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地区腰坑葬俗研究

2021-10-12 07:12黄甜雪
客联 2021年8期
关键词:云南特征

黄甜雪

摘 要:本文通过梳理云南地区腰坑墓资料,认为云南地区腰坑葬最早可能早于战国早期,盛行于西汉,东汉后逐渐消失。主要分布于滇池及滇中地区,在滇东、滇南和滇西南也有发现。腰坑形状以长方形为最多,其次为椭圆形和圆形,零星有方形和不规则形。西汉前以长方形为主,西汉后仍以长方形为主,但椭圆形和圆形腰坑增多。腰坑主要是作为储藏性质的实用性设施,具备防盗的作用。另外,在小部分墓葬中显现出殉葬的功能。

关键词:云南;腰坑;特征;实用性设施

“腰坑”,指的是我国古代埋葬习俗中的一种形式,即在墓葬的底部靠近中央挖一个小坑,位于墓坑底部的棺或者是椁的下方,里面安置物品作为随葬,这些葬品可以是殉人、殉兽、陶器、青铜器、玉器,也可以是生产工具、契约、钱币等等[1]。腰坑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战国以后在黄河流域逐渐消失,但在长江流域等南方地区直至明代仍可见。通过资料梳理,本文将对云南地区腰坑墓的时代、分布、基本特征和功用等问题进行讨论。

一、云南地区腰坑墓的发现

(一)昆明羊甫头

云南地区发现的腰坑以昆明羊甫头墓地最为典型。昆明羊甫头墓地共清理出846座墓葬,其中316座带有腰坑,占比37.35%;其中大型墓共6座,2座带有腰坑,占比33.33%;中型墓共27座,12座带腰坑,占比44.44%;小型墓共777座,302座带腰坑,占比38.88%。腰坑形状以长方形为主,另有椭圆形、圆形、正方形、不规则形。腰坑内主要放置陶制生活用具及生产用具,铜制兵器、生产工具及扣饰,玉石装饰品,偶见铁器、石器。腰坑葬墓主男女皆有,以男性为主。带腰坑的墓葬时代为战国中期左右至西汉末期,以西汉初期至西汉末最为集中[2]。

(二)呈贡黄土山古墓群

1999年,呈贡黄土山古墓群发掘了62座滇墓,共16座带腰坑,占25.81%。推测时代为战国中期至西汉早期[3]。

(三)宜良纱帽山滇文化墓地

宜良纱帽山滇文化墓地共发掘57座墓葬,共6座带腰坑,占10.53%,皆为中小型墓葬。腰坑中皆放置人骨,推测墓主为殉葬者,男女都有,这是该墓地腰坑明显不同于其他遗址的地方。推测时代为战国中晚期至西汉晚期或东汉初年[4]。

(四)呈贡天子苗滇墓

呈贡天子苗滇墓共发掘44座墓葬,1座大型墓,12座中型墓,28座小型墓。带有腰坑的皆为中型墓,共12座,为总墓葬的27.27%。腰坑内随葬主要为陶罐等陶器。墓主皆为贵族。推测时代为战国晚期至西汉前期[5]。

(五)呈貢小松山古墓群

呈贡小松山古墓群共发掘47座滇墓,共19座带腰坑,占40.42%,有的为单腰坑,有的为双腰坑。腰坑内多放置陶器。墓主为贵族。推测时代为西汉早期[6]。

(六)其他

腰坑这一葬俗在其他几地也有发现,但因数量较少,故在该点集中叙述。

1、曲靖市麒麟区潇湘平坡墓地。共清理198座墓葬,其中2座带腰坑(M63、M85),占1%,皆为小型墓葬。报告仅对M63进行了详细描述,腰坑为长方形,坑内放置陶罐、铜削,推测时代为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7]。

2、楚雄万家坝古墓群。共发掘79座墓葬。大型墓13座,其中1座带腰坑。中小型墓66座,2座带腰坑。大型墓M1中的腰坑呈长方形,坑内随葬铜鼓、铜釜和编钟。中小型墓M64、M70带腰坑,报告仅对M64作了描述,为长方形腰坑。推测时代为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8]。在1983年的发掘报告中,将M1、M64、M70划为Ⅱ类墓,并根据同属Ⅱ类墓的M1和M23的棺木碳十四分析结果,指出Ⅱ类墓时代在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Ⅰ类墓的时代早于Ⅱ类,大致在西周至春秋早期[9]。李晓岑、韩汝玢等对万家坝出土的铜、锡器进行了化学成分分析与显微组织分析,指出M1中90%的是红铜器,采用的是铸造技术,而M23铜锡合金占近一半并加入了铅,采用的是铸造、铸后冷加工、热锻、热锻后冷加工。因此,其认为M1的时代应早于M23,应将M1划入Ⅰ类墓,指出Ⅱ类墓年代应在战国早期,Ⅰ类墓稍早[10]。笔者较为认同该观点。

3、元江县洼垤打篙陡青铜时代墓地。共发掘73座青铜时代墓葬,带腰坑者2座,为M58和M67,都是小型墓。腰坑呈长方形,坑内随葬铜钺、陶罐等。推测时代为春秋晚期至战国晚期[11]。

4、昌宁坟岭岗青铜时代墓地。1994年,昌宁坟岭岗青铜时代墓地共清理50座墓葬,带腰坑者1座,为M22。该墓为小型墓葬,腰坑呈圆形,坑内随葬铜镯。墓主为女性。推测时代为战国至西汉初[12]。

5、泸西石洞村墓。共发现93座竖穴土坑墓,带腰坑者2座,分别为M54和M55,为中小型墓葬。腰坑呈长方形,坑内随葬铜剑柄、陶片、陶罐、木器。M55墓主为男性。推测时代为西汉中期至西汉晚期[13]。

二、云南地区腰坑葬的时代及分布

因为元江县洼垤打篙陡青铜时代墓地73座墓地中,仅有15座能进行分期,所以此处暂不纳入。从现有的考古资料来看,楚雄万家坝的腰坑可能是目前云南地区发现最早的腰坑葬,早于战国早期。其次,以昆明羊甫头的部分腰坑葬、呈贡黄土山为最早,大致在战国中期。腰坑葬最为盛行的时期为西汉。最晚,云南地区腰坑葬可能到西汉晚期或东汉初年,在宜良纱帽山滇文化墓地有发现。东汉后,腰坑葬逐渐消失。

集中分布于滇池及滇中地区,主要包括昆明羊甫头、楚雄万家坝、呈贡、泸西和宜良纱帽山。此外,在滇东、滇南和滇西南也有发现。

三、基本特征

(一)墓葬形制

云南地区行腰坑葬的墓葬都为竖穴土坑墓。大、中、小型墓葬都有,但以小型墓最多,且小型腰坑墓占小型墓总数的比例高于大、中型腰坑墓占大、中型墓总数的比例。较为显著的是,有较多腰坑葬都带有二层台,有熟土二层台与生土二层台之分,其中以生土二层台为主。二层台在昆明羊甫头、呈贡天子苗滇墓、呈贡黄土山古墓群、元江县洼垤打篙陡青铜时代墓地和泸西石洞村墓都有发现,特别是呈贡天子苗滇墓发现的所有腰坑葬都存在二层台。二层台与腰坑同存的现象在岭南地区的腰坑墓中也较多见,为两地的共同点。另外,在昆明羊甫头和楚雄万家坝古墓群都发现了垫木或垫木沟槽。

(二)腰坑形制及坑内情况

云南地区的腰坑以长方形为最多,其次为椭圆形和圆形,零星有方形和不规则形。西汉以前以长方形为主,西汉以后仍以长方形为主,但椭圆形和圆形腰坑增多。较特殊的是,呈贡小松山古墓群发现了双腰坑。关于腰坑规模,就昆明羊甫头报告中给出的腰坑的数据进行统计,大型墓的腰坑大者长度超过3米。中型墓的腰坑长度都在1米以上,2-2.99米与1-1.99米的腰坑基本各占一半。小型墓的腰坑长度或长径多在1米以下,占74.63%,25.37%的腰坑大于1米,其中M147长度达2米。其他给出具体数据的腰坑葬都多为中、小型墓,包括曲靖市麒麟区潇湘平坡墓地、宜良纱帽山滇文化墓地、元江县洼垤打篙陡青铜时代墓地、昌宁坟岭岗青铜时代墓地、泸西石洞村墓,有超过一半的腰坑的长度或长径大于1米。综上所述,云南地区腰坑的规模偏大。

云南地区腰坑以放置铜器、陶器为主,另有少量玉器、石器、木器。铜器以兵器、生产工具和扣饰为主,陶器以生活用具为主。器形主要有釜、罐、斧、剑、戈、矛、腰扣等。其中男女差异在于,男性墓主腰坑中多有铜腰扣,女性墓主腰坑中多有陶纺轮、铜爪镰等。较为特殊的有:宜良纱帽山滇文化墓地腰坑内放置的都为人骨。昆明羊甫头腰坑内偶见动物骨骼。楚雄万家坝古墓群M1腰坑中发现铜鼓和编钟。此外,有部分腰坑中未发现随葬品或人骨。

四、云南地区腰坑的功用

(一)储藏性质的实用设施

腰坑,这一葬俗源起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流行于夏商周时期,战国以后在黄河流域逐渐消失,而在长江流域则仍较流行。从腰坑墓分布的区域看,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春秋时期,主要见于黄河流域地区和长江流域地区。在黄河流域则主要是以河南地区为主;在长江流域则主要是以湖北地区为主。此外,春秋战国时期,在长江以南的福建、广东、广西、云南以及长江上游的重庆、四川等地也较流行这种腰坑墓葬俗[14]。秦汉以后,腰坑在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已基本消失,但在长江三峡地区及重庆、贵州、四川等地区仍有见到[15]。早商时期在河南、河北、陕西、湖北4个省份中共见腰坑墓103座,绝大多数腰坑面积在0.1-0.5m2,最大的为0.54m2 [16]。晚商时期,就有明确腰坑面积的墓葬而言,86.2%的腰坑面积在0.1-0.5m2,最大的为1.6m2 [17]。西周时期也同样如此,绝大多数腰坑的面积也在0.1-0.5m2,占比78%[18]。岭南地区的腰坑一般规模都不大,以能放置1件陶器为适,长宽或直径不超过1米[19]。三峡地区的腰坑面积也不大,如新石器时代的三峡库区旧州河遗址M2發现一圆形腰坑,口径56、深30厘米[20]。商时期以湖北宜昌杨家嘴遗址为代表,在M5发现一腰坑,长0.5、宽0.6、深0.4米[21]。战国时期腰坑在重庆巫山麦沱古墓群M13发现一椭圆形腰坑,径75-90、深约15厘米[22]。汉代在秭归庙坪遗址M66发现一腰坑,长66、宽40厘米[23]。唐宋及明代腰坑在三峡地区有较多发现,规模也都不大,如秭归庙坪遗址M32有一腰坑,长、宽约33、深4厘米[24]。前文言及,云南地区腰坑大者长度或长径可达3米以上,中小型墓中也有较多腰坑在1米以上。由此,与其他地区相比,云南地区腰坑的规模较大,是明显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特点之一。腰坑若是用来祭祀、压胜,放置鱼或装有酒水的陶罐一类的物品,或是殉狗、埋葬婴儿等,并不需要太大的面积,云南地区的腰坑设置这样大的面积,应该是更注重其实用性,作为了一种储藏器物的设施。

随葬品的情况也能说明云南地区的腰坑以实用性为主。首先,腰坑内随葬品的类型较全。质地以陶、铜为主。类型包括:一是生活用具,如陶釜、陶罐、陶盒等,以陶釜和陶罐最为普遍。二是兵器,如铜剑、铜戈、铜矛、铜箭镞等,以铜剑最为普遍。三是生产工具,如铜斧、铜爪镰、铜凿、陶纺轮、铜削等,以铜斧、铜爪镰和陶纺轮较多。四是装饰品,如铜腰扣、玛瑙珠、绿松石等,以铜腰扣最多。另外还发现铜鼓、编钟、人骨等,人骨因发现较特殊将在下文“殉葬”中谈及,此处暂不予以讨论。由此可见,云南地区腰坑内的物品实用性较强且种类齐全,出现了较多其他地区不曾出现的器物类型,更类似于储藏设施,可能是供亡者死后使用。其次,除了宜良纱帽山滇文化墓地,云南其他腰坑内几乎没有发现人骨或动物骨,说明这些地点的腰坑并不是作为殉葬而使用。再次,据笔者统计云南地区带有腰坑的墓葬,明确记载墓中有随葬品者共119座(此处未计入的宜良纱帽山滇文化墓地6座腰坑葬),墓中有随葬品但腰坑中没有器物的共30座,占比25.21%。可见,大多数腰坑不存在空坑现象,说明腰坑的实用性还是较强的。最后,昆明羊甫头M72发现一长方形腰坑。该墓为双棺叠葬,第1层为男性,第2层为女性。从剖面图(图一),我们发现在第1层中部也有类似腰坑的存在,内放置铜斧、铜矛、铜腰扣、铜削、铜剑、石坠等[25],大体与前文提到的云南地区腰坑内的器物是相同的。若这也为腰坑,上下同有一腰坑,那明显这里腰坑的作用就非祭祀、压胜等,而是储存,但因仅发现这一例,所以仅作为辅证参考。

(二)防盗

在昆明羊甫头和楚雄万家坝古墓群的大、中、小型墓里都发现了垫木或垫木沟槽。这表明云南地区的腰坑可能也起到防盗的作用,使用垫木将腰坑与墓室主体隔离开来,在相对隔绝的腰坑中放置的物品不易被盗走。

(三)殉葬

宜良纱帽山滇文化墓地的腰坑表现出了与云南其他腰坑葬明显不同的特点,因此在此处单独讨论。宜良纱帽山滇文化墓地共发掘57座墓葬,可分为10座单人墓、17座合葬墓、22座分层丛葬,带腰坑的6座墓葬皆为分层丛葬。腰坑位于墓葬底层,随葬器物都位于上层,位置摆放有一定规律。铜铁兵器和生产工具一般放在墓主人的上身两侧或其上,特别是兵器多置于头骨一侧。铜镯多套在墓主人手腕骨上。带钩置于腹部。五铢钱多置于左手内侧。陶容器和炊器多置于腹部一带,少数置于脚下方。绿松石珠、玉器装饰品等多置于墓主人头骨两旁,海贝多置于腹部。腰坑内均放置分离的人骨且较多,仅M1除了人骨,还见牛头骨和螺壳。在合葬、丛葬墓中,以二次葬为主。同时,不同性别、年龄的人合葬都很普遍。这都说明宜良纱帽山滇文化墓地应是一处以家族为核心的公共墓地[27]。因此,该地腰坑中的分离人骨应是墓葬奠基的殉葬品,腰坑的作用为殉葬。

五、结语

通过上述论述,我们对云南地区腰坑葬的时间、分布、基本特征、功用等方面有了大致认识。云南地区腰坑葬最早可能早于战国早期,盛行于西汉,以昆明羊甫头最为典型,东汉后逐渐消失不见。集中分布于滇池及滇中地区,主要包括昆明羊甫头、楚雄万家坝、呈贡、泸西和宜良纱帽山。滇东的曲靖、滇南的元江和滇西南的昌宁也有部分发现。云南地区腰坑葬仅见于竖穴土坑墓,大、中、小型墓中都有发现,以小型墓中最多。从腰坑墓形制和随葬品情况来看,云南地區腰坑的实用性较强,应是作为储存设施,兼备防盗的作用,但宜良纱帽山滇文化墓地不同于云南其他墓地,显现出了殉葬的功能。此外,云南地区的腰坑似乎没有显示出较强的等级区分的作用,也没有特别明显的性别差异,这可能是可进行深一步研究的问题。

注释:

[1]郭亮:《陕西地区腰坑葬俗研究》,《东南文化》,2007年第5期,第24页。

[2]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昆明市博物馆、官渡区博物馆编:《昆明羊甫头墓地》,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年。

[3]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石寨山文化考古发掘报告集》下册,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年,第839-853页。

[4]同上,第745-826页。

[5]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石寨山文化考古发掘报告集》上册,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年,第264-312页。

[6]同上,第697-698页。

[7]同上,第545-590页。

[8]邱宣克、王大道、黄德荣、王涵:《楚雄万家坝古墓群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3年第3期,第349-373页。

[9]同上,第372-373页。

[10]李晓岑、韩汝玢、孙淑云:《云南楚雄万家坝出土铜、锡器的分析及有关问题》,《文物》,2008年第9期,第87-94页。

[11]王大道、杨帆、马勇昌:《云南元江县洼垤打篙陡青铜时代墓地》,《文物》,1992年第7期,第38-53页。

[12]王大道:《云南昌宁坟岭岗青铜时代墓地》,《文物》,2005年第8期,第4-17页。

[13]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泸西石洞村 大逸圃墓地》,云南:云南科技出版社,2009年,第5-40页。

[14]杨华:《论黄河流域先秦时期腰坑墓葬俗文化——兼说与长江流域同类墓葬俗的关系》,《华夏考古》,2008年第1期,第60页。

[15]杨华:《长江三峡地区古代腰坑葬俗的考古研究》,《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第38页。

[16]张燕:《商周腰坑墓比较研究》,山西大学,2019年,第8、12页。

[17]同上,第41-42页。

[18]同上,第96页。

[19]洪德善:《岭南腰坑葬及其族属研究》,《四川文物》,2010年第4期,第66页。

[20]周昊:《三峡库区旧州河遗址发掘报告》,《江汉考古》,2001年第4期,第4页。

[21]李天元、祝恒富:《湖北宜昌杨家嘴遗址发掘简报》,《江汉考古》,1994年第1期,第40页。

[22]尹检顺、谭远辉:《重庆巫山麦沱古墓群第二次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5年第2期,第186页。

[23]孟华平、周国平主编;湖北省文物事业管理局,湖北省三峡工程移民局编:《秭归庙坪》,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147页。

[24]同上,第245页。

[25]同[2],第674页。

[26]同上,第674页,图五五四。

[27]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石寨山文化考古发掘报告集》下册,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年,第747-798页。

猜你喜欢
云南特征
云南驿组诗
抓特征解方程组
蒋正永
2015年9月云南节庆一览
「云南山娃」
云南艺术学院
春天来啦(2则)
抓特征 猜成语
不存在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