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家庭之名
——把“自己作为方法”的影像艺术创作与思考

2021-10-10 09:44任佳文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潜意识图像记忆

我们在进行艺术创作时,难免会陷入一个无法进行的状态,这时往往会在创作范围内搜寻可用的线索和形式。当然这些都是创作作品的途径,并且通过这些还可以对作品进行“自圆其说”,可是当回归到自己本身或创作初衷来看,这些或许都是不通顺的,无法说服自己内心的。这时不妨把自己作为方法来进行创作,所谓把自己作为方法,并不是固执浅薄且自以为是地呈现出自己的想法,而是将自己的个人经验形成问题,这个问题指向的是外在的,借用山本耀司的话来解释,“‘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把自己作为方法来为艺术创作解惑,从自我本身找寻创作来源。

一、创作中的“方法”

在个人的创作中,我习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从个人创作角度分析,有一件从个人手机相册入手的作品,手机相机功能的出现使人们可以方便且随意地记录自己的生活,每个人从个人视角出发观察这个世界所吸引自己的部分。我们每个人的手机里都存储了成千上万张自己所拍摄的世界,从自己的相册入手,由此整理出三种我常常拍摄的类型,天际线类,光影类,光源类,并且将其按时间顺序抽象整理成点线面,然后转化成声音信息。正如摄影师温·布洛克(Wynn Bullock)所说:“你所看到的,都是真实——但是仅在你已经培养起自己观看的感觉这一特定层面上。你可以通过培养新的感知方式,来扩大你的现实世界。”这个作品是以自己个体出发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在创作这个作品时,我并没有意识到这就是“方法”时,我只把它看作是本心发出的召唤,它在我心中是通顺的,如果把它理性化解读,这就是将个人经验问题化,而这也是一个了解世界的开始。

有些作品会通畅,有些作品则会陷入凝滞。创作主题是关于家庭的,貌似提到家庭,就会开始在脑海列出线性记忆,从童年开始、从生活环境以及物质线索开始回忆。一开始的构思是以回忆为主体的,想把承载回忆的物质以曝光的形式呈现,不能否认这是一个表达形式,但是它在这里卡住了。此外我还对自己从小到大的生活环境都进行了重访和回顾,拍摄了不少素材,不过这些都还没派上用场,这些都以碎片的形式漂浮在脑海没有串联成想要表达的内容。在“把自己作为方法”中,这或许就是太过注重在家庭以内、自己以外寻找一些线索和物质回忆,但也许抛开这一切外在意识,我的家庭就在我身上或就是我本身。所以相比之前不停去寻找外在意识,这种从自我本身找寻灵感,更多了一种自觉性和直接性,这种直接性一定是从内向外喷发,把内在的感觉明快地表达出来。[1]

二、在“方法”中去创作思考

关于在自己本身寻找家庭,首先家庭的定义是,家庭是一种以婚姻、血缘、收养或同居等关系为基础而形成的共同生活单位。在这样的关系下我们会受血缘、住所及其环境下的人员关系的影响。在这样的影响下,探究自己本身与这个环境的关系就是探究家庭在自己本身的概念了。

图像获取如此容易,每个人都可以随心所欲地拍摄,而我的一个朋友就不是很爱拍照片,她很少拍自己也很少拍这个世界,她说过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真正能记住的东西,你的脑子都记住了,不需要去把它拍摄下来。”虽然自己肯定不会因为这句话而不去拍摄,但是回到自己创作的主题上来说,这句话确实给了我启发。在之前我总是在为某个创作不停地寻找物质回忆,回忆是正确的,但是没有必要为此去特地重新回顾。我翻阅了录像带、照片,我重访了旧地,我还问询了家人的回忆,这些没有派上用处的东西就是因为这是在用外界强行地提醒自己原来是这样的,它并不是属于自己的,这样它就无用了。我试着抛开一切物质干扰,进入自己没有任何外界干扰的回忆中去寻找。

在记忆里感受到自己对家庭部分的印象是根据居住环境来归档分类的,并且记忆的特点是画面总是以一个印象深刻的物品来作为终结画面的,有它独特的色调。这其实是一种潜意识,潜意识对于灵感来源是很重要的,荣格认为潜意识也是具有时代精神的,既然有集体潜意识这种东西,那么反过来,潜意识肯定也会在某一方面反映出时代的精神。所以回忆会通过潜意识传达出自己和家庭的关系。

我通过回忆梳理出了一些属于自己的家庭线索。作为印象深刻的物品大致来说会有这些类别:

饰品类:伴随年龄长大的几把不一样大小的玉质锁头和钥匙挂饰,那是在新疆当兵数年的爷爷从新疆带回来的和田玉。小时候的小熊怀表 ,好像是父母很喜欢。年龄再大一点是戴的玉质弥勒佛,原因是老妈说“男戴观音女戴佛”。转运珠,配合本命年佩戴。玛瑙手串,辟邪佩戴。以及后来反复更换的手串,都来自于老妈对石头的狂热。

宗教类:小时候自己家和奶奶家放置的观音像、香炉和香柱,记得自己总是怀着敬畏和恐惧夹杂的情绪去端详。财神爷塑像及其神龛,神龛是姥爷自己雕刻的,而财神爷在我梦中倒下来过,和家人说后家人都认为那是财神来临的象征。到后来这些塑像都消失了,它变成了十字架。

生活类:石头,并不是什么奇石美玉而是自己捡的。曾经的住处有一片石滩,捡回了很多石头摆放在桌面上像一个石头博物馆,其中一块透明的甚是喜爱,老是觉得那是“天外来物”。钥匙,无论是正在使用还是弃之不用的,姥爷总会把它们串在一起,而反观现在的自己貌似也保留着这个的习惯。BB机,因自己终于会“老”的正确发音了要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妈妈,所以我第一次“使用”了它。姥爷用的滑石笔等等。

任佳文 纪念·物1 扫描图像 15.2×20.3cm 2021年

任佳文 纪念·物2 扫描图像15.2×20.3cm 2021年

任佳文 纪念·物3 扫描图像 15.2×20.3cm 2021年

任佳文 纪念·物4 扫描图像15.2×20.3cm 2021年

这些都是我不曾在之前盲目收集资料时见到的,却又清晰地跳入我的脑海。对比以上潜意识深处对家庭的记忆,会发现自己收集的家人之前拍的影像资料大都是以人为主体的,很少是一件物品,有时物所表现的意义更加深刻,就像围棋中的眼一样,它的出现使整个那一片的记忆联系都活跃了。这种主观记忆与客观记忆形成对比是能刺激我本身的一个点。或许记忆和客观图像无法展示出家庭的全貌,但这两者相结合可以传递出属于个人的家庭气息。

这些记忆虽然是单个的物品,但它们也在我记忆档案的大环境之中,所以计划将属于各个环境下的回忆物件与真正拍摄在那个环境之下的影像资料通过扫描的手段进行结合,使本不在这客观存在中的物件与之共存,也许记忆是有欺骗性的,但是你本身意识选择了它。这种虚实结合所产生的微妙联系反映出了个人视角下的家庭。

三、总结方法

通过把自己作为方法来进行创作思考,对这一主题的创作问题做出解答。这个过程仿佛是对自我进行了一个深度剖析,进入到潜意识当中,这种剖析状态还是蛮喜人的。“距离感”是这个方法中反复提到的,保持距离感是独立思考的正确途径,其实也就是把自己对外界的认知作为突破口。人只有在意识到他自己的时候才能认识自己,而人意识到自己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环境条件的影响,取决于他对自己原始的本能倾向所做的适当修正以及对这种修正的自觉要求。[2]在自己确实是处于迷思之中时,试着抛开外界干扰通过自己去找寻才是揭开迷思的正确途径。而后这并不代表不需要自己之外的物质资料,这些相关搜索对应的是“世界”,荣格在《未发现的自我》中,把个体放置于社会中、宇宙万物中去认识——不认识世界,就永远不会认识你自己。所以这个方法是要将自己剖出,放置到它对应的环境中去,形成一个问题,让这个问题生根发芽,长出自我本身的形状。

猜你喜欢
潜意识图像记忆
浅析p-V图像中的两个疑难问题
巧用图像中的点、线、面解题
分析还是吸收
——浅析弗洛伊德与荣格对待潜意识的不同态度
第一眼看到什么动物,测试你潜意识下的心理状态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
记忆翻新
名人语录的极简图像表达
潜意识欲望的诗意书写——柳梦梅形象的潜意识解读
趣味数独等4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