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融合 赋能学生 实现专业内涵发展

2021-10-02 02:24车晓红
江苏教育研究 2021年24期
关键词:校企融合数控专业高质量发展

车晓红

摘要: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手段,也是职业教育求生存谋发展的必由之路。面对校企合作困境及企业需求的多样化,中等职业学校要瞄准需求,破解难题,引企入校,推进校企融合,服务企业发展;赋能学生,聚焦专业内涵发展,构建“校企多维融合、四个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形成实训资源整合化、实训基地企业化、实习实训车间化以及教学评价多元化的新格局。

关键词:校企融合;赋能学生;数控专业;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7C-0041-05

十多年来,江苏的中等职业学校大多经历了发展、合并、搬迁等资源的整合过程,扩大了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多,专业种类多,随之带来的专业发展不均衡、社会认可度不高等问题也成了中职学校发展过程中绕不开的难点、痛点。为此,中职学校应着力推进校企合作办学,以培养适岗企业技能人才为目标,专业教学同产业岗位需求吻合,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发展“接地气”的职业教育,培养与市场需求接轨的技能型人才。江苏省邗江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邗江中专”)坚持“一专多能”发展思路,拓展产教融合内涵,与地方龙头企业进行深层次的校企融合实践和探索,在保持“老本行”机电专业建设的基础上,积极开拓与市场紧密结合的新兴专业,致力数控专业现代化专业群建设,并示范辐射到其他专业大类,构建“校企多维融合、四个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优化,形成了实训资源整合化、实训基地企业化、实习实训车间化以及教学评价多元化的新格局。

一、面对现实,解剖问题,正视校企合作困境

(一)社会认可偏颇,影响中职学生择业观

目前,社会上仍存在轻视职业教育的现象,整体宣传不够,技术技能人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近年来,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加上新冠疫情的影响,加工制造业的经济效益普遍下滑,城市生活成本不断提高。同时,我国加工制造类的大多数企业已改制,不少合资或私有制企业没有建立与物价增长及企业发展相协调的工资增长机制,工人薪资待遇水平偏低,福利保险不足,对技能型工人的吸引力减弱。中职学生大多为“00后”独生子女,从小就在物质丰富的家庭环境中长大,制造业脏、累、油的工作环境对学生而言缺乏吸引力,学生更愿意从事劳动量较轻、收入较高的服务业,如电商、直播行业等,导致年轻人中从事制造业的人数在逐年下降,从事制造业的年轻人大多为“外来打工者”[1]。

(二)专业方向单一,影响学生发展个性化

当前,工业企业大量使用数控机床、机器人和互联网技术,需要专业技能人才去控制和维护。学校受师资、资金、实验实训设备等限制,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在数控技术人才培养方面,专业方向单一。因为受到人才培养方案、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和国家统考的限制,课程设置难以更改,更多地局限于培养一线加工技术人员,不能进行小班化、个性化培养[2]。二是专业师资严重短缺。在校期间,学生培养基本是学校独立承担的,企业人员的参与度相当低,企业技术人员和教师共同指导学生的愿景很难实现,即使偶尔有企业技术人员来校授课,也大多是简单开个讲座,甚至有“走秀”之嫌。三是学校的实训场所与企业的实际工位差距较大,没有形成综合性“一条龙”的生产线。学校的配套设施单一,设备配置不足,缺少辅件的支撑,实训条件受限制。四是学校的实训作品一般是中级工技能考工题库的部分图样,基本是小巧玲珑的工艺品类型,与企业的正式产品差距较大,不能实现学校实训内容和企业生产任务的“无缝对接”。五是顶岗实习期间,由于不少学生缺乏心理准备、企业疏于管理、学校游离于管理之外等多方面的因素,实习期满,最终能留在原来实习企业的学生寥寥无几,造成企业年年招新员工,却还是年年缺人手,直接影响到校企之间的后续合作。

(三)校企地位悬殊,影响订单合作成功率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为求生存、谋发展,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想方设法地主动向地方知名企业寻求合作,然而真正有实力的企业又看不上中等职业学校,他们希望能跟高层次的知名高校合作,为企业“锦上添花”。“一头热”现象由来已久,学校的合作热情、激情得不到企业的响应,难以建立优势互补、双赢共享的合作局面。如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具体操作时,企业本身没有专职的对接校企合作的部门和管理人员,缺乏系统规划和战略思维,少数企业更是急功近利,没有耐心在人才培养上下真功夫,导致很多合作停留在低水平、低层级的以学生(企业用工)换资源的层次上,学生成为企业缓解生产高峰期的“廉价帮工”[3][4]。企業规模扩张初期,需要大量的一线操作工人,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使校企双方的合作形式大于内容,校企合作的浅层次和松散状态也被忽略。随着区域经济转型发展,一些操作工岗位逐渐趋于饱和,而技术岗、维修岗、装配岗等需求变大,然而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短期内难以胜任这些岗位。因此,企业更倾向于招收上岗就能顶岗的有经验的工人,导致机电类专业特别是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学生就业进入瓶颈期,订单合作的成功率下降,随之专业招生人数减少。

二、瞄准需求,服务企业,推进校企融合发展

如何避免被市场经济牵着鼻子走,远离急功近利的人才培养观,把提高人才质量放在校企融合的首要位置,解决“供需错位”问题,是中职校与企业在订单合作中必须正视的关键问题。校企合作是提高学校发展质量的重要途径,要加强现代化专业群建设,推进职业教育与发展需求相适应,完善产业结构与专业设置动态吻合机制,紧密对接地方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及新兴产业,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改革、产学研结合、现代学徒制、订单式培养、学生能力培养等方面,提高专业群与地方产业群、产业链的对接吻合度[5]。

(一)走出去,有效对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职业学校的“产品”是职业技能人才,“学校跟着市场走、专业跟着产业走、课程跟着职业走”是确保“产品适销对路”的基本思路。走出去,一是学校密切联系市工信局、区人社局等部门,深入调研产业规划和就业需求状况,重大项目和技术改造企业用工计划,为科学设置专业结构提供支撑。二是围绕邗江区机械制造、船舶汽车及零部件和新能源与电气等支柱产业,大力发展机电工程、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推进数控专业现代化专业群建设,积极开发汽车应用与维修、电子通讯等专业。三是整合学校和企业有效资源。学校针对性地走访企业,了解企业用工需求,紧贴地方龙头企业发展需求,充分发挥专业群集成优势,广泛推介,主动登门洽谈校企合作,秉承“合作一个企业,树立一座口碑,培育一批学生,盘活一个专业”的理念,将“入校与就业、校门与厂门、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生产”相融通的人才培养合作模式落地生根。学校与邗江区四大企业以“冠名班”的形式签订了“扬力班、扬锻班、保来得班、中德诺浩班”等合作协议,形成了校企合作“多点开花”的新格局。

猜你喜欢
校企融合数控专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数控专业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
以数控专业毕业生企业调查促进教学改革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浅析
数控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
校企深度融合背景下高职模具专业课程体系重构与实践
第二课堂建设有效推进职校学生职业素养提升
浅谈一体化教学在数控专业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