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构建和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

2021-09-30 00:58付伟伟杨涵杨江婷
下一代 2021年5期
关键词: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付伟伟 杨涵 杨江婷

摘  要:高校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组建大學生科技创新团队是锻炼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本文结合衡阳师范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专业,针对学生学科交叉性不足、学生主动性不足和团队凝聚力不足等问题后,采取构建多维团队成员的方法,建立合理的选拔机制,制定个性化的培养计划,建立导生制管理,促进团队成员的交流,形成有凝聚力的团队。

关键词: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团队构建

党的十九大宣告我国进入了新时代,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这已经成为不言自明的共识。创新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创新人才培养是解决我国科技水平提升的关键。高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高校所培养学生的质量直接决定未来的发展潜力。以科技创新活动为载体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是行之有效的途径,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在过去的十几年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科技创新活动往往体现了自愿性、非强制性,对于指导教师的管理以及对于参与科技创新的学生的管理,都不免出现了粗疏的情况,出现了一些问题,或者说还有一些改进的环节,本文通过在地方本科院校化学专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实践,拟对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主要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依托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广泛认可,涌现了许多科技创新团队,有力地推动了地方高校科技创新的发展。以衡阳师范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为例,部分学生除了注重自己的日常学习,也在科技创新活动中不断提升自己,积极参与各类科技创新活动,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但是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加以深思,并做出积极改进。

刚刚进入校园的学生往往对科技创新工作有很大的参与兴趣。大部分学生目标明确,责任心较强。但也有小部分同学是应老师要求或者随大流参加的。这部分同学不知道自己加入团队的目的是什么,对自己的团队和指导老师的研究方向也不了解,往往缺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意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周期一般是1-2年。但承担项目后,部分学生无法长期坚持,往往以课程多、学业加重,面临丰富的课外娱乐活动或者开展一些兼职活动,就有可能中途退出,浅尝辄止,没有攻坚克难的信心和决心,不能以负责任的态度完成整项工作,对项目团队的整体建设带来了明显影响。现在大学生往往个性意识较为强烈,团队协作意识偏弱、团队精神缺乏,有时难以捏合成一个整体。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组建与发展的解决对策与思路

化学是基础学科,具有厚积薄发,探索性强、进展难以预料的特点,需要长期深厚的学术研究和积累。这不仅需要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的学生拥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同时在实践中能够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因此,有必要挑选对科研感兴趣的学生,合理的为其定制阶梯式的个性培养计划,加强团队可持续性建设,建立合理的管理和激励机制,加强团队的可持续性建设,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建立一套适合化学与材料科学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培养方案。

(一)制订多维团队成员组成结构。

多维大学生科技团队成员团队组建结构图如图1所示,团队结构由里到外分为四环。中心环成员构成,根据课题需要以保持一定的团队梯度,涵盖了化学、应用化学等各专业大一到大四的学生。第二环为组织形式,以学生的兴趣和动机为驱动力,建立多个科研小组,通过每周小研讨、每周大研讨的形式,加强团队成员之间启发式、案例式的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训练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创新型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环为指导教师,指导老师来源于学院内部教学科研成果突出的教师群体,他们全程负责各个团队的发展,为每一位加入到团队中的成员安排学习内容,制定个性培养计划,引导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竞赛、课外学术研习,并协助学生完成选题-申报-报告-结题等工作。在此过程中,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对日常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一对一答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最后一环是团队考核,建立“重视过程,不唯成果,鼓励先进,多面考察”的考核机制。通过参加竞赛、专利申请、论文撰写等作为科研成果的反馈,建立整体评价体系,从学生的能力、思维、素养等多方面进行评价。

图1 多维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成员团队组建结构图

(二)建立合理的人才选拔机制。

依托第一课堂,指导老师通过适当的展示自己的科研方向和科研前景,启发式的引导学生加入到科技创新团队中。同时可以通过高年级学生的宣传,让学生对科技创新团队有一定的了解,帮助学生增强科技创新意识、增加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意愿。指导老师主要开展两轮面试。第一阶段是考察学生加入到团队的动机和学习能力。首先给加入到团队的学生一定时间的适应期,指导老师为学生制定一些简单计划和目标,考察他们完成基本的实验操作的技能。这个阶段是学生和指导老师相互了解的一个过程,如果学生在这个过程当中不能适应,尊重学生的自由发展,与指导老师沟通后可以退出。第二阶段,根据自己的兴趣,也结合指导老师的研究内容选择细分方向,从而组建面向不同工作内容,互相协作的科研小组,依托科创竞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实验技能杯赛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制定合理的团队成员培养计划。

学生加入到团队中指导老师应该为学生制定相关的培养计划,结合本科生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不同,对学生每个阶段进行长期规划,建立“巩固基础知识-提升综合素质-培养创新思维”的阶梯式培养计划,稳步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大一学生对专业知识了解较少,通过通识课程的学习,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涉及相关知识,增强知识储备,让学生养成乐于动手的习惯。大二学生开始专业课程的学习,协助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锻炼学生的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开展一些相关的实验探究工作。鼓励大三、大四学生参加课外化工创新作品竞赛、实验技能大赛、挑战杯竞赛等具有综合性强的竞赛活动,实现创新思维的突破,提高综合能力。

(四)建立合理的“传帮带”管理机制。

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以创新项目为驱动,以科研小组为单位开展科学研究。从大三大四中比较优秀的学生中挑选出比较优秀的学生作为组长,结合科研项目和团队成员的特点,合理地建构团队的成员,团队成员应该跨专业、跨年级,减少团队成员知识结构的单一化,以及避免同一团队出现同一个年级过多的现象,保证有一批毕业生毕业的同时培养一批新的成员,发挥“老带新传帮带”的作用,保证团队文化层层相传,同时也保证科技项目持续跟进,能有效的将项目进行深层次的研究,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性。

团队中的各小组每周定期开展一次研讨会,汇报一周的工作和进展以及接下来一周的计划,同时对实验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和数据进行讨论。每个月整个团队开展一次汇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将每一次的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每一周讨论的结果进行汇报。指导老师进行深入的分析,指出存在问题的可能性,以及对实验改善进行提出合理的方案。由组长安排本组同学下一阶段的工作。这样不仅可以促进科研项目的有序进行,避免出现学生任务分配不均的现象。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增强团队之间的交流,提升学生对项目整体的认识,更加高效的完成科创工作。

(五)长期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科技创新属于第二课堂活动,可以让学生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是一个通过自身参与实践并且不断反思的过程,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在专业知识方面,通过阶段性的成长需求,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方案设计能力,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和进行分析的能力,以及锻炼学生论文写作能力。除了专业技能以外,创新团队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氛围会影响团队成员价值观以及良好工作习惯的形成。在指导老师和学生共同的努力下,从科研项目立项到结题工作,指导老师除了在专业技能上进行指导之外,在审核学生实验设计、指导查阅参考文献、指导学生动手开展实验的过程中,通过对学生学习态度、道德情操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学生未来职业规划和处事方式上进行指导,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

三、结语

衡阳师范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通过各年级、各专业的学生选拔,以科技创新团队的构建为平台,通过各种科技创新比赛和科研项目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自2015年以来,以各年级学生组成的创新团队,通过科创工作的开展,提高了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参与科创工作的学生人数屡创新高。产生了较多科研成果,获得省级以上的奖项70余项,学生参与完成的各科研项目50余项,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的论文30余篇。2020年,我院在校本科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一区论文,实现了零的突破。学生的创新能力稳步提升,不仅能高质量完成学校规定的课程,还能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项目的操作中,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

參考文献:

[1]黄杰,梁培,沈为民.优秀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文化特征分析及启示[J].教育教学论坛,2016(16):91-92.

[2]杨春勇,杨杰.面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团队“浸润”模式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35(01):17-20+24.

[3]覃东欢,许伟,王丹.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实践及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高教学刊,2019(25):25-27.

[4]余正伟,龙红明,孟庆民,春铁军,狄瞻霞,魏汝飞,王平.冶金类传统工科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7(03):57-59.

[5]翁强,张浩林,韩莹莹,袁峥嵘.指导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创新实践的几点体会[J].中国林业教育,2017,35(S1):40-42.

[6]刘灿昌,许英姿,云海,李磊.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团队组织管理模式研究[J].大学教育,2018(09):200-202.

[7]刘男,李智敏.大学生科技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及团队培养问题探讨[J].才智,2015(06):146-147.

* [基金项目] 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 《地方本科院校化学专业依托科技创新活动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探

索与实践》(项目编号:XJK19CGD039)。

猜你喜欢
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论以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动烟草行业可持续发展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要素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率分析
关于产业集群效应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