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外语+技能”模式的跨境电商课程探析

2021-10-02 20:31钟慧霞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114期
关键词:跨境电商产教融合

钟慧霞

【摘要】当前,亚马逊等主流跨境电商平台对德語电商人才需求量大,而仅掌握外语知识的小语种人才无法满足行业发展需求。因此,本文将重点探讨针对商务德语专业设置跨境电商课程的必要性及其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团队合作的教学设计提出关于教材研发、师资队伍建设及中高职贯通方面的见解。

【关键词】跨境电商;中高职贯通;产教融合;应用型德语人才

随着“互联网+”时代向纵深发展,“一带一路”扩大化趋势不可阻挡,消费者和企业利用移动终端足不出户,轻松实现全球商品买卖再也不是奢想。跨境电子商务时代的浪潮席卷全球,以线上方式改变及优化传统的外贸形式,逐渐成为全球贸易新的增长点。尽管新冠肺炎疫情加大了进出口物流的价格及时间成本,对跨境电商行业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但是据了解,2020年初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额高达174亿元,同比增长36.7%。面对疫情,我国大量出口订单被迫取消,外贸企业以跨境电商为突破口,从线下开拓市场至线上,借助政策扶持瞄准商机、扩宽客源,尽力扭转不利局面。另外,中德双方长期以来保持稳定的贸易伙伴关系,双边互补型贸易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德国的电子商务市场规模在欧洲排名第二,它也是欧洲地区最受国外消费者青睐的跨境电商进口国之一。因此,从立足全球化的市场背景出发,针对商务德语专业学生开设跨境电商课程尤具有战略性意义。

一、跨境电商课程的设置目的

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条),课程及专业的设置应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目前,跨境电商行业蓬勃发展,但就业市场上综合型人才缺口大,人才短缺的重要原因体现在语言或技能上的限制。对于电商或财经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虽然熟悉电商和外贸的基本知识,但是外语,尤其是小语种水平不足,对国外市场及社会文化缺乏了解。对于小语种专业的学生来说,情况恰好相反,他们掌握外语,但是有关电商和外贸行业的技能知识相当匮乏。单纯的语言课程并不能满足外语专业学生日后的岗位对接需求,教学内容必须与工作岗位要求紧密结合,才能有效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另一方面,就商务德语专业中高职贯通培养的模式来说,尽管中职学段以夯实语言为基础,但是,为顺利衔接高职课程,在有限的学制里实现应用型教学的有效融通,跨境电商的基础知识应在毕业年级的中职学生中进行推广,让学生提前适应高职升学后的课程体系。

二、商务德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笔者所在学校通过问卷星对2020届小语种专业毕业生去向做了一番调研,调查结果显示,89.4%的毕业生选择就读高职院校,9.1%的毕业生选择了出国留学,选择就业或创业的毕业生仅占1.5%。在高等教育普及化、高职招生扩大化的现实背景下,升学成为中职毕业生的主流选择。学生入读高职后,院校贯彻培养应用型外语人才的方针,精准育人模式,为跨境电子商务销售运营和其他涉外型服务类就业岗位输送复合型人才。

以商务德语专业为例,努力与对口高职院校共同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积极推进校企“双元”育人模式。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既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又兼具国际化视野,能熟练运用邮件、电话等沟通渠道,熟悉跨文化沟通技巧与客户进行无障碍交流的德语客服及营销推广人才。网络信息技术是跨境电商的交易平台,学生除了具备过硬的外语知识,对于计算机的操作、国际贸易知识、市场营销和跨国物流等多门学科应广泛涉足,以弥补外语类学生技能知识的空白。学生能把语言技巧和专业技能有机结合起来,在实践中转化为良好的专业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成为“德语+商务”特色的应用型人才。

三、德语跨境电商课程的实施

为初步开发商务德语专业的职业技能课程,笔者所在的教师团队由德语专业教师和电商专业教师组成,以充分发挥协作优势,探究模块化课程并优化教学内容。如何在把握产教融合和校企“双元”育人的框架下,开发外语+技能协同发展的实用课程?为解决该问题,本团队以职中三年级商务德语班为实验班,以《跨境电商平台中商品标题的设置与优化》一课为例进行实践研究。

(一)教学策略及设计

该班学生通过前两年的德语专业学习,整体德语水平达欧盟语言等级标准A2,即能理解并运用与生活或工作贴近的德语表达解决例行性的任务。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对跨境电商行业及平台有了初步认识,但对平台上的实际操作及如何在实训中有效输出外语较为模糊。针对以上学情,以企业任务为背景,以学习者为中心,结合模拟实操法,利用“i博导”电子商务在线教育平台和敏学跨境电商实战实训平台开展信息化教学。

教学目标方面,让学生掌握描述商品名称和特征的德语词汇表达,并熟悉商品标题设置的要素、格式及要求,最终能在跨境电商平台上用德语对商品标题进行设置及优化。具体教学过程按照课前、课中、课后的逻辑顺序展开,紧紧围绕“语言+技能”的核心思想,教学设计涵盖两课时内容。

1.课前准备

教师结合企业 “在售服饰类”产品类目,布置学生课前通过 “德语助手”App完成该主题词汇复习,同时在“ i博导 ”教学平台上观看微课视频,完成在线习题。

2.课中探究

该部分主要分为四个阶段,在课程热身阶段,播放企业介绍视频,向学生抛出任务,邀请学生为该企业的某款服饰产品编辑标题,使学生进入模拟情境中,激发学习兴趣。在课题引入阶段,教师展示亚马逊平台的商品标题,以提问互动方式引导学生观察标题的构成,同时,结合敏学亚马逊模拟实操平台中的输入提示进行详细讲解。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服饰类相关词汇及形容词词尾变化的语法点,布置完成Hallo Deutsch App上的闯关游戏,强化记忆。

完成上述第一课时语言储备任务后,即进入第二课时技能学习阶段。学生观看企业提供的产品介绍视频,分小组分析产品特色亮点,收集关键词。之后,观看企业培训视频,向行业专家学习标题关键词优化的方法,同时在教师引导下分析德国电商平台的语言特色。小组进一步筛选优化后,在敏学亚马逊模拟实训平台上按照操作指引输入商品标题。总结阶段以双师联动方式进行,一方面连线企业专家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点评;另一方面,教师延伸引入米库大数据分析平台,点拨学生课后自主利用工具进行拓展优化。

3.课后拓展

教师布置任务,对企业中部分因标题设置不合理而导致滞销的产品重新进行标题优化。企业跟踪优化标题后产品的关注度及销量的变化,通过实战真实数据对本课教学成果进行检测。

(二)问题与思考

以上教学设计是团队的一次初次探索,在此过程中,也深刻感受到对口教材以及跨境电商模拟平台上能与德语相结合的课程资源十分匮乏。教学过程中,即使有外贸和电商的国规教材,也无法准确和小语种语言教学、跨境电商实际应用等相互联系的系统教材。这样,既增加了教师的备课难度,也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另外,应用型德语人才的培养模式无疑对教师队伍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小语种教师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和广阔的国际视野,但是商务知识及企业实战经验欠缺。如何让师资队伍符合职业岗位要求,展现良好的“双师”素养?一方面,外语教师应主动加强与电商、经贸等领域教师的交流合作,共同开发操作性强、实用性高的教学资料并创新教学模式;另一方面学校应提供广阔的培训平台,鼓励教师定期走进企业,向跨境电商行业的成功人士学习,了解行业的前沿资讯,将崭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内容。最后,中高职联合培养模式仍需校际间优化协调,在课程标准、专业目录、课程结构与评价体系四个方面上完成衔接,确保中高职课程贯通的顺利实现。

四、结语

多年来,跨境电商行业的难题仍是复合型人才缺口大。针对该现实困境,为小语种专业学生设置跨境电商课程,有利于实现“双精准”目标,即“校企精准对接、精准育人”。上述教学设计将德语知识和跨境电商实训建立联系,既是一次教学探索,对其它小语种专业来说,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如何继续优化推广“外语+技能”的教学模式,需要对此领域感兴趣的同仁们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王卓如.新冠疫情下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价值工程,2020(18): 1.

[2]邓志新,赵秀娟.跨境电商理论、操作与实务[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9: 132-133.

[3]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R].国务院,2019.

[4]陈丽,刘莉.高职院校跨境电商小语种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智库时代,2019(22):53.

[5]朱丹.跨境电商背景下小語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思考[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8):93.

[6]伍强瑞.中高职贯通课程衔接的现实困境及破解之道[J].当代职业教育,2016(5):26.

[7]本刊编辑部.职业教育“双精准”育人[EB/OL].南方教育网,2019-09-02.http://www.gdjy.cn/show-32-2185-1.html.

责任编辑  杨  杰

猜你喜欢
跨境电商产教融合
关于对跨境电商店铺名的研究
跨境电商与电子商务以及传统外贸电商的对比分析
河南郑州港区跨境电商发展的相关问题分析
“互联网+”背景下温州传统外贸制造业转型研究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