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翻译的影响研究

2021-10-01 02:57张杉
雨露风 2021年8期
关键词:英美文学作品翻译

张杉

摘要:由于中西方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很容易给英美文学作品翻译带来困难,因此很多文学作品的翻译往往都不够准确,而如何在翻译英美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协调中西方文化差异,将作品内容的深层含义准确翻译出来,成了很多翻译工作者所关注的重要问题。基于此,本文从英美文学作品翻译的视角出发,对中西方各种文化差异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同时以协调中西方文化差异、保证文学作品翻译准确性为目标,为英美文学作品翻译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以期能够为英美文学作品的有关翻译工作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英美文学作品;翻译

文化差异作为不同地域人民对事物、概念的认知差异体现,不仅会在社会制度、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方面凸显出来,同时还会融入文学作品的深层寓意之中,使文学作品具有更为深刻的文化內涵以及更加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并给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带来诸多困难[1]。而对于我国翻译工作者来说,要想做好对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则需要充分认识到文化差异对文学作品深层内涵的巨大影响,准确把握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相应的英美文学作品翻译策略展开不断探索。

一、中西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作品翻译的具体影响

(一)地理环境差异

受地理位置、气候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影响,中西方人对于气候、季节的认知往往都有着很大差异,如果西方作家将其对季节、气候等方面惯有认知融入文学作品中,那么这种中西方文化差异就直接体现在文学作品中,并对英美文学作品的一些细节翻译产生直接影响。例如在《航海者》《妻子的抱怨》等英国上古时期的宗教诗歌中,诗人常常会将北海地区恶劣的气候环境融入诗歌内容中,以凸显出诗歌低沉、惨淡的情感基调。然而在翻译这些宗教诗歌时,由于中国人对英国北海地区的气候环境缺乏了解,因此译者如果对诗歌中有关气候、环境的内容进行直译,那么译文就很难发挥出凸显情感基调的作用,甚至还可能会使读者对诗歌深层内涵产生误解。

(二)价值观念差异

价值观念作为个人认识、评价事物的一贯标准,往往会对作家的写作思路及文学作品思想内涵产生直接影响,而在中西方人价值观念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这一影响还会在文学作品翻译中逐渐凸显出来,并成为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重要组成部分[2]。例如在西方人的价值观念中,一直都十分推崇个人英雄主义,很多英美文学作品都会塑造出英雄的人物形象,并通过情节安排来凸显其形象特征。但在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中,却更加注重集体协作,对超越现实的个人英雄主义并无太多认同,如果译者习惯于带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念来理解英美文学作品,评价作品中个人英雄式的人物,并根据这一理解来完成作品翻译,那么就很难将作者歌颂个人英雄式人物的意图准确表达出来,甚至是使读者对作品真实意图产生曲解。

(三)民俗观念差异

受地理位置、气候环境、社会发展历程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中西方在数千年发展中不仅形成了不同的风俗,同时还产生了巨大的民俗观念差异,而西方作家在将自身民俗观念融入其创作的文学作品中后,这些民俗观念差异则会给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带来各种麻烦。例如在中国人的民俗观念中,红色一直以来都有着喜庆、吉祥、热烈等积极正面的象征意义,如“大红大紫”“红火”“开门红”等词语,含义也基本都是以积极、正向的祝福为主。但在西方人的民俗观念中,红色及其相关词语却往往代表着消极、负面的含义,如“see red”在英语中表示“突然发怒”“火冒三丈”等含义,而“go in red”则有着财政危机的含义。如果译者在翻译英美文学作品时,直接将作品中具有象征意义的“red”直译为红色,那么作品中红色所起到出的象征意义,就很可能会偏离作者创作意图,并使读者受到误导。

再比如,英国人和美国人在打招呼时习惯说“It's a good day.”但中国人的常用问候语则是“您吃了吗?”若是不能了解其中的隐喻,就直接翻译成这是一个好天气和“Did you have lunch?”就会啼笑皆非。英美人称呼对方基本上都是直呼其名,抑或是在姓前面加上先生、女士以表尊重,但中国人通常都不会直呼名讳,大多称呼职业,譬如“张老师”“李厂长”等。

(四)历史文化差异

无论是中国作家还是西方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时,通常都会从历史文化中寻找素材,并将各种历史文化元素融入创作的文学作品中来,而在中西方历史文化存在显著差异的情况下,我国译者要想准确翻译西方文学作品,自然也就需要对这种文化差异加以注意[3]。例如在很多英美文学作品中,都会应用到“Achilles' heel”这一源自古希腊神话的典故,并用“Achilles' heel”来形容某个人的致命弱点。对于西方读者来说,由于大多数人对英雄人物Achilles的神话典故比较了解,因此在读到“Achilles' heel”一词时,能够准确理解其含义。但在面向中国读者对这些英美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时,由于中国读者对“Achilles' heel”的典故缺乏了解,因此译者对此处的翻译就会显得十分困难。如果通过直译的方式进行翻译,那么读者就无法准确理解相关语句的含义;反之如根据原文含义,将“Achilles' heel”翻译为“……的致命弱点”,则会使译文失去原文引用典故的巧妙性。

(五)宗教信仰差异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通常还会在宗教信仰方面得到直接体现。一般来说,西方人普遍信仰基督教,虽然基督教本身可分为新教、正教等不同流派,不同人信仰不同的流派,但由于各流派核心教义都源于《圣经》,因此人们在成长过程中受《圣经》的影响比较大,对《圣经》中的各种典故都比较了解。相比之下,中国人宗教信仰也大多是以道教、佛教等教派为主,如果有英美文学作品中涉及了基督教相关内容,那么该部分内容的翻译工作就会显得比较困难[4]。例如在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创作的小说《乱世佳人》中,男主角瑞特曾将自己比作Ishmael(At least, he had friends who took him in, whereas I was Ishmael)。此处的“Ishmael”是指出自圣经中创世纪这一篇章的人物,从小以善射闻名,但在14岁时先后被父母抛弃,而瑞特将自己比作“Ishmael”,则是为了表达自己无依无靠的现状。但由于中国读者大多不了解圣经中的典故,因此译者在翻译这部分内容时,如果直接将“Ishmael”译为以实玛利,就很容易使读者产生困惑,同时在人物语言表达的限制下,译文本身也不便增添过多的内容。

又如Cain,其源于《圣经·旧约·创世纪》中“该隐杀弟”的典故,之后该隐便成了“弑亲、叛变、不团结”的代名词,又比如“Man proposes,God disposes”“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类似这样的表达在英美文学作品中随处可见。但中华文化则深受佛教影响,所以中国人发出感叹的时候会说“我的老天爷啊!”,西方人则会说“Oh,my God!”,并且God的G大写就特指上帝。由此可知,中西方宗教信仰差异对各自语言的影响程度颇深。

二、中西文化差异影响下英美文学作品翻译的有效策略

(一)准确把握翻译方向

从翻译工作者的角度来看,要想做好对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尽可能消除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作品翻译的负面影响,首先根据文学作品原文内容,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使整个文学作品的价值性意义能够通过译文凸显出来。例如在翻译一些英美诗歌作品时,由于诗歌的价值主要体现于其整体美感而非文字表层含义,因此译者应采用归化翻译策略,打破英语语言规范、语篇规范的限制,将更符合中国人认知与审美观念的表达方式、语言词汇融入译文之中,以凸显出诗歌的核心内涵、整体意境及美感[5]。而在翻译一些与历史典故、宗教文化相关的英美文学作品内容时,译者则需要采取异化翻译策略,尽量在译文中保留原文的异国情调,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原文作者引经据典的巧妙表达方式,同时通过设置注释的方式,仔细解释原文中所引用典故的前因后果、逻辑关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内容,了解西方历史、宗教文化。

(二)全面考虑读者反映

对于翻译工作者来说,由于面向中国读者的英美文学作品翻译必须要为读者阅读服务,并以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为目的,因此在翻译文学作品时,同样还需充分考虑到读者的反应,以读者反映为落脚点,对有关原文的具体翻译策略进行调整,切不可仅从自身视角出发,不能带有个人强烈的感情色彩,盲目对文学作品进行翻译。例如在英美文学作品中,人物语言经常会涉及“Oh,My God”“God bless you”等感叹语句。这些语句中的“God”(上帝)虽然是出自《圣经》中,是基督教的至高神,与基督教文化存在着密切联系,但由于基督教传入中国已有数百年,无论人们是否信仰基督教,基本都会对上帝有所了解,在看到“哦,我的上帝”等类似直译语句时,也并不会产生困惑,因此译者如能够充分考虑到读者反映,那么就完全可以采取直译的方式翻译此类语句。而当英美文学作品涉及中国读者不熟悉的知识内容时(如前文中的“Ishmael”),译者则需要全面考虑到读者看到直译内容后可能会产生的困惑、误解等反应,同时采取直译加注释、替换、意译等翻译方法。

(三)关注上下文语境

由于很多文学作品的语言表达都比较委婉、抽象,作品原文内容的深刻内涵与字面含义并不相同,有时还会使用各种俚语,单纯根据某一个语句,往往很难准确判断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深层次内涵,因此译者还需在翻译过程中密切关注每个语句的上下文语境,并选择与上下文相关联的内容作为译文,以保证译文内容的完整性、流畅性,凸显文学作品价值性意义[6]。例如在小说《乱世佳人》中,有“And I suppose she'll tell all the boys,the old cat.”这样一句话,此处的“old cat”的字面含义虽然应为老貓,从整个语句中也无法准确判断出其表达意图,但在结合上下文后却可以发现,这句话是表达了对他人行为的愤怒,且具有贬低、辱骂的含义。而为了准确表达出人物的愤怒情绪及贬低所指对象的意图,译者则需要根据英文的相关谚语,将“old cat”翻译为“老巫婆”“恶毒的老太婆”等译文。

三、结语

总而言之,中西方在价值观念、地理环境、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文化差异,虽然会对英美文学作品翻译工作产生很大影响,但对于翻译工作者来说,要不断地丰富自身的认识,要能够正确看待各方面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影响,同时在实际翻译工作中采取准确把握翻译方向、考虑读者反映、关注上下文语境等翻译策略,提升翻译的质量和水准,如此翻译作品的准确性仍然是能够得到保证的。

作者简介:张杉(1992—),女,汉族,河南郑州人,硕士研究生,郑州师范学院教师,助教,研究方向:英汉翻译、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李璇.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翻译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9(12):24-25.

〔2〕陈成.中西文化差异下的英美文学作品英汉翻译研究[J].北方文学(下旬刊),2019(5):265,267.

〔3〕石洁.英美文学作品英汉翻译与中西文化差异的关联研究[J].鄂州大学学报,2016,23(5):39-41.

〔4〕谭婷.中西方文化差异背景下英美文学作品翻译探究[J].散文百家,2020(16):42.

〔5〕宋俐娟.中西文化差异视角下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策略[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3(4):130-132.

〔6〕杜小芳.以陈廷良译本《乱世佳人》为例分析英美文学翻译中东西方文化差异处理[J].青年文学家,2020(33):79-80.

猜你喜欢
英美文学作品翻译
中西文化差异与英美文学作品英汉翻译研究
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改革与实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
浅析跨文化交际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圣经》中的人物与英语文化
浅析英美文学作品中存在的哥特因素
从改编影片看电影与文学的关系
英美文学作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