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地方高校本科生学习倦怠研究
——以J 大学为例

2021-10-09 11:21丁晨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教书育人 2021年27期
关键词:情绪低落本科生维度

丁晨 (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普及化阶段,在新起点上构建高质量发展体系,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尤为重要。地方高等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教育质量至关重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要求要提高地方高等院校的教育质量和水平。如何改革已有的教学体制,全面提升高等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应当是准确全面地把握大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而学习倦怠是反映本科生学习心理的非常重要的综合指标,会深刻影响大学生的成才。本文拟对J 大学本科生开展调查,了解某地方高校本科生的学习倦怠问题,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

一、调查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依托于网上问卷平台,面对J 大学不同年级、不同专业本科生发放电子问卷。总共发放问卷250份,回收问卷234 份,回收率为93.6%,剔除无效问卷后,有效问卷共223 份,有效率为95.3%。样本个体的基本情况见表1。

表1 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法和教育统计分析法,对J 大学本科生学习倦怠现状进行了解,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本研究采用连榕等人编制的《大学生学习倦怠调查量表》,该量表共包含20 个题项,包含“情绪低落、行为不当、成就感低三个维度”。“情绪低落”是指由于大学生不能恰当处理学习生活中的问题,从而表现出的沮丧、倦怠及对学习提不起兴趣的情绪特征;“行为不当”是指大学生因为厌倦学习而表现出来的逃课、迟到、早退、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等行为特征;“成就感低”是指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所体验到的低成就的感觉,或者指对所需完成任务感到能力不足而产生的低成就感。

《大学生学习倦怠调查量表》中,情绪低落维度包含8 个题项,行为不当维度包含6 个题项,成就感低维度包含6 个题项。该调查量表采用李克特五点计分法,分“完全不符合”“基本不符合”“不确定”“基本符合”“完全符合”五种选项,分别记为1、2、3、4、5 分,总量表共计100 分。其中包含八项反向计分题。学生测得总分越高,则其学习倦怠越严重。《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总体的α 系数为0.865,情绪低落、行为不当、成就感低三个维度的α 系数分别0.812、0.704、0.731。每个项目与总量表之间的相关在0.408~0.762 之间,三个分量表与总量表之间的相关为0.914、0.799、0.704,是较好的拟合模型。使用SPSS24.0 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录入、整理和统计分析。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某地方高校本科生学习倦怠的整体情况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某地方高校本科生存在学习倦怠的情况,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出现情绪低落、行为不当、成就感低等学习倦怠现象。其总体倦怠、情绪低落、行为不当、成就感低的平均得分分别为2.86、2.75、3.00、2.83。其中,行为不当维度的均值为3.00 分,在三个维度中得分最高。行为不当主要是在学习生活中表现出上课睡觉、注意力不集中、玩手机、逃课、迟到、早退等不当行为。

通过数据统计发现,三个维度中不同题项的得分差异较大,其中均值大于3 的题项共六项。在情绪低落维度中,有45.29%的学生很难对学习保持长久的热情,均值为3.14;44.84%的学生想学习但是觉得学习很枯燥,均值为3.06。在行为不当维度中,有47.53%的学生认为到目前为止,大学学习没有让他们的能力得到充分地展示,均值为3.31;71.30%的学生认为在学习上自己的耐性还不够,均值为3.62。在成就感低维度,有34.08%的学生认为专业知识的掌握对他们来说很不容易,均值3.09;35.43%的学生认为在学习时精力不是十分充沛,均值为3.05。

(二)某地方高校本科生学习倦怠的不同变量差异分析

1.性别差异

表2 显示,某不同性别的地方高校本科生存在学习倦怠的现象,男生总体倦怠程度高于女生(2.87>2.83)。在三个维度上,男生在情绪低落、行为不当两个维度上高于女生(2.83>2.68;3.03>2.97);在成就感低维度上低于女生(2.77<2.88)。这说明男生相比于女生而言,在学习上更容易出现情绪低落和行为不当的情况,但较少出现成就感低的现象。

表2 不同性别某地方高校本科生学习倦怠的平均值和标准差

2.年级差异

表3 显示,某不同年级的地方高校本科生学习倦怠现状不同,其中,大二年级的学生学习倦怠最为严重。在总体倦怠和情绪低落维度上,大二年级学生得分最高,接下来依次是大四、 大一、 大三年级学生(3.09>2.84>2.82>2.77;2.94>2.86>2.68>2.60)。在行为不当和成就感低两个维度上,各年级得分呈现“前高后低”的现象,即低年级学生得分高于高年级学生。具体来看,行为不当得分由高到低分别是大二、大一、大四、大三(3.38>2.98>2.95>2.90),成就感低维度得分由高到低分别是大二、大一、大三、大四(2.99>2.87>2.86>2.70)。值得注意的是,大二年级学生无论是在总体倦怠还是在各维度上得分均高于其他年级。

表3 不同年级某地方高校本科生学习倦怠的平均值和标准差

3.专业差异

表4 显示,某不同专业的地方高校本科生存在学习倦怠的现象,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总体学习倦怠高于人文社科专业学生(2.86>2.81)。与此同时,在情绪低落和行为不当维度,理工科学生的平均得分也高于人文社科专业学生(2.77>2.68;3.02>2.92)。但在成就感低维度,人文社科专业学生得分略高于理工科学生(2.87>2.82)。由此可见,理工科学生更容易出现学习倦怠的现象,更易于表现出低落的情绪与不当的行为。

表4 不同专业某地方高校本科生学习倦怠的平均值和标准差

4.家庭所在地差异

表5 显示,在总体倦怠和成就感低维度,家庭所在地为县城的某地方高校本科生学习倦怠最严重,其次依次是农村、镇、县级以上城市(2.92>2.86>2.82>2.73;2.95>2.84>2.95>2.71)。在情绪低落和行为不当两个维度上,依然是县城的学生学习倦怠最为严重,县级以上城市学生学习倦怠现象最轻,值得注意的是农村学生和镇上的学生在这两个维度上得分相等,均值分别为2.76和3.02。由以上可知,县级以上城市的学生相对来说更不容易出现学习倦怠的情况。

表5 不同家庭所在地某地方高校本科生学习倦怠的平均值和标准差

三、某地方高校本科生学习倦怠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层面原因

某地方高校本科生学习倦怠的社会因素,主要是由社会多元价值大环境和有些地方发展落后的特殊条件所共同组成。

一方面,不断增强的多元价值观影响某地方高校本科生的学习态度。本科生正处于成长发展的重要阶段,其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还未完全成熟且易受社会环境的干扰,例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等思想正在侵入其心灵,对其三观形成造成了负面影响。在对J大学的调查中发现,16.14%的本科生认为其所学的知识毫无用处,26.46%的本科生只有在考试时才会读书,这也说明部分本科生受社会上“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对所学知识产生怀疑并在学习上逐渐功利化。

另一方面,有些地区各方面发展落后导致学校软硬件设施跟不上,从而间接地造成本科生产生学习倦怠。为适应有些地区发展的需要,有些高校建立在中西部边远地区,交通不便且信息较为闭塞,一般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在引进和留住优秀师资、吸纳优秀生源方面存在较大的困难,学校软硬件设施也存在欠缺的情况。某些地方高校受地理环境、办学经费、师生资源等条件的制约,其本科生学习倦怠问题成为更加突出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学校层面原因

第一,某地方高校专业设置与当地区域经济社会所需人才出现偏差。学生在实践时不能充分应用所学知识而产生学习倦怠,如47.53%的本科生认为大学学习不能使自己的能力得到充分展示。以J 大学为例,在专业增设时,缺少对该校所处的湘鄂渝黔四省边区与武陵山片区所需人才类型与规格的研究,导致适应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奇缺,但培养出来的本科生却出现就业困难的现象。与此同时,调查研究结果也显示,某些地方高校大四、人文社科专业的本科生学习倦怠较为严重,这可能与就业压力有关。

第二,某地方高校教师教学方式欠妥、未充分考虑学生的特殊性。一方面,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部分高校教师授课方式过于单一,全程采取“讲授法”,给学生实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不能很好地把握当代本科生的学习特征,导致课堂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调查显示,44.84%的本科生想学习但感到学习很枯燥,25.11%的本科生在学习时经常打瞌睡,可见某地方高校本科生有学习的想法,但由于接受知识传递的过程很枯燥而产生学习倦怠。另一方面,某些地方高校的培养对象具有一定特殊性,与发达地区重点高校相比,其在入学成绩、知识结构、学习能力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某地方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少考虑这些特殊因素,采取相同的教学方式与手段,使得培养对象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不适应的现象,如34.08%的本科生认为掌握专业知识对他来说很不容易,23.77%的本科生认为自己不能完全胜任大学课程,导致其成就感低,从而出现学习倦怠的现象。

(三)学生层面原因

第一,某地方高校本科生对专业缺乏学习兴趣。调查结果显示,25.56%的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23.77%的学生清早起来,想到要面对一天的学习便感到很疲倦;45.29%的学生很难对学习保持长久的热情,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其专业存在严重不匹配的现象。这可能是以下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方面是学生在报考时对所选专业不了解,进入本科生活后发现该专业与自己的预期与未来规划不符,便产生了倦怠情绪;另一方面是部分学生专业的选择是父母包办而不是自己真正的意愿,或是被调剂至不感兴趣、冷门的专业,入学后转专业困难,从而导致其学习积极性降低,产生倦怠情绪。

第二,某地方高校本科生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与合理的计划。大学无论是课外学习还是课内学习都给予了学生很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强调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规划以及自我管理,对学生自学和自律能力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需要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探索合适的学习方法。但据调查结果显示,35.87%的学生很少计划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31.39%的学生没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计划。可见,某地方高校本科生规划意识薄弱,缺乏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与计划,导致其跟不上正常的教学进度,产生倦怠情绪。

四、某地方高校本科生学习倦怠的对策与建议

(一)学校学科专业结构与区域社会人才需求相匹配,缓解学生就业压力

在学科专业的设置上,学校应立足于区域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首先,某地方高校应增强学科专业设置的针对性,深入研究目前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实际需求,并对本地区中长期发展的人才需求做出理性预测,根据人才需求的变动及时调整学科专业的设置。其次,还可以建立专业预警与退出机制,及时剔除人才需求过于饱和的学科专业,建立起“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真正实现按照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来培养人才。这样,学生在各类实习实践、工作中能更好地匹配专业相关的岗位,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与能力。此外,还能缓解学生的就业压力,减轻由就业带来的学习倦怠等一系列问题,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二)教师改进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方面,某地方高校教师应掌握科学的教育理论知识,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避免照本宣科现象,应用启发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有机会参与讨论和实践。教师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综合应用对话式、情景式、任务驱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模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此外,在授课过程中渊博的知识、独到的见解以及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会引发大学生独立思考并形成自己的见解,保持对学习的积极兴趣,对减缓学生学习倦怠具有良好作用。另一方面,某地方高校教师应认真研究培养对象的特殊性,因材施教。某地方高校的生源质量与发达地区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如果采取相同教学方式与理念,必定适得其反。因此,某地方高校教师应根据培养对象的具体实际特征来设计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用学生能够理解的方式进行教学,促进其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胜任大学学习,缓解其学习倦怠情绪。

(三)学生要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增强学习执行力

首先,学生应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全面清晰地认识自己所学专业以及专业的就业前景,建立一个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观。同时,为四年的本科学习制定合理清晰的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从大目标着眼,从小目标入手,实现从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其次,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将各目标具体落实到学习计划中。学生应根据自身学习的特点,合理规划学习时间,将具体的学习目标逐步落实到计划之中,走出“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的误区,养成“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的学习态度。最后,学生应注重自我监督和自我检查,及时自省学习计划的执行状况。每个学习阶段结束后,要及时自我反省计划的执行情况,脚踏实地地去做每一件事情,才能积跬步至千里。综上,某地方高校本科生应该以目标为导向,以计划为指南,以执行力为支撑,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从而缓解学习倦怠情绪。

猜你喜欢
情绪低落本科生维度
能为与应为:从本科生成绩单看绩点制的功能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Without Contraries is No Progression”: Contraries in William Blake’s “The Sick Rose”
An Analysis of the Absence of Maternal Care in The Bluest Eye
本科生论文流于形式
一例因学校适应困难致焦虑情绪的心理问题案例
废墟旁的麦田
人生三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