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57》第一乐章的曲式结构及演奏参考

2021-10-13 02:18贺文涛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21年7期
关键词:主部大调奏鸣曲

贺文涛

(天津传媒学院,天津300171)

朱利乌斯·贝内迪克特爵士描写他第一次见到贝多芬(1823)时的印象:“我没有记错的话,第一次见到贝多芬的那天早晨,钢琴家的父亲布拉黑特卡叫我注意一个矮小茁壮的男人,脸色通红,浓眉下一双尖锐的小眼睛,长大衣几乎拖到脚踝,走进斯坦纳与哈斯林格音乐铺子,时间大约是十二点钟。布拉黑特卡问我:“你说这人是谁?”我随即惊呼:“准是贝多芬!”尽管双颊绯红,衣冠不整,那双尖锐的小眼睛中的神情非画家所能描绘,是一种既崇高又忧伤的感情。”

——引自塞耶著《贝多芬传》(1967年普林斯顿版)

一、关于第二十三号f小调奏鸣曲(热情)

贝多芬的第二十三号钢琴奏鸣曲(f小调、OP·57)创作于1804—1806年间。我们一般习惯将他的音乐作品根据风格和年代划分为三个阶段,从这首奏鸣曲的创作时间上来看应该属于他创作的第二个阶段:即1816年左右。这一时期贝多芬的音乐创作在作曲技法以及风格上已经独树一帜,此外,作品第三至第八交响曲、为歌德的戏剧《爱格蒙特》的配乐、《科里奥兰序曲》、歌剧《菲岱利奥》、《G大调和降E大调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四重奏OP·59《拉祖莫夫斯基四重奏》、《OP·74和95》以及直到OP·90为止的钢琴奏鸣曲也都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作品。因此,这首奏鸣曲不论从风格还是曲式结构来看,都与同一时期其它作品有着不尽相似的联系。

第二十三号钢琴奏鸣曲又被称为《热情》,虽然这个标题并不是出于贝多芬之手,而是由出版商根据此作充满激情、前后两个乐章如暴风雨般有万钧之势而命名,然而它无疑是最符合这首奏鸣曲整体风格的名字。

这首作品是贝多芬呈现给布伦斯威克(Brunsvik,1777—1849)伯爵的。伯爵的女儿泰丽莎与约瑟芬,都曾是贝多芬的爱恋对象,整首奏鸣曲共三个乐章。

二、第二十三号奏鸣曲第一乐章曲式分析

第二十三号奏鸣曲共分为:快—慢—快三个乐章,第一乐章:很快的快板,f小调,奏鸣曲式;第二乐章:流动的行板,降D大调,变奏曲形式;第三乐章:从容的快板,f小调,奏鸣曲式)(与第二乐章之间不间断)。

本文试对这首奏鸣曲三个乐章中的第一乐章进行如下粗浅的分析。

第一乐章

很快的快板,f小调,(1—262小节),第一主题:由前四小节开始陈述,像一个种子一样孕育着这首奏鸣曲全部的内容和力量:(第一主题)见谱例1:

谱1 热情奏鸣曲节选谱例

双手同向八度的演奏,强而有力,解决在f小调的主和弦上,建立鲜明的调性感。5—9小节则是与前四小节反向进行,在结构上形成呼应。第十小节处,在低音声部的区域第一次出现了贝多芬典型的“命运”节奏动机,即:三短一长动机(就像是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的主题),见谱例2:

谱2 热情奏鸣曲节选谱例

也可将这个主题看成是第一乐章的第二主题。它是以下行小二度级进为基础的,它的出现同时也是在整个第一乐章基本的三连音节奏脉动的出现。在之后的第一乐章中这两个主题则是乐曲发展与进行的种子。这两个主题是由两个大的乐句组成,即:构成了呈示部中的主部部分,第一大乐句可以看作是真正的主部主题,而第二大乐句已经是连接部,副部主题伴奏织体的节奏由三连音准确的表达,衔接的十分紧密。整个主部的结构(包括连接部)都是开放性的,并且由于在主题的第二乐节就出现了降低二级的调性,和声变化较为丰富,造成了极不稳定的感觉,这使得音乐从一开始就具有强烈展开的倾向。

和主部主题第一个因素有着紧密联系的副部主题(大调)与主部主题形成对比,音乐性质趋向坚定和雄壮:

副部之后的结束部以副部的同名小调降a小调来为展开部开始的E大调做准备。见谱例3:

谱3 热情奏鸣曲节选谱例

巨大的展开部的规模与呈示部相等,由五部分组成即:引入部分、主部、连接部、副部、再现部之前的属和弦准备段。这部分的调性布局配合了主题材料的发展,出现各种不同的调性,但是建立在三度和五度关系上的调性是其总的调性展开原则。

再现部继续展开的线索,主部第二乐句再现时改为大调,意味着主部向副部在性质上的靠拢。见谱例4、5:

谱4 热情奏鸣曲节选谱例

谱5 热情奏鸣曲节选谱例

再现部之后,产生了一个巨大规模的尾声,在这个乐章中成为了一个独立的部分,具有第二个展开部的意义。在尾声中大调的副部主题经过再一次剧烈发展之后,在与主部主题统一调性,也就是f小调上出现:见谱例6:

谱6 热情奏鸣曲节选谱例

这种调性上的改变意味着向主部性质靠拢,当达到第一乐章最后的高潮时,音乐突然消失,预示斗争并未结束,胜利还没有到来。

贝多芬这首奏鸣曲第一乐章的四个部分从规模上说几乎完全相等,在矛盾交织与乐思不间断地向前贯穿发展的过程中,这四个部分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四、从第23号奏鸣曲看贝多芬的创作特点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1770—1827)是维也纳古典乐派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对于这位“集古典之大成、开浪漫之先河”的伟大音乐家,我们已无需再用过多的笔墨去渲染他的创作及对后世音乐创作的影响。

然而关于贝多芬第23号奏鸣曲的版本,可有如下几种选择:

“(1)吉列尔斯基演奏版,DG,CD编号439 426—2,419 162—2;(2)鲁宾斯坦1963年演奏版,RCA,CD编号09026 61443—2;(3)普列特涅夫演奏版,Virgin,CD编号VC7 59247—2;(4)布伦德尔1975年演奏版,Philips,CD编号438 730—2;(5)霍洛维茨1972年演奏版,Sony,CD编号SK 53467;(6)里赫特1992年演奏版,Philips,CD编号438730—2;(7)阿什肯纳济演奏版,Decca,CD编号417732—2;(8)肯普夫演奏版,DG,CD编号419 053—2;(9)谭梅文演奏版(古钢琴),EMI,CDC7 49330—2。”

这首奏鸣曲是贝多芬音乐创作第二阶段的杰出作品之一,要把握这首作品的风格和意义首先就要了解贝多芬在这一时期创作上的特点。贝多芬在第二时期所创作的钢琴奏鸣曲与第一时期相比最大的特点是曲式结构上更加宽广的运用。这首奏鸣曲集中体现了这种在曲式上的变化:奏鸣曲式或变奏曲式的模式,各部分结构都向各方面扩展,以容纳高度紧张而凝炼的主题自然的展开和完成;主题由一个短小而凝炼的动机逐渐展开,最后形成一部庞大的作品;通过等和弦的过渡自然的完成调式的频繁转换;打破古典时期调式与织体的方整性等手法,都已初显浪漫主义风格的特点。

因此,在演奏时应仔细体会这种动机的发展之间层次上的不同。大量的力度与速度标记,对演奏者来说严格按照标记完成整部作品存在着不小的难度,但由于贝多芬本人也是钢琴演奏家,因此虽然演奏技术难度比较大,但通过大量练习,这些技术困难是完全可以被克服的。

五、结语

演奏和聆听贝多芬的音乐是找到通向古典主义最高境界之路的最好方法,他将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深深地打上了贝多芬风格的烙印,他是真正的古典主义者。然后他向未来招手,又成为了是19世纪音乐发展的领路人和导师。

“用一棵百年老栎树在平原上排成他的名字。或者立一座如马乔列湖的圣·保罗美奥巨像那样大的他的雕像,让他如生前那样俯视群山;而当莱茵河上的船路过此地,外国人问巨人的名字时,每个孩童都能回答——那是贝多芬,他们一定以为这是一个德国皇帝的名字。”

猜你喜欢
主部大调奏鸣曲
手机上的奏鸣曲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奏鸣曲式的连接部特点研究
G大调随想曲
春天的奏鸣曲
论门德尔松《无词歌》中奏鸣曲式结构的“返祖”与创新
饥饿奏鸣曲
鲁托斯拉夫斯基《第三交响曲》之背景结构解析
演奏莫扎特《G大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KV216》的预先准备
舒伯特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呈示部和声结构分析
祭献奏鸣曲(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