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赣剧饶河戏弹腔的传承与创新

2021-10-08 06:37罗娜罗红霞
音乐生活 2021年9期
关键词:唱腔过程发展

罗娜 罗红霞

赣剧作为一种十分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进行保护、继承以及创新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通过对赣剧饶河戏弹腔的创新与传承,能够有效提升该剧种的艺术水平,推动赣剧的传播与发展。这种背景下相关从业人员需要对目前赣剧饶河戏传承与创新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同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传承与创新模式,为推動赣剧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赣剧饶河戏弹腔传承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

尽管赣剧已经正式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由于各种外部因素的限制,赣剧饶河戏的传承与创新工作遇到了一些问题。从宏观方面来看,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随着社会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张,国内的文化产业发展迅猛,各种具有明显差异性的艺术表现形式涌现出来。在此背景下,赣剧饶河戏在传播过程中,由于其传播形式以及传播媒介存在一定局限性,导致其传播范围受到一定影响,无法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赣剧饶河戏文化传播工作,导致了解赣剧饶河戏的人数始终无法提升,这对于赣剧饶河戏的创新与传承造成不利影响[1]。第二,受到传统曲艺传承观念的桎梏,赣剧饶河戏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以及局限性。这种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传承方式层面,目前赣剧饶河戏的主要传承方式,依然以剧团传承以及师徒传承为主,这种传统的传播方式不符合当前背景下戏曲文化传播规律,导致其传承与创新工作始终徘徊在较低水平。第三,赣剧饶河戏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受到传统文化传播思维模式的影响,将大部分注意力集中在了传承方面,对于创新工作的投入不足,导致赣剧饶河戏的发展缺乏后劲。实际工作中并没有基于人民群众兴趣变化趋势,对赣剧饶河戏的弹腔进行创新,而是依然沿用传统的唱腔技巧以及表演技巧,从长远来看不利于赣剧饶河戏的发展。

二、师徒关系中弹腔的传承与创新

师徒传承是赣剧艺术传播中最为主要的方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师徒、师生关系与传统的民间师徒传承存在很大差异。当前的师徒、师生关系中,文化与知识的传承更加系统、规范。师徒与师生之间存在的区别主要在于:老师与学生是一种现代教育体制框架下常见的人际关系,老师与学生之间交流的主要内容是各种艺术知识以及技巧,通过系统性的学习,让学生能够快速掌握基本功,这种传承与创新模式的优势在于能够以专业化的手段,培养出大量相关专业人才[2]。缺点在于学生们接受的知识内容相同,在夯实基本功的同时失去了自身的特点。而“师父”与“徒弟”这对人际关系中更为强调情感上的联系,可以将师父与徒弟看作是一对亲人,事后在传授艺术知识以及技巧过程中,并没有规范的教学体系,而是先通过生活中的观察判断徒弟的品性、能力以及天赋,然后根据徒弟的个人特点,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培养方式,以口传心授的模式进行知识的传承。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能够最大限度发挥徒弟的天赋,凸显其特点,局限性在于这种知识传承模式效率较低,无法大面积推广。

(一)正旦唱腔传承与创新

赣剧饶河戏中正旦的唱腔随着历史的发展出现了显著的变化,无论是内容还是表演方式,均有创新突破。为了方便介绍,这里以赣剧饶河戏中男旦向女旦唱腔过渡作为例子,详细介绍正旦唱腔的传承形式以及创新路径。而在本嗓向小嗓过渡过程中,由于男性嗓音自身的特点导致嗓音的过渡与衔接处存在瑕疵,观众听上去会觉得嗓音衔接处略显生硬[3]。针对这一问题,赣剧饶河戏著名正旦演员胡瑞华通过对弹腔的发展与创新,攻克了男旦唱腔转换生硬的问题。胡瑞华嗓音条件十分出众,无论是唱腔还是表演方式均受到观众喜爱。但是胡瑞华并没有忽视对于赣剧饶河戏的传承与发展问题,意识到目前赣剧饶河戏唱腔表现方式方面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在这种背景下,胡瑞华在继承赣剧传统唱腔的基础上,在教授徒弟过程中,以自己多年的表演经验作为出发点,针对仄音、韵白以及表演等方面进行创新。

1.仄音。赣州东北部地区的戏剧爱好者对于仄音十分偏爱,仄音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在一句唱词的落音处突然升高八度,带给听众强烈的听觉冲击。仄音是男旦在模仿女性嗓音过程中对于唱词的一种夸张的处理手法,其中包含了很多炫技的成分。胡瑞华认为仄音是赣剧弹腔传承与发展的一个理想的切入点,认为仄音是饶河戏风格的一种展现方式。胡瑞华支持仄音的发展,但也指出不必在每一句唱词中都加入仄音,一些演员会以大嗓子落音,再使用小嗓子转音,而胡瑞华对这种仄音演唱技法进行了创新,使用丹田控制气息流动,直接使用小嗓子驾驭仄音。

2.韵白。赣剧演绎过程中,音韵以中州韵为主,但是饶河地区方言在音译过程中会偶尔出现“倒字”问题,导致观众出现听觉错误。针对这一问题,胡瑞华对韵白也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依据自身丰富的演出经验,对韵白进行了优化。例如《书馆夜会》中,“耳”字音调为四声,听上去与“儿子”中的“儿”类似,因此胡瑞华将“耳”字的发音调整为三声,巧妙解决了这一问题。

(二)花脸唱腔传承与创新

1.念白

于文华先生是赣剧著名花脸演员,其唱腔饱满充沛、刚柔并济,有着十分扎实的基本功,其念白水平非常高。于文华先生在继承以及发展赣剧过程中作出了宝贵的贡献,依据自己丰富的舞台经验以及优秀的念白能力,对赣剧饶河戏中念白进行了创新。例如在《岳飞枪挑小梁王》一部戏当中,加入了一段超长的口白,时间长达十多分钟,念白铿锵有力,顿挫感十分明显,给观众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受到了观众的热烈反馈。于文华先生结合观众的反馈,认真查阅《岳飞传》,积极借鉴评书的表演技巧,获得了观众的积极肯定。

2.表演

除了念白之外,于文华先生在花旦表演技法方面也进行了积极的创新,例如在《战潼台》这部作品当中,于文华先生充分展现出自己扎实的武功基础以及表演技巧,在《拔箭》一幕当中,于文华先生所扮演的马夫手上中箭。在于文华先生看来,这部戏能够展现出花旦演员的功底,但是传统表演方式中手上的箭矢不能拔出,进而限制了演员的发挥[4]。针对这一情况,于文华先生对此处的表演方式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先是用手握住箭矢用力一拔,再运用劈叉、旋子、乌龙绞柱等表演技巧表现出拔箭时人物所忍受的剧烈疼痛,这种对于表演形式的灵活创新,让这场戏变得更加精彩,也是对花旦表演技巧发展的一次有意义的尝试。

三、民俗仪式中的传承

赣剧饶河戏中,开谱仪式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同时也是进行赣剧饶河戏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载体。在开谱过程中针对音乐方面的传承与创新,能够有效展现出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戏曲演员们之间的友好活动,营造出“共同成長、协同进步”的氛围。人类生存发展过程中,对于知识以及文化的“传承”问题十分重视,特别是在传统师徒关系当中,由于师父与徒弟之间是一种“亲人”的关系,因此在传承过程中,不仅要传承知识与技术,还要传承文化内涵,这与目前赣剧饶河戏文化传承理念相同,一方面要注重不同文化之间的传承与演化,同时还要重点分析不同文化环境中传统方式的选择,正确的传承方式能够确保传承内容的完整、准确,反之则会影响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5]。从传承方式方面来看,相关从业人员需要深入分析“实践型传承”以及“学习型传承”之间的异同点,了解两种不同传承模式之间的内在联系,为赣剧饶河戏传承与创新提供多元化的路径。

中国古代社会在千年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大量极具地域、民族特色的民间习俗,这就为地方戏曲的发展提供了理想的载体。民间在举办各种民俗庆典过程中,通常会邀请剧团到当地进行表演,对于赣州饶河戏而言,想要让这种民间艺术表演形式深入群众,就需要充分利用开谱仪式推动饶河戏在民间的传承与发展。在进行“闹花台”的时候,弹腔的伴奏方式在传承过程中不断创新,不断加入新的乐器以及新的演奏技法,丰富饶河戏的音乐表现形式。例如在弹奏过程中,既需要使用本地特色乐器“赣胡”,也巧妙加入了湖北地区的唢呐、梆子等乐器,这就是对赣剧饶河戏在弹奏层面的一种传承与创新。

四、新媒体平台弹腔的传承与发展

21世纪是信息化的世纪,如何利用好新媒体宣传平台,已经成为影响赣剧饶河戏传承与创新能力的关键性因素。赣剧饶河戏传统传承模式的传播力度较弱,传播范围有限,制约了赣剧的发展。首先,相关从业人员需要积极利用各种新媒体平台,例如微信、微博等,编辑一些符合新媒体平台信息传播方式的宣传内容,尽可能制作一些精美的视频宣传资料,能够让不了解赣剧饶河戏的群众通过观看精彩的视频了解赣剧饶河戏,并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感受到赣剧饶河戏的魅力,扩大其传播范围,让这些人对赣剧饶河戏产生兴趣,主动将视频传播给亲朋好友,让更多对赣剧饶河戏不了解的人喜爱上这个具有独特魅力的地方戏曲类型,通过“病毒式传播”的方式让赣剧饶河戏的宣传突破地域限制,为其传承与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6]。对传承文化与艺术,对国家发展、国民素质的提升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意义[7]。其次,赣剧饶河戏表演者以及从业人员需要借助新媒体平台,与饶河戏票友进行深度互动,通过新媒体平台建立线上交流,一方面向饶河戏爱好者推广相关文化知识以及演出通知,另一方面通过线上交流发掘人才,通过正确的引导让具有良好天赋的饶河戏爱好者能够成为饶河戏表演者,为其传承奠定人才基础。最后,老师或者师傅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录制一些教学短视频,通过“微课”的方式对学员进行远程教学,在提升教学效率的同时,激发相关从业人员的创新意识。

结语:赣剧作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想要提升其传承以及发展水平,相关从业人员需要对当前赣剧饶河戏传承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在师徒教学中围绕仄音、韵白、表演等元素进行创新与传承,同时充分发挥民俗仪式的作用,在民俗仪式中尝试对饶河戏的音乐表现形式进行优化。此外,还需要积极发挥新媒体平台的宣传优势,扩大宣传范围以及宣传形式,为赣剧饶河戏的传承与创新保驾护航。

本文系2019年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江西赣剧的传承和音乐研究”(YS19242)的研究成果。

注释:

[1]吴树燕:《赣剧弋阳腔的音乐特色研究》,《中国戏剧》2018年第11期,第59—61页。

[2]孔晓飞:《赣剧弹腔的乐队流变及伴奏特色探析》,《中国戏剧》2020年第8期,第94—96页。

[3]安洁茹:《赣剧新作〈临川新梦〉中的传统与创新》,《中国戏剧》2019年第11期,第46—47页。

[4]郭波:《以饶河戏为例谈赣剧的发展与传承》,《四川戏剧》2018年第2期,第114—117页。

[5]陈建军:《赣剧中的〈临川四梦〉改编》,《四川戏剧》2018年第2期,第51—53页。

[6]方小燕、杨怡:《论现代赣剧〈青衣〉的叙事创新》,《四川戏剧》2019年第3期,第32—35页。

[7]魏煌:《传承·发展·借鉴·创新——对我国高等音乐教育办学的思考》,《音乐生活》2018年第6期,第20—24页。

罗 娜 博士,萍乡学院初等教育学院讲师

罗红霞 博士,萍乡学院团委讲师

猜你喜欢
唱腔过程发展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区域发展篇
我演“七仙女”
关于秦腔须生的唱腔和舞台表演艺术
浅谈京胡在荆州花鼓戏唱腔音乐伴奏中的运用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圆满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