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思政”研究:现状、演进、热点与前沿

2021-10-07 11:03李端英
湖北体育科技 2021年9期
关键词:发文课程思政思政

杨 群,王 岩,李端英

(1.广州体育学院,广东 广州510500;2.三峡大学 体育学院,湖北 宜昌443000)

2016年底,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提出:各类课程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同时还强调“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作为中心,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为我国高校实施课程思政指明了方向。2017年教育部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提出要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教学改革,构建课程育人体系[2]。2018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指出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推进和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力度[3]。2020年,教育部颁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高校要发挥专业特点,全方位推进各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工作[4]。由此可见,“课程思政”成为新时代教育领域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和着力点,也是课程与教学领域开展综合改革的重点方向和指南[5]。

体育是高校课程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实现思政教育、育人铸魂的载体,要发挥体育课程与“思政元素”的协同效应,在“三全育人”的引领下,以“立德树人”丰富体育课程内容[6]。体育“课程思政”是建设高校课程思政体系的重要点,将价值引领贯穿于体育课程教学全程以实现知识、技能、情感三者有效融合[7],对于贯彻落实三全育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着独特的优势。本文借助于知识图谱的研究方法,以中国知网收录的“体育+课程思政”为主题的文献为研究数据,对研究机构、核心作者与研究热点等进行可视化分析,意在梳理出体育“课程思政”研究的学科构成、期刊来源,把握其研究热点、前沿。总结体育“课程思政”研究的理论成果,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参鉴。

1 数据来源

表1 数据获取信息表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计量方法

在数理统计方法的基础上对体育“课程思政”文献发文数量、机构分布、期刊分布、核心作者等进行计量化分析,借此对体育“课程思政”发展趋势进行评价和预测的研究方法。

2.2 知识图谱法

运用CiteSpace V分析软件进行关键词共现、聚类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体育“课程思政”学科、期刊来源分析

从表2可以得出,非体育学科是体育“课程思政”研究文献主来源,文献产量高达234篇,占总文献的75%,而体育学科共发文76篇仅占发文总数的24.5%。明显看出体育学科对体育“课程思政”研究的贡献率较低,但与该研究领域的学科特征相符。教育类学科成为体育“课程思政”研究的主导。

表2 学科分类信息表

发文期刊以非体育期刊为主。体育类期刊仅有16种,共发表文章76篇,主要代表期刊是《当代体育科技》,其中核心类期刊发文量仅为9篇,《天津体育学院学报》3篇、《体育学刊》《沈阳体育学院学报》各2篇,《体育文化导刊》《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各1篇。表明这5种核心期刊对体育“课程思政”领域研究的关切度,也提高了体育“课程思政”研究质量。

3.2 体育“课程思政”研究机构分布

对体育“课程思政”研究机构分布特征进行探析,有助于研究者从机构层面认识体育“课程思政”的未来的发展方向,较直观地呈现出体育“课程思政”研究的主要力量及影响力[8]。运行CiteSpace V软件,得到体育“课程思政”研究机构的共现图谱,其中节点描述的是机构,节点的大小与发文量成正比,节点间的连线代表机构间的合作情况,连线的粗细与合作紧密度成正比。由图1所示,频次≥3次的研究机构仅3所,分别为: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师范大学基地、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校本部)。频次≥2次的科研机构是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体育部、山西工商学院、重庆医科大学体育学院、湖北文理学院、北京林业大学、吉林体育学院等34所机构。频次≥1次天津体育学院、天津大学、南华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等46所科研机构。

进一步分析发现体育“课程思政”研究机构具有以下3点特性:

1)研究机构的影响力不足。节点最大都是独立的研究单位,多以高职类和非重点院校为主,研究机构的影响力小、层次性低。体育类院校的,仅有天津体育学院、吉林体育学院有涉及,其中天津体育学院在《天津体育学院学报》还专设了关于体育“课程思政”期刊板块,处在体育学术期刊的前列。

2)研究机构的范围广。从小学延续到高校,其中高职院校、综合类高校是研究机构的主体。

3)学术机构合作的“匮乏”。从图1可见,仅3组研究机构产生合作,分别是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上海海洋大学-上海军事体育俱乐部、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东北师范大学思政研究中心、烟台开发区第五小学-金华广播电视大学财经管理学院,且3个研究机构群的合作紧密度较低,合作形式具有地域性、师徒合作性。

图1 体育“课程思政”机构合作图

3.3 体育“课程思政”研究的核心作者分布

运行CiteSpace V软件,得到研究体育“课程思政”的相关作者及合作情况(图2),图谱中的点、线代表着作者以及相互间的合作关系,连线的多少与合作紧密度成正比[9]。从作者的发文量来看,刘盼盼、刘文献(郑州大学)发文量为10篇,主要关注的领域集中在体育“课程思政”、学校体育课程、课程价值引领;郑标(湖南师范大学)发文量8篇,主要关注的领域为体育课程育人价值、课程思政路径建设;赵富学(武汉体育学院)发文量为3篇,主要关注的领域为体育教学、学校体育、体育教师培养;赵小龙、吉玉良、应菊英、曾倩云、周雯、张正芳、等19人发文量均为2篇,主要关注与研究的领域为体育课程、课程建设、体育教学、思政教育、高校体育。

图2 体育“课程思政”作者合作图谱

从高产作者的视角出发,依普赖斯定律,高产作者应是完成相关论文总量的百分之五十[9],即:高产作者(F),F=0.749×其中F为最低发文阈值,Mmax为最高产作者的发文量。经计算,F=2.4,即F取整数为2篇,经统计共有23位高产作者,共发文77篇,少于总发文量的半数157篇,这也表明该研究领域的高产作者群体尚未形成。笔者借助综合指数分析法[10]进一步挖掘核心作者构成。综合指数J的数学表达式:Ji=(Ⅰi/Ⅰ均×25%+Ⅱi/Ⅱ均×25%+Ⅲi/Ⅲ均×20%+Ⅳi/Ⅳ均×20%+Ⅴi/Ⅴ均×10%)×100(i=1,2,3,4,…,23)。经计算后得到体育“课程思政”领域指标平均值分别为:Ⅰ均=1.2、Ⅱ均=0、Ⅲ均=18.7、Ⅳ均=5、Ⅴ均=0.5,代入公式得到综合指数J=6.59,核心作者的阈值为6.59。综合指数≥6.59的就是核心作者。从表3可知,赵富学、应菊英、刘斌是研究体育“课程思政”的“领头羊”,3位作者不仅在综合指数上位列前茅而且在其他指标上也是表现稳定,应对这3位作者的学术成果重点关注,且他们最近的学术动态和发文中往往代表体育“课程思政”研究领域的最前沿。赵小龙、吉玉良两位学者的贡献值较大。以综合指数来看,学者刘盼盼和刘纯献的得分数值比较趋近阈值数值,这也说明两位学者的研究实力已十分接近于核心作者水准,虽然两位作者的被引度不高,但是他们的第一作者发文量较多,一方面表明他们学术“生产力”充足,另一方面也表明他们需要进一步提升科研成果的学术价值。整体来讲,学者们在相关领域的论文“规模经济”未形成,影响度也需要提升。如果持续在体育“课程思政”领域继续深入研究会在短时间内充实核心作者的人数。

表3 期刊来源信息表

表4 体育“课程思政”研究领域核心作者综合指数统计表(前10)

综上,作者所关注的研究领域与体育“课程思政”领域的热点问题相切合,反映出该领域的核心作者是体育“课程思政”研究的重要内生力。但就作者的学术合作而言,整体呈离散型分布,核心的合作群体较少,大部分以独自研究或两人合作的模式为主。

3.4 主要研究内容分析

3.4.1 体育“课程思政”研究热点分析

关键词的高频性与文献内容热点性成正比,通过对关键词分析可把握某个研究领域的知识结构[11]。高频关键词的选定主要有经验判定法和基于计量学指标的定量法,经验分析法虽应用广泛,但具有一定的主观性,缺乏理论的指导[12]。笔者借助g指数进行高频关键词的选定,选取方式如表5所示。

表5 高频关键词数g指数的演算过程

运行CiteSpace V软件,选取关键词功能键,对其聚类分析,可以对特定研究领域的热门研究主题进行锁定从而判断出关键词在研究主题中的活跃程度[13]。依据表6与图3展示,节点较大的有:(以下括号内为频次)课程思政(143);思政教育(59);体育课程(58);体育教学(37);高校体育(30);融合(21);高职院校(21);立德树人(21);“思政元素”(9);体育院校(9);等。经统计可以看出课程思政、体育教学、体育课程、高校体育、体育院校、“思政元素”、立德树人等是体育“课程思政”研究领域的热点词。结合表5与图4提示对文献进行研读可知体育“课程思政”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与发展的必然性与可行性;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开展路径;“课程思政”理念下高职类院校体育教学研究。

表6 2014~2020年高频关键词序列表

图3 关键词聚类图

3.4.2 体育“课程思政”研究前沿分析

借助于关键词的动态变化特性来客观反映出体育“课程思政”研究的前沿动态与发展趋向[14]。运行CitespaceV软件,可以得到体育“课程思政”突现性较强的8个突现关键词(图4)。从突变值(Burst)的大小反映某一变量短期内的强波动[15],第一位是价值引领(2.384);其次,学校体育(2.34);第三位是立德树人(1.844),这表明体育“课程思政”研究的中心主要是价值引领、学校体育、立德树人。依据突变词出现的年限可知,体育“课程思政”研究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14~2017年,相关研究主要涉及学校体育领域,体育课程的设置、价值导向、以及立德树人的价值研究,该阶段思政建设与课程改革相关的试点工作就此开展,形成“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上海经验”。第二阶段2017~2020年,主要是围绕着高校体育教育、体育课程、创新融合等方面展开,这可能与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以及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发展的政策相关,这都为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政策支撑和改革方向。

图4 关键词突现信息图

3.4.3 体育“课程思政”文献被引情况分析

从表7可知,从发文时间上来说,高被引文献主要集中于2017~2019年。从具体的研究内容来看,主要分两类展开研究。一类是“课程思政”与体育课程融入路径研究。要把“课程思政”理念贯彻到体育教学的目标、内容、教法中,以创新性思维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政基因”[16]。薛欣立足于“课程思政”深挖传统武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17],同样徐娆娆又从课程设置、教师自身、评价体系3方面的分析融入策略[18]。杨福军要把“思政元素”融于课程目标顶层化设计、人才队伍、教育载体、教育方式、考核评价5个方面[19]。俞文谦提出多样化教学、建设校园文化是“思政元素”落实的方式[20]。另一类是基于“课程思政”本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重要意义展开研究。王秀阁以体育“课程思政”为研究视角剖析了课程思政来源,认为实施课程思政是国家政策指向,也是新时代教育工作的根本诉求[21]。杨祥全也认为实施课程思政是体育强国建设内在要求,是学校教育的历史担当[22]。综上,专家及相关学者对体育“课程思政”关注度较高,既能推动体育“课程思政”的建设发展,也能为体育与“思政基因”融合路径提供基础性支撑。

表7 体育“课程思政”高被引文献作者信息(排名前10)

4 结论

1)体育“课程思政”研究的高产作者群体尚未形成;核心作者以赵富学、应菊英、刘斌、刘纯献、刘盼盼等为主要代表;核心作者们在相关领域的论文“规模经济”未形成,影响度丞待提升;作者间合作少,呈现分散状态。

2)研究机构主要形成以上海海洋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烟台开发区第五小学为核心的3大研究团队;研究机构呈现范围广、影响力小、层次性低、合作“匮乏”3大特点。

3)教育类学科是体育“课程思政”研究的主来源;发文期刊以非体育类期刊为主;《体育文化导刊》《天津体育学院学报》为核心期刊的代表。

4)体育“课程思政”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与发展的必然性与可行性;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开展路径;“课程思政”理念下高职类院校体育教学研究3个方向。研究主题紧贴时代要求,呈现热点与前沿相协同的特征。

5)高被引文献主要集中在2017~2019年,具有时间短,被引率较高、影响力大的特点。

综上,今后学者间应加强学术沟通,建立良好的学术合作机制,研究机构间应多进行跨地域、多中心合作。未来学者们应持续关注“课程思政”发展动态,应多注重小、初、高中学段的体育“课程思政”研究,在经典性文献基础上多进行实践性为主的研究以在体育“课程思政”研究领域上产生突破性的学术成果。

猜你喜欢
发文课程思政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