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全孩子 成就自己
——评《成全孩子》

2021-09-29 03:04陈扬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南京210013
名作欣赏 2021年27期

⊙陈扬[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南京 210013]

杨曦老师的《成全孩子》(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11月)凝聚了其几十年为人母、为人师的深情与思考。在书中,她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两大主题——职业探索和爱情启蒙做出了精微的观察,并结合儿童发展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诸多领域的知识,进行了科学的解读和建议,书中对其他成长问题的发散性思考也给人启迪。作为一本教育叙事体著作,此书既有严谨的学科理论支撑,在行文写作上又颇为感性细腻,可读性强,适合于教育工作者及一般家长阅读。

职业选择和爱情选择,是人一生中面临的两个最重大的课题,前者关系到人能否独自立足于社会,后者关系到人能否圆满于家庭。可以说,一个人如果在面对这两个课题时能做出正确的选择,人生的道路大概率会比较幸福和顺遂。在基础教育阶段引入适当的职业教育和爱情教育非常有必要,而父母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无论怎样强调都不为过。

本书选取了这两个重要话题,分为上下两篇讨论。上篇讨论的是家庭层面如何对孩子进行良好的职业启蒙教育,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曾有学者遗憾地指出:“发达国家非常重视职业启蒙教育的发展,如美国、日本等,而我国的职业启蒙教育基本上处于一个‘蛮荒’状态,尚未形成一个成熟的理论指导和可参照的操作范式。”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职业启蒙教育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层面上均处于起步状态。不过这种情况近年来有所改善,作为职业教育的第一个步骤,职业启蒙教育在我国已经开始引起广泛关注,在学术界也成为热议的话题。

本书着重讨论的是家庭环境中如何引导孩子进行职业探索。家长作为孩子职业启蒙教育的第一任导师,有责任和义务为他们进行一个先期的引领规划,而这种规划应基于对孩子特点、兴趣的长久观察及自己的言传身教。书中指出,孩子早期对于职业的探索往往是通过游戏进行的,通过模仿、扮演各类职业角色来感受职业特征,父母在游戏过程中可以细心观察孩子的天性。对于孩子的爱好要持平等的眼光正确看待,哪怕是喜欢购买玩具、零食这类令家长比较头疼的爱好,如果持续时间较长,也应该加以正视和引导,也许孩子适合做“采购经理”一类的职业。前提是家长自己必须先广泛了解社会各类职业的特征和内容,有正确的职业价值理念,避免过于狭隘。

作者在书中真实展现了自己帮助女儿发现兴趣特长、最终奠定职业目标的过程。此外,书中还指出了整个社会对青少年职业发展应尽的责任:从政府层面上,应当积极为青少年的职业启蒙教育创设良好的氛围,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进行扶持,加大社会资源、经费的投入;从社会层面上,企业、民间组织、社会团体等都应该为青少年提供职业成长上的帮助;学校层面上,可尝试将职业教育融入学科日常教学之中,还可以开发专门的职业指导类课程,为学生提供职业实习见习机会等等。可喜的是,这些建议目前在一些大中型城市已经开始逐步实现。总之,学校、社会、家庭协力共育,才能为孩子未来的职业发展与规划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书下篇讨论的是爱情启蒙问题。在爱情这个千古难题面前,即便是成年人也常常莫衷一是、手足无措,更不用说孩子。现在有些高校开设“恋爱课”,据说很受大学生们的欢迎,一席难求,正说明了青年人对爱情的好奇和向往,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们相关经验的匮乏,因此渴望通过正规的课程来进行学习。青年婚恋问题也是近几年常见诸报刊媒体的热点话题。

杨曦在书中指出,婚恋问题本质上是一种人际交往问题,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应该尽早开始。“孟母三迁”的故事深入人心,表现的是中国父母对于孩子成长环境、人际交往方面的择优倾向,千百年来一直被奉为圭臬,比如“择校热”某种程度上反映的就是这种倾向。可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在“择校热”之下,孩子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一路名校,在接受优质教育的同时,是否也失去了接触多元社会、多种人群的可能性?是否会导致其人际交往的贫乏?如果成长环境中都是价值观、家庭背景、社会阶层趋同的人,也许很难想象竟然还有人会为了生计而苦恼,有人虽然成绩不佳但有聪敏的头脑和高贵的心灵,有人家境优渥但整天忧心忡忡……当然更遑论同情之理解。在网络极度发达的今天,孩子可以接触、了解到各种各样的信息,见多识广,不至于发出“何不食肉糜”的感慨,但如何让他们了解到真实的社会、复杂的人性,从而尊重差异,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移情能力,而不是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人际交往中与异性交往的能力直接关涉到婚恋问题。杨曦认为:“在生活中,有些人并不懂得爱情意味着什么,更缺少获得爱情的能力。”一些孩子正因为没有被认真地爱过,所以很难懂得怎么接纳爱,怎么付出爱。他们当然可以通过文学、影视作品等多种渠道了解什么是爱,如何去爱,但毕竟是间接的,只有耳濡目染父母之间的亲密友爱,被亲人的爱沐浴着,才能体会爱的真谛,这是学会爱的捷径,反之这个过程将异常艰难,走很多的坎坷和弯路,也未必能到达幸福的彼岸。作为家长,首先应努力经营好自身高质量的婚姻关系,为孩子树立示范与榜样。作者在书中深情回顾了自己父母的婚姻经历:坚定聪慧的母亲毅然选择了一贫如洗但真诚忠厚的父亲,婚后她从不后悔也不抱怨自己的选择,倍加勤奋努力,将家庭生活经营得风生水起。因此在其女儿(也就是本书作者)面临异性追求、举棋不定时,有足够的能力和说服力及时帮助她厘清思路,做出了较好的选择。而因为有这段婚姻的滋润,本书作者自陈有了一次“全新成长”,从一个“满身缺点、不擅表达的任性女孩”,变成了“尊重、宽容、信任、珍惜、懂得欣赏个性的差异和丰富性,也体悟到人性的同一性,对人性有了更深沉的理解,并对自己的性格认识得更为深入具体和全面准确”的成熟女性,并将这种成长体悟应用在对女儿的教育上——爱就是这样一代一代传递的。

不少家长连孩子的同性交往都常常横加干涉,对其异性交往更是缺乏正确的处理。对孩子(尤其是处于青春期中期的孩子)的异性交往要提供支持和引导,帮助孩子从中收获友谊和快乐,因为“这一阶段的目标若完成得好,孩子就能够为下一阶段即青春期后期确立自己的生活态度和生活价值、拥有基本成熟的爱情观、进一步与异性建立情深意厚的亲密关系打下良好基础,从而能够顺利进入持久而稳固的婚姻阶段”。在女儿明确表示出对异性的好感与感情困扰之后,作者并没有如临大敌,而是用平等的姿态与女儿交流,指导她如何观察自己,如何更深入、全面地观察对方。包容当然并非纵容,在女儿得意忘形之际,作者也严厉批评,提醒她注意把握分寸,善待他人。

在本书中不仅能读到一个在懵懂中跌跌撞撞长大的孩子,更能看到一对成长中的普通父母,他们用谨慎的、充满爱意的目光打量着孩子,为她沉迷于日本动漫而忧心忡忡,也为了她未来的职业选择而左右踟蹰,也为了择校而殚精竭虑……深夜里跟着孩子出去安慰同学,怕尴尬而躲在附近麦当劳里的父亲,为孩子“交往过度”去学校向老师道歉的母亲,他们是平凡而值得尊敬的父母。

从孩子那里,母亲接触到了日本动漫,终于理解了为什么年青一代沉迷其中,因为动漫中有少年的热血和希望,有青春的理想和抱负。如果没有热血和希望,没有理想和抱负,那青春是多么的黯淡;还是从孩子那里,不谙音乐的母亲才深刻懂得了这种人类几万年来的特殊语言——原来能够表达如此丰富的情感以及难以言传的内容,从此又多了一种浸润心灵的方式,弥补了缺憾。如果父母都能放下身段,抽一点时间,花一些精力去了解孩子,了解他们的世界,如杨曦老师所言,不要“螳臂当车”,而是“大禹治水”,这样既成全了孩子,又未尝不是成就自己呢!

成全孩子亦是成就自己,教育孩子的同时也是个人的再一次成长。“因为孩子,父母有机会重新思考童年生活的本真快乐所蕴含的深刻价值和审美体验,体会孩子乐观向善的内在生命动力,从而发现平常生活中的崭新意义,创造并享受艺术化的美好人生。”希望每位读完这本书的读者,都能从这本书中收获自我发展和改变的动力、信心和勇气,正如著名教育家、情感教育理论的奠基人朱小蔓教授为该书撰写的序言中所说:“衷心希望这份努力能够带给父母更多的教育信心和勇气,帮助他们和孩子一起体验成长的喜悦,享受美好感人的亲子之情,成就为人父母的幸福生活。”

① 刘涛、陈鹏:《中外职业启蒙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述评》,《职教论坛》2015年第12期。

②③④ 杨曦:《成全孩子》,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77页,第106页,第14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