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传媒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1-10-12 07:12王庆
客联 2021年8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民办高校

摘 要:随着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的飞速发展,近年来地方高校传媒类专业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对大众传媒文化需求日益增加,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地方高校传媒类专业不仅仅只是追求量的提升,而且逐渐加大了传媒类专业的建设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式发展。本文介绍了地方院校传媒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针对新媒体环境下的地方院校传媒类人才的培养,探讨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课程体系设置与课程结构调整、“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的打造以及区域文化优势的发挥等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民办高校;传媒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崛起,传媒业的理念、话语、举措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对传媒人的职业素养与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适应新媒体的地方传媒类人才培养,是摆在传媒类人才培养的地方院校的重要任务。在这种背景下,传媒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必须进行改革,传媒类专业要加强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能适应地方区域发展和企业一线需要,要培养出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一、传媒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传媒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地方院校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针对地方传媒业人才的特点进行专门人才的培养,以满足地方传媒业界对专业人才的需要。传媒类人才培养模式,目前还没有一个可供不同院校借鉴的样式。传媒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含意,可以理解为蕴含传媒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及其相应行为方式的组织运行机制,具体体现在传媒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课程设置、课堂教学以及管理与评价四个最基本方面。其中,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是核心,课程设置是关键,课堂教学是重点,管理与评价是保证。在社会变革、媒介融合、教育大众化的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地方高校传媒类人才培养面临着诸多问题需要得到解决,以适应经济社会对传媒人才的新要求。因此,地方院校的传媒类人才培养理念需要更新,传媒类人才培养模式也亟待转型。

二、传媒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型

(一)确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地方院校传媒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的要“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的思想,是地方院校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地方经济服务、体现“地方性”的传媒类人才培养的需要,是学校切合实际、量力而行、因材施教的明智之举。地方教学型的本科院校,大多數是由地级城市的专科学校升格或由若干所院校合并而成的,具有地方性、应用性、教学型、年轻化等特点,就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既要与研究型高校学术型人才培养相分开,又要与高职高专的实用型人才培养相区别,以凸显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既注重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学习,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突出“应用型”特征的同时,还强调了较高的“综合素质”要求。在培养规格和标准上,注重不同特点学生的个性差异,实行分类、分层次培养,以满足学生自选专业方向、自主学习、个性发展的愿望与需要。

(二)调整课程体系设置与课程结构

课程体系设置与课程结构调整,是实现传媒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具体化,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课程体系设置要以教育部2012 年推出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规定的传媒类专业主干课程为依据,同时还要充分考虑数字技术、网络技术、智能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业务对传统传媒产业的影响,以及传媒产业在新的生态环境下对传媒人才质量提出的新要求。着力构建课程设置科学、课程总量适当、不同类别课程比例合理的课程结构体系。课程设置科学,就是既要把2012年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规定的核心课程安排在课程体系中,又要把能体现应用性、地方性、技术性的课程安排进去,课程设置科学的标准,就是能够满足传媒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要求。课程总量安排上,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结合学生生源实际来安排,既要保证学生学习专业理论基础知识的课程和提高实践技能的实验课程,又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媒介以拓展新视野而设置的学生必须完成的社会实践课程。不同类别课程比例,是指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在传媒人才培养方案中各自所占的份额,其中专业课程还可细分为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方向课程,就专业课程来说,也同样有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在专业课程中所占份额的问题。不同类别课程比例合理的安排,是既考虑到通识教育课程的份额,又把握了传媒类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特色的专业课程的份量。最终以培养“能说、会写、强制作、善经营”的传媒类应用型专业人才为课程调整目标。

(三)打造“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

梅贻琦先生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而应用型本科者,非谓有实验室之谓也,有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之谓也”。这句话强调了“双师双能型教师”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对于传媒类专业来说,“双师双能型”教师既具有教师的素质和修养,又具有一定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而且要既能胜任专业教学工作,又具有一定的企业实践和工作经历,以促使教师具有“双能力”的特点,既具有理论课堂的育人能力,又具有实践教学的指导能力。地方高校应支持鼓励教师参加职能培训,而传媒类专业的教师更应该积极接触学术前沿,参加传媒类课程培训班、高峰论坛、全国新媒体运营实战峰会、大师特训营等等,与时俱进,将先进的教学方法、研究成果带入课堂。鼓励并支持高校教师到企事业单位一线去交流、实践、锻炼,传媒类专业教师对应的是地方电视台、广播电视新闻机构、影视文化传媒公司、报社等等。同时,聘请在地方电视台、广播电视新闻机构、影视文化传媒公司、报社等单位工作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担任相关实际操作课程的教师。这样不仅让学生掌握专业的理论知识与技能,而且能够使学生在毕业后迅速地融入到生产一线工作环境中去,成为拥有宽广视野的应用型传媒人才。

(四)发挥区域文化优势

区域文化联动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根据区域文化资源的内在关联性和地理空间的邻近性,进行区域间“文化市场共享”和“文化资源共享”的文化活动联合与协作。各地方院校所处区域都有着其独特鲜明的文化形态。对于地方高校传媒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还需要结合地方独有的文化特色和优势。传媒类专业注重实践教学的课程构建,应遵循地方院校的教学特点和教学实际环境,与区域文化相结合,比如地方的历史、旅游、影视传媒文化。教师可以因地制宜将实践教学类课程与区域文化紧密联系起来,不仅可以就地取材、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弘扬地方文化特色、彰显区域文化魅力。搭建区域文化联动合作平台,为地方高校传媒类人才培养提供了实践社会化的基础。教学实践与区域文化相互融合,传媒类专业以区域文化现象为素材、将地域文化引进课堂,使得学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可以利用特色鲜明的区域文化展开调查研究,使学生把实践活动作为对营销传播知识与拍摄技巧的检验转化为教学成果的展示。

参考文献:

[1]和飞.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 广州白 云学院学报,2010,( 04) .

[2]王渊明. 积极探索卓越传媒人才培养的新模式[J]. 中 国广播电视学刊,2011,( 11) .

[3]王鲁美. 媒介融合背景下应用型传媒人才培养探讨 [J]. 前沿,2012,( 02) .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编. 普通高等学 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 北京: 高等教育出 版社,2012.

作者简介:王庆,女,汉族,河南郑州人,本科,郑州西亚斯学院教,研究方向:数据新闻。

项目说明:本文是郑州西亚斯学院2020年度校级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20-YB-41。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模式民办高校
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分类管理研究
可持续竞争优势理论下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
民办高校党建工作创新方向思考
民办高校教师权益现状调查
民办高校内部审计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民办高校职业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