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传统剧目的文化价值研究

2021-10-08 16:43孙婷
音乐生活 2021年9期
关键词:吴承恩秦腔剧目

孙婷

戏曲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结合了音乐、文學、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又因为在演出的过程中具有现场直观性和双向交流性的特点,自古以来就具有感染人心的作用。尤其在早期,因其聚集性和剧场效应,更容易感染人。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都有适合当地文化、民俗的戏曲形式,不同的戏曲形态也承载着不同的地域文化。流行于陕、甘、青一带的秦腔,也称“梆子腔”“秦声”或“乱弹”,其剧本内容多取材于历史事件、民间传说以及日常生活,行当完整,表演成熟,富有独特的表现力,在当地有着广泛影响,并于2006年获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据杨志烈著《秦腔剧目初考》考证,包括文戏、武戏、须生戏等在内的秦腔剧目有一千六百多个。

这些传统剧目到今天依然在不断上演,在新时期乡村振兴战略中,通过传统戏曲的改良,塑造“乡风文明”,是适应时代的合理选择。本文正是从西北地域文化特色出发,从西北地域的文化传承中发掘秦腔传统剧目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为秦腔的传承及乡村文化振兴提供借鉴和帮助[1]。

一、忠君爱国的优良传统

忠君爱国的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有着深远影响,也是优秀的文化传统。“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传统士人终身追求。建功立业、保家卫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传统秦腔剧目中,有不少是取材于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这样的素材中忠君爱国的思想非常普遍。比如经典剧目《八义图》,取材自《史记·赵世家》,后经纪君祥改编为《赵氏孤儿》流传甚广,是个典型的忠义故事。京剧《搜孤救孤》据孟小冬传本来看,主要敷衍“舍子搭救忠良”的故事,内容比《八义图》简单,秦腔《八义图》中增加了更多人物和故事线索,情节丰富不少,着重刻画了程婴、公孙忤臼、韩厥等人为保忠良血脉、舍身对抗奸佞的悲剧故事,体现了忠君爱国的优良传统。如第二场《抄杀赵府》:

朔:礼云,君教臣死,臣若不死,乃为不忠。父

教子亡,子若不亡,乃为不孝。

这是我赵家自犯杀身大祸,我只得坐以待

死,你教我走向哪里,逃向何地?

……

坚:这就是了。驸马爷为何不逃走?

朔:周坚,君教臣死,臣若不死,乃为不忠。父

教子亡,子若不亡,乃为不孝。你教我逃向

哪里,走向何地?

赵朔反复再三地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道理,在元杂剧《赵氏孤儿》和京剧《搜孤救孤》中都是没有的,这是一种对传统忠义观的宣扬,通过舞台演出的形式不断地重复,逐渐模式化,起到教化民心的作用。另外,该剧中很多唱词和对白,也在肯定和赞扬忠义观,如第五场《韩厥盘门》:

韩厥:(引)宁为忠良门下客,不做奸党耳目臣。

(诗)七星宝剑腰间悬,胸中常怀不露言。

立就安邦定国愿,忠良哪怕赴黄泉。

就是一个丫鬟卜凤,也是忠义勇敢,可以舍生取义的。作为一部在当代依然在陕甘一带上演的秦腔剧目,尤其是在节日、庙会时,百姓聚集在一起观看秦腔表演,这种传统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符号自然而然地深入人心。

另如传统剧目《春秋笔》,本事见《宋书》及明高晋音著传奇《春秋笔》,清代也有《龙灯赚》和《春秋笔》传奇。秦腔《春秋笔》甘肃靖远嘉庆古钟既有铸目,现存版本为民国刊印。讲的是刘宋时期,北魏入侵,皇帝刘义隆找群臣商量对策,以徐羡之为代表的主和派主张赔款议和,主战的檀道济请命率军出征。后檀道济、王彦丞遭徐羡之等人陷害,驿官吴承恩舍身护主的故事。如檀道济唱词“臣尽忠来子行孝,凌烟阁上表功劳”,刘义隆道:“这才是忠臣良将,孝子贤孙。当殿有酒,我与檀卿饯行”等,都是对忠君爱国思想的展现,通过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口语化的表述,逐渐让其深入人心。

如《春秋笔》的结局一般,最后檀道济胜利班师,徐羡之被杀,吴承恩也得到后人的祭祀,帮助过吴承恩的王彦丞一家也和檀道济结为儿女亲家,奸臣害忠良的故事在秦腔传统剧目中多有一个大团圆的结局。人们希望看到因果循环,善恶有报。

二、善恶有报的人生愿望

中国传统戏曲向来有“风世”的作用,关乎道德教化,有劝谏讽喻的意义[2]。在这样的主导思想下,大多数的戏曲都有一个大团圆的结局,邪不胜正,善恶有报。如上文所引《八义图》,赵氏孤儿手刃屠岸贾,迎回生父赵朔,赵朔命人在绛州南门以外,修烈士祠堂,每年春秋二祭。这样的结局,不仅是给看戏观众的心理慰藉,更是不断强化善恶有报的传统观念,塑造大众对所谓天理的敬畏,弘扬社会正义,引导民心向善。

流行于陕、甘、青一带的名剧《法门寺》,甘肃靖远嘉庆古钟既有铸目,其中《拾玉镯》《宋巧姣告状》等都是十分流行的折戏。当代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段林菊先生就擅演《拾玉镯》,还多次给戏曲学院的学生传授该戏。这部在当代依然流行的《法门寺》讲的就是善恶有报的故事:明武宗朝,书生傅鹏父亲出征殉国,自己亲事未定,自觉烦闷,在大街上闲游。偶然撞见美貌少女孙玉娇,心生爱慕,故意将母亲送的玉镯掉在地上,孙玉娇拾玉镯时恰被刘媒婆看见,于是刘媒婆去玉娇家索要绣鞋一只,允诺代为说媒。后刘媒婆之子刘彪偷了绣鞋,谎称孙母要告傅鹏诱奸玉娇,打算讹些钱财,没承想被打一顿还差点被主家辞退。于是刘彪半夜去孙家打算杀了傅鹏,却误杀了借宿的玉娇舅舅、舅母二人,为了灭口又杀了在孙家务工的兴儿。受牵连的傅鹏、孙玉娇、兴儿姐宋巧姣等相继入狱。巧娇被赎出狱后,趁太后、刘瑾去法门寺降香时申诉了孙玉娇的冤屈,最后沉冤昭雪,孙玉娇、宋巧姣一同许配了傅鹏。

该剧据陕西省艺术研究所藏清道光元年(1821年)抄录本记载,共十四场,出场人物多达二十七人,主副线交织,故事情节起伏,角色行当多样,包括小生、花旦、老丑、正生、老旦、副净、白净等。唱做并重,人物各有特色,是传统秦腔剧目中难得的佳作。整体故事既凸显善恶有报,因果循环,也寄希望于明主贤臣可以伸张正义。如第一场《求佣》,傅鹏一出场就唱傅家忠厚传家,诗书继世,父亲忠君爱国,母亲慈善贤良,自己也把读书明礼侍奉双亲作为人生之根本。这样一个主人公历经磨难,人们希望他能有好的结局,也让人们在潜意识里感到如果我也一样,就会有圆满的人生。这是传统戏曲教化人心、传播文化价值得天独厚的优势。第二个登场人物许慎,一上场就唱:“善缘善庆循环有,恶因恶果报不休”,简单直接,通俗易懂。另如第十四场《明冤》:

赵廉:谢过千岁。

正是:天上银河双星渡,傅家公子登凤楼。

善缘善报天注就,恶因恶果不到头。

天理循环、善恶有报的思想,反复地在唱词和宾白中出现,深入人心,也渐渐成为大众的行为规范之一。另如讲杨家将故事的《下河东》,宋太祖朝,河东藩王四子白龙起兵叛变,赵匡胤御驾亲征,欧阳芳挂帅,呼延寿廷、呼延凤英兄妹二人为先锋。欧阳芳见呼延寿廷骁勇善战,又因两家曾有私怨,便与白龙密谋晚上偷营劫寨,得了江山,平分而治。欧阳芳在白龙偷袭时趁乱倒戈一击,斩了呼延寿廷。呼延寿廷的妻儿历经艰险最终杀了白龙,大仇得报。呼延寿廷的儿子呼延赞也得到了皇帝的赏识,赵匡胤有唱词云:“王封你久镇边庭呼延赞,子袭父职在朝里”,奸臣欧阳芳是没有好下场的:

哑儿(呼延赞):(唱)一见奸贼气炸胆,

咯噔噔的咬钢牙。

双手执鞭往下打,(打)

一鞭送儿鬼门下。

不仅把欧阳芳三鞭捶成肉泥,更抛尸荒野,叫犬食之,果然是因果循环,报应不爽,通过这种惊悚的场景描述,给观众以心灵的震撼。

除了善恶有报之外,在中国传统价值观念中还有如知恩图报、诚实守信等优秀文化传统在秦腔传统剧目中都有所展现。

三、知恩图报的正直之士

儒家文化中反复强调的“言忠信,行笃敬”“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种诚信、正直的精神,在传统秦腔剧目中处处可见。知恩图报,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也让一个个人物形象熠熠生辉。备受人们喜爱的秦腔“杨家将故事系列”,塑造了一系列舍生取义,至诚至信的英雄群像,既是大众对英雄的赞美,也反映了老百姓对明主贤君的呼唤和期待。另外,如《八义图》第二场抄杀赵府云:

周坚:驸马爷,小人周坚身受太老爷几次大恩,情愿替驸马爷一死。

婴:周坚兄,这可是一句实言?

周坚:言從唇出,岂能道谎。

知恩图报、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是被老百姓们所称道的。《春秋笔》第七场《杀驿》吴承恩一上场就念:“实想报主大恩义,梦魂常游到京畿。”当得知被流放的罪人是自己的前恩主王彦丞时,马上决定想办法放了王彦丞,自己代替旧主赴死。接下来吴承恩有大段表演和唱词,来表现想要报答旧主恩情,不惜献出生命的心情。如:

吴承恩:(哭介)罢了老爷。哎,老爷呀。

(唱)王老爷在京待我好,

他待我吴承恩胜似同胞。

元宵节吃酒大醉了,

灯棚下我失却他的独苗。

贤德的夫人恩义好,

二十两福金放我逃。(想介)

我不愿戴此乌纱帽,

情愿岭南走一遭。

檀道济夫人生了个女儿,遗憾没有生个儿子延续香火。吴承恩带王彦丞的儿子去灯棚玩耍,不料因为吃酒疏忽,被檀道济家仆设计掉包,将王家的儿子换做了檀家的女儿。王夫人不仅没有问责,反而给了吴承恩二十两金让他逃命。吴承恩感念王家恩情,看到王彦丞被人诬陷,舍身相救。同是第七场,

吴承恩:(唱)我料你五年大恩未报,

谁料你今晚命难逃。

为人不把主恩报,

枉在尘世走一遭。

……

(想介)想当年,白马脱缰救主,黄犬钻草报恩,畜生尚知报主之恩,何况我吴承恩是人乎。

传统中国的民俗中,格外推崇知恩图报、正直守信的品格,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关羽崇拜。这种精神的民间传承,主要不是靠文献传播,而是靠戏曲表演、说书等民间艺术形式。通过具体的、可感知的表演形式,潜移默化中移风易俗。当然,就单个剧本而言,《春秋笔》部分桥段显得不经推敲,结尾处檀王两家冰释前嫌,结为亲家的设置也略显突然。但这也恰恰说明是秦腔传统剧目来源于民间,带有明显的民间艺人创作的痕迹。

在现存秦腔[3]传统剧目中,不难看出,这些扎根中国西部的剧目,展现着陕、甘一带的风土人情,具有文化传承的功能。忠君爱国、善恶有报、知恩图报、诚信正直的传统文化精髓通过戏曲表现的形式深入人心,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因秦腔产生、流行于自然资源相对比较贫瘠的陕甘一带,战争频发,生活条件艰苦,使这些剧目中多了一层悲壮色彩,在其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表达上更加注重家国大义,渴望明主贤臣,追求社会公义,也更多杀伐决断、快意恩仇的侠义精神。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方戏曲展现的正是独特的地方文化,时至今日,在陇原大地上,秦腔传统剧目依然长演不衰,对这些剧目的挖掘和研究,正是对甘肃本土文化特色的再发现。

本文系甘肃省高等学校科研项目资助“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甘肃传统戏剧的作用和价值研究”(2019B-190)的研究成果。

注释:

[1]贾晓莉:《中国民族乐器(之八)板胡》,《音乐生活》2014年第8期,第66页。

[2]王嘉阳、刘奇:《中国民族乐器在坂本龙一〈Open The Door〉中的运用研究》,《音乐生活》2020年第11期,第42—44页。

[3]张树楠:《秦腔唱法的初步研究——民间唱法研究之一》,《人民音乐》1950年第4期,第32页。

孙 婷 兰州文理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吴承恩秦腔剧目
吴承恩:人生不过是一场“西游记”
吴承恩剿匪
五大卫视2020年待播剧目预览
我的秦腔半生缘
互联网时代下秦腔的传承与发展对策探索
优秀剧目进校园
淘气包弟弟
群众自发组织演唱秦腔悼念陈忠实先生
继承传统 创演新剧《齐王田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