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机制探析

2021-10-12 01:32蒋弦
速读·上旬 2021年11期
关键词:规律机制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随着以“三微一端”(微信、微博、微视频和新闻客户端)为代表的自媒体时代的强势来袭,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巨大挑战。高校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程度不断受到理想信念缺失、社会思潮混乱、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等多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因此,加快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任务十分迫切,对于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机制的探索则是应有之义。

1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概念内涵

“意识形态”一词最早由法国政治学家特拉西在他的著作《观念学的要素》一书中提出。19 世纪上半叶,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在他的《精神现象学》一书中全面丰富了意识形态的相关理论。而最著名的观点则是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将意识形态归结为“观念的上层建筑”,从而对意识形态的本质有了更加准确的认识。

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是指高等院校对统治阶级所倡导的思想观点的认知、理解、拥护和支持的状态。主要体现在认知认同、情感认同、理性认同和行为认同四个层面。首先,认知认同是最底层次的要求,对统治阶级所倡导的思想观点基于基本认知之上的认同,认知认同是最基础的要求,是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前提;情感认同是基于认知认同之上的第二层次的要求,在充分认知的基础之上,从情感层面对事物表示肯定的心理状态,这一层面的认同有比较强的感性色彩,情感认同是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基础;理性认同是基于认知认同、情感认同之上的第三层认同,在基础认知和感性感知之后,基于自身理性思考,从而产生比较坚定的认同,理性认同是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关键。行为认同是最高层次的认同,是在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理性认同之上的在行为中自觉表现出来的认同,强调内化之后在行动中外化出来,行为认同是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归宿。

在四个认同层次中,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路径是基于认知认同——感性认同——理性认同——行为认同四个层次的多维度演进和发展的过程,从而体现了从感性到理性、从理论到实践、从内化到外化的认知规律变化,是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全方位多层次的充分认识。

2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主要对象

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不仅要解决认同规律,还需要界定认同对象,对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对象的界定同样是判定认同程度高低的重要元素。认同对象直接决定了在政治要求、价值选择等过程中的选择与否以及程度高低。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主要对象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社会主义先进意识形态。社会主义先进意识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系列先进的意识形态内容。社会主义先进意识形态是基于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基础条件之上而形成的,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意识形态内容。所以,社会主义先进意识形态是主流意识形态的首要内容,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首先体现在对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文化的多维认同。

2.2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意识形态。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有利于人民、有利于社会、有利于国家的意识形态产物,这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都可以成为当前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为新的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服务。因此,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还体现在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思想、传统美德、传统文化、传统习俗等内容的多维认同。

2.3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的先进意识形态。这是中国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意识形态内容,是当前社会最主要的意识形态。这是对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的经验总结,也是对未来建设、改革道路上的意见指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当前主要表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因此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还应体现在对中国人民在革命、改革和建设过程中所形成的革命精神、改革思想、建设理论等内容的多维度认同。

3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机制探析

基于对认同机理和认同对象的分析,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机制应该包含科学认知机制、情感共鸣机制、理性分析机制以及实践行动机制四个方面。

3.1以思政课为主体构建科学认知机制。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始终要坚持“内容为王”。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必须依靠内容的创新和发展,更加准确地向高校师生传播正确科学的主流意识形态,抵制错误模糊的意识形态。将社会主义先进意识形态、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意识形态以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的先进意识形态不断进行总结凝练和创新发展。在当前,更好地坚持“四个自信”,更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就是最新要求。高校思政课是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和教育的“主渠道”,是主流意识形態占据思想高地的“主阵地”,因此更加需要充分发挥思政课的教育功能,引导学生将主流意识形态转化成正确科学的基础认知。

3.2以新媒体为渠道构建情感共鸣机制。新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开放度高、信息量大等特点,打破了传统主流话语传播时空、手段受限的弊端,丰富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表达的内容和形式,但在一定程度上解构了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削弱了其影响力和凝聚力,给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带来巨大挑战。在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新媒体传播优势,利用新的信息技术手段,积极推广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体现新的时代特征、满足受众情感需求的内容。同时,充分运用微博、微信、短视频、客户端等多种渠道,采取视频、音乐、戏剧、文学、美术等多种创新形式打造新的内容,追求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实现飞跃。在内容上开发更多有深度、有广度、有温度的优质作品,在形式上将深入人心、直抵心灵的优秀作品充分展现,为高校师生提供有强烈情感共鸣的作品呈现。同时,运用新媒体话语体系,将主流意识形态内容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输出,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阐释社会热点和时代课题,打通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生活实际的壁垒,坚持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正确性,维护其意识形态的主导性。

3.3以规律性为核心构建理性分析机制。任何理性分析都建立在对规律的充分把握基础之上,因此为避免出现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危机,就需要始终关注学生的认知规律变化。一切教育活动都应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教育活动规律和个人成长规律。在充分把握主流意识形态形成的各种规律的基础之上,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依据规律性对主流意识形态内容进行逻辑推演、事实验证的理性分析。在其表现上,首先,构建理性分析机制,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立场。其次,遵循教育活动规律,尤其是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规律。最后,遵循个人成长规律,既满足个体需求又符合整体诉求。

3.4以“知行合一”为标准的实践行动机制。行动认同是最高层次的要求,也是认同理论从认知认同——感性认同——理性认同——行为认同的最关键的阶段。无论是基础认知、情感认同还是理性分析最终都应该回归到行为表达上来。实践行动机制具体表现在:首先,高校理论课堂与实践课堂相结合。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反作用理论,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共同发展。其次,校园文化建设与校园实践活动相结合。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与相关制度保障为学生将所学所思运用到校园生活实践中去提供足够空间。最后,社会观察与社会实践相统一,自觉用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去看待社会事物和社会现象,并且增强社会问题意识,用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指导自身社会实践。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 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務[J].党建,2018(09):4-6.

[2]王婕鹏.自媒体时代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7):16-20.

[3]隋灵灵.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研究[D].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1):23-24.

作者简介

蒋弦(1992.10-),男,汉族,重庆人,讲师,硕士研究生,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校级科研项目《自媒体时代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9KYZX005)研究成果。重庆市教委2019年度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类研究项目思政专项《高职高专“三全育人”协同机制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9SKSZ080)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规律机制内容
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找规律
巧解规律
找规律
皮革机制
《氮和磷》中的一般与特殊
艺术需要公共环境参与的中介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