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柱中流

2021-10-07 17:19贾晓敏李广李刚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历史地位冀南

贾晓敏 李广 李刚

[摘要]晋冀鲁豫根据地,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根据地之一。在长达11年的发展过程中,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本文对晋冀鲁豫根据地的建立、巩固、发展、壮大以及由此所涉猎到的地理范围、行政区划、政区变迁、历史地位等予以探讨,以期对研究晋冀鲁豫根据地史有所裨益。

[关键词]晋冀鲁豫根据地;太行;太岳;冀南;豫皖苏;历史地位

[作者简介]贾晓敏(1974-),女,汉族,河北省邯郸市人,邯郸学院工会主席,副教授,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及地方史志。李广(1962-),男,汉族,河北省魏县人,邯郸学院党委宣传部原部长,教授,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及地方史志。李刚(1982-),男,汉族,山西浑源人,现任张家口市尚义县烟草专卖局副局长。

[中图分类号] D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8031(2021)09-0026-03

晋冀鲁豫根据地,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根据地之一,也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全国最大的根据地,位于同蒲路以东,津浦路以西,陇海路以北,正太、石德路以南的辽阔区域。抗日战争时期,晋冀鲁豫边区分为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四个行政区,26个专署,下辖198个县政权,32600余村。除30万正规军外,边区共有民兵40余万人,有组织的群众达500余万人。1945年10月邯郸解放后成为边区政府所在地。根据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统计,1946年3月,全区有人口2800万。到1947年上半年,包括豫皖苏区及晋南三角地带,全区有人口3676.4万人。1947年11月,边区增设豫皖苏行署,该行署下辖6个专署,56个县。

根据1954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概况》一书中的“晋冀鲁豫边区概况”记载:“晋冀鲁豫边区在行政上是统一的,成立有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但在军事上为作战指挥方便,划分为两个战略单位,即晋冀豫(包括太行区、太岳区)与冀鲁豫(包括原来的冀鲁豫区和冀南区)两个战略区。”解放战争时期,鉴于边区不断发展壮大,为了适应革命形势的发展,1948年5月,晋冀鲁豫边区与晋察冀边区合并组成华北联合行政委员会,同年8月,改称华北人民政府。至此,晋冀鲁豫边区结束了历史使命,永远留存在了中国革命的史册之中。

这是一个横跨山西、河北、山东、河南、江苏五省的巨大梯形地带,太行山又把这个梯形地带划分为东西两个部分。西部山岳地带,平均高度在海拔2000米左右,面积约占全区的三分之一。区域内,太行、太岳(霍山)南北延伸,巍然耸立,清漳河、汾河以及太行山东侧的沙河、洺河、安阳河、淇河等纵横交错,川流不息,形成了一种自然又不失险要的地理形势。其间,汾河河谷、上党地区及各河汇流处,都有小片平原,适宜农作物生长。东部地区,是美丽的华北平原的一部分。平均海拔不及50米。除魯西几片不大的山地外,放眼望去,一马平川,沃野千里。漳河、卫河、滏阳河与大运河或东或南,泾渭分明,奔流不息。鲁西平原还有东平、独山、微山、南阳、昭阳等浅水湖泊。

由于战争的因素,晋冀鲁豫边区的面积没有精确统计,自然面积约在15万平方公里稍多一点,如包括豫皖苏区和晋南三角地带,约在23.3万平方公里,但时增时减,时大时小,并不稳定,直到全国解放前夕。

这是一个美丽的地方,物产丰饶。辽阔的华北平原不仅盛产粮食,而且也多产棉花。上党地区的小盆地也素有粮仓之称。太行山区还出产大量土特产品,如花椒、核桃、柿子、药材等。此外,还有一些家庭副业和手工产品,如蚕丝、皮毛、草编等。还有一个重要的资源是煤铁,分布在边区的不同地方。如临城、沙河、磁县以及武安、峰峰、安阳、汤阴、鹤壁、焦作、博爱、济源、平定、昔阳、辽县、武乡、襄垣、潞城、长治、高平、壶关、陵川、晋城、阳城等,都是产煤区,有关方面的统计资料显示,太行山区的煤储量为350亿吨。这里还蕴藏有大量铁矿,储量为1500万吨。此外,这里还储有大量的硫磺、硝、石膏、云母、石灰石、石棉、石英、陶瓷原料以及银、铜、铝等多种有色金属和矿产。

经济基础是决定根据地生存的前提。有了丰富的农副业产品和多种矿产资源的支撑,就使得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和人民有了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既可以坚持长久的战争,也可以让边区政府能够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摆脱敌人的封锁,做到经济上的自给自足,不受遏制,从而赢得战争的胜利。

抗日战争的烽火催生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也使这个根据地和边区政府的存在几乎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相始终。其间,经历了一个逐步演变的过程。

就太行区而言,主要是指平汉路西、正太路南的山区,以晋中、晋东、冀西、豫北为活动区域。这里是晋冀鲁豫边区的中心,党政军群主要机关都设在这里,是边区抗战的核心。这个区初为晋东南抗日根据地的一部分,与太岳、晋豫边区等称为晋冀豫区。1939年7月,晋东南被分割为太行、太岳两个地区,太行区也被分割为太南、太北两块。1940年面积为27900平方公里,1942年缩减为1900多平方公里,1943年又发展为3500余平方公里。太行行署成立时,下辖48个县,分为5个专署区,3个直辖市。

太岳区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是指最初开辟时的太岳,泛指同蒲路以东、白晋铁路以西、临屯公路以北这个三角地带。抗战之初,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前方总部曾在沁县办公,使这个区域一度成为晋东南根据地的中心。1939年以后,部分区域先后进行调整,计12个县。南部指的是晋豫边区,位于同蒲路以东、黄河以北、曲高公路以南。计17个县。这个区域由于战略地位重要,所以长期处于共产党与国民党、日伪军三角争夺的地区。1943年5月,晋豫区与太岳区合并,下辖4个专区,32个县,人口802764人。

冀南区位于滏阳河及德(州)石(家庄)路南、漳河以北、平汉路以东的河北平原,并附以津浦路以东、徒骇河以北的鲁西北小部地区。1938年冀南区主任公署成立时,全区有6个专署区,51个县治。1940年初,由本区暂管的津浦路东部分(即冀鲁边),划归山东根据地。同年,又将栾城、藁城、赵县、晋县、宁晋等县,划归冀中区,将井陉、获鹿、元氏、赞皇、高邑诸县的全部,临城、内邱、邢台、沙河、磁县的平汉路路西部分,划归太行区。1943年8月,鲁西北的堂邑、莘县、清平、冠县、朝(城)北、元城等6县,划归本区。这时的冀南区,仍有6个专区,但县治减少到47个。1944年5月,曾一度与冀鲁豫区合并。合并后,冀南行署改称冀鲁豫行署冀南办事处。1945年10月,恢复原建制。此时,全区分为5个专署区,43个县,一个直辖市,人口计7637109人。

冀鲁豫区是边区面积最大的一个行政区。位于津浦、平汉两铁路的内侧,自冀南区的南沿直抵陇海铁路。冀鲁豫区是晋东南山区与河北南部、山东西部及河南省黄河以北部分的结合地带,是华北敌后根据地联系华东、华中的孔道。它基本上由鲁西、小冀鲁豫与湖西三个地区组成。鲁西区包括鲁西北、泰西及运河两岸地区,小冀鲁豫包括直南、豫北、鲁西南三区;湖西从地区划分上原是鲁西的一部分,由于隶属关系的变化,一个时期形成与鲁西、小冀鲁豫平行的局面。

冀鲁豫行政区所辖区域的范围,各个时期(抗战初期、中期、后期)出入很大。1940年前,冀鲁豫边、鲁西、湖西三个地区平行发展。这个时期,冀鲁豫边被称为小冀鲁豫。1940年11月,湖西区划归鲁西行政区。1941年7月,鲁西、小冀鲁豫两区合并,统一为冀鲁豫行政区。这便是通常说的冀鲁豫区。1943年1月,水东地区(新四军第四师所在地区——豫皖苏的基本区)划归冀鲁建制;1944年5月,冀南、冀鲁豫两区合并;这时,冀鲁豫所辖范围扩大,被称为平原地区或大冀鲁豫区。抗战胜利后,冀南恢复原建制;1946年11月,水东地区恢复豫皖苏建制,冀鲁豫区恢复到抗战中期的辖区范围,计有7个专署区,70个县,又3个行政区直辖市,人口1359万。

抗日战争时期,边区根据地的行政区划,除上举各行政区范围的变动以外,还有整个边区范围的变动。这些变动,和抗日战争的历史分期大体一致。

一般说来,抗战初期,随着各区抗日根据地的次第建立,各区的民众运动和游击战争都有了蓬勃发展,形成了抗战初期的革命高潮,如晋东南抗日根据地、冀南平原根据地、鲁西北抗日根据地、鲁西抗日根据地、湖西抗日根据地等。但这时根据地没有统一的行政领导,行政体制和组织形式也各有不同。1939年至1940年,边区根据地特别是冀鲁平原,继续维持着发展局面。1939年春,八路军115师主力东下,开辟山东抗日根据地。小冀鲁豫、鲁西、湖西各地,抗日政权陆续建立,并分别走向统一。与此同时,1940年8月,冀南、太行、太岳行政联合办事处宣告成立,统一了晋冀豫区的行政领导。冀太联办下辖三个行政区,拥有15个专署区、115个县治。稍后,鲁西、小冀鲁豫也分别建立了军区和行政委员会。

时隔不久,鲁西、小冀鲁豫合并为冀鲁豫区,然后与晋冀豫区合并为晋冀鲁豫边区。1941年7月,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成立,边区根据地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了统一。这对于健全和加强边区的政权工作,推进根据地民主政治的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这时敌后根据地的斗争,极为艰难,山区和平原被割裂开来,不得不进行相应的调整,以适应战争发展的需要。1942年9月,成立了太行分局,领导山区的革命斗争;1943年11月,又成立了冀鲁豫分局(亦称平原分局),领导平原根据地的斗争。1944年6月,冀南區合并于冀鲁豫区。全边区实际设置有三个行署区。

1943年7月—8月,边区部队沉重地打击了盘踞卫河以南及豫北、太南地区的伪军,开辟了广大新区,冀鲁豫、太行、太岳,在白晋铁路南端与道清铁路两侧衔接起来,根据地形势日益向好。1944年,各抗日根据地开始了对敌人的局部反攻。边区派遣部队挺进到河南地区,开辟了豫西抗日根据地,加强了豫东地区的对敌斗争,部分地恢复了豫皖苏根据地的局面。

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投降,山区、平原被分割的局面不复存在,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四个地区连成一片。1945年8月20日,中共中央北方局撤销,成立了晋冀鲁豫中央局(也称邯郸局),下设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四个区党委;同时成立统一的晋冀鲁豫军区,下辖四个二级军区;行政区域经过调整,恢复了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四个行署区。这时,边区的面积达18万平方公里,拥有县城105座,人口2400余万。豫皖苏作为一个单独的行政区,也划归本边区建制。解放战争时期,除豫皖苏区划归中原解放区,晋中辖区范围一度扩大外,行政区域划分没有大的变更。

1947年11月12日,人民解放军攻占了国民党军在华北的交通枢纽与战略要点石家庄,晋察冀、晋冀鲁豫两大解放区连成一片。根据中共中央的建议,两个边区于1948年5月20日宣告合并。8月19日,华北人民政府成立,边区建制撤销。所辖地区陆续恢复原来的各省建制。

晋冀鲁豫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创建的全国最大的革命根据地。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根据地和边区政府之所以能够存在,是因为根据地和边区政府能够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紧紧依靠人民,与人民群众建立了血肉相连的联系,与各民主党派、民主人士及一切爱国力量结成了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形成了陷敌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从而赢得了战争的胜利。其中,八路军129师指战员的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勇于担当、勇于胜利的精神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没有129师干部战士的英勇作战和流血牺牲,要取得战争的胜利是不可能的。据记载,先后有11万八路军将士牺牲在这块热土上,其中包括左权。

毋庸讳言,晋冀鲁豫革命根据地创建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结束于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前夕,历经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两个重要历史时期。抗日战争时期,晋冀鲁豫根据地是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前方总部的驻地,是华北敌后抗战的腹心。解放战争时期,晋冀鲁豫根据地是主战场之一,战争转入反攻阶段,又成为支援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反攻的后方基地。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其一,在抗日战争时期,广泛发动群众,积极进行根据地建设,灵活而坚决地打击敌人。当日寇大举进攻,国家存亡危在旦夕的情况下,晋冀鲁豫各地的党组织和部队,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发动人民群众,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积极进行政权建设,开辟广阔的革命根据地。同时在对敌斗争中,采取灵活的战略战术,同日寇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歼灭日伪军42万余人,收复国土23万多平方公里,县城198座,32600多个村庄,解放人口3676.4万,对夺取整个抗日战争的胜利起了重大作用。

其二,在过渡阶段,首当其冲地抗击了国民党军的进犯,打击了蒋介石的内战阴谋。抗日战争结束后,面对国民党军的挑衅,坚决地进行了上党战役和邯郸战役,配合了重庆谈判,揭露了蒋介石的内战阴谋,鼓舞了解放区军民战胜国民党军进攻的信心,对堵住华北南大门,掩护解放军向东北的战略展开,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为了贯彻党中央的“向南防御,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从全局需要出发,抽调力量支援东北根据地的建设和发展。

其三,在解放战争时期,晋冀鲁豫根据地是战略进攻的出发和补给基地,为加快战争胜利步伐尽了最大努力。解放战争初期,晋冀鲁豫解放区认真贯彻党中央制订的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进行了定陶、同蒲、巨(野)金(乡)鱼(台)、豫皖边等13个战役,粉碎了敌人打通平汉路、津浦路的战略企图,配合了山东、苏北战场的作战,初步地掌握了战略主动权。随着战略形势的变化,1947年6月30日起,晋冀鲁豫野战军先后分两大集团,约10个纵队,分别由刘伯承、邓小平和陈赓指挥,向大别山和豫西挺进,在敌人心脏南京和战略要地武汉之间插上一把利剑,扭转了整个战争形势,促进了全国各个战场转入战略进攻,加快了战争的进程。同时,晋冀鲁豫解放区后留部队,在人民群众大力协助下,继续在内线作战,进行了运城、临汾、晋中等战役,歼敌约15万人,解放晋南、晋中广大地区,逼近和包围太原,为解放山西全省创造了很好的形势。

晋冀鲁豫根据地在11年内,在本区共歼敌约100多万人,为新中国的诞生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戎子和.晋冀鲁豫边区财政简史[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7年4月第1版.

[2]刘邓大军图文志编辑出版发行委员会.太行之脊——刘邓大军征程志略[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

[3]郭秀芬等.晋冀鲁豫根据地史研究[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4年7月第1版.

猜你喜欢
历史地位冀南
享誉桑梓的人民功臣——冀南抗战基层干部龙全贵档案资料研究
冀南地区苹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
民国时期二胡音乐研究
中央苏区医学教育历史地位探析
管道升画作的艺术探索
新形势下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
冀南地区观光农业园景观规划研究
记得住“乡愁”——冀南地区传统村落特色剖析
冀南军区的六次精简整编
回忆坚持冀南平原抗日游击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