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师徒四人的形象探究及现实意义

2021-09-29 03:04盛凯丽浙江海洋大学浙江舟山316000
名作欣赏 2021年27期

⊙盛凯丽[浙江海洋大学,浙江 舟山,316000]

杰出的作品往往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西游记》是我们童年不可泯灭的一段记忆,好吃懒做的猪八戒,机智勇敢的孙悟空,一本正经的唐僧以及逆来顺受的沙和尚,师徒四人鲜明的性格特征让我们记忆犹新。《西游记》中的语言充满辛辣的讥讽、幽默的氛围,它不仅将魔幻与现实相结合,更是在神佛中注入了现实生活的人情世态,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一、《西游记》的渊源

本书主要以西天取经为主线,讲述了师徒四人历经千辛万苦取得真经,修成正果的故事。《西游记》的写作特色是运用了辛辣的讥讽、幽默的语调、风趣的语言,这些促进了讽刺小说的发展,它是世界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不仅将魔幻与现实相结合,更是在神佛中注入了现实生活的人情世态,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它系统地反映了释、道、儒三教合流思想。小说内容惊心动魄,里面所隐含的人生启示让人受益匪浅。经有关学者考证唐玄奘取经是由真人真事演变而来,唐太宗贞观元年(627),玄奘一人去天竺取经,经历千辛万苦,在贞观十九年(645)取回梵文佛经657部,他坚强、勇敢、吃苦耐劳以及超凡的意志力,受到广大人民的爱戴,唐玄奘自己口头讲述了他的亲身经历以及所见所闻,并且被他的弟子辩机写成了《大唐西域记》,之后他的弟子慧立又写出《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详细记载了玄奘取经的经过。这样一本神奇的小说,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当年鲁迅和胡适在《淮安府志》卷十九《艺文志·淮贤文目》证实《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据说是由吴承恩在历代民间传说和小说创作上,通过选择、处理、加工、改造,花费数年才完成的巅峰之作。

二、《西游记》中的人物塑造手法

1.依靠环境描写烘托情节氛围,刻画鲜明的人物性格

小说的三要素包括人物、环境、情节。虽然是以刻画人物为核心,但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与人物形象的塑造有着密切的联系,环境是小说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要素。环境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特定平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环境在小说中的作用是具有多面性的,像暗示、侧面烘托、反映人物性格特征、渲染气氛、突出主题、促进故事进程的发展。《西游记》中的环境描写非常精彩,反映当时社会建筑、场所等景物的特色以及民俗民风等。文中描绘花果山时,突出山的灵气,为下文悟空出世做了铺垫,以此意境描绘来孕育灵猴之灵根,通过环境反映了孙悟空的灵气,更为孙悟空日后不平凡的人生埋下了伏笔。在三打白骨精那一情节中,作者运用了夸张手法,描绘了高山的险峻,伴随着荆棘、野兽,这种可怕的氛围逐渐把故事情节推向高潮。唐僧面对此景表现了畏惧心理,可见他懦弱的性格特征;而孙悟空则挥舞他的金箍棒赶走凶猛的野兽,侧面烘托了孙悟空的无所畏惧与勇敢。除此之外,文中的环境描写不仅可以渲染氛围,反映人物性格特征,而且能展示人物的精神世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2.角色关系的矛盾冲突丰满了人物形象的塑造

小说中人物间的矛盾冲突进一步深化了人物的形象特点。矛盾冲突不是短时间的摩擦,这是一个循序渐进并且长期的过程。孙悟空机智勇敢、唐僧善良庸俗、猪八戒好吃懒做但是乐观向上、沙僧勤恳朴实、任劳任怨,四人截然不同的性格再加上矛盾冲击的催化,使他们的性格特征更加生动形象。他们不同的性格以及面对不同问题所表现的行为不断推动着情节发展。如:在第五十六回“神狂诛草寇,道迷放心猿”以及第五十七回“真行者珞珈山诉苦,假猴王水帘洞誉文”,揭示了孙悟空与唐僧之间的矛盾。孙悟空一心保护师傅、斩妖除恶,唐僧愚善,不辨真相惩罚悟空,赶走行者,二人矛盾加深;后假行者冒充悟空打伤唐僧使矛盾进一步激化,这使文章的内容进一步升华。小说将矛盾冲突融合到人物塑造中,进一步增加了全文的神秘感。

3.通过对比的写作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所谓对比就是把对立的事、景、人等通过前后比照,使某样特征更为鲜明,增强感受。对比的写作手法在小说中很常见,能突出小说的主旨,并且加以深化。《西游记》中就很好地运用了这一手法。沙和尚的脚踏实地、勤勤恳恳与猪八戒的好吃懒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第八十三回“心猿识得丹头,姹女还归本性”中,孙悟空一眼就能识别老鼠精,而唐僧与猪八戒阻碍了悟空除妖,这里悟空的精明、八戒的好色、唐僧的愚昧又有了一个鲜明的对比。通过这样的对比,则把人物的性格特色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4.幽默诙谐的语言特色增添了人物形象的风味

《西游记》中运用了大量的俗语、歇后语、谚语,语言极具喜剧色彩。文中内容很多都是关于佛学道理,但全书让读者读起来非但不枯燥乏味,反而十分充满趣味性,用学者韩自波引用何满子的话说则是故意用严肃的语调歪曲佛家道理,曲解佛道的宗旨与门径,在正式的场合引用俗语,反倒形成了一种独有的喜剧风格。语言幽默、有趣,但里面所蕴含的真理却让人一生受用。

三、师徒四人的形象分析及现代意义

1.孙悟空

孙悟空在《西游记》中具有极其鲜明的性格,是小说中最精彩的人物,他拥有力大无穷金刚不坏之身,身上有八万四千根毛可以千变万化,一双火眼金睛可以识破妖魔鬼怪,他追求自由、反对专制与神权、藐视权贵、勇于反抗封建等级观念,是具有非常强反抗性的代表人物。孙悟空乘着竹筏不畏艰辛,横跨万里学本事,并且别的猴子不敢跳水帘洞,只有他一猴敢于做这件事,都寓意着他的猴生注定不平凡。菩提祖师预教悟空静、流、道、动之法中的一样,悟空统统拒绝,只为学那长生不老之术,并且祖师打他头三下,他领会到了是让其三更去找他。可见孙悟空是一个极其聪慧并且心有大志的人,他对自己想要学什么有很明确的目的性。悟空道:“弟子愿多里捞摸,学一个地煞变化罢。”遂附耳低言,不知说了些什么妙法。这猴王也是一窍通时百窍通,当时习了口诀,自修自炼,将七十二般变化都学成了。孙悟空神通广大,这是他努力好学的结果。但人无完人,猴也无完猴。孙悟空嫉恶如仇,有仇必报。在第五十八回“二心搅乱大乾坤,一体难修真寂灭”中孙大圣忍不住,给六耳猕猴当头一棒,他没有给六耳猕猴留下改错的机会,直接将其灭亡。孙悟空学得了本事,就跑去东海龙宫把定海神针拿走;去阎王殿把生死簿猴类的名字划光;让他管桃园,自己却偷吃仙桃,这些体现了孙悟空做事情不计后果甚至有点强取豪夺的性格特征。

2.猪八戒

在西游记中如果说孙悟空是最精彩的人物,那么猪八戒绝对是最有趣的人物,想到猪八戒,就会想到他手持九齿钉耙,西游记中讲述猪八戒的前生是天蓬元帅,但是因为调戏嫦娥被贬下凡,不小心投入猪胎,因此他长着人身猪脸,但他是一头拥有有趣灵魂的猪,他的很多特点最接近常人,他没有唐僧那样的高远的志向,也没有沙僧那般的勤劳肯干和憨厚老实,更没有孙悟空那样神通广大,纵观来看,他的特点可以概括成好色、好吃、好睡。猪八戒的形象最贴近真实的人,七情六欲乃人之本能。与其他三人相比,他们压抑了自己的内心,猪八戒却把这种本能完全释放了出来。学者张柠《在西天路上的猪八戒:论俗人之乐》中将猪八戒的角色形象和贾宝玉和阿Q相类比,论《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则会想到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凄美爱情故事,宝玉本是一块灵石,但执念很深,迷恋凡间的繁荣富贵以及红尘,只不过最后体验了一把人世间的红尘,并无想象中的快乐,甚至带来了很多痛苦。与八戒相通的一点则是都迷恋红尘,但是猪八戒迷恋程度不深,很多别的事情都可以代替所谓的红尘,如吃得好,睡得饱,猪八戒可以说是一个容易满足的猪,很多事情很容易释怀。虽然孙悟空有时总是戏弄他,但是他生气一会就过去了,并不会像心病一样,一直挂在心头。这里可以看出猪八戒很乐观,不会因为不开怀的事情和自己过不去。如果拿阿Q与猪八戒相比,猪八戒却比阿Q要幸运多了,虽然他们想要的快乐都很平凡,但是阿Q连为人的机会都没有,毫无尊严可言。猪八戒如果能放弃自己的兽性或者神仙的地位,化为凡人,就可以娶妻生子,获得这朴实平凡的快乐。

3.沙和尚

师徒四人中,沙和尚的主角光环是最轻的,如果沙和尚没有法术,那么他就可以说是一个本分人。为什么这样说呢?首先从能力方面分析,他和孙悟空的本事自然不能相提并论,可以和别的小妖打成平手,但是遇到法术稍微强点的妖怪就会败下阵来,其次从他的语言形象分析,他是话最少的并且做事本本分分,把自己该做的事情恪尽职守,不像猪八戒有一点时间可以偷懒就绝不放过,在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中唐僧要将孙悟空赶走,大圣跳起来,把身一抖,收上毫毛,却又吩咐沙僧道:“贤弟,你是个好人,却要留心防着八戒胡言乱语。途中更要仔细……”可见孙悟空对沙和尚是非常认可的,并且非常相信他,才会这样交接他。在第三十回“邪魔侵正法,意马忆心猿”中沙僧说:你要杀就杀我,不要祸害他人!”看得出沙僧的正义与勇敢。第三从性格方面分析的话,他憨厚老实、一片忠心,但是他无主见,跟着大师兄和师傅向前走,既没有孙悟空的敢作敢为,也没有猪八戒的惰性,除此之外,学者对沙和尚的研究较其他三人相比,是最少的,种种方面的反映也就注定了他的主角光环最轻。但是他也是四人中缺一不可的,正因为他的普通,所以衬托了其他人物的性格特色。

4.唐玄奘

《西游记》的主线就是西天取经,而在这之前,大量研究表明了《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就是《西游记》的原模板,而其主线就是唐玄奘取经,可以说唐僧是师徒四人中最不可或缺的,猪八戒、沙僧、孙悟空是唐僧取经路上的保护使者。唐僧虽然是凡人,但他有非凡的气质,有着超脱凡人的毅力,在师徒四人中,唐僧虽然需要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人的保护,却是他们的指路者。在《西游记》第五十回“情乱性从因爱欲,神昏心动遇魔头”中,八戒与沙僧都偷穿了妖怪的衣服,唯有唐僧不为其所动,可见唐僧的正直。除此之外他真正做到了不近女色,禁荤吃斋、在金银珠宝面前不动摇,唐僧在吴承恩的笔下是一个脱俗之人。唐三藏不仅开导了戾气很重并且无法无天的孙悟空,也降服了沉于红尘并且贪吃嗜睡的猪八戒,而且感化了怨气很重的沙僧,在取经路上,吴承恩对他的描写虽不及孙悟空的精彩动人,也没有猪八戒的幽默有趣,但全文皆以保护他为中心展开描写。

四、结语

每一部作品的灵感都源自于生活,作品一方面是作者自我心声的表达,另一方面则是读者对作者思想的理解以及获得的人生启迪。《西游记》这部作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时代文化。该著作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独树一帜的地位,其不仅在我国广为流传,自从鸦片战争以后,在欧美也引起了轰动,后来被翻译成英、法、俄、日、意等各种语言,在全世界都有很高的知名度。本书以叙述师徒四人间的故事为主要题材,文中人物塑造的方法独具匠心,内容更是跌宕起伏,精彩无比。并且细细品读会发现文中西天取经的路线涉及了多元化的文化,为当代历史的研究也提供了有效的元素。《西游记》这部作品的精髓在于从不同角度看都有不同的人生启示,如反封建精神、团队精神、自我追求、自我超越等等。师徒四人最终都修成了正果,一路上虽然遇到困难,但是他们相互扶持,相互体谅,不断地超越自我、战胜自我,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是永恒不衰。同时,这也让我们看到了团队的精神,无论是哪一个成员身上都是优缺点相结合,团队间不应该太过计较,有时吃亏是一种福气,发挥各自的特长,一路迈着大方向前进,时刻明确自己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