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一世 何计得失

2021-10-14 02:12李姝婧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肉体界定起点

李姝婧

得失,并非在起点敲定的剧本,也非在终点清算的账单。它是贯穿一生的影子,充塞每一段过程。

得失皆是难以界定的。比起具象的实体,它有流动的特性。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失去,失去时间,失去能量;无时无刻不在得到,得到氧气,得到思想。即便有如出一辙的经历,每个人自以为的得失也有所不同。当手伸入水中,有人视其为尝试的第一步,有人怀揣洗涤的目的,而我更愿体会那种冰凉的触感,因为它激发即时的反馈,而不是延后或超前的。时间的偏移导致错乱,导致我们过分关注过去时或未来时,而忽略了当下。当下的得失感是对时局的即时反应,是最立体可感的。因此,相较于将目光投向已逝或未来,我们更应把握过程中的每时每刻。

丈量过往,总平添遗憾;模拟未来,常徒增虚妄。立足一时或一阶段的得失,插下鲜明地写着“起点”或“终点”的旗帜,这种行为总有些急功近利的味道。我们为何不能拥有无穷个起点与终点呢?生命由阶段构成,每个阶段都从一个新起点导向一个新终点。同时,起始是瞬时性的,决定生命走向的是过程。我们不必惧怕开始或结束,开始源于上一个结束,结束是为更好的开始。泰戈尔曾说:“有一个早晨我扔掉了所有的昨天,从此我的脚步就轻盈了。”得失的过程既反叛自我,又超越自我。正是一段段过程构建了自我,每一段都不许被清除。当目光被聚焦至开端或结局,结论便狭隘了。而非有结论不可吗?盖棺定论,像一个对繁杂人生的巨大否定。

凝视终点的人重物质。物质的必要性不可否认,但家财万贯的葛朗台绝对比空有鱼骨的桑迪亚哥不幸。渴望“得”是正当的,人却极易异化为欲望的奴隶。“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长此以往,获一次“得”不过是抱薪救火、饮鸩止渴罢了。

凝视起点的人重精神。我们需要后顾和前瞻,可是世界充斥着不确定因素,信念会经历“地震”,甚至被彻底推翻。一个煞有介事的“起点”,浮载着仪式感和理想主义的泡沫,脆弱得不堪一击。在一个随时可以重新出发的年代,起点失去了被标注的意义。

同时,起点与终点也是难以界定的。肉体的诞生并不代表起点,就像肉体的消亡并不代表终点。得与失也无法代表起点或终点。我们在和世界进行一系列交易与赌博,得失不定。而只要世界是永恒的,我们便看不到开始,等不到结局。

“不计得失”不等于不顾及、不在意,更不等于玩世不恭、游戏人间。“不计得失”在于强调不统计、不后悔、不畏首畏尾。在得与失之前,在自我的价值观下,我要追求的是“得”的最大化,“失”的最小化。而改变需要付出。“塞翁失马”推崇的“无为”令人存疑。安然自若态度的反面体现了一种令人痛恶的迟钝。

得与失是一个过程,而我们应投入这个过程。

(2021年浙江省高考作文同题竞写)

【简析】   考生的思想力和表達力,向来是作文考查的两大要点。今年浙江卷的作文题目,确定观点不难,难在如何论证。能否对“得”与“失”的关系进行论述,能否对三种观点加以对比权衡,将展现考生不同层次的思维品质。

本文的开头,用两个否定式比喻,先破后立,推出观点。有文采,有新意,有态度。

第二段对“得失”概念进行界定,强调其“流动性”。此时的“得”,可能是彼时的“失”;你以为的“得”,可能是我认为的“失”。还涉及了“得失”概念的时间性,强调要关注当下。第三段对此进行了更充分的论述,批判了急功近利的心理。

接下来三段分别对观点一和观点二进行具体批驳,分析其实质,是为“破”;最后两段正面论述观点,强调观点三的合理性,是为“立”。

总体构架,先破后立,思路清晰;文字简洁有力,更增魅力。作为高二学生的习作,可谓佳作。

(浙江省东阳中学   卢菲菲)

猜你喜欢
肉体界定起点
我的诗
珍妮·萨维尔
六月·起点
外语学习中的自我界定
议论文概念界定的几个问题
高血压界定范围
疯狂迷宫大作战
大画微博
灵与肉
试论装饰雕塑的界定