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虢姜”铜甗的保护与修复

2021-10-12 19:13王延敏
理财·收藏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诸侯国器物部位

王延敏

在2018年虢国博物馆陈展提升时,专门推出了一个“虢国夫人珍宝展”,集中展示虢国和各个诸侯国的联姻关系,因为虢国是姬姓诸侯国,是周族的嫡系,在诸侯国中赫赫有名,虢国国君多在周王室担任重要官职,许多异姓诸侯竞相与虢国联姻。据统计,与姬姓虢国通婚的有四大姓:妃(jǐ)姓、嬴姓、姜姓和姞(jí)姓,见于铭文记载的有苏国、梁国、齐国、兽国等诸侯国。

两周时期,婚姻是重要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手段。各个诸侯国为了维护彼此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利益,或者小国求助于大国的保护,往往通过联姻来加强他们之间的关系,形成若干个政治联盟。但此时联姻的基本准则是同姓不婚,这对于人类自身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姬、姜两姓有着悠久的通婚历史,是西周两个互为婚姻的政治集团,许多周王都娶姜姓女子为妻。《国语·齐语》记载:“齐、许、申、吕由太姜。”意思是说,齐、许、申、吕这四个诸侯国都是周文王的祖母太姜的同族,虢国墓地出土的青铜器见证了虢国与姜姓国联姻关系。

虢国博物馆接收了一批从虢国墓地盗走的虢姜组器15件,其中“虢姜”铜甗锈蚀得比较严重,严重影响陈列展出。铜甗通高42.5厘米,甑口部长31.4厘米、宽26.5厘米,甑高21厘米、腹深19.6厘米;鬲高23.9厘米、腹深10.6厘米。上甑下鬲分体而铸,以榫槽套合而成。甑口呈长方形,敞口,卷沿,斜方唇,附耳有梁,腹壁斜直下收,平底上分布有20个“一”字箅孔,甑底四周铸出长方形子口,正好可纳入鬲的母口(即凹槽)。方鬲口部内敛,平折沿上有一周凹槽,两侧有一对附耳,附耳与口沿之间连以小横梁,腹腔略外鼓,四等分,连裆,四蹄足,足内侧各有一个平面。甑口沿下饰一周C形无目窃曲纹,腹壁饰一周波曲纹,耳外侧饰有珠重环纹。鬲腹部饰两组简略象面纹,每组纹样皆由两个基本对称的呈方框形凸起的像眼睛与略似大象长鼻的鬲足组成。甑腹内壁的一侧面铸有竖向两排铭文八字,自右向左为:

虢姜乍旅

甗永宝用

从这件铜器的铭文可以看出,这件器物是虢姜的自作用器。古代女子称谓分三种情况:一是在女子之姓前面冠以夫国之名或氏名,即夫国本姓,如“王姞”“王妫”“晋姜”“虢妃”等,通常用于女性自称;二是在女子之姓前冠以母国之名,即母国本姓,如“虢孟姬”“晋姬”“吴姬”“丰妊”等,通常用于丈夫称谓妻子;三是女子之夫国、母国之名都不曾出现,而只出现女子之排行次第及本姓,如“仲姬”“季嬴”“孟姞”等,通常用于父母称呼女儿或者丈夫称呼妻子等他称。“虢姜”的称谓属于第一种,是姜姓女子嫁到虢国后的自称。“虢姜”甗器形高大,纹饰精美,铭文清晰,为研究虢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可贵的实物资料,尤其为虢国的对外联姻提供了又一有力实证。

由于长期受到地下酸、碱、盐和其他有害物质的侵蚀,这件青铜器锈蚀较为严重。又因墓室坍塌长期受到挤压破坏,器物存在严重变形、断裂、残缺等现象。为了能够使修复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在进行修复之前,先对文物进行了详细的档案记录工作,按照文物保护应遵循的原则,制作了保护记录卡片,对每一处残损部位进行了拍照、绘图、现状描述,并绘制了病变图。根据修复工作的进展情况,随时对文物档案进行补充完善,直至修复结束。

通過前期保存现状调查、资料提取,选择一片有代表性的残片作为样品,利用X射线荧光、X射线衍射仪、金相显微镜及傅里叶红外显微分析仪等手段,对金属器物的合金成分、金相显微结构及锈蚀物基本性能等进行了分析检测,由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表明,虢姜甗锈蚀产物主要有:绿色孔雀石Cu2(OH)2CO3、红色赤铜矿Cu2O、白色白铅矿PbCO3、白色方解石CaCO3及白色或无色石英SiO2,4份样品中均未发现有害锈蚀。由金相显微结构分析结果表明虢姜甗器壁部分矿化比较严重。

在严格遵循不改变文物原貌和最小干预的原则下,依据有关规定和行业技术标准,采用传统和现代科技方法,对铜甗进行保护、修复,修复部分做到修旧如旧,注重与整体的协调。保护修复所使用材料符合可再处理性的要求。

文物出土后,由于存放环境发生巨变,一年四季温差大,库房湿度又较高,在这样的保存环境下,原有病害进一步加重,又产生了新的锈蚀。综合以上分析,青铜甗的病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锈蚀:器物腐蚀严重部位有口沿、耳两侧的纹饰部位、足部。锈蚀主要表现在通体产生灰色或黑色的锈,铜甗纹饰上的锈蚀比较单一,主要为Cu2(OH)2CO3、Cu2O,两者均为无害锈,X射线衍射中白色的锈蚀物主要为石英SiO2和方解石CaCO3,这些应是长期的埋藏过程中由土中渗入所致。

变形:铜甗出土时,由于墓葬发生坍塌,致使铜甗上半部分被压扁,变形,并且在器壁上产生几条较大的纵向裂隙,而且甗体上部存在错位、弧度不一致等现象。裂隙处断面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腐蚀。根据以往工作经验,铜甗上部铜胎较薄,锈蚀严重,给矫形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为防止在矫形中加重病害或产生新的文物病害,矫形时进行必要的加固处理,再采用具有专利技术的专业矫形工具,达到文物本体损坏小、工作效率高、矫形后不易反弹等效果。

矿化:在缶浇铸时,由于模块厚薄不一,熔融的金属液会产生温差,影响其流动性和部分文物体的金属结构。金属结构发生变异区往往也是文物病害严重区。经观察,铜甗上部腹部部位处存在严重的矿化,并且腹壁处有大面积缺失。修复前需首先对矿化严重部位进行加固处理。

首先考虑到青铜甗破损锈蚀严重,进行器物的清洗时要格外小心,用1:1的酒精+水溶液做试验,采用棉签分别蘸溶液从上往下滚动清洗浮土,力度不要太大,清洗要掌握好一个度。根据前期的检测分析,对器身纹饰上的附着锈蚀、表面污染物用棉签蘸无水乙醇小心清理,断面在地下长期受物理、化学等各种因素侵袭形成一层薄锈,不利于比拼接合,可用医用手术刀和超声波去除。

加固,为防止文物在矫形过程中对矿化严重部位造成损害,因此要进行必要的术前加固。分析在进行拼接矫形时由于外力的作用,对文物可能产生新的危害。

拼接,青铜甗上半部分由于原来修复时用502胶简单粘接,由于长时间老化,急需拆解重新拼接补配。甗缺失处采用0.5毫米厚度的薄黄铜片做补配材料,先在铜器残缺部位覆盖或补托一张白纸,在纸上将残缺处轮廓线用铅笔拓画下来,将纸样贴在与器物厚度相同的铜板上进行剪裁,对剪裁下的铜板进行反复捶打、加热(退火)再捶打,直到打成器身所需要弧度为止,铅锡焊接,依据铜甗断面金属质地、所在位置及厚薄差异锉出深浅、宽窄、形状不一的坡口,电烙铁加温焊连。焊接于器身之上。

矫形,一般采取工具整形法,这是目前国内修复行业一种成熟的借助现有或自制特殊工具对器物变形部位进行冷处理的有效办法,操作求稳,支点找准,加力避狠,循序渐进,适可而止,严格遵循国内文物修复行业和国际上通用的最小干预原则拒绝或尽可能排除对变形部分金属受力点或面的人为破坏矫正行为,加温及局部加温的办法仅作为辅助。

补配,在严格考证器物缺失部位的形态及纹饰的基础上,采用手工雕刻技术,对缺失纹饰部分进行雕刻,采用石膏和硅橡胶翻模法,依据缺失部位器物的腐蚀情况,用原子灰调颜料将补配处、裂隙、缺失部位填补平整,固化后用砂纸打磨处理至器身与补配处结合自然一体,恢复文物艺术品的完整性。

做旧处理,根据铜甗表面锈蚀的颜色层次,采用传统手工着色作锈方法,运用矿物颜料、丙烯颜料、加粘接剂,经过不同的配比调相近色调,将颜料涂覆在补配和粘接的部位,结合抹、弹、拨、画、描、拓、点、喷、磨蹭等不同的做旧技巧,使其产生腐蚀生锈的古朴效果,使器物更加协调自然。

封护,出土文物原来生存的大环境改变后,现有的保存条件及空气质量难以有效遏制种种不利因素加速健康青铜文物朝其相反方向渐变的情况,封护就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解决办法。为了阻止器物因不利因素导致可能产生的二次损害,更加有效地保护已修复青铜甗不受侵害,在完成上述修复程序后,对其表面进行封护处理。主要是在器物与大气之间形成一层隔离膜,以阻止可能出现的新的腐蚀。选用的防护剂是浓度为2% 的丙烯酸树脂Paraloid B-72溶液,至室温通风处酌情刷涂一至多遍,避免造成器表色彩的偏差。

最后把文物修复档案填写完整,所有记录资料归入保护档案。

西周时期,奴隶主贵族一夫多妻,嫁女时不仅有媵器(就是陪嫁品),还有媵女、媵臣。如为媵女,一般是正妻的姊妹或侄女,有时是与其同姓的友好诸侯国送来的女子。《左传·成公八年》记载:“凡诸侯嫁女,同姓媵之,异姓则否。”《春秋公羊传》记载:“诸侯娶一國则二国往媵之,以侄娣丛。”即一国嫁女,同姓国媵嫁。媵器上的铭文不仅对研究当时妇女称谓、女性地位及权利、婚姻制度等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也见证了周代错综复杂的政治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战争冲突,促进了各种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责任编辑:屈梦夏)

猜你喜欢
诸侯国器物部位
每个女孩都有不允许别人触碰的隐私部位
身如器物
器物之心
屈原之死
漫话国宝·陕西历史博物馆
满头都是成语
屈原之死
战国时期的商业发展对各诸侯国政治的影响
器物之心
喜欢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