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论

2021-10-08 00:46杨雪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10期
关键词:大学生党建协同育人思想政治教育

杨雪

摘  要:大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相同点有一致性教育目标、交叉性教育内容以及协同性育人模式。新媒体环境下,二者协同育人已然成为必然趋势。因此,本文基于新媒体视域下,分析大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意义、可行性,并提出树立协同育人目标、丰富协同育人内容等可行性策略。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党建;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1;D26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1)10-00-03

大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是高等教育的重点内容,在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培养大学生正确政治立场与理想信念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亦关乎着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因此,高校对大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要高度重视,并着力探索二者协同育人的新路径。新媒体视域下,为二者协同育人带来新契机,通过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实现二者的巧妙结合,发挥协同育人作用,促使当代大学生健康发展。

一、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可行性

(一)目标一致性

大学生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均是面对全体大学生展开的,是在大学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以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等多种形式,为其传授思政理论知识、党的发展历史以及政策文件,培养当代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政治立场。在实践教育活动中,高校可以各类主题教育活动,促进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觀、世界观与价值观。大学生党建工作是思政教育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1],经过严格挑选和培养,选择一批具有较高思想政治觉悟的大学生,引导其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成为入党积极分子,以便在基层党组织的教育和引导下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学生党员。由此可见,大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育人目标上具有高度一致性,为开展协同育人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内容交叉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党建工作开展的基础,党建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延伸[2]。两者不仅在教育目标上具有高度一致性,同时教育内容交叉融合。大学生党建工作主要是高校根据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带领学生学习和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培养学生坚定跟党走的理想信念。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通过引导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强化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与文化自信,促使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两者在教育内容上存在的交叉性,是协同育人质量得以保障的关键。

(三)模式协同性

在高等教育实施过程中,高校要以促进个体的健康全面发展为目标进行教学。伴随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要求高等教育采取多样化、一体化的育人方式,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理论与实践教育的结合,促进大学生专业素养与综合素质的协同提升。在开展大学生党建工作过程中,在高校基层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有助于各个职能部门相互协调,共同推进育人工作的开展,进一步强化育人效果。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培养大学生坚定的政治信仰与崇高的理想信念,使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道德规范,肩负着培养优秀党员的重要使命和责任。大学生党建与思政协同育人不仅有助于扩充党组织队伍,同时有助于增强整体战斗力。

二、新媒体下大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现状分析

(一)新媒体环境复杂,多元文化冲击党建和思政育人的主体地位

新的媒体格局改变着信息传播的方式,特别是新媒体开放的环境和碎片化阅读的特征,促使新媒体平台信息多元化。作为活跃在网络空间中的大学生群体,他们在人际交往和信息传递中,更加依赖新媒体平台。而新媒体环境中的复杂信息,会使部分存在好奇心的学生,受到负面信息的影响,不但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稳定发展,更对党建和思政协同育人工作造成严重阻碍。同时,新媒体存在信息量大和传播范围广的特点,使众多西方文化借助新媒体平台进入中国文化领域,造成对传统文化的冲击。这些问题的出现都会对大学生产生一定影响,使部分思想意识不坚定且存在异质思想的学生盲目追求西方文化,严重者还会产生崇拜向往之情,降低学生民族自信和文化认同感,影响育人工作的有序进行。相较于在课堂中学习和理解思政理论知识,学生更愿意通过新媒体来快速获取信息,使教师失去原本的权威性。而党建和思政育人工作在学生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日渐降低,使得二者的融合失去原本的价值和意义,最终造成协同育人工作效果达不到预期。

(二)基于新媒体平台创新协同育人方式,已成为大学生教育的必然要求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当代大学生的阅读、学习方式等发生了改变,有效提升党建与思政教育工作实际效果。为二者协同育人提供机遇的同时,也对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党建协同育人提出新挑战、新要求。传统的协同育人方式、方法和渠道,已无法满足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教育需求和发展需求,教育效率、教育质量等方面的提升,也受到一定程度上的阻碍。目前大部分学校开展的大学生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模式,主要内容是培育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完成道德和法治观念教育,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与党的政策落实,引导大学生多阅读党政相关知识。普遍以课堂传授、校园广播、学校官网以及校园物刊等方式完成党建与思政教育的协同育人,实际效果有限。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党建与思政协同育人模式,具有形式多样、渠道广泛、主体多元等优势。在这种协同育人模式下,党员可随时随地进行理论或实践学习。比如,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基于新媒体平台主办的“北京高校党员教师在线”协同育人平台,教师可以利用该平台有效创新协同育人方式方法,开拓二者融合教育的新渠道,有效提高协同育人质量和成效。由此可见,基于新媒体平台创新党建与思政协同育人方式,是提高教育成效的必然要求。

三、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策略

(一)树立协同育人目标

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过程中,必须树立协同育人目标,即加强当代大学生德育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在德育教育中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通过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强化德育工作效果。在党建与思政协同育人的过程中,可以将国家实时热点新闻和社会事件作为教学切入点,结合大学生学习与生活实际,充分利用新媒体,对其思想及价值观进行科学引导,培养当代大学生良好的辨别是非能力,使其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面对多样化的挑战和问题,作出科学且正确的判断。在树立协同育人目标的过程中,不仅要确立线下课堂教学目标,同时要结合新媒体环境,树立网络党建与思政教育目标。当代大学生十分喜爱新媒体平台,并且其已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主要途径,因此,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把握好新媒体平台的教育话语权,以新媒体广泛传播正确价值观念,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实现大学生意识形态引领,避免出现价值观偏离的问题。

(二)丰富协同育人内容

新媒体环境下,推动大学生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丰富教育内容,加强教育内容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实现两者协同发展,不断拓宽协同育人的覆盖面。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积极利用互联网与新媒体技术,增强大学生党建与思政教育内容质量,学校可以围绕教材以及教学目标,通过新媒体平台广泛采集协同育人资源,选取贴近大学生日常生活且具有趣味性的教育内容,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3]。另一方面,针对新媒体教育内容,应不断加强内容的整合与供给。借助新媒体开展大学生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过程中,重点增强教育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引导学生积极浏览并学习。所以在选择教育内容时,学校要立足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为其提供个性化定制的教育内容,在此基础上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推送,获取更好的协同育人效果。

(三)探索协同育人途径

基于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过程中,高校必须充分认知网络的优势,并发挥其积极作用,实现大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资源共享,为大学生打造实时在线的信息接收平台,不断拓宽育人途径。例如,当代大学生对新媒体平台具有较高的認可度和喜爱度,在协同育人实施的过程中,高校可以打造微博官方账号、抖音短视频账号以及微信公众号,借助这些网络新媒体平台传播教育内容,突破传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的局限性。不仅学生可以结合自身需求获取知识,而且高校可以实现多种途径的协同教育。在教育内容的传播层面,可以采取视频、音频以及图文等多种形式,引导大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强化党建与思政教育内容对大学生的影响力。另外,近年来网络视频直播快速兴起,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依托新媒体平台开启网络视频直播。在直播过程中,师生可以在线交流互动,教师可以深入了解学生的观点和想法,并激发学生参与知识学习的热情与主动性。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视频直播的协同育人方法,有效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满足了当代大学生的学习诉求,有助于提高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效果。

(四)培育协同育人团队

大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实施的过程中,需要一批高质量的师资团队,教师不仅要掌握党建教育方法,还要具备扎实的思想政治知识储备,才能实现党建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在新媒体环境下,教育内容与教育载体发生较大变化,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在掌握党建与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要求教师具备专业媒介知识,能够灵活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依托互联网对大学生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并充分掌握新媒体信息传播的规律和特点,有效控制党建与思政教育过程中的不良言论。对此,党建与思政教师需要不断加强学习,利用教学之余,通过互联网展开自我学习,不断夯实理论基础并着力提高信息技术能力与网络敏感性。同时,高校应加大协同育人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培养力度,选取优秀的党建工作者与思政教师,重点培养其网络信息技术与计算机应用能力,并提高其综合素质。例如,可以定期在校内组织新媒体专题讲座、专项培训以及交流探讨会,促进教师之间相互分享教学经验,共同推进协同育人工作。促使教师在开展协同育人的过程中,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形象,增强学生对党建与思政教育的接受度,实现大学生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目标。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党建与思政教育工作协同育人迎来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应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通过树立协同育人目标、丰富协同育人内容、探索协同育人途径、培育协同育人队伍等措施,不断强化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成效,推动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思想价值观念,实现全面健康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赵雁林,李巧巧.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大学生党建协同育人体系建设[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571-575.

[2]雷梦星.基于“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模式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20(4):160-161.

[3]赵登攀.高校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模式的建构[J].陕西教育:高教,2021(6):43-44.

(责任编辑:董维)

猜你喜欢
大学生党建协同育人思想政治教育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指尖上的党校”在大学生党建工作中的应用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新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