城市冰川旅游辐射力度相当,可以反映城市对周边地区影响。由于丽江市与阿坝州、林芝市;阿坝州与迪庆州、林芝市和怒江州;迪庆州与林芝市;凉山州与昌都市、林芝市;甘孜州与林芝市、怒江州;林芝市与昌都市;怒江州与昌都市;以上两城市间实际距离均超过1 000 km,时间距离超过15 h,交通距离太远,经济辐射较难到达,因此不具备统计意义,故在场强均值计算中剔除。腹地范围剩余其他地区作为机会圈层。

4.2.2 冰川旅游腹地范围辐射能力圈层结构 依据上述边界场强界定方法,利用式(8)得出丽江市核心圈层半径为93.82 km,紧密圈层半径为219.47 km,其他为机会圈层。借助ArcGIS 10.1软件绘制冰川旅游腹地范围辐射能力圈层结构,同时考虑行政区的完整性(见图5)。

结果显示,大香格里拉地区冰川旅游腹地范围核心圈层包括丽江市的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古城区、宁蒗彝族自治县,怒江州的福贡县、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兰坪白族自治县,甘孜州的稻城县和迪庆州全境,总计12个区/县,总面积达7.06万km2,占腹地范围总面积的34.32%。其中丽江市所辖范围占核心圈层总面积的17.33%,怒江州占14.87%,甘孜州占9.60%,迪庆州占30.06%。

图5 冰川旅游腹地范围辐射能力圈层结构Fig. 5 Circle structure of radiation capacity in glacier tourism hinterland

大香格里拉地区冰川旅游腹地范围紧密圈层包括凉山州的冕宁县和西昌市,甘孜州的康定县、理塘县、雅江县、乡城县、九龙县和得荣县,总计8个区/县,总面积达5.12万km2,占腹地范围总面积的24.87%,其中凉山州所辖紧密圈层面积达0.65万km2,甘孜州面积达4.47万km2。

大香格里拉地区冰川旅游腹地范围机会圈层包括甘孜的巴塘县和道孚县,昌都市的察雅县、八宿县、左贡县和芒康县、林芝的察隅县,总计7个区/县,总面积达8.40万km2,占腹地范围总面积的40.81%,甘孜州所辖机会圈层面积达1.34万km2,昌都市面积达4.14万km2,林芝市面积达2.92万km2。

5 结论与讨论

文中以大香格里拉地区为研究区,以冰川旅游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熵值法研究了该地区冰川旅游城市中心性时空格局变化及其特征,聚类划分了冰川旅游中心城市体系。在此基础上,将空间断裂点模型与场强模型相结合,确定了研究区冰川旅游腹地范围和辐射能力圈层结构,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1) 2013—2017年,大香格里拉地区冰川旅游中心性整体呈上升趋势,幅度为37.77%,冰川旅游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但发展实力依然偏弱。2016年以来冰川旅游发展出现分异现象,迪庆州和凉山州实力有所增强,而阿坝州减弱,冰川旅游市场开始呈现竞争态势。空间上,近5年冰川旅游中心性以中等及其以上水平为主,中心性发展地区差异明显,呈现出长江以东地区高于以西地区的空间分布格局。

(2)在大香格里拉地区,已初步形成“1-3-2-2”四级冰川旅游城市中心体系:丽江市位居一级中心性城市,阿坝州、迪庆州、凉山州为二级中心性城市,三级中心城市为甘孜州和林芝市,怒江州和昌都市隶属四级中心城市。

(3)冰川旅游腹地范围总面积20.58万km2包括27个区/县级行政单元。其中核心圈层包括12个区/县,总面积7.06万km2,占腹地范围总面积的34.32%;紧密圈层包括8个区/县,总面积达5.12万km2,占腹地范围总面积的24.87%;机会圈层总计7个区/县,总面积达8.40万km2,占腹地范围总面积的40.81%。

作为冰冻圈的组成要素,冰川不仅是宝贵的淡水资源,也是重要的旅游景观。冰川旅游作为现代旅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研究多考虑冰川旅游的开发与保护、影响冰川旅游发展的因素和冰川旅游的社会效应。文中避开这种已有研究思路,从冰川旅游城市发展现状着手,建立冰川旅游发展新指标,在评定中心城市的基础上,引入经典的中心地理论,从冰川旅游腹地范围和辐射能力的新视角,揭示大香格里拉地区冰川旅游发展的重点区域,并在空间上划分重点区域的辐射强度圈层。

由于本文的研究目的是从宏观视角揭示冰川旅游发展的腹地范围,故主要选取了与冰川旅游有关的指标,其中冰川旅游收入和冰川旅游总接待人数数据由于不可获取,故选用州/市内冰川所在区/县的旅游收入和旅游接待人数代替。由于研究区地形复杂,交通比较落后,交通数据采用了“单位面积公路里程数”。文章冰川旅游中心性评价指标的选取是否科学,对冰川旅游中心城市的评定和辐射范围、辐射强度的研究结论是否与实际相吻合,有待实践检验与进一步深入探索。

猜你喜欢
丽江市腹地场强
均匀异号电荷等大共轴圆板轴线上电场均匀性研究*
求解匀强电场场强的两种方法
丽江市大、中学生群众体育调查研究
港口经济与腹地经济互动发展综述
基于SWOT分析法的台州港集装箱运输发展策略
丽江市林木种苗发展现状及对策
厦门港集装箱集疏运系统现状分析及发展研究
多场强下调频同步广播的调试技术探索与实践
开孔金属腔体场强增强效应分析
“闽越国”腹地的神秘古城——城村汉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