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反“泛化”

2021-10-12 23:04范子豪
速读·上旬 2021年11期
关键词:理论体系

范子豪

◆摘  要:受知识水平层次、价值立场,思想领域等主、客观因素影响,半个多世纪以来,近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对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理解长期存在多样性和差异性,作为革命性与思想性统一的科学体系,对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应建立参照系,从外部、横向的不同学说,内部的思想演进,大局观上的时空维度出发,做到“认识”和“把握”的有机结合,本文将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思想实质的概括与梳理,浅析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掌握现实意义,防止从内部及外部产生的“泛化”。

◆关键词:科学本性;泛化;理论体系;历史必然性;思想演进

一、马克思主义的“泛化”与“返本”

泛化,一般指由具体的、个别的扩大为一般的范畴。泛化往往导致对概念实质把握的失准甚至错误,在20世纪下半期,尤其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遭遇巨大挫折后,马克思主义“危机”论和“过时”论曾一度甚嚣尘上,导致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了理论上的失位,今天,由于部分马克思研究者对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把握存在问题,部分背离马克思主义的精神,能否遏制马克思主义泛化问题,关键在于是否正确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在根本和实质上真正明晰马克思主义,反对庸俗地,投机地解读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每一次结合与飞跃,都实现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嬗变,为此,实现马克思主义返本,厘清马克思主义边缘界限,就成了全体思政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各种”实质

马克思主义因其颇具特色的开放性,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社会土壤,不同领域,同一研究者的不同时期以及不同研究者的不同视角中,均呈现出富含主观价值判断的意识形态和表述方式,在分析解决不同历史形态和时代问题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曾被赋予各式各样的历史内涵,既然有永恒不变的变化,也就必然存在相对意义上的不变,在这里体现为:一以贯之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质。

1.马克思主义的现实实質

社会思想理论一般用于解决社会问题,分析“两个决不会论断”,可以得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在欧洲多国进入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背景下,生产力发展水平,阶级矛盾尖锐程度,科学文化发展水平均得到巨大的发展,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其固有的内在矛盾也愈发尖锐,当工人们为了生活资料加大劳动力输出,由此激发社会化大生产的活力时,与之相对的则是并非以市场需求为目的所进行的生产,以及生产资料私人占有、食利者对利润的攫取、快速发展的生产力与并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爆发出的巨大张力,“相反,生产力已经强大到这种关系所不能适应的地步,它已经受到这种关系的阻碍,而它一着手克服这种障碍,就使整个资产阶级社会陷入混乱,就是资产阶级所有制的存在受到威胁。”自1825年发生第一次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不断的激化,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也随之尖锐,作为从资产阶级大工业中诞生的阶级,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是避无可避的,历史证明,工人阶级虽然具有更为彻底的革命性,但仍需要一种能科学阐明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和资本主义更迭规律,使其实现由零散的到集中的,从蒙昧的到清醒的,由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转变的科学理论,在生产力不同发展程度的时代,人们认识可能达到的深度和界限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桎梏,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利用已有的,能够代表当代各领域最高成就的思想材料,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批判和继承,其中,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为其思想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马克思主义是在经济危机,阶级矛盾,以及文化储备三大时代因素的条件下建立起来的一套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它的诞生为工人阶级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系统完整的方法论指导,其诞生顺时代之势,应人民之需,是科学、客观且必然的。

2.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实质

问题是思想的土壤,各式各样的主义,抽丝剥茧,都是为实现不同目标所采取的不同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思想理念,马克思始终致力于回答“实现谁的解放,如何实现解放”这一根本性问题,“要是在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定义和解释中,抽去了它的科学世界观和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科学分析,放弃了社会主义革命目标,背离了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使命,而又自称为马克思主义,就不可能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目标是什么呢?这个问题早在他写作《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时就有了答案,马克思的所有理论和实践其实都出于一个目的——实现人的解放。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根本问题中的“人”?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曾批判地指出费尔巴哈用生物学上的人代替社会人的思维,并肯定了人的思维的社会性,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自由人的联合体”中的人实际上是“现实”的人,“社会与自然结合”的人,在这一点上,马克思完完全全地同客观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在实践层面上,马克思在法国期间第一次同革命工人发生接触,他从现实领域对资产阶级社会的社会意识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判断,从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在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中,马克思收获了其思想构建的主要基石——剩余价值学说和唯物史观,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抨击以布鲁诺·鲍威尔兄弟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主观唯心主义思想者,表明他始终站在劳动人民一方的坚定立场,通过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扬弃,他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固有矛盾以及资本增殖的实质,阐释了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和发展的规律。因此,在人的解放角度思考,也就同马克思主义站在了同一出发点。

三、明晰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

1.马克思主义理论斗争史

在19世纪的欧洲,工人阶级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在迷雾中探寻出路的人们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幻想,因立场和代表利益群体的不同,各式各样的思想理论层出不穷,自1848年《共产党宣言》出版以来,马克思恩格斯的学说思想一度对工人运动产生了启发性的指导作用,但此时工人阶级由于利益不同,并未在思想和目的上达成一致,因此,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就注定着同形形色色的理论体系展开斗争,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斗争史,可以让我们更加透彻把握马克思主义,厘清其他主义学说的掣肘和弊端,为我们自身思想意识中的马克思主义洗清杂质,拒朽防变。

纵观马克思的全部著作,我们发现,大部分的著作是带有论战性的,如《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黑格尔非哲学批判》、《哥达纲领批判》等,在同形形色色的思想体系斗争中,马克思主义变的愈发夯实系统,其诉诸物质的特性也使其在论战中进一步的以理论指导实践,解决现实问题,因此,在梳理马克思主义思想斗争史的过程中,也可以学习和采纳马恩二人在斗争中的策略,方法和措施,但切忌过于注重斗争本身,学习斗争的目的是进一步厘清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的脉络,至于斗争本身,在数个世纪前马克思本人的论战胜利时,就应该留给“老鼠的牙齿”去批判了。

2.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斗争史的价值

“一种学说的生命力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是否具有社会需要,这种需要,不僅是它产生的社会原因,还是它能继续存在和发展的社会原因;二是是否包含真理性因素,具有超越自己时代的价值,经得起历史的考验;三是有无实现这种学说的力量和传人。”马克思主义出现在工人阶级广受剥削压迫的时代,出现在资本主义经济蓬勃发展,无产阶级应运而生的时代,在它的发展历程中,马克思不断的以时间地点为转移,而非一成不变的恪守教条,适时的进行改变和转移,早在《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中,马克思就实现了哲学世界观由黑格尔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历史性转变,在依据法国巴黎后,他又广泛的阅读和研究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著作,在法国期间,更是直接的同革命工人发生过接触,可以说,在理论指导实践,解决现实问题,在现实实践中发展理论的方面上,马克思是做到了知行合一的,作为中国共产党重要的行动指南之一,我国的领导人将马克思主义同国家实际结合,实现了一次又一次伟大的飞跃,从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到邓小平理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再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执政之基,到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中国能够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这样的历史性发展,马克思主义无疑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学习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可以让我们厘清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上各种形形色色的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同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区别,进而思考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时代性,从而更深入的了解,把握马克思主义,防止马克思主义的泛化,不是任何“像”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学说就是马克思主义,也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在研究马克思主义时进行的思考、提出的论断就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乃至全人类解放的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观点和学说的科学的体系,在学习马克思主义时,不是简单的将马克思的全部言语、论断和著作阅读以后,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认识,而是要在了解,体会马克思所处的时代背景,彼时的社会环境的条件下,在马克思著作中跟着他的思路走,在学习理论的同时结合实际,使马克思主义在今天的社会土壤上迸发出更加强大的,焕然一新的生命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是为了完成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任务,更是为了实现全人类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这也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以及整个无产阶级阵营的历史使命,坚定理想信念,是全体无产者的崇高追求和理想支柱,也是当代马克思主义者与全体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伯恩斯坦.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M].北京: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1965:7-8.

[2]周艳军.浅析伯恩斯坦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修正”[J].学理论,2011(12):45-46.

[3]马君俊.从根本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J/OL].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1-6[2021-05-16].http:// kns.cnki.net/ kcms/detail/ 50.1205.T.20210426.1014.002.html.

[4]张新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新中国70年——“第十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术论坛”综述[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9(10):165-166.

[5]刘秀萍.《神圣家族》与恩格斯对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J].天津社会科学,2020(06):43-49+56.

[6]冷雨,梁芬瑜.从《哲学的贫困》中看马克思的唯物史观[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14):5-6.

[7]杨思基,王静.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看马克思认识论的变革[J].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20(02):15-23.

[8]徐多文.重思马克思对蒲鲁东辩证法的批判[J].现代哲学,2021(02):9-16.

[9]李晓光.马克思恩格斯对巴枯宁无政府主义的分析批判及其当代启示[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0(03):52-60.

[10]肖泽龙,曾红宇.《哥达纲领批判》中的分配理论及其新时代价值[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21,42(04):32-35+41.

[11]周雯雯.马克思恩格斯辩驳错误社会思潮的典范:《哥达纲领批判》[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4(06):63-69.

[12]《求是》,北京:新华社 4月16日 第8期.

[13]《共产党宣言》,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33页.

[14]陈先达,《马克思主义15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4页.

[15]陈先达,《马克思主义15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53页.

猜你喜欢
理论体系
民族声乐教学理论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我国上市公司收购法律制度研究
初探教育法学的理论体系与学科建设
供给侧改革与中国经济发展
浅谈如何学好高中生物课
构建图书馆知识服务理论体系的思考
英语语言学的理论体系与构建探讨
《文心雕龙》“通变”论主旨研究综述
初探管理会计在煤炭企业中的应用
浅析信息经济时代会计理论体系的发展与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