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与社会地位对农户职业果农意愿的影响分析

2021-10-11 07:12柯文静梁丽萍
关键词:果农意愿收益

柯文静,梁丽萍*

(1.泰国国家发展管理学院国际学院,泰国曼谷10900;2.武夷学院商学院,福建武夷山 354300)

经济学理论巨头亚当•斯密认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劳动分工不断深化和变迁[1]。技术创新通过分工有效地对知识进行聚拢,产生了规模经济且边际报酬递增[2]。1890 年马歇尔在其《经济学原理》提出“区域工业”问题,更是凸显社会分工的经济发展的贡献。深化专业分工是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保障粮食质量安全[3]。社会分工是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结果,农户职业化是农业现代化建设及社会发展趋势必然要求,专业分工更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农户职业化认定是职业分工进一步深化与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融合[4]。特别我国目前处于现代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农业发展也有了很大的突破,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也要多项并举措的把控好食品安全的质量关。职业果农的发展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5]。农业机械、科技化推进需要职业果农的贯彻实施。职业果农的发展有利于打破传统的农业生产格局,满足于生活最低需求,自给自足的家庭生产模式,形成农户生产营业社会化理念,现实利润最大化[6]。有益于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产品的改良、结构要素的重置[7]。促进土地流转,从传统型向集约型转变,提高农业生产效率[8]。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落实,新型农户职业化这一身份确立,相关部门开展了一系列关于加强对职业果农的培训,鼓励农户职业化,但是社会对农户职业化认可度不高,其职业化意向依旧较低。70%的农户只希望改变生产方式增加收入,但是不愿选择农户职业化,且更不愿其子女再从事农业生产工作。破解“谁来种地”成为当下农村现代化发展难办的困扰。

因此,学界对职业农业问题展开热议,主要对其身份的界定[9]、从事职业行为分析[10]、影响职业化意愿的原因[11]等开展研究。包括生产效率低[12]、社会化制度不完善[13]、土地流转形式紊乱[14]、农户自身禀赋低[15]、无培养目标缺乏具体实施对象,培养产出及收入低是导致农户职业化的重要因素[16]。随着农机化服务及机械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抑制农业收益的因素有显著的提升因此收益的高低是影响农户职业化的关键因素[17]。目前,农户是一个具有社会及经济地位的双重身份。长期以来,由于受到传统体制的影响农户的社会地位较低,不被人看好[18]。此外随着党中央政策的重视,农户的发展又赋予了新的经济意义——新型农民职业化。由于传统观念及社会认可度的固化,导致“社会地位”在农户行为决策上起到重大的影响。

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从“财富与社会地位”的角度,采用福建省五大特色水果产区果农850份调查数据,考察农户的职业果农意愿实证分析,结合财富与社会地位较量对比粮农的职业果农意愿分析影响效果及趋势。换句话说,如何推进农业生产质量提高,夯实粮食安全,已然成为农业现代化基础中的绊脚石。为此对农户的职业果农意愿研究,不但有利于职业果农理论的形成,还助力于制定更加完善、全面的职业果农保障制度,支持鼓励更多农户职业化,有显著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理论分析、研究方法与模型构建

(一)理论分析与假说

职业果农的农业经营行为不但有经济人属性,追求利润最大化行为,还具有社会人属性追求社会地位认可对其职业化意愿共同作用。由于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固化影响,农户社会地位较低,不被重视,因此社会人对其态度产生了偏差,对于传统农户来说,职业果农身份的认定对其观念的转变影响不显著[19-23]。身份地位提升尚未改变,因此从事职业果农意向较低。果农是否愿意成为职业果农,有赖于成为职业果农的预期收入(E)和从事其他职业(非农户)的预期收入(E′)差异的对比。在“社会人”前提下,果农的收入来源于“财富”(wealth)与“社会地位”(status)之间的对比结果。即:

式(1)中,“wealth”和“status”分别表示务农预期收入及社会地位,“wealth′”和“status′”表示从事非农职业的收入和社会地位。显然,农户的其他职业是在相同的资源赋下,该果农会从事的职业。

在“经济人”假设下,是否成为职业果农决定于“status和status′”的效用的对比,显然这与现实不一致,即务农收益高于其他职业收益时,果农仍旧选择其他职业。因此“社会人”的人性假设更与实际更贴切,两者皆在(1)中,“社会地位”(status)的效用大小高于“财富”(wealth)。总之,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两个预期假设:

假设1:“财富”(农业收入)对职业果农意愿发挥着正向作用。

假设2:“社会地位”(社会认可度及自我价值的实现)对职业果农意愿起到了重要影响,且发挥的作用效用大于“财富”的影响程度。

(二)研究方法与模型构建

本研究的被解释变量定义为农户的职业果农意愿,用y5表示,是定义为1~5 的序列变量,所以本研究选择Probit 回归估计模型进行分析。数学表达式如下:

二、数据来源与样本描述统计分析

(一)数据来源于变量选择

本研究采用的数据取之于2019 年福建省有机生态特色水果(琯溪蜜柚、永春柑橘、诏安龙眼、浮宫杨梅、云霄枇杷)五大产区:平和县、永春县、诏安(深桥、白洋、西潭、桥东、金星)漳州市芗城区、云霄县、龙海市浮宫镇6 个县域的生态有机水果产区实地走访数据。样本数据采用分层聚类的方法得到。首先,根据个县域有机果农人口总数、种植水果的总收益、果园面积、专职果农占比、兼职果农占比、务农总收入占比这6 个指标对分布的福建省有机生态特色水果五大产区进行聚类分析;其次,在选取样本县域中随机抽取样特色种植乡镇,再根据种植水果收效用程度对比选择优秀示范点;最后,从样优秀示范点选取优秀业务典范代表进行入户访谈。

本研究的核心变量选取如下:被解释变量为农户的职业果农意愿,结合Likert5 级量表对农户职业化意愿程度进行检测,并对量表进行等距赋值(非常不愿意=1;较不愿意=2;一般=3;较愿意=4;非常愿意=5)分别给予评定。解释变量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财富”,通过特色水果种植收入和特色水果种植收入占总收入比重,对于特色水果种植收入测算的是果农目前的特色水果种植收入,关键涉及果农对职业果农收益会作为目前收益情况判断其是否愿意成为职业果农,特色水果种植收入占总收入比重用来分析特色水果种植对其收入的显著性;另一方面,“社会地位”,结合问题职业果农是否有“社会地位”该问题的设问具有一个前提条件,接受访谈的农户解释前面定义的职业果农,在此条件下受访农户回答该问题,结合Likert5 级量表检验控制变量则是有关研究结论对职业果农意愿影响的显著影响进行选择,涵盖性别、年龄、文化水平、果园面积、风险态度及农业社会化服务[22]等。控制变量的里风险态度进行题项设计并判断其风险态度[23]、生产外包[24]情况,调查小组结合果农具体生产经营情况定位是自产还是外包;农业社会化服务调查小组结合果农具体生产经营情况定位是农业社会化服务技术获得感是获得还是未获得。各变量的具体情况如表1 所示。

表1 变量定义与赋值

(二)样本描述统计分析

结合表2 各项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得出:农户的职业果农意愿的均值为3.34,将变量定义为1~5,且数值越大意愿越高,因此果农对于职业果农位于中位阶段。就解释变量而言,特色水果种植收入的均值为4.36万元,对比于务工收入,特色水果种植收入均值显示低,特色水果种植收入的标准差为12.776,结果显示果农之间的收入差距较大;特色水果种植收入占比的均值为2.43,可能是因为传统的果农都是兼业为主的水果种植,表现形式种植品种单一、质量、产量低无特色优势。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剧,大部分的农户选择外出务工来提高家庭收入,务工收入高于务农收入占比。农户对职业果农身份态度均值为3.11,且变量定义为1~5,且数值越大对职业果农身份态度越认同。根据描述统计结果显示:果农对于职业果农身份态度主要在中位阶段,持有中立态度,符合中国人的中庸之道。结合实际情况上看,职业果农身份对比问卷访谈结果低。

表2 变量的描述统计

对比分析“财富与社会地位”之间对比与农户的职业果农意愿影响,图1描述了不同特色水果种植收益下的农户的职业果农意愿。通过农户的特色水果种植收益的中位数赋值为分割点,分割为特色水果种植低收益和特色水果种植高收益两组,对比两组之间的不同情况。从图1显示得出,特色水果种植低收益的果农其职业果农意愿比特色水果种植高收益的果农职业果农意愿更低,得出在非常不愿意和较不愿意的两组,特色水果种植低收益的果农职业果农意愿的频数更高;相适应的在较愿意和非常愿意的两组高收益的果农职业果农意愿频数更高。表3 显示出了果农职业果农意愿与特色水果种植收益占总收益比率的交叉情况。从表3 中得到,特色水果种植收益占比在90%及以上的果农中,职业果农意愿为非常不愿意与较不愿意占比之和为25.8%,较愿意与非常愿意占比之和为52.3%,得出特色水果种植收益占比高的农户的职业果农意愿更强烈;特色水果种植收益占比≤10%的果农中,职业果农意愿为非常不愿意与较不愿意占比之和54.1%,较愿意与非常愿意占比之和为24.1%,得出特色水果种植收益占比越低的农户的职业果农意愿越低。全体样本表明,特色水果种植收益占比越高,农户的职业果农意愿越大。

图1 不同种植特色水果收益下的农户的职业果农意愿

表3 显示出果农职业果农意愿与“社会地位”(果农的职业身份态度)的交叉情况。结合表3 得出:在非常认同职业果农是“社会地位”的果农中,职业果农意愿为非常不愿意与较不愿意比率总和为59.3%,较愿意与非常愿意比率总和为27.1%,由此得出对职业果农认可同高的农户的职业果农意愿更强烈;非常不认可职业果农是“社会地位”的果农里,职业果农意愿为非常不愿意与较不愿意比率之和为56.7%,较愿意与非常愿意比率之和为31.7%,得出对职业果农认可同越低的农户的职业果农意愿越低。总样本显示:对职业果农的认同度越高,农户的职业果农意愿越大。

表3 农户的职业果农意愿和特色水果种植收益比率、“社会地位”认知程度比率的交叉制表

三、结果与分析

(一)基准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采用Stata16.0,根据有序Probit方法估计“财富”与“社会地位”对农户的职业果农意愿的影响,模型的拟合优度较好,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如表4所示。总的来说,“财富”与“社会地位”对农户的职业果农意愿具有重要的影响,此外“社会地位”对农户的职业果农意愿发挥着正向作用且影响程度更强。

表4 有序 Probit 估计结果

研究对比结果显示:从“财富”角度来看,本研究检验了特色水果种植收益和特色水果种植收益占总收益占比两个变量对农户的职业果农意愿的影响。其中特色水果种植收益对农户的职业果农意愿的影响呈1%的正相关且方向为正(Z=5.18,P>|Z|=0.000)可以看出特色水果种植收益对农户的职业果农意愿呈显著性影响的正向水平,得出特色水果种植收益越高的农户其职业果农意愿越高。与预期假设1 相一致,农户为“经济人”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生产目标,获得高的收益时候自然会选择成为职业果农。特色水果种植收益占总收益占比对农户的职业果农意愿的作用效果发挥着1%正向显著水平(Z=2.26,P>|Z|=0.000),显示出了特色水果种植收益占比对农户的职业果农意愿起到了显著的正向作用,说明了为特色水果种植收益入占比越高的农户其职业果农意愿越高。特色水果种植收益占比越高,说明特色水果种植是农户主要的收入渠道,特色水果种植的身份认可越高,农户对于特色水果种植的倾向性越强,总之在目前未来生产经营的趋势下农户的职业果农意愿显然较高。

从“社会地位”角度看来,本研究根据农户对职业果农的身份态度进行考察,研究结果显示职业果农的身份态度对农户的职业果农意愿的作用效果呈1%的正相关且方向为正(Z=13.32,P>|Z|=0.000)表明了“社会地位”对农户的职业果农意愿呈显著的正相关,表明农户对职业果农身份认可度越高,即认为有“社会地位”其职业果农意愿就越高。与预期研究假设2 一致,身为“社会人”的农户追求社会价值与身份认同,但若农户自身并不认同职业农民,其职业果农意愿一定下降。从分析结果得出,Z 统计值为13.26,大于“社会地位”对农户的职业果农意愿的影响,且显著性更强,表明了在效用大小上“社会地位”对农户职业果农意愿的效用更大。

控制变量中,年龄在5%显著性水平上达到检测标准。对农户的职业果农意愿发挥着负向作用,年龄大的农户更倾向于变成职业果农,兼业对其来说效用更好;文化程度一样对农户的职业果农意愿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果园面积对农户的职业果农意愿呈显著的正相关,说明了面积大农户的职业果农意愿高于果农面积小的农户;风险态度对农户的职业果农意愿也呈显著的正相关;是否参与合作社通过了的显著性水平检测且5%方向为正,即农户参与合作社有利于其职业果农意愿的增强;是否有生产外包达到了的显著性水平且10%方向为正,即农户生产外包有利于其职业果农意愿的提升;农资企业技术指导服务通过了的显著性水平检测且10%方向为正,即农户农资企业技术指导服务有利于其职业果农意愿的增强;政府农技推广服务通过了的显著性水平检测且10%方向为正,即农户政府农技推广服务有利于其职业果农意愿的提升。

(二)分组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从有序Probit 模型估计结果得到,果园面积对农户职业果农的意愿存在重要的影响,对比调查过程结果与有序Probit 模型估计结果基本吻合。由于农户个人之前存在认知偏差及差异化的禀赋资源,导致农户的决策有明显的不同。那么,本研究里果园面积的不同下的“财富”与“社会地位”的影响程度呈现怎样的不同呢?设置这一问题的用意何在?文章对样本农户进行分类,依据农户果园面积大小进行划分,结合吴昕慧、翁贞林的研究成果,依据2 hm2为界,划分为专业果农(≥2 hm2)与兼业果农(<2 hm2)两组,做对比分析。专业果农和兼业果农的有序Probit 模型均通过了显著性检测,详细结果如表5 所示。

表5 分组的有序 Probit 估计结果

分组的有序Probit 模型结果映衬了之前的设问,即不同的生产模式下,“财富”与“社会地位”的影响程度很大不同。详细如下:虽然“财富”与“社会地位”对农户职业果农意愿的作用效果均显著,但是在专业果农中,这两种生产模式之间的影响效果的不同存有明显的下降,而兼业果农的这两种模式之间的作用效果程度的差异化程度很高。即,“社会地位”对于兼业果农的职业果农意愿作用程度高。从估计系数和Z值上看,“财富”对于兼业果农的影响也显著大于对专业果农的影响。对比结果呈现了,农户职业化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化。专业果农处于职业果农过程中处于中位阶段,产生专业分工带来的收益提升,通过目前的经营收益对预期收益的影响情况,农户的生活质量从量到质的突破,因此在这个过程里“财富”与“社会地位”的影响效果逐渐递减,但仍然是“社会地位”作用效果更强。就兼业果农来讲,这种模式还位于职业果农过程中的萌芽阶段,既无专业分工带来的收入提升,又难以体会在增收后的生活质量的转变,所以“财富”与“社会地位”是这类人群最为重视的因素。而后,在专业果农组,风险是农户考虑的因素,结合调查结果,专业果农组最为关注政策支持,经济发展趋势变动对其生产活动的作用。

四、结论与启示

通过对福建省五大特色水果产区农户850 份调查数据,对比分析了在两种不同生产模式下农户的职业果农意愿以及“财富”与“社会地位”对其职业果农意愿的影响,总结以下分析结论。

第一,农户的职业果农意愿不强,并对于职业果农身份态度的认可程度低。

第二,身为“经济人”的农户,就目前特色水果种植收益越高,职业果农意愿越高;“社会人”假定下的果农更重视“社会地位”,其对职业果农身份认可程度越高,职业果农意愿越强,这种影响的作用效果大于“财富”的作用效果。

第三,“财富”与“社会地位”对于专业果农的作用效果明显小于对兼业果农的作用效果。

第四,果农参与合作社、生产外包、农资企业技术指导服务、政府农技推广服务均显示有助于其职业果农意愿的增强。

总之,“财富”与“社会地位”是影响农户职业果农意愿的显著因素,“社会地位”影响的显著作用效果更大。

基于上述分析结论,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合理调整农业生产发展结构,助力产业升级;发挥比较优势进行深化分工,对土地、空间资源进行优化升级配置。职业果农的形成可以推动区域经济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环境区三大空间格局升级。对农根据区域间自身特色进行深化分工,提升农户的职业意愿的关键在生产收益的提高。突出农民经营主体地位,实现更高的经济效益,追求最大的经济利润,凸显“财富”价值。把农业生产转化成为龙头产业,成为农民光彩的职业,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发展结构,构建农业产业体系,实现从增产逐步过渡到提质的发展目标。

(2)夯实农民主体地位,加强对社会知名度、影响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履行社会职责。就“社会地位”方面,职业果农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深化,突出社会地位。重新定位新型职业果农的发展目标,实现区别于对传统农民的社会价值,最终成为社会关注焦点,提升社会凝聚力及号召力。深化职业果农准入体制改革,赢得社会尊重,提升社会地位价值。

(3)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质量,加强深化农民合作组织改革,完善现代农业发展帮扶机制,多项并举,实现人类命运的“共同体”。分析结论里,农户参与合作社、生产外包及农业社会化服务均助力于其职业农民意愿增强,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产生的收益增加,及组织赋予的认可价值,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业生产链里的核心部门,所以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农村企业等建立具有共享的生产联合体。进一步推进“互联网农民指导站”建设,助力智慧农业发展。需进一步把这类群体有针对性培养成为发展对象,提高其在果农职业化组织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生产外包是生产要素配置能力提升的重要表现,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双赢共享,分工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能够有效地改善区域间人口适度迁移,提高人均资源占有量,带动就业和收入的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助力于农业机械化发展综合服务平台,尤其是村干部组织带动社员、集中区域需求完善社会化服务,针对性打造农机使用主体升级成为“系统机械化+全面农业社会服务中心”为农民提供农机咨询、采购、培训等“立体化”服务体系,结合区域创新特色开通互联网农机APP,便捷有序提供农机服务。资金周转难是绝大多数果农最棘手的问题,政策在推广农技服务时,可以将农户的大型农机设备产权及生产定单作为产权抵押贷款凭证获得融资。鼓励企业租赁、流转、补贴等多元化开展农机使用方式,降低果农生产经营成本。

猜你喜欢
果农意愿收益
健全机制增强农产品合格证开证意愿
樱桃红了,果农笑了
田间地头“惠”果农
专家当保姆 果农心里稳
流翔高钙为果农把脉支招
汪涛:购房意愿走弱是否会拖累房地产销售大跌
其他综合收益的几个重要逻辑关系解析
建设银行利增6.1% 日赚6.2亿
12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