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可夫斯基钢琴小品集《四季》作品分析
——以《一月·炉边》为例

2021-10-13 13:52汪亚睿
戏剧之家 2021年29期
关键词:四季柴可夫斯基大调

汪亚睿

(卓尼县第一中学 甘肃 甘南 747600)

一、作曲家与创作背景简介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1840-1893),浪漫主义时期俄罗斯著名的作曲家,与历史上“强力集团”的作曲家们基本处于同一个时代。但是,在创作主张和艺术风格上,柴可夫斯基与他们截然不同。柴科夫斯基的音乐最鲜明的两个特征是深刻的抒情性和强烈的戏剧性。抒情性突出地体现在旋律上,他创作的每一部作品的主题旋律都十分鲜明,清晰流畅,宛如一首抒情的散文诗,将内心的故事娓娓道来。柴可夫斯基作品中的“抒情性”也与当时俄国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有关,换句话来说,那样一个时代造就了这样一位音乐伟人。钢琴小品集《四季》创作于1875 年,由以十二个月命名的独立标题音乐组成,十二首曲子有的暗淡忧郁、有的轻松明快、有的婉转缠绵,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幅俄罗斯美景图。

二、曲式结构分析

《一月·炉边》是带有三声中部的复三部曲式,而且一级曲式结构下的每个部分都由单三部曲式所构成。这样严谨的三部性原则,使乐曲在曲式结构上显得更加统一。全曲曲式结构如图一所示。

首部(1-28 小节):再现单三部曲式,中段为引申型乐段结构,再现段缩减两小节。

A 乐段:为4+6 非方整性结构的平行乐句构成,主调为A 大调,随着第7 小节旋律声部中#D 音的出现,逐渐转向属调——E 大调,并在E 大调收拢。第一乐句又可以划分为2+2 的乐节,后乐节是根据前乐节的材料模进发展的,第二乐句是一个扩展的平行结构,第8 小节是第7 小节的重复,而第9、10 小节又是第8 小节的扩展,完满终止于E 大调。

B 乐段:为4+6 非方整性结构的对比乐句构成,第一乐句依然从E 大调开始,并使用A 乐段中的节奏动机展开,属引申型中段。第二乐句在模进的推动下,出现了A 大调的特征音,于是转向A 大调,构成转调乐段。

A 乐段:为缩减再现,省略了扩展的两小节。结束在E 大调上的属(D7)和声上,为即将进入的同名小调做准备。

中部(29-57 小节):亦为再现单三部曲式。

C 乐段:是由4+4 方整性结构的平行乐句组成,主调为e 小调,流动的十六分音符三连音分解和弦织体,让音乐转向另一个情境。其中,两个平行乐句又可以划分为2+2 的平行乐节,形成了一段内的双重平行结构。

图一:《一月·炉边》曲式结构

D 乐段:为发展型中段,是由4+5 非方整性结构的对比乐句构成,沿用了C 乐段中的节奏动机,第二乐句高声部旋律重音的出现,让D 乐段富有更强的旋律性和歌唱性。本段从A 大调开始,第40 小节转向c 小调,而后又转向C 大调。

C 乐段:为再现段,第一乐句使用了C 段的材料,而第二乐句则使用了D 段的材料,因此,为使用综合材料的再现段。

连接(58-60 小节):两小节的连接看似简单短小、可有可无,其实不然,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一,调性过渡,从C 大调平稳地向B 大调过渡,逐步回归再现段的调性;第二,音型过渡,从十六分音符三连音,到十六分音符,再到八分音符,逐步接近再现段的节奏音型;第三,情绪过渡,左手由繁到简,力度由强到弱,速度由急到缓,逐步进入再现段的音乐情绪。这三个方面迫使再现段不得不出现。

再现部(61-96 小节):为缩减变化再现,终止前用了七小节的扩充,其目的是缓和动力再现后的突然终止。

尾声(97-101 小节):十六分音符琶音不断上行,音乐情绪逐渐消散,仿佛将思绪散落在冬日的寂静中。

三、色彩性的和声配置

(一)重属增六和弦的使用

重属增六和弦,经常需要进行到主四六和弦上,或者夹在两个主和弦之间。柴可夫斯基在《一月·炉边》这首作品中,就运用了重属增六到主和弦的进行,给我们带来了新鲜、奇特的音响效果。

主部在第28 小节时,结束于E 大调的属七和弦上,第29 小节进入中部,在E 大调的同名小调上展开,第29 小节的C 大三和弦既是e 小调的Ⅵ大三和弦,同时,也是E 大调的降Ⅵ大三和弦,E 大调属七和弦解决到降Ⅵ的大三和弦,形成了阻碍终止。第29 小节的第三拍上#A 的出现,引出了重属增六和弦,并没有解决到属和弦上,而是解决到下一小节e 小调主和弦上,和声进行为:ts Ⅵ—D Ⅶ65/D—t,这样的和声语汇被连续反复,同样,在第35-36 小节、第95 小节、第99 小节都涉及重属增六和弦。

(二)降Ⅵ大三和弦的使用

降Ⅵ大三和弦多用于阻碍进行或变格进行。降Ⅵ大三和弦的运用,是这首乐曲的另外一个和声表现手法,同时,也是浪漫主义晚期作曲家们惯用的作曲手法。从音响效果来说,由于降Ⅵ大三和弦的半音倾向性发生改变,因此,这一和弦削弱了和弦进行的力度,从而让旋律抒情化;从和声进行来说,降Ⅵ大三和弦不仅取代了原来期待的主和弦,而且临时用小调代替了大调。

乐曲自第50 小节起,进入三声中部的再现段落,这段在写作方法上主要采用变格进行。第52、54、56 小节中均使用了同一和声语汇,即在两个原位主和弦之间插入一个降Ⅵ级的辅助大三和弦,这样就形成了主和弦与其下方大三度关系的降Ⅵ级大三和弦的并列,从而使音乐风格产生局部变化。

四、创作手法的独特性

(一)音调特点

《一月·炉边》这首作品采用了俄罗斯民歌的节奏,因此具有浓郁的俄罗斯民族特色。旋律极具抒情性和歌唱性,作曲家用接近诗歌形式的音乐语言,向我们诠释了一幅冬夜炉边静思的画卷。这首作品的演奏力度以弱为主,与主题不谋而合。笔者一直在思考:既然标题是“炉边”,为什么柴可夫斯基会把作品写得如此深沉。于是笔者进行了猜想:一是受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的影响,作品中始终透露着清新脱俗、宁静致远的浪漫气息;二是借物言志,虽然身在“炉边”,但是,作者沉思当时俄国的政局,心中有万千感慨。

(二)旋律特点

作品主部与再现部的旋律声部多以二度和三度的平稳进行为主,偶尔在弱拍的位置出现四度的跳进,在钢琴的中音区展开,旋律线条波动不大,类似绵延不绝的小山丘,因此,旋律极富抒情性和歌唱性。

作品在旋律上还有另外一个明显的特点,即主部和再现部属持续音在低音声部和中音声部交叉持续出现。属持续音的连续出现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一是保持不稳定的作用,推动音乐向下发展;二是为转调做准备,A 大调的属音(E)刚好是E 大调的主音,通过属持续音自然而然地将调性从A 大调转向E 大调。这真是精妙之招。

(三)声部层次

在作品《一月·炉边》中,主部和再现部主要以旋律性衬托声部与和声性衬托声部为主,如从纵向上看,旋律以密不可分的四部和声方式运动,而且每个音均保持在和弦音内流动,构成了和声性衬托声部;从横向上看,第1、2 小节,旋律声部上行发展的过程中,与之相对应的低音声部似乎以“倒影”的方式向下展开,形成了旋律性衬托声部。三声中部则以音型化(分解和弦)的旋律衬托声部展开。

五、结语

通过对作品《一月·炉边》曲式、和声、创作特点进行分析,不难看出柴可夫斯基细腻、娴熟的创作手法。增六和弦的使用,主属关系转调和交替大小调的运用,以及民族风格的融汇,无一不体现柴可夫斯基严密、高超的艺术构思。

猜你喜欢
四季柴可夫斯基大调
贝多芬降E大调奏鸣曲Op.81a“告别”第一乐章三个不同演奏版本的比较
采访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选拔赛
柴可夫斯基的曲子有什么魔力?
G大调随想曲
教育部批准我校设立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艺术学院
“四季”语文,精彩教学
演奏莫扎特《G大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KV216》的预先准备
小提琴协奏曲《四季—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