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坞木刻年画特色档案的建设和管理

2021-10-13 18:17宋歌
档案管理 2021年5期
关键词:非遗管理

宋歌

摘  要:本文在调研的基础上分析桃花坞木刻年画特色档案的特点,并遵从建档范围、建档方式以及档案管理应用等多个角度探讨了桃花坞木刻年画特色档案的规范化、科学化发展。

关键词:桃花坞木刻年画;非遗;特色档案;管理;建档范围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investig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aracteristic Archives of Taohuawu New Year wood-block pictures, and discusses the standardized and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the characteristic Archives of Taohuawu New Year wood-block picture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archival scope, archival mode and archival managementapplication.

Keywords: Taohuawu woodcut new year picture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haracteristic archives; Management

桃花坞木刻年画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我国苏州市的传统美术形式,传承宋代雕版印刷技艺,发展于明清时期,以彩色套版为主,着色技术名闻天下。

随着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视,桃花坞木刻年画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结合桃花坞木刻年画的保护理论和实践,探讨了桃花坞木刻年画特色档案建成的意义以及具体措施,能从档案学视角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提供新的思路。

1 桃花坞木刻年画特色档案的总体特征

1.1 档案主体丰富,时间跨度较大。桃花坞木刻年画横跨明清两代,其最初发展可以追溯至南宋,鼎盛时期为清朝康乾年间,解放前遭到西方摄影和绘画技术的强烈冲击,逐步走向衰败,建国后作为传统工艺逐步复苏,“文革”时期再次受到冲击,改革开放之后得到了短暂的复兴发展,而进入现代以来,由于受到现代社会经济的影响,逐步丧失市场竞争力,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退出。

随着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桃花坞木刻年画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政府、社会各界采用多种方法传承和发展桃花坞木刻年画。

桃花坞木刻年画历史悠久,时间跨度大,其特色档案素材丰富,资源广泛,收录了木刻年画诞生、发展、鼎盛、衰败、复兴等多个阶段素材,档案的主体较为复杂,内容杂乱,仅仅是目前历史留存的桃花坞木刻年画素材的收集整理工作就是一项大工程。[1]

1.2 内容复杂、载体多元。桃花坞木刻年画不仅仅是一种民间工艺、民间美术,也是一种民间风情民俗的物质表现。它诞生于苏州的江南民俗风情中,是人们了解吴地民俗风情的重要素材,无论是色彩、技艺还是板式都和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息息相关,也反映了特定时期人们的审美心理和生活诉求,它承载着本地人民的生产生活记忆,和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一起,构筑成本地方的精神文化命脉,因此桃花坞木刻年画可以看做是年俗、风俗的载体。

除了大量的实体档案之外,桃花坞木刻年画还拥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也包括需要口耳相传的制作技艺、设计元素、空间结构等的整合研究素材。如,在各类地方史料、志书中零散存在的桃花坞木刻年画记载,以及与桃花坞木刻年画相关的年俗、民俗、婚庆礼仪、节日庆典等素材也都属于特色档案收录内容。其本身载体多元,内容丰富,各种实体档案、纸质档案、文献资料、设计思路、审美情趣、研究文献、教学图片、课件、光盘等都属于特色档案内容。

1.3 保存分散,管理机制不统一。桃花坞木刻年画尽管已有几百年的发展历程,但是由于时间跨度大,历经战乱和社会动荡,能够保留下来的实体物料有限。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实物档案、史料等散乱存在于美术研究所、民间美术厂、雕刻厂、古玩店、考古单位、档案馆以及高等艺术学院等,也有少数实体档案、素材存在于民间私人收藏家手中。

而且,遗留在国内的物料、素材大多为清末民初作品,或为新印作品。其在历史上属于民间手工艺,主要采用师徒相传的模式进行传承,极少有文字记载,加之当时的社会阶层分化,手工艺者社会地位较低,从业者大多文化水平低,缺乏足够的历史文化传承意识,也没有专门机构收录和保护民间传统技艺,因此在历史转折和社會动荡时期民间手工技艺极易受到冲击,民间艺人减少,手工艺市场空间锐减,大量档案、实体材料遗失民间,现存档案物料更显珍贵。[2]

2 桃花坞木刻年画特色档案管理有效措施

2.1 加强馆校合作,梳理档案脉络。要借助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做好前期调研。一方面了解相关文献、实体档案的存放和收藏地点,另一方面要加强博物馆、档案馆和高校合作,由专家学者梳理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历史脉络,为建档工作提前做好准备,并通过历史脉络梳理各种档案来历,制定相关的建档原则、归档范围以及管理制度。[3]

在具体工作过程中可以根据史料,将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工具、遗存作品、材料等收集整理起来,实现实物收藏,或者将实物整理成图片、文字和视频资料。另外也可以从地方史料等素材中整理桃花坞木刻年画的教学、管理、科研资料,或走入大街小巷,接触民间艺人,走访桃花坞作坊旧地,整理桃花坞相关的文书档案、出版书籍等。

2.2 明确建档原则,规范建档行为实践。在建设过程中要坚持全面、完整、有序和安全原则。一方面,针对桃花坞木刻年画保存分散的特点,以及一部分作品遗失的现状,特色档案建设要坚持主动性原则,主动创建档案,收集档案资料,完成档案资料的转移和交接工作。主动建档需要工作人员在梳理脉络的前提下,明确建档的具体工作内容,细化任务,并按照不同档案材料的特点逐步完成。

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既有档案的管理和应用工作,在建档过程中需要手工艺者、专家学者、档案管理者等多个主体积极参与进来,让多方都参与到档案建设过程中,明确建档的范围、原则,确保归档范围科学合理,符合桃花坞木刻年画的传承和保护需求。[4]

最后,在建档过程中要坚持档案真实度第一位原则,合理把握相关档案的真实、有效和相关度,确保建档内容能充分满足桃花坞木刻年画的保护和未来发展需求,也能展示记录和反映其发展历程,坚决杜绝泛档案化现象。

2.3 明确建档范围,遵循现实发展需求。桃花坞木刻年画的特色档案使用方向主要在于管理研究、教育教学、文化产业开发、文献考察共四个方向。

其一,为满足教育教学,即是为美术学科、历史学科、民俗学科等相关学科提供教育教学素材,而满足教学现实需求的档案主要包括历史脉络、制作技艺、色彩、设计思维、创意思维等,可以围绕以上立意设置建档范围。

其二,为满足文献考察需求,就要为专业领域、从业者提供翔实准确的数据信息,包括未来开发前景、职业信息、从业人员以及相关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和法律法规。

其三,为满足文化产业开发需求,就要围绕现代文化产业开发,深入挖掘档案的休闲娱乐功能,为人们提供相关的文献资料、录像、音视频等,满足人们的求知等需求。

其四,为满足管理研究,则要构建科学档案为文化产业、行业的管理决策提供具体依据,包括党政管理、产学研管理等。

2.4 灵活选择,积极应对,选择合适的建档方式。首先,甄选,从众多素材、资料中完成甄别和选择工作,梳理和整合新的桃花坞木刻年画档案,能够完整地记录和反映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发展历程和发展阶段。

尤其是从现有的保存在不同主体中的档案中完成甄选工作,要坚持真实度优先、特殊档案优先、高危档案优先的原则,将现有档案分门别类,鉴别档案类别和利用价值,在鉴别、甄选过程中有计划地完成数字化档案转化工作,并建立不同类别的专题数据库,做好资料准备工作。

其次,整理,主要针对的是流失海外、散落民间的档案,工作人员先是做好搜集工作,充分接触民间艺人、海内外华人等,做好走访和调查工作,对桃花坞民间档案的保存状况有初步了解。继而利用网络、新闻宣传,营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文化血脉的社会舆论氛围,号召和鼓励民间收藏家以赎买、捐献的方式适当地提供相关档案。[5]然后,从所获取的档案中整合珍贵档案、高危档案和具有高度利用价值的档案。

最后,从民间老艺人、年长者群体中了解、获取桃花坞木刻年画的相关信息,包括年俗、风俗、社会文化背景等,将这些经过访谈、调查获取的信息整合起来,形成新建的档案体系。

在新建档案中要对走访的对象、年龄、受教育程度、专长等进行系统分析,并明确不同访谈档案的侧重点,整理好访谈信息,或进行结集出版,整理文献资料、口述档案等工作。[6]

3 结语

总之,档案室保护模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的保护方式,能将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有形的档案的方式整理和留存下来,依照特定的建档和管理方式进行保管。这种方式不仅能够促进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更能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和创新工作。桃花坞木刻年画作为具有代表性的民间美术,其特色档案建立和管理工作对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管理工作形成积极的示范作用,明确建档范围、建档原则、建档主体能为特色档案管理工作做好准备工作,并提升特色档案的开发和利用价值。综合来说,桃花坞特色档案建立和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工程,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需要工作人员灵活应对,明确建档过程中的权利和责任划分,摸索更加科学的建档方式。

参考文献:

[1]周青奇.桃花坞木刻年画数字化建设与传播策略研究[J].价值工程,2018,37(26):258-260.

[2]楊明刚.原生态民歌融入高校课堂的生命之思[J].大学教育科学,2017,(01):55-61.

[3]赵跃.新时期档案机构参与非遗保护的反思与再定位[J].档案学通讯,2020,(02):40-48.

[4]王晖,熊吕婷.民间艺术档案式保护问题研究[J].兰台世界,2020,(06):35-38.

[5]潘彬彬.“互联网+”背景下博物馆非遗档案工作探讨[J].档案与建设,2019,(01):47-49.

[6]侯钰琨.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历史发展研究[J].艺术科技,2018,31(08):7-9[EB/OL].[2021-03-05].https://xueshu.baidu.com/usercenter/paper/show?paperid=1g6g0xt0hc6d00b0pv130p00kq730194&site=xueshu_se

(作者单位:河南艺术职业学院  来稿日期:2021-06-05)

猜你喜欢
非遗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致力非遗保护,实现文化传承
“非遗”图像——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片拍摄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
管理的另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