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数学本质 回归真实课堂

2021-09-30 23:01刘雪芳
下一代 2021年5期
关键词:数学本质回归课改

刘雪芳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着生机与活力,我们在千方百计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课堂效率。因此老师们便各显神通,在课堂上注入鲜活、灵动的元素,课程改革以来,很多老师都在追求诗意的课堂、火热的课堂、充满活力的课堂。但我认为课改绝对不是一个“花瓶”,我们不能痴迷于“花花绿绿”课堂场景设计,更应该注重饱含丰富营养数学问题的设计。毕竟数学知识是严谨的,逻辑性强的一门学科,真实、朴实才是我们数学课堂的最高境界,因此我们在努力调动孩子学习热情的前提下,更要科学地把握知识的命脉,注重数学本质  回归真实课堂。

关键词:课改 ; 数学本质 ;回归 ;真实课堂

课改,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成为学生个性张扬和生命涌动的舞台。让“冰冷”的数学课堂“火热”起来,充满着生机与活力。在数学课堂“风景”越来越美丽的时候,我们千万别只顾“观赏美景”而步入了“歧途”。如今有的课花样百出,活动操作一个接一个,看似高潮迭起,实则“华而不实”;有些只见动手,不见思维;各个环节看似 “井然有序”,但却缺少数学思想的逻辑联系;学生情绪看似高昂,却缺少了冷静的思考与理性的分析。毕竟数学知识是严谨的,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因此我们要做到数学问题多一点,思考感悟应多一点,思维交流应多一点,学生学习、运用数学的能力提高一点。扎扎实实地从形式表象追溯到知识本质,求真,是科學的生命,同样是课程改革的生命。我们一线教师在课改道路上,要学会正确取精弃糟,继承和发扬传统教学的精华,准确把握数学的命脉,注重数学本质  回归真实课堂。从而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一、丢失了数学本质的原因

(一)误以为热闹的课堂才是“课改”

面对新的课程改革,新的理念指导,众多的新模式,不少老师欣喜若狂,争相模仿。于是,不计成本地花大量的时间去制作课件;盲目地、形式化地设计小组合作等……课堂上多姿多彩,热闹非凡,课改成了一张张虚多实少的“花架子”。曾听一位老师教学《5的乘法口诀》时,首先利用多媒体出示一幅美丽的画面:鸟语花香、小桥、河流,一些大白鹅在河里嬉戏,这时优美的音乐响起,教师伴随着动听的音乐唱起了《春天在哪里》,还边唱边舞,学生也随着一起尽情欢唱。接着老师问:“大家喜欢小动物吗?”生:“喜欢!”师:“好!今天,老师就带大家一起去‘动物王国。”然后电脑播放动画片。接着让学生观察画面并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纷纷积极发言:生1:“我发现桥下面有水!”生2:“我看见小河里有鱼。”生3:“树下有5只兔子在跑。”生4:“几只小鸡在吃虫子。”生:……十几分钟过去了,本该体现的数学信息却是“千呼万唤不出来”,学生一直纠缠于音画的非数学信息之中。这种热闹绚丽的课堂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建构又有多大好处呢?其实形式热闹的课堂不一定都是真正的活跃,静静的课堂中也有活跃的思维,甚至表面的安静更能蕴育激烈的思维,迸发火热的思考,这才是数学课堂应有的独特魅力。

(二)课堂上十分牵强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不少老师片面地理解“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课堂上不论教什么内容都十分牵强地挖掘所谓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甚至不顾背离了数学的问题属性,导致了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味”掩盖了“数学味”。曾听过一位老师教学《百分数的认识》,他原本的设计意图是想通过出示生活中的“森林覆盖率”来引出“百分数”这个新课内容的。出乎大家所料的是他先播放前不久在他们学校附近火烧山的场面,大家看得“大汗淋漓”之时,老师花了好长时间,神情凝重地进行“用火”安全的思想教育。接着又播放他们学校师生共同为火烧山后一起植树的画面,再次对学生进行“爱护化草树木,保护绿色”的思想教育。上课已经过去十多分钟了,“峰回路转”还没有出现与本节课相关的有价值的信息。像这样,纵然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虽然是渗透了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但这样偏离数学主题越来越远了,老师把数学课上成了德育课。其实课堂上生活情境的创设不仅要能激趣,更要恰当好处地蕴涵将要学习的数学内容、数学信息;要十分微妙地使情境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要把思想品德教育在合适的生活素材中,毫无痕迹中得以渗透,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内容科学地整合起来,体现数学课堂的魅力。

二、注重数学本质,回归真实课堂

(一)发扬传统教学优势进行革新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紧锣密鼓地实施, 面对一套又一套的修订了再修订的教材,对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和实践的探究已成为新一轮教改关注的焦点。教学界流派纷呈,热点问题层出不穷,我们不禁眼花缭乱甚至随波逐流去追求教学时髦,便彻底屏弃了传统教学观念与方法,一种过于激进、不切实际的教学观念与方法在少数教师中产生与存在。我认为“改革创新教学”是优化数学教学的方式和途径,不要忽略“承旧”以“创新”,只有 “适合的自己”才是最好的。我们应冷静地思考如今的教学需要怎样的革新?要革掉什么?又要继承和保留什么?传统教学曾为我们培养了多少人才,怎么可能会没有结晶的沉淀呢?因此我们应当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教学的精华基础上进行教学改革,才不会偏离轨道。记得上次北师版编写组来我们县进行教材培训,在学习会上 ,专家展示了风格完全不同两节课的课堂实录,都是教学《多位数的读法》。第一节课是一位年长教师进行完全传统式的教学过程,首先是复习两三位数的读法,然后说出读法;然后是四五位数的读法,接着又总结读法;最后是多位数读法,又归纳读法……由浅入深,一步一个脚印,比较平淡却十分扎实,学生掌握得好但相对学得乏味。第二节课是一位年轻教师执教的,她一开始就让学生自己试读多位数,然后汇报,因为教师没有指导,孩子们的读法五花八门,但此时老师并没有及时去点拨引导,而是继续去“张扬学生的个性”,半节课下来都是学生在“发表”自己“独特”的读法。“还有别的读法吗?谁再来试一试?”学生误以为老师挺喜欢这样别出心裁的读法,一直到下课教师也没有去归纳正确的读数方法。我们可以想象这样的课孩子是“快乐”了,但基本的数学知识又掌握得如何呢?所以当时培训专家现场发问:“在座的各位老师你会喜欢哪节课?为什么?”我当时马上站起来说:“我会喜欢第三节课!”大家很纳闷,我说:“我会把传统的教法与革新的教法进行互补渗透,取其两者之长,弃其两者之短,既有丰富精彩的过程又有扎实科学的知识归纳,整合成在发扬传统教学优势的基础再进行革新的第三节课,我相信孩子们一样会学得很开心,教学效果也肯定更好!”全场掌声四起,我相信大家的掌声是在赞同我的想法,在课改路上我们既要大胆创新又要继承好传统教法的精髓,让数学课堂闪烁智慧的光华。

(二)科学创设情境,形成知识技能

数学来源于生活,有些知識点,学生的学习要与一定的情境联系起来才学得更容易,学得扎实,在真实有效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因此我们在创设必要的教学情境时要贴近学生的实际,只有完整、真实的问题情境作为支撑物启动教学,才能让学生精神饱满地投入学习,从而达到主动建构知识的目的,从中深刻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品尝运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例如我教学《植树问题》理解“间隔”含义的时候,课初直接出示我县学生十分熟悉的 “五指石”旅游景点,很自然地引出“五指四间隔”的现象,再进一步结合实际让学生明确“间隔数与棵数”的关系,让学生在简单有效的情境中很快就建构了新知识。为了让所学的知识形成实用的技能,在课堂训练环节中我设计了“神州6号”航天员与地面指挥中心每间隔2小时通话一次,以及刘翔跨栏赛等大家关心的生活素材进行相应问题练习的设计,学生学得津津有味,更重要的是基本知识技能学得很扎实,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学习效果也很好。

(三)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重视知识的产生、发展、形成和应用过程,不应该只停留在对数学概念、法则、性质、公式的灌输与记忆。要善于把知识的形成过程及思维训练因素挖掘出来,把许多有价值的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给学生,使学生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在主动参与中,通过操作与实践,由外部活动逐渐内化,完成知识的发展过程和“获取”过程。教师再按照思维活动过程的规律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从而优化他们的数学思维品质。如教学“解决问题”时,要组织学生审题、作线段图、写数量关系式、写检验过程等,培养他们分析、推理、验证等思考方法。“概念”类型的教学,要创设具体的实例让学生去感受、发现再归纳。如学习《什么是面积》一课,我先让学生找一找、摸一摸生活中大量的物体和图形的“面”,再总结出“面积”的含义,可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等思维能力。有关“定理、公式”的教学,要渗透类比、转化、数形结合等思想。如学习《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我先复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采用“剪拼”“对比”等学习方法去发现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与平行四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从而让学生掌握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其中有价值的是在推倒过程中领悟了公式发现的根由,遵循了学生的思维途径和思维规律,长期训练便增强了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为更好地学习数学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四)注重归纳、梳理数学知识,形成知识“框架”

数学本色的其中一方面,就是其知识结构具有条理性、逻辑性和严密性。因此当学生学习完某个知识点的时候,我们教师要帮助他们把握知识内在的联系,注重归纳、梳理数学知识,形成整体性的“认知框架”。也就是将所学知识纳入原来的认知结构上“生根发芽”,为以后此类问题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我们在帮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后,一定要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对整个学习、探究活动进行反思与评价,归纳与总结,内化所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例如我教学比较复杂的《 求平均数》一课时,在学生经历了“求平均数”的知识形成过程以后,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归纳出求比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总数量÷份数=平均数”,教师要板书让学生熟记下来。当学生接受、理解了其中各部分间的关系以后,在以后解决此类问题的时候他们便有纲可依,计算方法还能引导学生去找到解决问题的必须条件,更方便快捷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同时还要对比较较简单的“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再比较新旧知识的异同点,让学生头脑中有关“平均数”方面的知识脉络更丰富更清晰,有利于帮助学生更牢固掌握所学知识。

(五)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展现数学魅力

数学课堂上在帮助学生学会新知识的基础上,还要注重培养学会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才能更好地实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结合,帮助学生学会生活,提高他们的生活实践能力。因此,离开了生活,数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就失去了数学课堂教学的生命。例如低年级学生在学习《认识钟表》后,布置学生在家自己设置早上起床的闹钟时间,设计自己在家的生活、学习作息时间等。又如在教学《求平均数》的练习环节我设计了这样的生活情境辨析题(1)“一个水池平均水深1.3米,小华身高1.50米,他不会游泳,他下去戏水安全吗?”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的知识去辨析,十分巧妙地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2)“某公司对外招聘时称该公司月平均工资超过1200元,假如你去应聘这家公司,要考虑到哪些情况?”这样的设计可以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社会问题,分析问题,才不会轻易上当,让他们深刻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从而更加良性地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三、结束语

课改走过几年来,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被各种充满教育新理念的创新模式打破,给课堂注入了新鲜的源泉。但同时我们更应该透过多姿多彩,热闹非凡的课堂现象看到数学教学的本质。课堂上生龙活虎,却丢失了数学教育的本质,丢失了数学课堂的本色,这不是我们课改的初衷和追求。因此我们在大胆地进行课程改革进程中,教师要实实在在地教;学生要扎扎实实地学,挺起“数学的脊梁”,注重数学本质  回归真实课堂。为我们的数学基础教育健康持续地发展尽一分自己的微薄之力。

猜你喜欢
数学本质回归课改
紧扣数学本质 丰富学习方式
培养初中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回顾反思”策略探析
数学教学要注重数学的本质
抓住问题本质渗透归纳类比数学思想
基于“茶文化”背景对中职旅游专业课改的思考
浅谈微课在PHOTOSHOP课程教学中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